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个谦卑的人。但是,口袋里装上四个铜板的落花生,一边走一边吃,我开始觉得比秦始皇还骄傲。假若有人问我:“你要是做了皇上,你怎么享受呢?”简直的不必思索,我就答得出:“派四个大臣拿着两块钱的铜子,爱买多少花生吃就买多少!”
什么东西都有个幸与不幸。不知道为什么瓜子比花生的名气大。你说,凭良心说,瓜子有什么吃头?它夹你的舌头,塞你的牙,激起你的怒气——因为一咬就碎;就是幸而没碎,也不过是那么小小的一片,不解饿,没味道,劳民伤财,布尔乔亚!你看落花生: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这还只是看外貌。弄开看:一胎儿两个或者三个粉红的胖小子。脱去粉红的衫儿,象牙色的豆瓣一对对的抱着,上边儿还结着吻。那个光滑,那个水灵,那个香喷喷的,碰到牙上那个干松酥软!白嘴吃也好,就酒喝也好,放在舌上当槟榔含着也好。写文章的时候,三四个花生可以代替一支香烟,而且有益无损。
种类还多呢:大花生、小花生、大花生米、小花生米,糖饯的、炒的、煮的、炸的,各有各的风味,而都好吃。下雨阴天,煮上些小花生,放点盐;来四两玫瑰露;够作好几首诗的。瓜子可给诗的灵感?冬夜,早早的躺在被窝里,看着《水浒》,枕旁放着些花生米;花生米的香味,在舌上,在鼻尖;被窝里的暖气,武松打虎……这便是天国!冬天在路上,刮着冷风,或下着雪,袋里有些花生使你心中有了主儿;掏出一个来,剥了,慌忙往口中送,闭着嘴嚼,风或雪立刻不那么厉害了。况且,一个二十岁以上的人肯神仙似的,无忧无虑的,随随便便的,在街上一边走一边吃花生,这个人将来要是做了宰相或度支部尚书,他是不会有官僚气与贪财的。他若是做了皇上,必是朴俭温和直爽天真的一位皇上,没错。吃瓜子的照例不在街上走着吃,所以我不给他保这个险。
至于家中要是有小孩儿,花生简直比什么也重要。不但可以吃,而且能拿它们玩。夹在耳唇上当环子,几个小姑娘就能办很大的一回喜事。小男孩若找不着玻璃球儿,花生也可以当弹儿。玩法还多着呢。玩了之后,剥开再吃,也还不脏。两个大子儿的花生可以玩半天;给他们些瓜子试试。
论样子,论味道,栗子其实满有势派儿。可是它没有落花生那点家常的“自己”劲儿。栗子跟人没有交情,仿佛是。核桃也不行,榛子就更显着疏远。落花生在哪里都有人缘,自天子以至庶人都跟它是朋友;这不容易。
在英国,花生叫作“猴豆”——Monkey Nuts。人们到动物园去才带上一包,去喂猴子。花生在这个国里真不算很光荣,可是我亲眼看见去喂猴子的人——小孩就更不用提了——偷偷的也往自己口中送这猴豆。花生和苹果好像一样的有点魔力,假如你知道苹果的典故;我这儿确是用着典故。
美国吃花生的不限于猴子。我记得有位美国姑娘,在到中国来的时候,把几只皮箱的空处都填满了花生,大概凑起来总够十来斤吧,怕是到中国吃不着这种宝物。美国姑娘都这样重看花生,可见它确是有价值;按照哥伦比亚的哲学博士的辩证法看,这当然没有误儿。
花生大概还跟婚礼有点关系,一时我可想不起来是怎么个办法了;不是新娘子在轿里吃花生,不是;反正是什么什么春吧——你可晓得这个典故?其实花轿里真放上一包花生米,新娘子未必不一边落泪一边嚼着。
(选自《老舍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比较赏读】
这两篇文章在写作上既有共同点,又各有特色。共同特点是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许地山的作品把苹果、桃子、石榴与花生作比。前者“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而后者只把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老舍的作品主要是把落花生与瓜子比较。吃瓜子:夹舌头,塞牙齿,不解饿,没味道,劳民伤财,只会培养人的贵族气。而落花生“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吃落花生,可以给人的创作以灵感,可以在人孤寂时给予慰藉;吃落花生还可以使人无忧无虑,随随便便,增强平民意识。这样写对比强烈,爱憎态度分明。
两篇文章写作风格也各有各的特色。许地山的作品质朴无华、平实自然,又有童趣,寓深刻于朴素之中。老舍的作品任意而谈,语言幽默而旋律优美,描写生动传神,融爱憎倾向于字里行间。许地山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奇幻的比喻,用的几乎是儿童的语言。“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把儿童为了自己心爱的食物,积极主动的劳动热情写得十分生动。“我们争着答应:‘爱!’”“争”字表现出了儿童急于表现的情态,符合儿童心理,贴切、自然。“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一句,“居然”二字把儿童的惊奇、欢喜的心情写得活脱、真切。在收获节上,大家纷纷发言指出花生的好处。在父亲的启发下,我领悟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道理。深刻的哲理就在平淡的、无奇的对话中点明(可以说这句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老舍的作品任意而谈,漫不经心,另呈风采。语言幽默,又有音乐感,开篇十分风趣:“我是个谦卑的人……‘派四个大臣拿着两块钱的铜子,爱买多少花生吃就买多少!’”其他诸如:“美国姑娘都这样重看花生,可见它确是有价值;按照哥伦比亚的哲学博士的辩证法看,这当然没有误儿。”这类句子随处可拾。同时全文长短句相间,旋律优美,颇有节奏感、音乐美。“种类还多呢:大花生、小花生、大花生米、小花生米,糖饯的、炒的、煮的、炸的,各有各的风味,都好吃”等句节奏鲜明,颇有鼓词、相声风味。
老舍的《落花生》在描写上很见功夫,更使文章生辉。请看对花生外貌的描写:“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弄开看:一胎儿两个或三个粉红的胖小子。脱去粉红的衫儿,象牙色的豆瓣一对对的抱着,上边儿还结着吻。”“细腰”“曲线美”“胖小子”,想象奇特,把花生形体描写得惟妙惟肖,像是给花生勾了一张速写。“浅白麻子”“粉红”“象牙色”感觉细腻,把落花生的色彩調配得巧夺天工,犹如给花生画了一张水彩画。“脱”“抱”“吻”这几个动词,以人拟物,把落花生刻画得鲜活绝妙,宛如一幕幕电影特写镜头。老舍的散文在平淡的叙述、细腻的描写中包孕着情感的波涛,流动着内在的旋律,虽未点明题旨,读者自会咀嚼出味儿来。
两篇文章在结构上也不一样。从结构上看,许地山的作品整齐匀称又有波澜,老舍的作品徐徐自在,信笔所至而线索分明,形散神凝。许地山的文章包括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写种植花生的过程。以写母亲为主,用叙述方式,偏于物质收获。第二个场景写收获节。以写父亲为主,用对话的方式,重在思想收获。由行动上升到思想,逻辑性强,两部分紧密相连,前后又有变化。老舍的作品以叙述者的角度侃侃而谈,自古而今,从中国到外国,自天子而平民,从成人到小孩,海阔天空,纵横捭阖。句首“我是个谦卑的人”是全文的中心句,谈花生功用,道花生人缘,都围绕着这个中心。文章有知识性、趣味性,形散而神不散。从题旨上看,两篇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平民思想,而又不尽相同。如果说,许地山的散文是通过普通的故事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表现了作家的人生观和执着的人生追求的话,那么老舍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平实的叙述显露出自己的爱憎倾向和人格力量。
什么东西都有个幸与不幸。不知道为什么瓜子比花生的名气大。你说,凭良心说,瓜子有什么吃头?它夹你的舌头,塞你的牙,激起你的怒气——因为一咬就碎;就是幸而没碎,也不过是那么小小的一片,不解饿,没味道,劳民伤财,布尔乔亚!你看落花生: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这还只是看外貌。弄开看:一胎儿两个或者三个粉红的胖小子。脱去粉红的衫儿,象牙色的豆瓣一对对的抱着,上边儿还结着吻。那个光滑,那个水灵,那个香喷喷的,碰到牙上那个干松酥软!白嘴吃也好,就酒喝也好,放在舌上当槟榔含着也好。写文章的时候,三四个花生可以代替一支香烟,而且有益无损。
种类还多呢:大花生、小花生、大花生米、小花生米,糖饯的、炒的、煮的、炸的,各有各的风味,而都好吃。下雨阴天,煮上些小花生,放点盐;来四两玫瑰露;够作好几首诗的。瓜子可给诗的灵感?冬夜,早早的躺在被窝里,看着《水浒》,枕旁放着些花生米;花生米的香味,在舌上,在鼻尖;被窝里的暖气,武松打虎……这便是天国!冬天在路上,刮着冷风,或下着雪,袋里有些花生使你心中有了主儿;掏出一个来,剥了,慌忙往口中送,闭着嘴嚼,风或雪立刻不那么厉害了。况且,一个二十岁以上的人肯神仙似的,无忧无虑的,随随便便的,在街上一边走一边吃花生,这个人将来要是做了宰相或度支部尚书,他是不会有官僚气与贪财的。他若是做了皇上,必是朴俭温和直爽天真的一位皇上,没错。吃瓜子的照例不在街上走着吃,所以我不给他保这个险。
至于家中要是有小孩儿,花生简直比什么也重要。不但可以吃,而且能拿它们玩。夹在耳唇上当环子,几个小姑娘就能办很大的一回喜事。小男孩若找不着玻璃球儿,花生也可以当弹儿。玩法还多着呢。玩了之后,剥开再吃,也还不脏。两个大子儿的花生可以玩半天;给他们些瓜子试试。
论样子,论味道,栗子其实满有势派儿。可是它没有落花生那点家常的“自己”劲儿。栗子跟人没有交情,仿佛是。核桃也不行,榛子就更显着疏远。落花生在哪里都有人缘,自天子以至庶人都跟它是朋友;这不容易。
在英国,花生叫作“猴豆”——Monkey Nuts。人们到动物园去才带上一包,去喂猴子。花生在这个国里真不算很光荣,可是我亲眼看见去喂猴子的人——小孩就更不用提了——偷偷的也往自己口中送这猴豆。花生和苹果好像一样的有点魔力,假如你知道苹果的典故;我这儿确是用着典故。
美国吃花生的不限于猴子。我记得有位美国姑娘,在到中国来的时候,把几只皮箱的空处都填满了花生,大概凑起来总够十来斤吧,怕是到中国吃不着这种宝物。美国姑娘都这样重看花生,可见它确是有价值;按照哥伦比亚的哲学博士的辩证法看,这当然没有误儿。
花生大概还跟婚礼有点关系,一时我可想不起来是怎么个办法了;不是新娘子在轿里吃花生,不是;反正是什么什么春吧——你可晓得这个典故?其实花轿里真放上一包花生米,新娘子未必不一边落泪一边嚼着。
(选自《老舍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比较赏读】
这两篇文章在写作上既有共同点,又各有特色。共同特点是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许地山的作品把苹果、桃子、石榴与花生作比。前者“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而后者只把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老舍的作品主要是把落花生与瓜子比较。吃瓜子:夹舌头,塞牙齿,不解饿,没味道,劳民伤财,只会培养人的贵族气。而落花生“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吃落花生,可以给人的创作以灵感,可以在人孤寂时给予慰藉;吃落花生还可以使人无忧无虑,随随便便,增强平民意识。这样写对比强烈,爱憎态度分明。
两篇文章写作风格也各有各的特色。许地山的作品质朴无华、平实自然,又有童趣,寓深刻于朴素之中。老舍的作品任意而谈,语言幽默而旋律优美,描写生动传神,融爱憎倾向于字里行间。许地山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奇幻的比喻,用的几乎是儿童的语言。“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把儿童为了自己心爱的食物,积极主动的劳动热情写得十分生动。“我们争着答应:‘爱!’”“争”字表现出了儿童急于表现的情态,符合儿童心理,贴切、自然。“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一句,“居然”二字把儿童的惊奇、欢喜的心情写得活脱、真切。在收获节上,大家纷纷发言指出花生的好处。在父亲的启发下,我领悟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道理。深刻的哲理就在平淡的、无奇的对话中点明(可以说这句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老舍的作品任意而谈,漫不经心,另呈风采。语言幽默,又有音乐感,开篇十分风趣:“我是个谦卑的人……‘派四个大臣拿着两块钱的铜子,爱买多少花生吃就买多少!’”其他诸如:“美国姑娘都这样重看花生,可见它确是有价值;按照哥伦比亚的哲学博士的辩证法看,这当然没有误儿。”这类句子随处可拾。同时全文长短句相间,旋律优美,颇有节奏感、音乐美。“种类还多呢:大花生、小花生、大花生米、小花生米,糖饯的、炒的、煮的、炸的,各有各的风味,都好吃”等句节奏鲜明,颇有鼓词、相声风味。
老舍的《落花生》在描写上很见功夫,更使文章生辉。请看对花生外貌的描写:“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弄开看:一胎儿两个或三个粉红的胖小子。脱去粉红的衫儿,象牙色的豆瓣一对对的抱着,上边儿还结着吻。”“细腰”“曲线美”“胖小子”,想象奇特,把花生形体描写得惟妙惟肖,像是给花生勾了一张速写。“浅白麻子”“粉红”“象牙色”感觉细腻,把落花生的色彩調配得巧夺天工,犹如给花生画了一张水彩画。“脱”“抱”“吻”这几个动词,以人拟物,把落花生刻画得鲜活绝妙,宛如一幕幕电影特写镜头。老舍的散文在平淡的叙述、细腻的描写中包孕着情感的波涛,流动着内在的旋律,虽未点明题旨,读者自会咀嚼出味儿来。
两篇文章在结构上也不一样。从结构上看,许地山的作品整齐匀称又有波澜,老舍的作品徐徐自在,信笔所至而线索分明,形散神凝。许地山的文章包括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写种植花生的过程。以写母亲为主,用叙述方式,偏于物质收获。第二个场景写收获节。以写父亲为主,用对话的方式,重在思想收获。由行动上升到思想,逻辑性强,两部分紧密相连,前后又有变化。老舍的作品以叙述者的角度侃侃而谈,自古而今,从中国到外国,自天子而平民,从成人到小孩,海阔天空,纵横捭阖。句首“我是个谦卑的人”是全文的中心句,谈花生功用,道花生人缘,都围绕着这个中心。文章有知识性、趣味性,形散而神不散。从题旨上看,两篇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平民思想,而又不尽相同。如果说,许地山的散文是通过普通的故事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表现了作家的人生观和执着的人生追求的话,那么老舍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平实的叙述显露出自己的爱憎倾向和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