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产品流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农民的生产,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民生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主体、基础设施以及信息体系建设等,较过去都有所加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产品流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一些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卖难买难交替出现,都与流通环节有关,农产品流通滞后于生产的局面没有改观。下决心解决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问题,建立适应小规模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既是长期任务,也是当务之急。有六个问题需要下气力推进解决:
一、流通主体问题
目前,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与此相对应的是千军万马的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全国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万多家,但专门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企业不多,大型企业更少;全国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8.4万家,从事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的约1/4;农产品流通的主体是农村经纪人队伍,约有600多万人,80%的初级农产品由其收购后进入流通环节,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销售方式以间接销售为主。在生鲜农产品物流中,只有约15%通过产销对接进行销售,其他需要经过产地经纪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等多个环节,才能进入最终消费,成本高,效率低。今后,要把培育提高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作为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首先,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流通业,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重组、联合等方式,整合分散的流通设施,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第二,大力扶持各类从事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能力。第三,积极引导农村经纪人队伍向企业化、公司化方向发展,扩大营销规模。这三个层次流通主体的培育,都需要在税收、信贷、用地、项目支持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在批发市场、冷链运输储藏、零售网点建设方面,都需要加大投入。我国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300多家,在产销衔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绝大多数是初级市场,服务功能不全,拥有分级、包装、结算、信息等综合服务功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不足3%。冷链流通率低,果蔬等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仅为5%,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较仅0.3%,农产品冷链储藏设施严重不足,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因冷链运输、储藏设施不足损失的果蔬每年高达1000多亿元,相当于2亿人口的消费量。农产品零售网络不够健全,大中型城市只有15%的生鲜农产品经超市流通。作为零售主体的3.3万家集贸市场、社区菜店的设施落后。因此,要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农产品主产区和集散地,重点加强批发市场分级分选、初加工、储藏保鲜等配套设施建设;在主销区,重点加强批发市场储藏保鲜、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电子交易结算等方面的升级改造;在零售环节,重点加强农贸市场和社区便民店的建设,逐步建立网点众多、布局合理的零售网络体系。鼓励超市与农业生产基地直接对接,鼓励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店直销直供;鼓励大型流通企业、龙头企业、学校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社会资金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生鲜农产品储藏保鲜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
三、信息服务问题
近些年来,我们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能力的建设是重视的,市场信息服务能力提升也较快,但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未从根本上改善。如信息监测发布主要侧重价格信息,对生产、消费等信息采集、研究不够;对农产品分品种的产、供、销及国际市场系统研究不够;信息发布平台多,协调统筹不够,就政府部门来说,有的发布食用农产品价格信息,有的发布大中城市蔬菜价格信息,有的发布大中城市主要食品价格信息,有的发布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等,有的发布农产品供求及预警信息等,发布平台至少在5家以上。今后,应协调统筹政府部门的信息发布,在内容上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和贸易的全覆盖。建立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机制,以方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需求。此外,需加大农产品分品种的信息量化分析。
四、扶持政策问题
扶持政策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当前要尽快解决五方面问题:一是解决农产品批发市场税负重的问题。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需缴纳营业税、城建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导致其发展活力不足,要提高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的认识,在税收、信贷、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高征抵扣”问题。调整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政策,实现征扣税率一致,有利于税后农产品流通和消费。三是解决生鲜农产品流通的税收优惠问题。对蔬菜、水果等生鲜品种流通应给予增值税的优惠,对物流企业从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务,为生鲜农产提供仓储调度等,应考虑给予营业税的优惠。四是扩大农产品“绿色通道”品种范围和路网范围。五是完善各级政府建立的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使用制度。在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使用中,增加生鲜农产品产业损害补助制度,当生鲜农产品市场价格跌破成本时,政府适时动用调节基金,启动外调、运输、储藏、加工等应急措施,化解滞销卖难,防止产业受损,保护农民利益;当鲜活农产品价格过快过度上涨时,使用基金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给予适当补贴。
五、农产品市场调控问题
由于农业面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农产品产量、价格波动较大。要注意总结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规律和过去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完善调控机制。对由于供给数量变化导致市场价格涨跌,应尊重市场规律,减少行政干预;对属于季节性因素的市场波动,应注意发挥市场的自我修复功能;对因投机行为导致的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应尽快介入,减少投机因素的干扰;对农产品价格合理上升,慎用临时性调控措施,防止因打压农产品价格合理上升而产生供给短缺。农产品调控的重点,要放在完善调控机制上。
六、农产品流通立法问题
目前,我国没有规范农产品流通的专门性法律。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的法规和规章仅有198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和原国内贸易部颁布的《批发市场管理办法》,这两个规定与当前市场发展形势已不相适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完善。应尽快制订《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条例》,在条件成熟时上升为法律。同时,对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全面调研,为今后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前期准备。
一、流通主体问题
目前,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与此相对应的是千军万马的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全国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万多家,但专门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企业不多,大型企业更少;全国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8.4万家,从事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的约1/4;农产品流通的主体是农村经纪人队伍,约有600多万人,80%的初级农产品由其收购后进入流通环节,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销售方式以间接销售为主。在生鲜农产品物流中,只有约15%通过产销对接进行销售,其他需要经过产地经纪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等多个环节,才能进入最终消费,成本高,效率低。今后,要把培育提高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作为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首先,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流通业,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重组、联合等方式,整合分散的流通设施,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第二,大力扶持各类从事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能力。第三,积极引导农村经纪人队伍向企业化、公司化方向发展,扩大营销规模。这三个层次流通主体的培育,都需要在税收、信贷、用地、项目支持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在批发市场、冷链运输储藏、零售网点建设方面,都需要加大投入。我国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300多家,在产销衔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绝大多数是初级市场,服务功能不全,拥有分级、包装、结算、信息等综合服务功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不足3%。冷链流通率低,果蔬等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仅为5%,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较仅0.3%,农产品冷链储藏设施严重不足,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因冷链运输、储藏设施不足损失的果蔬每年高达1000多亿元,相当于2亿人口的消费量。农产品零售网络不够健全,大中型城市只有15%的生鲜农产品经超市流通。作为零售主体的3.3万家集贸市场、社区菜店的设施落后。因此,要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农产品主产区和集散地,重点加强批发市场分级分选、初加工、储藏保鲜等配套设施建设;在主销区,重点加强批发市场储藏保鲜、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电子交易结算等方面的升级改造;在零售环节,重点加强农贸市场和社区便民店的建设,逐步建立网点众多、布局合理的零售网络体系。鼓励超市与农业生产基地直接对接,鼓励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店直销直供;鼓励大型流通企业、龙头企业、学校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社会资金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生鲜农产品储藏保鲜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
三、信息服务问题
近些年来,我们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能力的建设是重视的,市场信息服务能力提升也较快,但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未从根本上改善。如信息监测发布主要侧重价格信息,对生产、消费等信息采集、研究不够;对农产品分品种的产、供、销及国际市场系统研究不够;信息发布平台多,协调统筹不够,就政府部门来说,有的发布食用农产品价格信息,有的发布大中城市蔬菜价格信息,有的发布大中城市主要食品价格信息,有的发布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等,有的发布农产品供求及预警信息等,发布平台至少在5家以上。今后,应协调统筹政府部门的信息发布,在内容上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和贸易的全覆盖。建立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机制,以方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需求。此外,需加大农产品分品种的信息量化分析。
四、扶持政策问题
扶持政策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当前要尽快解决五方面问题:一是解决农产品批发市场税负重的问题。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需缴纳营业税、城建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导致其发展活力不足,要提高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的认识,在税收、信贷、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高征抵扣”问题。调整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政策,实现征扣税率一致,有利于税后农产品流通和消费。三是解决生鲜农产品流通的税收优惠问题。对蔬菜、水果等生鲜品种流通应给予增值税的优惠,对物流企业从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务,为生鲜农产提供仓储调度等,应考虑给予营业税的优惠。四是扩大农产品“绿色通道”品种范围和路网范围。五是完善各级政府建立的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使用制度。在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使用中,增加生鲜农产品产业损害补助制度,当生鲜农产品市场价格跌破成本时,政府适时动用调节基金,启动外调、运输、储藏、加工等应急措施,化解滞销卖难,防止产业受损,保护农民利益;当鲜活农产品价格过快过度上涨时,使用基金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给予适当补贴。
五、农产品市场调控问题
由于农业面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农产品产量、价格波动较大。要注意总结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规律和过去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完善调控机制。对由于供给数量变化导致市场价格涨跌,应尊重市场规律,减少行政干预;对属于季节性因素的市场波动,应注意发挥市场的自我修复功能;对因投机行为导致的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应尽快介入,减少投机因素的干扰;对农产品价格合理上升,慎用临时性调控措施,防止因打压农产品价格合理上升而产生供给短缺。农产品调控的重点,要放在完善调控机制上。
六、农产品流通立法问题
目前,我国没有规范农产品流通的专门性法律。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的法规和规章仅有198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和原国内贸易部颁布的《批发市场管理办法》,这两个规定与当前市场发展形势已不相适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完善。应尽快制订《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条例》,在条件成熟时上升为法律。同时,对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全面调研,为今后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前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