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是怎样画蛋的?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NU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每个人从小可能都听老师和家长讲过这样一则经典的故事——《达·芬奇画蛋》,并且知道它的教育意义:做任何事都要先打好基础。不过我们如果能完整地了解这一故事就会发现,这则故事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更为深刻的含义——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据说14岁的达·芬奇对日复一日地画蛋心生厌倦,便问他的启蒙老师——著名艺术家维罗齐奥:“为什么老是让我画蛋?”维罗齐奥告诉他:“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便是同一只蛋,角度不同,投来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会不一样。”
  原来维罗齐奥并不是要达·芬奇“从一而终”——始终盯着一只鸡蛋以一种角度去反复摹画,而是要他不断改变角度、变换照射光线去观察、分析、构图,这样,即便是同一只鸡蛋也会因角度和光线的差异而呈现出各种各样不尽相同的画面。这不仅是在培养达·芬奇的绘画能力,更是在培养他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而这些技能对绘画则更为重要。
  其实,多角度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不仅是一位绘画者的必修课,对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于写作者来说,能做到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分析问题,可以使我们对事物看得更透彻,对世界认识得更充分,表达自然也就会更科学、更精准、更全面。
  这里我不想对这一问题作过多的引申,只想借此来探讨一个问题:在很多中学生(尤其是即将走进考场的高三学生)都为积累作文素材而费心劳力的时候,我们能否在以“质”为标准精心选择素材的前提下,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分析、探究这些素材的丰富意蕴,从而将所掌握的素材的使用价值最大化,同时又能收获视角独特、解读独到的议论效果?也就是说,对各类素材含义的“充分挖潜”可能要比我们一味追求“量”的累积更有意义。
  平素在作文阅读中我们会发现,在许许多多的论述类作文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反反复复地出现。比如忠贞不渝的屈原、忍辱著述的司马迁、骄傲自大的项羽、悠然归隐的陶渊明、旷达超然的苏东坡等,在各种主题的作文中几乎都可见到这些人熟悉的身影。
  如此熟悉的人物、如此的评判、如此层出不穷的撞车很容易让读者审美疲劳,想借此赢得阅卷老师的赏识则更是难上加难。那么,是不是这类被人们广泛应用过的经典素材就必须束之高阁?它们就永远没有积累和利用的价值?绝非如此。近几年的中学生优秀作文中运用这些“陈旧素材”的例子并不鲜见,但对这些素材的评析已不再是人云亦云。
  我们先来看看2019年高考北京卷考场满分作文《文明的韧性》中的一个片段:
  一场名为“新文化运动”的滔天洪水席卷而来,摧毁了一切积弊的同时也动摇了千年传承的根基。眼前的疮疤渐渐愈合,心头的鲜血却在不经意间悄然溢出。来自西方的各种观念一时间泥沙俱下,大行其道。“孔家店”被强拆,连带历经千年建成的文化圣殿转瞬间只剩下断壁残垣;精华与糟粕同在泥瓦中苟延残喘,打碎的瓦釜瞧着同被毁弃的黄钟暗自欢喜。
  在这段评述的结尾,考生对五四运动中的一些偏激的做法作出了个性化的反思,在诸如“打倒孔家店”之类的“激情澎湃”的口号的驱使下,这位考生能在一边倒的颂扬声中对五四运动中的某些偏激的行为作出反思和评述,发人所未发,增添了文章的深度和新意,令人耳目一新。
  其實,任何再陈旧的素材,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我们总能发现其未被发掘的内涵。而这,既可以让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老旧素材“变废为宝”,更能增加文章的思辨性,让阅读者看到你独到的分析评判的能力,让你的评说给人以新鲜感。
  二
  “旧材”新用,翻出新意,最需要的是学会辩证思考,学会看到问题的另一面。譬如分析屈原,要看到他集忠君爱国、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于一身,亦要看到他“凝滞于物,高傲迂腐”的性格缺陷;分析项羽,要看到他刚愎自负、优柔寡断、多疑暴烈的不足之处,亦需看到他自信心强、积极进取、重信守约的优点;分析陶渊明,既要看到他清高耿直、洒脱恬淡、质朴直率的一面,亦需了解他逃避现实、自暴自弃、自欺欺人的性格。只有这样,我们的思维才不会被那些标签式的断语所约束,分析古今人物、事件才不至于人云亦云、一成不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陈旧的素材焕发青春,让黯淡的内容成为亮点。
  请看一篇中学生优秀作文《心态与境遇》中对屈原境遇与心态的深刻剖析。
  文人往往带有一种难融于现实的倔强,在命运遭受挫折的时候依然执着地保留着一种善良而易受伤害的人格。屈原在悲惨的境遇下选择投江,我们难道有理由、有资格责怪他不能够调整心态吗?在他“宁赴湘流”的固执面前,无论是铁石心肠的将军还是看破红尘的高僧恐怕都要为之动容——为他的情感的烈度,为他的灵魂的光芒。
  不过,无权责怪屈原的我们有心为他惋惜。当今世界每时每刻都有不堪心理重负的人自戕,对于太多的不该逝去的生命,我们要做的恐怕绝不仅仅是惋惜,我想我们还应对轻生者说声“强硬一点”或者“想开了就好”。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似乎也不忍心责备屈原屈辱的灵魂,而选择以一种委婉的笔触去表达自己对屈原选择轻生的深深叹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骚人”,他的去世怎么说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重创。在他身上,正是缺乏了“坚强”和“豁达”这两个要素!
  更可贵的是作者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让议论不显得生硬,让观点易被人接受。
  在一片颂扬之声中“鸡蛋里挑骨头”,是需要一番勇气的,更需要一种智慧和见识。作者必须抓住切入的“关键点”,在上面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了屈原“凝滞于物”和不够豁达的性格缺陷评述,从反面强调了在恶劣境遇中拥有良好的心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被称为“急流勇退、归隐田园”的代言人的陶渊明,一直以来获得的几乎都是赞美。但是在《责任与担当》这篇中学生优秀作文中,作者却对其有着这样的评价:
  有人说,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彰显出的是读书人的尊严;他的退出官场、回归田园,是一种极富勇气和智慧的抉择——从此,中国黑暗的官场上少了一名“不合时宜”的庸官,但中国文坛诞生了第一位光耀千秋的田园诗人。   是的,从文学的发展和陶渊明的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他的退出官场、回归田园或许称得上是一件幸事,但若从中国的“政治气候”和“官场生态”来分析,少了这样一位有着美好的政治梦想(从《桃花源记》中不难读出)和不屈的斗争精神(从《读〈山海经〉》中亦可品味到)的参与者,让官场上“劣币驱逐良币”成为一种常态,只能使中国官场更为黯淡,使人民生活更加颓败。
  从个人的职业抉择方面看,陶渊明也许是一位有智慧、有勇气的人;若从社会责任与担当的角度来评判,陶渊明身上确实缺少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这段分析,可谓有见识、有深度、有新意。作者借助辩证的分析,先从文学和个人的发展的角度指出了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正面意义,但紧接着又将他的这种行为放到中国官场乃至整个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去分析,极富见地地提出了“陶渊明身上确实缺少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这一观点。同样的事件,以不同的视角、在不同的背景下分析,就可以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这样的含义翻新,要比时鲜素材更能引起读者思考,更有震撼力。
  相对而言,“鸡蛋”里的“骨头”好挑,而“骨头”里的“鸡蛋”难找,我们要在那些被定性为“反面人物”(至少是“争议人物”)身上找亮点或是在负面事件中寻亮点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其实,只要本着客观求实、一分为二的态度,我们同样可以将“垃圾”处理成“宝贝”,从淤泥中汲取营养。请看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中国味》中的一个片段:
  中国味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乌江边,天空已被染成血红色,你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先后倒下,爱妃的自刎更是让你怒不可遏。你和着四面的楚歌,在乌江边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向那奔腾不息的江水。你知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你亦知道,跟随你的三千子弟已一去不复返。你自认愧对江东父老,愿以一死来求得他们日后生活的安定。
  ——中国味是不惧生死的豪迈
  对于项羽的乌江自刎,很多人不以为然并多有高见,他们认为项羽缺乏隐忍之心,缺乏东山再起的决心和意志——这当中以杜牧的《题乌江亭》为代表。但是,这位考生从“愧对江东父老”和“给天下一份安宁”这两个角度表达了对项羽自刎乌江这一行为的理解和认同,并且盛赞项羽的“乌江自刎”是“不惧生死的豪迈”,是一种“中国味”!这便是一种不愿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独立思考的精神的体现。这样的议论,力避陈言,富有新意。
  还有一种较常用的陈旧素材含义翻新的方法,不是对已获得大众认可的解读或评议“翻案”,而是对素材本身的叙述角度或情感因素作出商榷和质疑,从而解读出全新含义。
  请看中学生优秀作文《问题的“障眼法”》中的一个片段,其分析可谓入木三分:
  中国人素来有一种专为粉饰尊贵者所犯错误而设置的高妙的“障眼法”——即不去探究他们所犯错误的根源、危害和影响,而是转移公众视线,特别强调犯错者如何痛心疾首挽回损失、恪尽职守收拾残局、兢兢业业消除影响……从而将一个“败军之将”塑造成“智慧之神”。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一役,如果细加“问责”,首先应当归罪于诸葛亮的用人失察,可是小说中重点渲染了诸葛亮事后精心表演的“空城计”和“斩马谡”,将一个负有领导和用人责任的“第一责任人”打造成了一个不徇私情斩爱将、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公正者”和“智慧者”。
  以事后博人眼球的“补救”来冲淡事先捅下的“娄子”——多么绝妙的“障眼法”!
  这段文字以犀利的笔触深刻揭露了自古而今人们生活当中和小说正史里层出不穷、花样百出的“为尊者讳”“为尊者饰”的陋习,让典型的历史故事焕发出新意,颇耐咀嚼,发人深思。虽然陈说的是一则古代小说中的往事,却让人浮想联翩,想到身边的人和事。
  陈旧素材的含义翻新,不仅仅提高了老素材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更新了人们的视角,延展了人们的思维,让读者在司空见惯的老旧素材中看到新鲜的东西,由此凸显出作者高出常人的见识——这样的作文,很容易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三
  当然,陈旧素材含义翻新是有原则的,违背原则可能会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
  首先,我们不能为了含义翻新而去臆造歷史、八卦历史人物。比如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成是因为夫妻矛盾,将屈原的被逐流放说成是因为他的“第三者插足”,将李白的逐出宫廷说成是因为看上了杨贵妃……这类稗官野史式的“戏说”用到作文中就很不严肃了。可以用作议论文论据的材料一定要言而有据,可以来自信史,可以来自文学作品,可以来自经典的民间传说甚至神话故事……但是不宜使用那些“戏说”历史、带有荒诞色彩的影视剧作品中的“狗血情节”,更不宜自己去胡编乱造、哗众取宠。
  其次,不能曲解经典,歪曲事实,一面之词,强词夺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尊重史实、尊重良知、尊重常识。比如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为“统一思想”之必需,批评岳飞的行为不利于“民族大融合”,矮化一些民主人士、外国友人甚至对其持“阴谋论”……这类言论,或偏激,或褊狭,意气用事,在论证中很难站得住脚,自然也就没有说服力。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违背原则,突破底线。特别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能出现偏差:不能为了刻意求新而发表有悖于传统的是非观、违背国家方针政策、挑战道德底线的言论。比如美化近现代史上的外国入侵的行为,重议为国捐躯者死得值不值的问题,怀念“文化大革命”时的“风气纯正”,妄议党和国家领导人,等等,这些都是作文当中必须避免的。
  总之,陈旧素材的“含义翻新”是一件有创意、有意义同时又有条件、有原则的事,做好了,可以为我们的作文增添亮色,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做得不好,则可能让我们的文章蒙尘,降低考场作文的格次和分值。所以,很值得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好好探究和实践。
其他文献
每一次去东 方医院,我都会战战兢兢,因为我要去做针灸。针灸可以治很多病,而我在利用它治近视眼。别看那针细细的,扎进去可痛呢!  这不,今天又要去做针灸了。下了车,我慢腾腾地走进医院,迈入电梯门,看着妈妈的手指刚刚按下楼层数字键,我的心就开始“怦怦”地响,真希望它升得慢一点。很快,我们就到了四楼,走进门诊室,看到给我做针灸的金医生,我轻轻地问了一声“好”,就悄悄地到空床上等着。  不一会儿,金医生端
思佳客·癸卯除夜  吴文英  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衣懶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  春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团圆的代表,每逢佳节总能于热闹的气氛中体悟亲属相聚的美好,在今日要介绍的词作中,却有别于这样的感受。作者于除夕守岁的时候创作新词,却无欣喜之貌,送旧迎新的同时感叹自己羁旅在外,徒增白发的沧桑。人生最大的喜悦是能够得
如果没有腊味,是不行的。过年时,丰盛的雞鸭鱼肉摆满一桌,可是,如果少了花团锦簇的腊味,不行,硬是不行。  腊味,是传统,是气氛,是亲情,是幸福。  没有试过贫穷滋味的人,大概很难想象一盘腊味所能带来的大欢喜。那种从心坎深处流溢出来的快乐啊,就像是在又湿又冷的阴霾日子里,突然被温暖的阳光哗啦哗啦地洒满了一脸一身,高兴得要癫狂。  童年,在怡保过年的记忆,刻骨铭心。  那一个时期,父亲失业,一筹莫展的
晚上我给孩子讲故事,讲的是:  第一天晚上小猴妈妈端来了两碗面条,一碗上面有一个鸡蛋,一碗上面什么也没有,然后让小猴选择,小猴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有鸡蛋的那一碗。但它吃上以后,才发现妈妈那碗居然在面条下藏着两个鸡蛋。  第二天晚上,小猴妈妈又端来了两碗面,仍然是一碗上面有一个鸡蛋,一碗上面什么也没有,然后让它选择。  小猴吸取第一天晚上的教训,选择了没有鸡蛋的那一碗。但是出乎它的意料,这碗面里没有像第
幼年时候,伯尔家境贫困,但特别喜爱读书。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
初秋的早上,太阳升起在碧蓝的天空,米色窗帘被徐徐的清风吹开一条缝隙,我微微睁开眼,看到了静静躺在床头的书——《大羊驼与美洲豹》,这是我昨日手不释卷,一口气看完,并为之深深震撼的书……  阳光马戏团的母羊驼“香吐”生下了死胎,正巧刚刚生产的豹妈妈因病而死。于是管理员把小豹“猛驼子”放到香吐身边,让它以为猛驼子就是自己的孩子。虽然它们的面貌习性迥然不同,却并不妨碍它们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母子。一次下冰雹
我对楼情有独钟,尤其喜爱故乡南通濠河边的那幢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张謇的故居。去年暑假,我又去拜访了一次。  这是一幢巍然耸立的小楼,一栋在国事日非、风雨飘摇时依然巍然耸立的楼台。门高约三米,正对着滚滚东流的一道护城河。块块坚硬的砖石垒起了它坚强的身躯,犹如一个忠诚的卫兵守望着家乡这片美丽的土地。它拔地而起,直指苍天;两旁参天的大树,绿荫如盖。它既有我们东方建筑的神韵,又
若成长是一张白纸,那么烦恼就是纸面上那一点点的瑕疵;若成长是一篇著作,那么烦恼就是段落深处让你去寻找的错别字;若成长是一幅画,那么烦恼就是画里没有抹去的若隐若现的轮廓。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品尝着不同的味道,成长着,前行着。  成长的味道是酸的  暑假的一天,我终于把妈妈下达的“写作任务”完成了,兴奋地跑出去找小伙伴们玩儿。就在我们玩得天翻地覆的时候,邻居小弟不小心撞头,“伟大”的哭声扫了我们大
A.来自汉代的一束光  宫灯又称宫廷花燈,主要是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是中国彩灯中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宫灯始于汉代,盛于隋唐,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由于长期为宫廷所用,除具有基本的照明功能外,宫灯还要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以显示皇家的富贵和奢华。正统的宫灯造型有四角、六角、八角,各面画屏上一般绘有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喜庆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