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堂课的导入,决定了这堂课的成败,开头如何引入,直接影响到这节课中老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情感。那么,如何进行课堂导入呢?笔者结合几节评优课具体分析如下。
调动情感,活跃气氛
公开课比家常课更需要“导”,公开课比家常课更难“导”,学生为“情”所困,老师势必为“情”而导。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对于陌生的环境,有太多的新鲜事物要去观察,短时间内很难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所以,教师的导入环节势必要起到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调整他们的学习情绪。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后面有许多听课老师,往往会紧张,难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探究和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教师的导入要效释放学生紧张的情绪,拉近师生关系,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很多有经验的老师经常在上课前与学生做一些交流与互动,这会为后面的精彩做出有效铺垫,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导入”。这一切都紧紧围绕着学生的“情”来展开,老师具体怎样来为“情”而导呢?案例《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老师说:“我们来玩摸球游戏好吗?”学生表现跃跃欲试,老师定规矩是摸到红球学生赢,摸到绿球老师赢。连摸3次后,老师问:“在这个袋子里摸,你一定会赢吗?为什么?如果到全是红球的袋子去摸呢?”
活动本身能够吸引学生,同时伴随输赢的刺激,使得学生很快消除因陌生产生的紧张感,老师成为了他们的平等对手,师生的距离不会再成为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会进入一种兴奋状态,这比任何语言都有效,这样的导入方式起到了“抓”眼球、“拎”神经的效果,也是教师平时教学中的常用手段。
通过视频情景,把学生带往战乱的索马里,通过爱国情绪的渲染使学生马上把注意力投向屏幕,有效地弱化了会场内其他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声情并茂的影像感染力在这堂课的导入环节得到了很好体现。
导入事关整节课成效的高低,导入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开始,情景法、故事法、谈话法、游戏法、活动操作法等多种形式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我们在导入环节的设计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学情”“感情”,紧紧围绕着如何刺激学生的神经,吸引学生的眼球,触动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到本课学习中,为深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此类导入教师旨在“解情”。
铺路架桥,建立联系
在导入时要抓住旧知与新知的契合点,架设由旧知通往新知的“桥梁”,使旧知与新知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通过课堂导入,往往可以让学生知晓今天将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意识到大概可以用哪些储备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后面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的这些想法和方法清晰化明朗化的过程。所以这种类型的导入基本就是起到“桥梁”作用或是“坡度”效益,在学习新知之前提供一个有效的扶手和拐杖,扶着学生起跑。此类导入设计旨在体现“联”。
比如,教师在讲授《认识分数》时是这样讲解的。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秋季。
师: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小动物们都喜欢出来郊游。你们看小猴们玩的多开心啊!猴妈妈给他们送来了一些好吃的事物,看(出示巧克力图),想一想怎样分比较公平?
生:平均分。
师:把一块巧克力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课件出示分法)
师追问:如果平均分成5份呢?
这样的导入,为后续的认识单位“1”的几分之几提供了基础,复习了旧知,同时为新知的研究提供了模式。
暴露核心,明确方向
通过导入环节,让学生快速地走向本课要研究问题的核心,明确学习的方向,意识到难点所在。把难点放在导入环节,“围而不攻”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些“为什么”“怎么办”的产生正是学生探究数学原理或规律的内驱力。
比如,教师在讲授《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这样为学生分析的。
师:(出示小纸片)这是一张长方形小纸片,长3厘米、宽2厘米,如果用同样的几张纸片横着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
生:可能是9厘米,可能是15厘米……
师:能拼出长25厘米的长方形吗?为什么?
(教师出示2个边长分别为6厘米和9厘米的正方形)
师:如果用这个小长方形去铺在2个大正方形里面,能否将他们恰好铺满?为什么?
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方式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或为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或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架桥,提供探索新知的方向和方法指引;或是快速地引领学生聚焦问题核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发力点”和“攻击点”。成功的导入,能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建立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与新知之间的有效联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以教材为主的各种资源,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课堂中师生共“舞”共同奏响优美的序曲。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周庄实验小学)
调动情感,活跃气氛
公开课比家常课更需要“导”,公开课比家常课更难“导”,学生为“情”所困,老师势必为“情”而导。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对于陌生的环境,有太多的新鲜事物要去观察,短时间内很难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所以,教师的导入环节势必要起到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调整他们的学习情绪。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后面有许多听课老师,往往会紧张,难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探究和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教师的导入要效释放学生紧张的情绪,拉近师生关系,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很多有经验的老师经常在上课前与学生做一些交流与互动,这会为后面的精彩做出有效铺垫,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导入”。这一切都紧紧围绕着学生的“情”来展开,老师具体怎样来为“情”而导呢?案例《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老师说:“我们来玩摸球游戏好吗?”学生表现跃跃欲试,老师定规矩是摸到红球学生赢,摸到绿球老师赢。连摸3次后,老师问:“在这个袋子里摸,你一定会赢吗?为什么?如果到全是红球的袋子去摸呢?”
活动本身能够吸引学生,同时伴随输赢的刺激,使得学生很快消除因陌生产生的紧张感,老师成为了他们的平等对手,师生的距离不会再成为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会进入一种兴奋状态,这比任何语言都有效,这样的导入方式起到了“抓”眼球、“拎”神经的效果,也是教师平时教学中的常用手段。
通过视频情景,把学生带往战乱的索马里,通过爱国情绪的渲染使学生马上把注意力投向屏幕,有效地弱化了会场内其他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声情并茂的影像感染力在这堂课的导入环节得到了很好体现。
导入事关整节课成效的高低,导入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开始,情景法、故事法、谈话法、游戏法、活动操作法等多种形式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我们在导入环节的设计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学情”“感情”,紧紧围绕着如何刺激学生的神经,吸引学生的眼球,触动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到本课学习中,为深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此类导入教师旨在“解情”。
铺路架桥,建立联系
在导入时要抓住旧知与新知的契合点,架设由旧知通往新知的“桥梁”,使旧知与新知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通过课堂导入,往往可以让学生知晓今天将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意识到大概可以用哪些储备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后面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的这些想法和方法清晰化明朗化的过程。所以这种类型的导入基本就是起到“桥梁”作用或是“坡度”效益,在学习新知之前提供一个有效的扶手和拐杖,扶着学生起跑。此类导入设计旨在体现“联”。
比如,教师在讲授《认识分数》时是这样讲解的。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秋季。
师: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小动物们都喜欢出来郊游。你们看小猴们玩的多开心啊!猴妈妈给他们送来了一些好吃的事物,看(出示巧克力图),想一想怎样分比较公平?
生:平均分。
师:把一块巧克力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课件出示分法)
师追问:如果平均分成5份呢?
这样的导入,为后续的认识单位“1”的几分之几提供了基础,复习了旧知,同时为新知的研究提供了模式。
暴露核心,明确方向
通过导入环节,让学生快速地走向本课要研究问题的核心,明确学习的方向,意识到难点所在。把难点放在导入环节,“围而不攻”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些“为什么”“怎么办”的产生正是学生探究数学原理或规律的内驱力。
比如,教师在讲授《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这样为学生分析的。
师:(出示小纸片)这是一张长方形小纸片,长3厘米、宽2厘米,如果用同样的几张纸片横着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
生:可能是9厘米,可能是15厘米……
师:能拼出长25厘米的长方形吗?为什么?
(教师出示2个边长分别为6厘米和9厘米的正方形)
师:如果用这个小长方形去铺在2个大正方形里面,能否将他们恰好铺满?为什么?
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方式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或为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或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架桥,提供探索新知的方向和方法指引;或是快速地引领学生聚焦问题核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发力点”和“攻击点”。成功的导入,能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建立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与新知之间的有效联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以教材为主的各种资源,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课堂中师生共“舞”共同奏响优美的序曲。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周庄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