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名作,选作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时,编者对其进行了删节与修改,这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困惑;然而当我们坚持批判性思维,在“改”“删”“减”等处深入揣摩、咀嚼时,这些“缺口”或“遗憾”,却会刺激着我们在课堂与课程中更加追求独立精神与自由人格,从而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教学“入口”。
【关键词】召唤结构;言语作品;教学入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10-02
【作者简介】施萍一,江苏省无锡市隆亭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01),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教学能手。
对经典修改与删节,小语界持否定态度的比较多。《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一书中,对“被删节的经典”就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正版,反对‘山寨’”。
《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名作,这是名副其实的经典之作。原文选入《名家经典散文选》,冰心亦盛赞“这真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散文”。选作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时,编者对其进行了删节与修改。
一、“缺口”
翻开原文细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珍珠鸟》原文被“大变脸”!
课文的改编主要有三种形式。有文字的改动,比如结尾由“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改为“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将陈述语气改成了反问语气。有段落的合并,课文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分别是原文几个段落的合并。然而,更多的是删减,比较明显的是在段落合并过程中,删去了“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等多处“我”的反应,以及删去“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等对珍珠鸟叫声、样子的描写。
浙教版却是将《珍珠鸟》原文选入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中,将“我的反应”与“珍珠鸟”的具体活动一对比,鸟与人之间产生信赖的原因甚是了然。苏教版这一课文改编形式,乍一读,叫人困惑,课文真成了“山寨”;又让人遗憾,编者对原文做如此的“手术”,无形中给课文留下了“缺口”。
二、“空白”
然而,一遍遍研读课文与原文,思想的“火花”闪过脑际:作为言语作品的课文,本身具有“召唤结构”,存在着“意义空白点”“未定点”。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文本中的空白是一种寻求连接缺失的无言邀请。”一方面,“空白”吸引、激发读者想象、填充,“具体化”为具有逻辑性的意义;另一方面,“空白”又服从于作品完成部分,引导实现意义建构。编者给课文留下的“缺口”难道不是创造出了无言邀约的“空白”吗?
“想象力”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能力,又是阅读策略。课文第四小节具体描写小珍珠鸟与“我”一步步亲近的过程,大刀阔斧地删去原文中鸟的活动与“我”的反应这一“显性”的两者呼应内容,却保留了“隐性”的情感变化——“只在笼子四周活动”的警惕和害怕,在“屋里飞来飞去”的试探,“落在小桌上”的一步步挨近,“啄笔尖,啄手指”的友好。这么说来,编者删改如同文中垂蔓蒙盖鸟笼一样,将显露在外的情与因隐藏到了语言的“丛林”之中,教者就需要引导学生到逐渐变大的“活动范围”以及逐渐亲密的“动作表现”里去探索、猜想,学生才能有所悟,有所得,这样的语文学习难道不是更有了探索性的意味吗?
三、“入口”
缺口也好,空白也罢,无疑就是文字的邀约,原文的“原汁原味”,课文的“新鲜口感”,就藏在其中,找到“缺口”和“空白”,恰恰就找到了教学的“入口”。
原味在何处?就浓缩在文章开篇“真好!”单独两字构成的意义空白中,课文保留了原文与众不同的这一开头,以下为该部分的教学片段:
师:课文开头第一句话,与众不同,谁来读?
师:课文一开始就说:“真好!”你读出了什么味道?
生:作者很喜欢珍珠鸟。
生:作者很开心。
生:作者很喜悦。
师:“喜悦”的“悦”字,竖心旁,你体会到是怎样的一份喜欢呢?
生:喜欢到了心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师:还喜欢得怎么样?
生:有一种想一蹦三尺高的感觉。
生:作者很激动,对这份礼物爱不释手。
冯骥才在《趣说散文》中说:“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深难忘。开篇“真好!”两个字,就是原文思想乃至情感领域的一个“入口”,课堂上学生轻轻浅浅地读,读得眼到,口到,心到,文章深藏的这一点滋味就慢慢地散发在课堂里了。
鲜味如何调制?对课文删改后留下的“缺口”嚼一嚼,猜一猜,味道就出来了,以下为教学片段:
师:渐渐地,没想到你落到我的小桌上,你怎么敢的?
生:刚才我在屋里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很调皮,你都没有赶我。
生:我那么淘气,可是你一点儿也不生气,所以我想跟你靠近些,看看你到底在做什么。
师:你是怎么“一点点挨近”的?
生:我先走半步,然后看看你的反应,见你没有生气,我就再走半步,你还是没有动静,我就再走几步。
生:我一步步慢慢往前挪。走了一步,停下来,偏过头看看你,你头都没有抬起来,我就又走一步,你还是只顾埋头在写东西,我觉得你根本不会管我,胆子就变大了。
生:我也想尝尝你的茶,经常看到你喝,到底是什么味道的?我先喝一小口,你也没有来赶我走,还冲我笑笑,我觉得你挺和气的,就大口大口地喝起来。
…………
正是删去了直接的显性描写,“空间”与“动作”的语言特点与张力才得以彰显。从教学片段来看,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效果正恰似苏教版四上《一路花香》中破水罐用裂缝带来“一路花香”的美好境界。“缺口”的善加利用,难道不是给予了课堂自由舒展的空间吗?
苏教版小学语文《珍珠鸟》一课的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感受到了“经典”到“课文”变脸带来的困惑;然而更深有感触的是当我们坚持批判性思维,在“改”“删”“减”等处深入揣摩、咀嚼时,这些“缺口”或“遗憾”却会刺激着我们在课堂与课程中更加追求独立精神与自由人格。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教学入口”,兴许,这也是一种别样的收获。
【关键词】召唤结构;言语作品;教学入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10-02
【作者简介】施萍一,江苏省无锡市隆亭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01),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教学能手。
对经典修改与删节,小语界持否定态度的比较多。《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一书中,对“被删节的经典”就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正版,反对‘山寨’”。
《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名作,这是名副其实的经典之作。原文选入《名家经典散文选》,冰心亦盛赞“这真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散文”。选作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时,编者对其进行了删节与修改。
一、“缺口”
翻开原文细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珍珠鸟》原文被“大变脸”!
课文的改编主要有三种形式。有文字的改动,比如结尾由“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改为“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将陈述语气改成了反问语气。有段落的合并,课文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分别是原文几个段落的合并。然而,更多的是删减,比较明显的是在段落合并过程中,删去了“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等多处“我”的反应,以及删去“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等对珍珠鸟叫声、样子的描写。
浙教版却是将《珍珠鸟》原文选入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中,将“我的反应”与“珍珠鸟”的具体活动一对比,鸟与人之间产生信赖的原因甚是了然。苏教版这一课文改编形式,乍一读,叫人困惑,课文真成了“山寨”;又让人遗憾,编者对原文做如此的“手术”,无形中给课文留下了“缺口”。
二、“空白”
然而,一遍遍研读课文与原文,思想的“火花”闪过脑际:作为言语作品的课文,本身具有“召唤结构”,存在着“意义空白点”“未定点”。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文本中的空白是一种寻求连接缺失的无言邀请。”一方面,“空白”吸引、激发读者想象、填充,“具体化”为具有逻辑性的意义;另一方面,“空白”又服从于作品完成部分,引导实现意义建构。编者给课文留下的“缺口”难道不是创造出了无言邀约的“空白”吗?
“想象力”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能力,又是阅读策略。课文第四小节具体描写小珍珠鸟与“我”一步步亲近的过程,大刀阔斧地删去原文中鸟的活动与“我”的反应这一“显性”的两者呼应内容,却保留了“隐性”的情感变化——“只在笼子四周活动”的警惕和害怕,在“屋里飞来飞去”的试探,“落在小桌上”的一步步挨近,“啄笔尖,啄手指”的友好。这么说来,编者删改如同文中垂蔓蒙盖鸟笼一样,将显露在外的情与因隐藏到了语言的“丛林”之中,教者就需要引导学生到逐渐变大的“活动范围”以及逐渐亲密的“动作表现”里去探索、猜想,学生才能有所悟,有所得,这样的语文学习难道不是更有了探索性的意味吗?
三、“入口”
缺口也好,空白也罢,无疑就是文字的邀约,原文的“原汁原味”,课文的“新鲜口感”,就藏在其中,找到“缺口”和“空白”,恰恰就找到了教学的“入口”。
原味在何处?就浓缩在文章开篇“真好!”单独两字构成的意义空白中,课文保留了原文与众不同的这一开头,以下为该部分的教学片段:
师:课文开头第一句话,与众不同,谁来读?
师:课文一开始就说:“真好!”你读出了什么味道?
生:作者很喜欢珍珠鸟。
生:作者很开心。
生:作者很喜悦。
师:“喜悦”的“悦”字,竖心旁,你体会到是怎样的一份喜欢呢?
生:喜欢到了心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师:还喜欢得怎么样?
生:有一种想一蹦三尺高的感觉。
生:作者很激动,对这份礼物爱不释手。
冯骥才在《趣说散文》中说:“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深难忘。开篇“真好!”两个字,就是原文思想乃至情感领域的一个“入口”,课堂上学生轻轻浅浅地读,读得眼到,口到,心到,文章深藏的这一点滋味就慢慢地散发在课堂里了。
鲜味如何调制?对课文删改后留下的“缺口”嚼一嚼,猜一猜,味道就出来了,以下为教学片段:
师:渐渐地,没想到你落到我的小桌上,你怎么敢的?
生:刚才我在屋里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很调皮,你都没有赶我。
生:我那么淘气,可是你一点儿也不生气,所以我想跟你靠近些,看看你到底在做什么。
师:你是怎么“一点点挨近”的?
生:我先走半步,然后看看你的反应,见你没有生气,我就再走半步,你还是没有动静,我就再走几步。
生:我一步步慢慢往前挪。走了一步,停下来,偏过头看看你,你头都没有抬起来,我就又走一步,你还是只顾埋头在写东西,我觉得你根本不会管我,胆子就变大了。
生:我也想尝尝你的茶,经常看到你喝,到底是什么味道的?我先喝一小口,你也没有来赶我走,还冲我笑笑,我觉得你挺和气的,就大口大口地喝起来。
…………
正是删去了直接的显性描写,“空间”与“动作”的语言特点与张力才得以彰显。从教学片段来看,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效果正恰似苏教版四上《一路花香》中破水罐用裂缝带来“一路花香”的美好境界。“缺口”的善加利用,难道不是给予了课堂自由舒展的空间吗?
苏教版小学语文《珍珠鸟》一课的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感受到了“经典”到“课文”变脸带来的困惑;然而更深有感触的是当我们坚持批判性思维,在“改”“删”“减”等处深入揣摩、咀嚼时,这些“缺口”或“遗憾”却会刺激着我们在课堂与课程中更加追求独立精神与自由人格。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教学入口”,兴许,这也是一种别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