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dsp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文本是迷人的“风景”。进入这个“景区”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方法的获得离不开课堂这个“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法是引领学生实现文本对话、心灵旅程的有效途径。那么,语文课堂上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实现深度阅读呢?
  
  一、问题生成——走向课堂深度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生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生成,必须以深度阅读为前提。学生只有对文本认真研读、推敲、咀嚼,即所谓的深度阅读,方可走进作者的心灵,从而透彻地了解文本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令人遗憾和无奈的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很难提出问题,特别是很难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包揽了一切,上课时只是按照备课时的“预设”,“按部就班”地推进教学,致使学生阅读时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长此以往,学生自发生成问题的能力当然就会逐渐弱化乃至消失。二是学生阅读主动性缺失,为阅读而阅读,为考试而阅读,导致阅读表面化、应付化,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如学习《变色龙》一文,学生稍作浏览便知:“变”是奥楚蔑洛夫的最大特征。但这只是表面,“变”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变”的本质是什么?如此拓展学生思维,激活学生想象,学生便可走进奥楚蔑洛夫的“灵魂”,走向深度阅读。
  
  二、思维冲突——促进课堂深度阅读
  
  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利用‘冲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人为地为掌握知识而设置各种矛盾”,在互相冲突中“促使学生学习质量不断上升”。一篇文学作品,因为每个读者的阅历、价值观等不同,人们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是完全正常的。我们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可以有意提出与常规思维相异乃至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产生“思维冲突”,碰撞出智慧火花,从而实现深度阅读、深度思考。课堂上的思维冲突、言语交锋,是促进学生深度阅读的有效措施。通过深度阅读,又必将拓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把握,实现文本与读者的“深度交流”。
  
  三、换位体验——实现课堂深度阅读
  
  换位体验,即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变换位置、角色,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站在他们的角度体验情感,激起两个不同“自我”思维的强烈撞击,从而更深刻、透彻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利用“换位”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与作品之间的互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深理解,从而收获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进而体验审美乐趣,使深度阅读最终得以实现。
  
  四、工于批注——提升课堂深度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应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字,词、句、篇等的感悟,往往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把文本阅读中的感受记录下来,这便是古已有之的“批注”读书法。
  学生开始作批注时往往“一脸茫然”,此时教师要加以指导,比如批注的语言要通顺、精炼,既要“批”出自己的看法,也要能让人“眼前一亮”,尽量少作笼统的甚至是空洞的批注。批注式阅读在提升学生深度阅读能力的同,时,必将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藕花深处”,让学生乐享深度阅读所带来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如学习《木兰诗》,读到“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时,可引领学生分析“大点兵”乃因国家形势危急,需要大量兵源,三言两语简单提醒,学生顿悟,提笔批曰:征兵多、形势急。
  语文课堂深度阅读,是促使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有效、高效手段,是促使学生获得阅读真谛、引领学生走进阅读迷人“风景”的“拐杖”,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引导学生作这方面的尝试与实践。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良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本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语文教学中的“高耗低效”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所谓“自主学习”,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