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智障人士就业现状
作为我国大陆第一位特殊教育学博士的陈云英教授,在她的著作《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里就提到了残疾儿童职业教育问题,对于智障人士,她认为“在人发展的过程中,障碍是个动态的概念,今天是正常的人,明天可能会出现各种障碍,今天有障碍的人,经过干预治疗明天可能会成为正常的人。”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是“全纳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但残疾人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近几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法规来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状态,无论在生存、生活、受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对残疾人十分关注。但如何让残疾人走向社会,平等就业,使他们和健全人一样参与社会生活,还是任重而道远。而智障人士的就业情况,更是不尽如人意。据了解,广州市智障人士人数约2.5万人,其中处于16-45岁的就业适龄者超过10000人,但参与就业人数仅约600人,就业率不到7.5%。据调查,不管是心智障碍者本人还是其监护人,对于就业的需求都十分强烈,其中42%的心智障碍者表示“很希望工作”,62%的心智障碍者监护人也强烈希望他们能够“正常工作”。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机会,以及普遍存在的歧视,智障人士的就业率一直无法提升,每百名智障人士中,仅2人正在普通企事业单位就业。
作为智障职业学校,让有能力的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最后回归社会,融入人群,更是艰难重重。作为受过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特殊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大部分人具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家长对孩子的就业问题,更是充满了期待。学校可以大力发展“支持性就业”模式,实行一条龙服务,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融入社会的能力;通过各种渠道找接纳或者提供工作岗位的公司,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最好的社会康复机会——就业的机会。希望通过这种模式,让能力好一点的学生能够社会化,逐渐做到自食其力,尽快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二、慧灵“支持性就业”模式给智障职业学校带来启示
所谓“支持性就业”,也叫“慧灵模式”,是一所专门为智障人士服务的机构,广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针对智障人士而创办的一种扶持性就业模式——由就业服务机构派出就业辅导员,全职辅导和监督心智障碍人士的实际工作,使心智障碍人士能够在普通企事业单位(非庇护工场等专门雇佣特殊群体的工作场所)获得稳定、有收入的工作机会。直至心智障碍人士顺利过渡,工作能力提升,就业辅导员再逐步减少介入。
2013年,慧灵筹建第一家社会企业,计划开设由智障人士主理的面包工坊。为了开展这一计划,慧灵先派了两位老师去学面包制作,派出去的老师花了3个月的时间,完全掌握了面包制作的所有技巧。回来后,花了9个月才完成了对智障学员的培训。目前,面包工房内一共有2位导师和5位智障人士面包师,他们现在都可以熟练地完成配料、搅拌、发酵等面包制作工序。据了解,该项目开设面包工坊房租、硬件设备的投入和培训费用一共为人民币60万元,全部是国际和国内一些慈善项目资助的。他们的销售渠道主要为电话和网络预订:客户下单,做好面包,然后由慧灵智障人士组建的“快递队”进行配送。像智障人士面包工坊这样的社会企业,不是纯粹的企业,也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而是透过商业运作手法,给智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融入社会的机会。
以广州慧灵为例,在2012年,机构利用支持性就业的模式成功推荐了12名学员到各个行业工作,箭牌糖果、欧派厨具等企业都有雇佣其智障学员,岗位包括厨房后勤、企业清洁、包装加工、快递等,占学员总数的3%。现在,这些学员都已能独当一面,而今年又有大家乐餐厅、满堂红地产、正佳集团加入这一行列。
调查显示,“支持性就业”大大增加了智障人士的就业信心,他们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比例从23%升至53%,有68%的智障人士家庭认可“支持性就业”,有54%的智障人士家庭表示在“支持性就业”的扶助下,将非常支持智障人士外出工作。
慧灵的“支持性就业”模式的成功运作,给智障职业学校毕業生的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启示。智障职业学校也可以借鉴该模式,为毕业生的就业拓宽道路。
三、智障职业学校“支持性就业”的具体流程
慧灵机构的“支持性就业”模式,对于接受过专门职业培训的智障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更具有可操作性。以康复实验学校为例,学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两年的智障职业高中班,这些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我们可以借鉴“慧灵模式”,在职高班大力推广,为每一个在读的学生度身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为职高班的学生以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学校“支持性就业”模式的具体操作如下:
(一)申请专项扶持基金
智障职业学校通过政府机构或者社会慈善机构申请专项培训资金,用于对学生的专业培训。“支持性就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这就决定了学校必须通过政府的专项资金或者慈善机构的资金支持。所以学校要专门制定“支持性就业”计划和方案,以便争取政府和慈善机构的长期稳定的支持,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提供专业评估,做好职业规划
学校要成立由相关专业人士组成的评估小组,对每一个新人学的学生提供专业系统的评估,以学生为本,为每个学生度身打造适合其个人特点的专业,并和家长、学生一起讨论,做好职业规划;然后确定一对一的专业辅导人员,进行长达三年、全方位的学习和职业训练辅导,直至该生毕业,并顺利就业为止。
(三)培训专业的职业辅导人员学校在确定了每个学生的职业方向之后,让学生先在学校学习与该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同时学校派专业辅导老师外出学习相关的专业技术。等老师学成归来,再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专业辅导员手把手地把技术教给学生。通过这样的职业培训,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为日后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四)搭建各种实习和就业渠道
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渠道,为学生搭建实习和就业平台,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让他们真正融入社会。对于残疾人来说,职业培训的最终目标是能让他们融入社会,掌握一技之长,自食其力。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为他们提供面向社会的就业机会。学校要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寻找热心公益事业的公司成为推荐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合作伙伴,然后让专业辅导员陪同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就业。通过实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给学生提供正式的就业机会,进而争取让学生和公司其他工作人员同工同酬的机会。
如何解决智障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让每一个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过上有尊严、有保障的生活,不是一个乐观轻松的话题,不过,笔者相信,“支持性就业”模式,可以为他们的就业提供巨大的帮助。只要政府关心,加大资金的投入,大力发展“支持性就业”,那么一定可以拓宽智障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道路,为更多的智障高职生带来福音。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作为我国大陆第一位特殊教育学博士的陈云英教授,在她的著作《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里就提到了残疾儿童职业教育问题,对于智障人士,她认为“在人发展的过程中,障碍是个动态的概念,今天是正常的人,明天可能会出现各种障碍,今天有障碍的人,经过干预治疗明天可能会成为正常的人。”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是“全纳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但残疾人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近几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法规来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状态,无论在生存、生活、受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对残疾人十分关注。但如何让残疾人走向社会,平等就业,使他们和健全人一样参与社会生活,还是任重而道远。而智障人士的就业情况,更是不尽如人意。据了解,广州市智障人士人数约2.5万人,其中处于16-45岁的就业适龄者超过10000人,但参与就业人数仅约600人,就业率不到7.5%。据调查,不管是心智障碍者本人还是其监护人,对于就业的需求都十分强烈,其中42%的心智障碍者表示“很希望工作”,62%的心智障碍者监护人也强烈希望他们能够“正常工作”。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机会,以及普遍存在的歧视,智障人士的就业率一直无法提升,每百名智障人士中,仅2人正在普通企事业单位就业。
作为智障职业学校,让有能力的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最后回归社会,融入人群,更是艰难重重。作为受过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特殊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大部分人具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家长对孩子的就业问题,更是充满了期待。学校可以大力发展“支持性就业”模式,实行一条龙服务,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融入社会的能力;通过各种渠道找接纳或者提供工作岗位的公司,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最好的社会康复机会——就业的机会。希望通过这种模式,让能力好一点的学生能够社会化,逐渐做到自食其力,尽快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二、慧灵“支持性就业”模式给智障职业学校带来启示
所谓“支持性就业”,也叫“慧灵模式”,是一所专门为智障人士服务的机构,广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针对智障人士而创办的一种扶持性就业模式——由就业服务机构派出就业辅导员,全职辅导和监督心智障碍人士的实际工作,使心智障碍人士能够在普通企事业单位(非庇护工场等专门雇佣特殊群体的工作场所)获得稳定、有收入的工作机会。直至心智障碍人士顺利过渡,工作能力提升,就业辅导员再逐步减少介入。
2013年,慧灵筹建第一家社会企业,计划开设由智障人士主理的面包工坊。为了开展这一计划,慧灵先派了两位老师去学面包制作,派出去的老师花了3个月的时间,完全掌握了面包制作的所有技巧。回来后,花了9个月才完成了对智障学员的培训。目前,面包工房内一共有2位导师和5位智障人士面包师,他们现在都可以熟练地完成配料、搅拌、发酵等面包制作工序。据了解,该项目开设面包工坊房租、硬件设备的投入和培训费用一共为人民币60万元,全部是国际和国内一些慈善项目资助的。他们的销售渠道主要为电话和网络预订:客户下单,做好面包,然后由慧灵智障人士组建的“快递队”进行配送。像智障人士面包工坊这样的社会企业,不是纯粹的企业,也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而是透过商业运作手法,给智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融入社会的机会。
以广州慧灵为例,在2012年,机构利用支持性就业的模式成功推荐了12名学员到各个行业工作,箭牌糖果、欧派厨具等企业都有雇佣其智障学员,岗位包括厨房后勤、企业清洁、包装加工、快递等,占学员总数的3%。现在,这些学员都已能独当一面,而今年又有大家乐餐厅、满堂红地产、正佳集团加入这一行列。
调查显示,“支持性就业”大大增加了智障人士的就业信心,他们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比例从23%升至53%,有68%的智障人士家庭认可“支持性就业”,有54%的智障人士家庭表示在“支持性就业”的扶助下,将非常支持智障人士外出工作。
慧灵的“支持性就业”模式的成功运作,给智障职业学校毕業生的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启示。智障职业学校也可以借鉴该模式,为毕业生的就业拓宽道路。
三、智障职业学校“支持性就业”的具体流程
慧灵机构的“支持性就业”模式,对于接受过专门职业培训的智障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更具有可操作性。以康复实验学校为例,学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两年的智障职业高中班,这些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我们可以借鉴“慧灵模式”,在职高班大力推广,为每一个在读的学生度身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为职高班的学生以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学校“支持性就业”模式的具体操作如下:
(一)申请专项扶持基金
智障职业学校通过政府机构或者社会慈善机构申请专项培训资金,用于对学生的专业培训。“支持性就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这就决定了学校必须通过政府的专项资金或者慈善机构的资金支持。所以学校要专门制定“支持性就业”计划和方案,以便争取政府和慈善机构的长期稳定的支持,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提供专业评估,做好职业规划
学校要成立由相关专业人士组成的评估小组,对每一个新人学的学生提供专业系统的评估,以学生为本,为每个学生度身打造适合其个人特点的专业,并和家长、学生一起讨论,做好职业规划;然后确定一对一的专业辅导人员,进行长达三年、全方位的学习和职业训练辅导,直至该生毕业,并顺利就业为止。
(三)培训专业的职业辅导人员学校在确定了每个学生的职业方向之后,让学生先在学校学习与该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同时学校派专业辅导老师外出学习相关的专业技术。等老师学成归来,再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专业辅导员手把手地把技术教给学生。通过这样的职业培训,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为日后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四)搭建各种实习和就业渠道
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渠道,为学生搭建实习和就业平台,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让他们真正融入社会。对于残疾人来说,职业培训的最终目标是能让他们融入社会,掌握一技之长,自食其力。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为他们提供面向社会的就业机会。学校要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寻找热心公益事业的公司成为推荐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合作伙伴,然后让专业辅导员陪同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就业。通过实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给学生提供正式的就业机会,进而争取让学生和公司其他工作人员同工同酬的机会。
如何解决智障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让每一个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过上有尊严、有保障的生活,不是一个乐观轻松的话题,不过,笔者相信,“支持性就业”模式,可以为他们的就业提供巨大的帮助。只要政府关心,加大资金的投入,大力发展“支持性就业”,那么一定可以拓宽智障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道路,为更多的智障高职生带来福音。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