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及实现途径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qi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熏使得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熏空巢老人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让人忧心,也是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居家养老模式日益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它融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势,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本文试分析了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现实意义;实现途径
  [作者简介]陈洪萍(1962—),女,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万崇毅,江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宣教中心主任编辑。(江西南昌330013)
  
  1999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
  全国老龄办2008年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提出,今后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及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不可逆转。2009年3月底全国老龄统计和信息工作座谈会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有2340多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全国城市空巢家庭已达到49.7%。个别老城区“空巢老人”家庭已达到70%。最新统计表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
  当前,多数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希望从家庭得到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项基本需求已经无法满足。机构养老服务由于发展受到资源耗费多、建设周期长、服务对象范围狭窄等因素制约,不可能满足多数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而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现实生活需要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照扶助,迫切需要大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进行补充与更新。
  
  一、我国“空巢老人”的概况
  
  1.“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分析。“空巢老人”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进步的体现及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发展。“空巢老人”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一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家持续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人口减少,家庭规模变小,家庭户型趋于小型化;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催化了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适应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节拍;三是随着人们生存竞争的加剧,跨地区的就业人口流动迁徙加速,使家中只剩下老人留守空巢;四是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为家庭小型化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城市居住条件的显著改善,子女搬入新家离开原先一起居住的父母,迁入新居往往成为代际之间分离的契机;五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大多数年轻人为追求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而与老人分开居住。也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同样不喜欢和子女合住:或是与子女一起生活不习惯、不方便;或是与子女一起居住要操持大量家务,力不从心;或是担心与子女一起居住会拖累子女,影响他们的工作或学习,等等。
  2.“空巢老人”面临的生活问题。空巢老人普遍存在生活无人照料、疾病无人过问、物质生活困难、缺乏精神安慰、孤独寂寞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高龄、独居、体弱多病的空巢老人表现尤为突出。
  首先,“空巢老人”比一般老年人在心理上更容易产生孤独和寂寞的感觉。子女成年后由于求学、工作、成家等各种原因离家生活,使留在家中的父母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应,出现一种角色缺失的表现。父母(尤其是母亲)可能会经历痛苦、悲伤、烦躁不安和抑郁的情感体验,严重者可以表现为空巢综合征?押精神空虚、无所事事、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消沉抑郁、孤独悲观、社会交往少,从而导致各种躯体症状或疾病,甚至会诱发老年痴呆、老年性抑郁症等精神或心理疾病。有的人甚至会产生自杀行为;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脆弱性越来越明显。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患病时缺乏必要的照顾,特别是当老年人突然发病或发生意外时,家中无人或不能及时得到抢救,其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此外,在日常生活方面,人到老年,躯体功能逐渐减退,做饭、购物、料理家务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有的甚至起床、穿衣、洗澡、进食等简单的日常生活都无法自理。所有这一切,离开了家人的帮助和监护,其生活将十分困难和无助。
  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高达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但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率却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则仅为8.3%。
  3.“空巢老人”反映的社会问题。由于缺少来自子代的照料和交流,使得独居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成为显性社会问题。“空巢老人”背后社会问题的显现,说明了当下两个方面的准备不足:一是物质准备不足,二是心理准备不足。
  首先,社会保障的机制、社会养老机构、社区配套服务不完善与滞后,社区养老、社会养老还不发达,老年公寓、养老院的数量同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成比例,服务质量还不尽如人意,而且,即使在数量和服务质量上能够满足养老需求,相当数量的低收入、无收入老年人还缺少足够的经济实力入住老年公寓和养老院。其次,中国传统的、理想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子女养老。而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现状显然是与之相悖的。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和“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形成,以及社会流动的加速,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使得老年人期望子女照顾和子女想亲自照顾老人的想法已不太现实。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时间、精力不够,致使老年空巢家庭照料资源不足。
  
  二、我国“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
  
  1.居家养老是“空巢老人”的理性选择。我国“空巢老人”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客观地讲,如果条件允许,机构养老是一种很好的养老模式,它既可以减轻空巢老人子女的压力,使其能安心工作;又可使老人得到很好的照顾,并且老人在养老院中还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但是,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尚没有足够的养老机构来接纳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支付得起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因此,在我国,单一的养老模式是行不通的,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在这种情况下,针对“空巢老人”的特点,积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体系是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所谓居家养老,指的就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一些养老服务由社会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它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一个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的居家养老体系。
  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我国城市中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而选择在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养老的只占6%~8%。也就是说大多数的老人们依然会选择空巢这种居家养老方式。
  2.“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居家养老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机构养老发展不足的现实背景下,以协作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平台的居家养老成为养老服务的战略发展方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空巢老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将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老年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因此,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居家养老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老年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老年福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现实需要有很大差距,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照料老人的能力远不能满足需求。同时,机构照顾比较高的费用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望而却步;即使有条件去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也因受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不愿去机构养老。因此,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也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
  居家养老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养老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完善的社会化居家养老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情感慰藉、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既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居家养老是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出路。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之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居家养老模式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同时也为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我国“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实现途径
  
  解决“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问题是一个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努力的综合性问题。
  1.个人途径。首先,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可事先与子女、亲友、邻居、社区工作者、单位同事打招呼,以便在身体突发不适或情况紧急时求得帮助。其次,应克服孤独感。有效途径是寻找精神寄托,如:增强人际交往,向朋友倾诉自己的苦闷与烦恼;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就地帮助居委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等等。第三,当子女到了“离巢”年龄,自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
  2.家庭途径。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帮助老年人。配偶要关心老伴,既要关心日常生活,更要关心心理健康,多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子女应帮助老年父母安排好日常生活,保持与父母的联系。在精神上关心父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即使不能回家,也要经常打电话问候,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居住方式上,老少两代应就近居住,缩短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一碗汤”距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以送一碗汤到老人家不凉为宜。子女与父母住同一小区、同一栋楼甚至同一层楼的不同单元都有利于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关照。
  3.社区途径。组织社区相关部门开展送货上门、建立家庭病床、购物优先优惠、成立老年饭桌、上门理发等服务,方便“空巢老人”的生活。对身体状况较差、精神状态欠佳、生活不能自理、子女远在外地的“空巢老人”给予特殊照顾,如实行每日探望制度,在家中安装应急求助设施,邀请心理医生入户咨询等。兴建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等养老设施,提供保姆、小时工、志愿者等照料来源。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设立方便、快捷的社区医疗机构,建立老年人健康状况监测卡片,设置家庭病床并提供上门服务等。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在交通出行、居家设施等设计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开发能够增强老年人自立能力的器材,普及应急铃、紧急呼叫系统等防范老年人出现意外事件的装备。推动和发展老年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动员老年文体活动中心的老年人关心和帮助“空巢老人”。发挥社区党组织的作用,组织党员每天定点走访辖区内的“空巢老人”,了解老人的需求。
  4.社会途径。发动社会力量,帮助空巢老人。动员社区内的商店、医院、餐饮等服务单位,签订帮扶“空巢老人”合作协议,将照料、服务工作落实到人、服务到户。在社区中成立专门的家政公司,为老人提供交通和陪伴、老年食堂、法律等服务。对体弱老人提供家务、家庭保健、送饭上门、定期探望、电话确认、紧急呼应系统等服务。发挥志愿者组织的作用。通过社区志愿者、社会实践的青少年上门和老人聊天,增加老人与社会的接触。设立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站、点和服务热线,及时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压力。
  5.政府途径。设立专门的老年人机构,开展统计调查,掌握“空巢老人”信息,建立“空巢老人”档案,并协调有关部门,及时、有效解决空巢老人反映的问题。把独居老人作为服务的重点对象,采取包干负责、联络关照制度(如电话联系或委托邻居关照,定人、定时、定项走访慰问)落实安全保护措施。在舆论上大力营造尊老养老助老的良好氛围,表彰履行照料护理老年人义务的模范,谴责虐待、歧视甚至遗弃老人的行为。号召社会各界、单位、街坊邻里关爱空巢老人。鼓励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鼓励老年人互助。将“空巢老人”问题纳入政府老龄工作的议事日程,制定长远规划,从根本上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心理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参考文献]
  [1]穆光宗.“老年空巢家庭”:风险家庭还是问题家庭[J].中国社会工作,2009,(8).[2]田君叶,刘均娥,岳鹏.我国空巢老人养老及社区照护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8,(7).[3]陈婷婷,成伟.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实现途径探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5).[4]刘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思考[J].理论月刊,2010,(9).[5]姚远.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政府对居家养老方式的选择[J].人口研究,2008,(2).[6]张福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五点政策建议[J].社会福利,2009,(6).
  [责任编辑:赵财锋]
其他文献
2002年起,于都县依托整寸推进,科学规划,整合资源,集中投入,规范运作,在207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分批实施扶贫开发。尤其是“十一五”以来,紧扣大局,努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围绕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方向来拓展扶贫开发的思路,找准位置,丰富内涵,提升层次,率先在实践中导人参与式扶贫理念,切实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围绕着如何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了有效实
期刊
2007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的指导下,省接待办定点包村扶贫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以“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的通知》精神,科学谋划部署,狠抓工作落实,扎实推进了定点包村扶贫工作。  周坊镇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这块红色土地曾是方志敏、邵式平、邵忠、邵棠等老一辈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
期刊
[提要]本文阐述了在信息网络时代,制约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主要因素,以及增强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  [作者简介]夏璐(1971~),女,南昌大学图书馆馆员。(江西南昌 330029)    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虚拟化,信息获取途径日益方便、快捷和大众化,这不仅缩小了整个世界信息交流的时空差距,大大加快了世界经济全球
期刊
国务院三峡亦外迁司司长张大志在江西省龙南县调研    3月16日至17日,国务院三峡办外迁司司长张大志、处长王伟、省扶贫和移民办副主任彭林森等一行在龙南县就三峡水库自主外迁移民遗留问题进行调研。赣州市扶贫和移民办主任洪明,龙南县县委书记曾凡,县长刘勇,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县政府副县长李兵,县政府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谢建林陪同调研。  张大志一行先后深入到东坑管委会曹岭移民安置点以及东江乡等地,与
期刊
2008年底,国土资源部在科学发展观的学教活动中,把革命老区江西赣县作为学教活动的联系点。为使贫困地区的农民尽快富起来,让革命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国土资源部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整合资源实施大扶贫机制,确定了支持国定贫困县赣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八大措施,项目扶贫和社会扶贫资金达到近亿元。两年过去了,国土资源部帮扶赣县的措施已得到落实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国土人情定老区,倾心帮扶的事迹也在赣南老区人民中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引导和动员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是新阶段社会扶贫的重要创新。近几年,永新县按照“实现民营企业与扶贫开发重点村双赢”的基本理念,积极引导和动员民营企业,以村企合作、定点帮扶、无偿捐助等形式参与扶贫和公益事业,取得了显著效果,构建了社会帮扶的新局面。    一、主要做法    为引导动员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江西省永新县政府把民营企业参与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广泛推动民
期刊
当基层干部辛苦,当“村官”更不容易,而他一干就是38个年头;  一个16个村小组376户的村,全村仅一户汤姓,而他年年、届届高票当选,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7个春秋;  乡里原来选调他进乡机关工作,而他一往情深,扎根村里。他对乡领导说:“我土生土长在这里,群众信任我,需要我,我舍不得离开呵!”  去年至今,身患咽喉肿瘤病,与病魔抗争,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就是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洪塘镇庄
期刊
2010年7月29日,江西省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林木葱茏、群山叠翠的吉安市遂川县召开。纵然赣鄱的7月热浪翻滚,但与会领导和代表们还是不畏酷暑、穿越热浪,纷纷欢欣而热切地赶赴会场,对此次会议的召开充满期待。  此次会议采取现场会的形式,旨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促进交流、相互借鉴、完善思路,以利在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中更大力度地推进移民扶贫工作,把这项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德政工
期刊
广昌地处江西省东南部,武夷山西麓,是抚河的发源地,居赣、粤、闽之交通要冲。全县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万公顷,林地面积10.17万顷,森林覆盖率为65.8%。广昌总人口为24.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71万人。广昌物产丰饶,通芯白莲、烟叶、茶树菇、油茶、泽泻为广昌五大传统特产,远销欧亚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产通芯白莲自唐仪凤年间(公元676年)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种植历
期刊
安远县是江西省唯一、全国少有的没有国道、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铁路也没有水路的国定贫困县。版石镇地处安远县北部安信线、版佑线的交汇口,2003年还是一个集镇面积0.5平方公里、人口2400人、财税收入180万元的“穷乡僻壤”,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纵深推进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如今已成为全县北部九个乡镇的工业、商贸、文化中心,镇区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万、工业产值4亿多元、财税收入60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