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是最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不像中学生一样基本上完全脱离社会,但是又不是完全进入了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中间过度过程,而对于这个特殊群体在进入社会的这个特殊过渡阶段该如何对大学生的人格进行完善与调整将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虽然大学生群体在知识水平以及思想高度上基本一致,不过对于性格以及正确的人格人生观引导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与职责,要赶在大学生还具有非常高可塑性的状态下抓紧机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也是摆在众多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塑造
人格是在大环境下由环境,文化,以及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一种包含人的性格,气质,修养的综合素质的个人特征。人格的形成由社会的整体文化等外在因素与个人成长环境与思想的成熟度形成的一个综合的健康人格状态。
一、高校是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重要培养基地
人格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是由于各项环境因素与个人性格之间的融合综合产生的,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以及学校教师与课本的教育都密不可分,而在家庭环境下成长所产生的还不够完善的人格需要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与有目的的调整引导下完善,学校所安排的教育理论,教育方针还有教师队伍的水平都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构成,对于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过社会,他们的身心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格的建立都是受到身边人的指引和影响的。我国著名学者吴启迪曾经强调:“人格是教育的根本。然而,传统教育经历了长期的实行发展,很多时候已经根深蒂固,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重点还是在德育成绩的提高上,这也就从另一个方面上使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教育变得不足。大多数关于人格的完善提高的教育课程都安排为选修,而选修课在很多方面都不够完善,课程设置单薄教师水平有限课程设置不合理人员分配不平均等等问题。这也就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最后一个重要的人格巩固完善时期得不到应有的帮助指导,这也就使许多本身人格不完善的个体得不到调整,学生在这样一个半开放的小社会中得不到情感的满足从而导致许多学生的人格出现缺陷,一大批冷漠,自私的个体从此出现。
二、现阶段大学生人格普遍性状况
人格是与人出生时每个人独特的个人先天性的生理以及心理素質为基础,再根据家庭环境,周围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环境共同柔和的,并不是先天就决定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修正的。人在形成基本的人格性格以后,这个性格特征基本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有过多的改变,但是在以后的生活中的一些人或事都有可能对其人格以及性格进行或多或少的改变这也就是熟称的可塑性。人格完善过程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形成过程,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以及生活中所收到的家庭教育都有着千差万别这也就导致了人格的塑造以及形成都是很难去设定以及更改的。人格对于人的行为举止还有整个人的控制能力都是有着相当大的控制力的,所以我们应该做到完善自身,通过对周围环境有意识得改善以及对自我的培训来进行自我的深造和熏陶。在这些因素中,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父母的性格行为都有着最开始的决定性作用,也与所处的环境,同伴性格,身体发育构造,社会风气,民族传统有关。高校作为一个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过渡阶段,任务就是要培养输送一批具有高素质,健全人格的学生,然而现阶段还是有很多大学生具有着如下一些问题:
1.人际关系方面。一不善于交往处事,性格孤僻却又非常需要关爱与交往;二不善与异性交往,害怕与异性交流,但是对于异性又有着极度的渴望;三曾在以往的交往中出现过问题收到严重的影响,不敢再进行下一段社交;四极度敏感,对于别人的感受和想法过于在乎以至于自己的生活取舍都由别人的主关决定,社交感到非常累;五是对老师有惧怕心理;六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致使双方存在隔阂误解从而产生不满以及怨恨情绪;七对老师有主观的偏见与不理解,不信任教师。八由于现在九零后多为独生子女,所以大多在进入高校以后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感受。
2.学习方面。①自卑心理强;②进入高校后没有了中学时明确的目标突然变得茫然失去学习动力;③心里素质差,考试紧张。
3.自我控制能力。每个大学生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可是在过于自由的校园失去父母老师的监管后丧失自觉性,缺乏自控能力上网熬夜,夜不归宿等现象屡见不鲜。
4.情绪化严重。在家中每个孩子都是中心,来到半个社会的高校之后有些学生无法正确调控自己情绪也就是熟称的低情商,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学生没有思考过如何提高,而是出现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出现压力无法排解,没有倾诉对象,看不顺眼某位同学,或者对于某位自己不喜欢的老师不愿意听他的课对着干,这些都是一种情绪化的问题无法正确引导。
5.家庭方面。①家庭困难,在同学面前出现自卑心理;②家庭成员不和睦,有些父母经常吵架造成学生压力负担大不愿意回家;③父母过于严厉对孩子没有尊重,孩子觉得太过压抑不自信;④缺乏父母呵护关爱,内心失落具有心理问题。
三、对大学生人格优化改善培养的新对策
1.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课程设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很多同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非常不重视,并且很多学生对此类课程也是相当的排斥,然而他们并不知道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自我的人格塑造是有着相当直面的影响的,是最直接能够优化学生人格的课程,因为这门课程过于平淡无趣,并且严肃,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团队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些提高与改革,隐形的心理教学才是未来主旋律。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平等交流探讨的氛围供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与教师在这种平等交流的环境中互相质疑,评判交流,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之间进行取舍,彻底的清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树立一种坚持拼搏的精神,坚信幸福与快乐是会降临到每一个人身上的正确价值观,在互相的质疑与探讨中得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明白坚持努力拼搏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相信在这样一个活跃的氛围中,学生能够从中锻炼出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方向与价值观,为完善的人格创造基础。 2.结合课堂教育完善学生人格
传统的高校教育体系中过于注重学生的智力水平培养,通常都会忽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健康思想进行培育引导。这也将是新时代高校应该要去改变完善的地方,高校应该及时意识到思想教育人格塑造培育的重要性,充分的通过课堂的知识挖掘寻找切入点。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高校也应该跟上时代步伐,做到一切以实践为基准,从实践中寻找人格真知的思想,将培养学生德育思想转变成真正的实践德育教育。科学的方法是必须要做到的第一要务,通过相对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思想進行培育,找到最能够完美贴合现今大学生内心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创造一种最能使学生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例如文科教学工作就比较容易,通过对教学中声情并茂的灌输文人雅士或者高尚的思想政治观念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对于理科教学中,教学工作通常比较枯燥乏味,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教育将会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通常教师如果能够将知识中的来历历史以及具有正确人格魅力的先驱人物进行讲述也将是一堂不错的思想优化课程。应该说,每一门课以及每一本教材都可以作为思想道德以及人格培育的教材,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其中的责任性,德育培养以及人格的塑造不止是思想政治道德课上独属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课堂上意识到自己的义务与责任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与引导,将自身的历练与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子。
3.实时开设心理课程加强优化学生人格
学校应该重视并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指导教学,加强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程度,使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情况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同时,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更多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有更多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社团以及组织,坚决拥护学生参加此类活动,鼓励学生寻找自身的价值,发挥特长,完善性格与人格。
笔者认为,只要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对于人格思想有着正确的行为标准,积极寻找正确的有创新性的优化人格方法与载体,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对于人格的塑造引导有着充分的认识,认真严肃的看待学生思想的引导工作,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在生活或者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就一定能够对于大学生的整体人格素质有质的提高。这不仅仅只是教学任务或者是学生要完成的形式上的任务这将会影响到每一位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以后的人生方向,甚至影响到整个中国的整体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黎红雷,黄晋太.大学生自我人格修养与先进文化的弘扬[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
[2]黎红雷.马克思的生态观与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塑造
人格是在大环境下由环境,文化,以及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一种包含人的性格,气质,修养的综合素质的个人特征。人格的形成由社会的整体文化等外在因素与个人成长环境与思想的成熟度形成的一个综合的健康人格状态。
一、高校是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重要培养基地
人格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是由于各项环境因素与个人性格之间的融合综合产生的,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以及学校教师与课本的教育都密不可分,而在家庭环境下成长所产生的还不够完善的人格需要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与有目的的调整引导下完善,学校所安排的教育理论,教育方针还有教师队伍的水平都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构成,对于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过社会,他们的身心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格的建立都是受到身边人的指引和影响的。我国著名学者吴启迪曾经强调:“人格是教育的根本。然而,传统教育经历了长期的实行发展,很多时候已经根深蒂固,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重点还是在德育成绩的提高上,这也就从另一个方面上使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教育变得不足。大多数关于人格的完善提高的教育课程都安排为选修,而选修课在很多方面都不够完善,课程设置单薄教师水平有限课程设置不合理人员分配不平均等等问题。这也就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最后一个重要的人格巩固完善时期得不到应有的帮助指导,这也就使许多本身人格不完善的个体得不到调整,学生在这样一个半开放的小社会中得不到情感的满足从而导致许多学生的人格出现缺陷,一大批冷漠,自私的个体从此出现。
二、现阶段大学生人格普遍性状况
人格是与人出生时每个人独特的个人先天性的生理以及心理素質为基础,再根据家庭环境,周围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环境共同柔和的,并不是先天就决定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修正的。人在形成基本的人格性格以后,这个性格特征基本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有过多的改变,但是在以后的生活中的一些人或事都有可能对其人格以及性格进行或多或少的改变这也就是熟称的可塑性。人格完善过程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形成过程,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以及生活中所收到的家庭教育都有着千差万别这也就导致了人格的塑造以及形成都是很难去设定以及更改的。人格对于人的行为举止还有整个人的控制能力都是有着相当大的控制力的,所以我们应该做到完善自身,通过对周围环境有意识得改善以及对自我的培训来进行自我的深造和熏陶。在这些因素中,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父母的性格行为都有着最开始的决定性作用,也与所处的环境,同伴性格,身体发育构造,社会风气,民族传统有关。高校作为一个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过渡阶段,任务就是要培养输送一批具有高素质,健全人格的学生,然而现阶段还是有很多大学生具有着如下一些问题:
1.人际关系方面。一不善于交往处事,性格孤僻却又非常需要关爱与交往;二不善与异性交往,害怕与异性交流,但是对于异性又有着极度的渴望;三曾在以往的交往中出现过问题收到严重的影响,不敢再进行下一段社交;四极度敏感,对于别人的感受和想法过于在乎以至于自己的生活取舍都由别人的主关决定,社交感到非常累;五是对老师有惧怕心理;六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致使双方存在隔阂误解从而产生不满以及怨恨情绪;七对老师有主观的偏见与不理解,不信任教师。八由于现在九零后多为独生子女,所以大多在进入高校以后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感受。
2.学习方面。①自卑心理强;②进入高校后没有了中学时明确的目标突然变得茫然失去学习动力;③心里素质差,考试紧张。
3.自我控制能力。每个大学生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可是在过于自由的校园失去父母老师的监管后丧失自觉性,缺乏自控能力上网熬夜,夜不归宿等现象屡见不鲜。
4.情绪化严重。在家中每个孩子都是中心,来到半个社会的高校之后有些学生无法正确调控自己情绪也就是熟称的低情商,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学生没有思考过如何提高,而是出现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出现压力无法排解,没有倾诉对象,看不顺眼某位同学,或者对于某位自己不喜欢的老师不愿意听他的课对着干,这些都是一种情绪化的问题无法正确引导。
5.家庭方面。①家庭困难,在同学面前出现自卑心理;②家庭成员不和睦,有些父母经常吵架造成学生压力负担大不愿意回家;③父母过于严厉对孩子没有尊重,孩子觉得太过压抑不自信;④缺乏父母呵护关爱,内心失落具有心理问题。
三、对大学生人格优化改善培养的新对策
1.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课程设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很多同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非常不重视,并且很多学生对此类课程也是相当的排斥,然而他们并不知道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自我的人格塑造是有着相当直面的影响的,是最直接能够优化学生人格的课程,因为这门课程过于平淡无趣,并且严肃,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团队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些提高与改革,隐形的心理教学才是未来主旋律。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平等交流探讨的氛围供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与教师在这种平等交流的环境中互相质疑,评判交流,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之间进行取舍,彻底的清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树立一种坚持拼搏的精神,坚信幸福与快乐是会降临到每一个人身上的正确价值观,在互相的质疑与探讨中得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明白坚持努力拼搏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相信在这样一个活跃的氛围中,学生能够从中锻炼出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方向与价值观,为完善的人格创造基础。 2.结合课堂教育完善学生人格
传统的高校教育体系中过于注重学生的智力水平培养,通常都会忽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健康思想进行培育引导。这也将是新时代高校应该要去改变完善的地方,高校应该及时意识到思想教育人格塑造培育的重要性,充分的通过课堂的知识挖掘寻找切入点。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高校也应该跟上时代步伐,做到一切以实践为基准,从实践中寻找人格真知的思想,将培养学生德育思想转变成真正的实践德育教育。科学的方法是必须要做到的第一要务,通过相对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思想進行培育,找到最能够完美贴合现今大学生内心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创造一种最能使学生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例如文科教学工作就比较容易,通过对教学中声情并茂的灌输文人雅士或者高尚的思想政治观念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对于理科教学中,教学工作通常比较枯燥乏味,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教育将会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通常教师如果能够将知识中的来历历史以及具有正确人格魅力的先驱人物进行讲述也将是一堂不错的思想优化课程。应该说,每一门课以及每一本教材都可以作为思想道德以及人格培育的教材,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其中的责任性,德育培养以及人格的塑造不止是思想政治道德课上独属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课堂上意识到自己的义务与责任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与引导,将自身的历练与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子。
3.实时开设心理课程加强优化学生人格
学校应该重视并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指导教学,加强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程度,使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情况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同时,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更多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有更多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社团以及组织,坚决拥护学生参加此类活动,鼓励学生寻找自身的价值,发挥特长,完善性格与人格。
笔者认为,只要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对于人格思想有着正确的行为标准,积极寻找正确的有创新性的优化人格方法与载体,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对于人格的塑造引导有着充分的认识,认真严肃的看待学生思想的引导工作,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在生活或者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就一定能够对于大学生的整体人格素质有质的提高。这不仅仅只是教学任务或者是学生要完成的形式上的任务这将会影响到每一位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以后的人生方向,甚至影响到整个中国的整体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黎红雷,黄晋太.大学生自我人格修养与先进文化的弘扬[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
[2]黎红雷.马克思的生态观与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