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屏障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bear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屏障作为社会发展的客观现象,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极大的消极作用。一方面,它阻止幼稚文化的共享;另外这种屏障也家具叻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严峻的考验。针对这些情况,思想品德教育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关键词文化屏障 思想品德教育 社会阶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226-02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收入分配的多样化导致社会阶层的迅速分化,社会分层中的文化屏障现象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北京大学钱民辉教授把文化屏障解释为“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的群体,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文化品位、文化消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人们在这种同质文化群体中,通过交往和行动,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阶层文化保护和排斥意识——文化屏障——使其他阶层的人不能进入这个阶层,也使得自己阶层的人的利益不受侵犯。
  一、文化屏障的特性
  文化屏障有时是以外显的方式作用于阶层保护,有时是以隐藏的方式排斥其他阶层的接触”。总体上说,特定个体或群体的文化差异形成了文化屏障,是一种心理上的认知。民族、地区、种族、历史、阶级、语言、习俗、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经济、性别、年龄、先天或后天形成的智力和体貌特征甚至心理预期等,都可以成为形成文化屏障的因素,基本可以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文化屏障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在自身的客观环境及主观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有别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二、文化屏障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
  在文化屏障的作用下,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它对未成年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学习目的、生活态度等问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钱民辉曾经在一些幼儿园和小学作过研究,在参与活动时,发现了一种现象。孩子们在选择伙伴时并不是随意的,他们总是选择与他们家庭条件相似的孩子作为伙伴。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到作用。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过程,是未成年人把社会要求逐步“内化”为个体思想、观念、品质,进而“外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未成年人接收外界信息,通过自身对信息加工理解,转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付诸于行动。
  (一)文化屏障与家庭教育
  1.家庭文化与家庭文化资本
  有关家庭的思想行为及形态的总和为家庭文化。家庭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包括: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业成就、抱负、行为、及学校行政范围。国外的研究发现:在文化和社会上最接近学校的家长们会更多使用各种玩具、教具,从而对子女的教育产生影响。不同家庭所创造的环境,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儿童智力的发展和教育。世代相传的一般文化背景、知识、禀性与技能是文化资本。社会学家对文化资本的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受影响于布迪厄关于阶级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其实文化资本的差异是以其社会经济背景为基础的,凭借家庭内部的信息传递,子女获取着各自不同数量和类型的资本,所以说个人在进入学校教育体系之前便已经早期社会化。社会学家通过对语言与学习关系,语言模式、语言能力相互转换的研究发现,儿童不同阶层及生活于不同社交圈子的出身会培养出不同的语言模式,低下阶层子女学到局限性语言编码,而中上阶级子女用精致的语言编码。教育制度看重并奖赏的是中上阶层的精致的语言编码,中等阶层子女的语言能力,可以也是一种得到学校认同的,而低下阶级常用的局限性语言编码,则大大限制了低下阶层子女的学识发展与思考模式。
  2.家长素质
  早期的研究显示,不同文化水平层次的父母,在教育理念上存有极大的不同。随着家庭社会地位的变迁,家庭对子女学习的帮教育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别。社会文化水平层次较高的父母们更多地充当一种本义上的教学角色。她们对孩子使用教科书,并利用一些游戏来发展和巩固孩子对学业知识的汲取并重新解释某些课程。这些父母所做的其实是对子女学习活动的一种真正的指导。相反,许多贫民阶层的父母在孩子遇到学业困难的时候,倾向于取而代之,而不是看中孩子对知识的汲取,把这种帮助理解为在监督孩子在某一段时间段做家庭作业。只是更强调孩子的作业整洁程度。各阶层中的家庭教育为“文化屏障”的巩固和加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各阶层的孩子传承了各阶层的文化符号,中下阶层的子女与优质文化资源隔绝。
  (二)文化屏障与学校教育
  1.师生文化屏障
  学校的文化代表是教师文化,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传递者。教师表达着学校文化的价值规范和价值体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文化特征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于教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而教师代表着社会的文化多元性,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把它融入到教育的整个过程,并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在现阶段教师文化的传播、交流、互动较少,这主要由于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教师文化的交流相对封闭,之间缺乏沟通、理解和合作。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能通过文化传播渗透到整个基础教育领域中,其结果是必然导致教师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
  学生文化的特征构成一种“环境”,其中蕴涵着学生群体的价值和规范,影响着每个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约定俗成的接受这种文化。从学校文化的大环境来说,这也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往往学校重视不够,引导不当,就会阻碍学校文化有意义的达成,对学校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那样学生文化就会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从而与学校文化产生冲突,甚至会形成一种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与学校的主导文化相悖的反学校文化。
  2.课程文化屏障
  课程文化作为文化载体是现代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生存方式。课程文化体现了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其涉及内容很宽泛,其表现于教材多元文化的吸纳、课程中的隐性文化、性别文化。由于文化屏障的影响,课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一部分主流文化必定会与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冲突,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在实践中体验主流文化背景下的学习活动,并影响学生对课程文化的接纳和知识的正确构建,这将对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的形成负面影响。
  3.学校间的文化屏障
  学校间的文化屏障是在学校发展和运行之中有形成自己特色的学校文化的精神价值追求,并通过文化的不断积淀和文化创新而形成的。学校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发展和办学的理念,形成自己的文化品位定位和价值理念,其学校教师和学生生也会逐渐受这种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催生出学校文化特质,并形成对这种自己学校文化的一种态度,即对自己的学校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对其他学校文化的排斥。这种学校之间的文化屏障,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体现在的重点学校校与非重点学校、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重点学校无疑拥有着更多的教育经济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当地政策的倾斜于地方保护,增加了重点学校申请教育经费和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重点学校的文化特质,使学校文化资本良性循环,使得重点学校彰显出其强劲发展态势的“文化力”。一个学校的发展是由学校所拥有的文化特质、文化量、社会资源所决定的,所以,重点学校为了其自身的发展,就会人为设置各种障碍阻止向非重点学校的文化资源流转。另外,民办学校也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教育力量,并不断发展壮大,但其学校的文化底蕴是单薄的,故而民办学校不得不与公办学校争夺有限的文化量、社会资源,而公办学校与重点学校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会产生一种保护主义的“排它”意识模式,积极筑起一道文化屏障,避免免文化资源向外校流转。
  以上学校教育中文化屏障的种种现象,进一步拉大了学校间的差距,而学校间的自己保护乐此不疲。另外由于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更是加大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导致了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不平等。
  (三)社会与文化屏障
  1.社会隔离
  弱势群体在生活中将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社会隔离(文化屏障),这种隔离,一方面来自贫困人群本身,他们因为穷,不愿意参加社区、邻里、亲戚所组织的活动,因为那样的话会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社会,因为他们所拥有的资源相当有限,所以他们并不能像其他市民那样生活,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他们所过的那种生活为很多人所瞧不起,因而在很多场合中歧视弱势群体。
  2.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将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理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历史学家RichardHofstadter于1944年出版的着作《社会达尔文主义与美国思维》。社会达尔文主义是指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认为达尔文主义特别是它的核心概念——生存竞争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思想常被利用来强调人种差别和阶级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战争不可避免等。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将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关于“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思想表达为“人的贫富是社会选择的结果”。贫穷和富裕观念加深了文化屏障。前面我们分析了文化屏障的形成,我们知道社会每个阶层之间都有一种无法逾越的屏障,这种屏障使未成年人意识到,这是一种潜在的规则,也就是说穷和富是“上天”安排的,无法改变的。这种观念会使他们失去进取心,失去了实现理想的动力,出现消极的思想,这对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教育是极其不利的。
  三、消除文化屏障影响的对策
  消除文化屏障影响的对策阶层中的文化屏障是由经济地位和文化资本所决定的。消除文化屏障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消极影响,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第一,社会阶层合理的结构应是“橄榄球型”的,使中间阶层的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间阶层的人应是大多数。第二,建立和谐的社会保障体系,关心弱势群体。相对强势群体来说,弱势群体拥有最少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教育文化资源)。关注弱势群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是让弱势群体子女能享受平等公共教育资源。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基础教育是否和谐发展的反映于弱势群体子女思想品德教育状况。在当前我国教育整体水平下,弱势群体所享用的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相对落后的状况下,国家和政府应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从政策上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并建立和谐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引导,促使弱势群体有效地向中上阶层流动。第三,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增大思想品德教育投入,来壮大中间阶层的社会文化基础,使其成为社会文化资源的主要拥有者。这样,在此三项措施下,建立和健全起正义、平等、公正的社会良性竞争机制,利用教育作为一种手段使弱势群体向上流动,这对我们消除阶层文化屏障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消极影响,构建我国思想品德教育和谐发展机制并建立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和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4.
  [2]林清江.教育社会学新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1982.51.
  [3]玛丽·杜里一柏拉,阿涅斯·冯·让丹著.汪凌译.学校社会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6.
  [4]杨莉.城市弱势群体代际转移现象中的家庭教育问题.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其他文献
本文以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县宜川县为例分析了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总结出基本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提高认识,提升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实
数学离不开解题,数学解题对学生巩固知识、培养素质、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题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
本文分析了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区域人才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区域人才建设的对策措施:建立人才资源库,盘活人才存量;以“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和
摘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而体现在以社会关系网络为载体的公民间的信任、互惠和合作等维度上的社会资本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着重探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如何培育社会资本,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社会资本 民间组织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经商、务工,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中,中央各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提供了很多政策性支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改革的困境,提出了政府的责任和作用,营造出一个让农民工子女平等享受教育的优良社会环境。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教育 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
摘要2009年12月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基层检察机关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将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检察工作的重点,是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的重中之重。基层检察机关要统一思想认识,切实把做好三项重点工作作为检察工作的首要任务。怎样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让三项重点在与各项检察工作的紧密结合中深入推进,是基层检察机关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检察职能 基层检察 法律监
本文分析了西安市体育俱乐部发展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确定目标市场,明确自身定位;加强体育市场管理处的宏观管理的职能,加快建立行业协会的步伐;制定西安市体育俱
摘要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处理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关乎农村改革和稳定的大局。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 股份合作制 农民权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224-02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数学学习非常重要,数学新课程的改革,却使许多后进生无法入门,在数学上表现得比较明显。故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当前每一位教师帮助后进生转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Mathematic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校四年来建设农村教育实习基地的一些经验,实践表明建立农村教育实习基地对农村基础教育、高师院校发展、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师范生 教育实习 农村教育实习基地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223-01    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教育阶段,即提高教育实习质量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