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位于江苏省中部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泰州自古是人杰地灵、名贤辈出的宝地,《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现代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等都是泰州历史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熏陶,为书法家肖天云的艺术道路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采访肖天云,是在北京潘家园附近的临时工作室内,这次抵京,是为他的新作《六体千字文》。临近书室,门半敞,却已感受到了翰墨飘香,走进房间,只见他高大的身材,稍许凌乱的长发,慈祥的面孔微笑相迎。房间内一张画桌,一方茶几,几个沙发,虽为临时画室,却也不乏古朴与清幽。在茶几旁坐定,沏一杯正山小种,环顾周围书籍画作,笔者就注意到肖天云新作——《六体千字文》。
据说梁武帝从书圣王羲之所写的字中挑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然后让周兴嗣用这些字编一篇韵文,用来教育皇家子孙。周兴嗣绞尽脑汁,一夜时间《千字文》便应运而生,但第二天早上,他的头发却已然花白,而这篇煞费苦心的韵文却成了中国教育史与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用六体书来写《千字文》,我们能见到的是流传较广的署名是元赵孟頫、明王宠、文徽明、近代沈尹默,都在临习智永书法上下功夫。清包世臣、康有为均主张学草书须先学智永《真草千字文》。而肖天云先生创作的《六体千字文》,是最新时期的一部力作。
肖天云多年来坚持读书学习,埋首书斋、潜心创作。他认为,书法贵在求新,要创新就要不断超越自我,要笔墨追随时代,另辟蹊径,追寻各家之长而必自成一格。在潜心书法创作的同时,他始终秉持“作书先做人”的信念,作为一个佛教的信徒,他认为,佛就是心无杂念、广结善缘,书法家只有先锤炼出一颗清廉而又志向辽远的心、慎独又能淡泊名利的品德,在此基础上苦练法度和技艺,才会达到真正的高峰。这部新作的问世正是肖天云在书法技艺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和痴心揣摩,在品行上不断地锤炼和修行的成果……
交谈甚欢之际,肖先生一时兴起,愿现场作字。在宽阔的案几上,轻轻铺开宣纸,研墨提笔,只见肖先生用笔沉着雄健,落笔深厚有力,笔线跌宕自如,或于柔情中见阳刚,简约中见粗犷;或于朴实中见灵动,散逸中见浑朴。墨足时不觉浮华虚张,墨枯时仍能聚拢不散。一会儿功夫,两幅字作便跃然纸上,气势浑厚,结构庄重,字里行间更洋溢着一种刚劲有力、耐人寻味的意趣与神韵,规矩却不呆板,与张力感凸显的空间形式完美结合,其博学雅量之气可见一斑。展读回味之余,更感其技巧的丰富多变与气势的沛然贯通,浑然一体,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效果。
肖天云对于书法的追求,不是依托盲目创新,也不是枯坐书斋的自书自画,而是蕴含于广博的学识和品行的修炼之中。今日书法之境界,背后是长于思考、勤于笔耕的数十年岁月,也是德与行的不断修炼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翰墨飘香寄深情,书法已成为他最痴迷的爱好。借笔墨写精神,借笔墨抒情怀,书法成为他抒情言志的载体和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多年来他不断丰富自我,而又不断否定自我,用生命的体悟去熔铸自己的个性风格。他用独特的书艺抒写着自己的感性,展示自己的人格和文化品格。功到自然成,经过长期的熔铸、揣摩和创作,他的《六体千字文》终于问世。
燕山出版社原社长、中国书法频道蓝珊瑚大讲堂主讲人仁德山对肖天云有这样的评价:“他把每一种书体的千字文都写成长卷,精心设计,精心创作,继承了历代名家的传统,表现了时代的风貌。篆书部分是需要有深厚的文字学功底的,清代以后的文字学和篆书技法都有长足的发展,继承起来是不容易的。要做到字字有来历,天云先生下了很大的工夫,他的用笔圆劲精健,有金石味,骨气洞达,章法精密。其隶书亦有较为鲜明的个人风格。草、行、楷皆能自出新意,别开生面。现在学习书法蔚然成风,大家很需要《六体千字文》这样文本既是经典,书法又有新意的作品,以资学习和借鉴。天云先生积其平生的功力用数年之功完成此作,是可喜可贺的。”
责任编辑 吴军涛
采访肖天云,是在北京潘家园附近的临时工作室内,这次抵京,是为他的新作《六体千字文》。临近书室,门半敞,却已感受到了翰墨飘香,走进房间,只见他高大的身材,稍许凌乱的长发,慈祥的面孔微笑相迎。房间内一张画桌,一方茶几,几个沙发,虽为临时画室,却也不乏古朴与清幽。在茶几旁坐定,沏一杯正山小种,环顾周围书籍画作,笔者就注意到肖天云新作——《六体千字文》。
据说梁武帝从书圣王羲之所写的字中挑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然后让周兴嗣用这些字编一篇韵文,用来教育皇家子孙。周兴嗣绞尽脑汁,一夜时间《千字文》便应运而生,但第二天早上,他的头发却已然花白,而这篇煞费苦心的韵文却成了中国教育史与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用六体书来写《千字文》,我们能见到的是流传较广的署名是元赵孟頫、明王宠、文徽明、近代沈尹默,都在临习智永书法上下功夫。清包世臣、康有为均主张学草书须先学智永《真草千字文》。而肖天云先生创作的《六体千字文》,是最新时期的一部力作。
肖天云多年来坚持读书学习,埋首书斋、潜心创作。他认为,书法贵在求新,要创新就要不断超越自我,要笔墨追随时代,另辟蹊径,追寻各家之长而必自成一格。在潜心书法创作的同时,他始终秉持“作书先做人”的信念,作为一个佛教的信徒,他认为,佛就是心无杂念、广结善缘,书法家只有先锤炼出一颗清廉而又志向辽远的心、慎独又能淡泊名利的品德,在此基础上苦练法度和技艺,才会达到真正的高峰。这部新作的问世正是肖天云在书法技艺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和痴心揣摩,在品行上不断地锤炼和修行的成果……
交谈甚欢之际,肖先生一时兴起,愿现场作字。在宽阔的案几上,轻轻铺开宣纸,研墨提笔,只见肖先生用笔沉着雄健,落笔深厚有力,笔线跌宕自如,或于柔情中见阳刚,简约中见粗犷;或于朴实中见灵动,散逸中见浑朴。墨足时不觉浮华虚张,墨枯时仍能聚拢不散。一会儿功夫,两幅字作便跃然纸上,气势浑厚,结构庄重,字里行间更洋溢着一种刚劲有力、耐人寻味的意趣与神韵,规矩却不呆板,与张力感凸显的空间形式完美结合,其博学雅量之气可见一斑。展读回味之余,更感其技巧的丰富多变与气势的沛然贯通,浑然一体,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效果。
肖天云对于书法的追求,不是依托盲目创新,也不是枯坐书斋的自书自画,而是蕴含于广博的学识和品行的修炼之中。今日书法之境界,背后是长于思考、勤于笔耕的数十年岁月,也是德与行的不断修炼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翰墨飘香寄深情,书法已成为他最痴迷的爱好。借笔墨写精神,借笔墨抒情怀,书法成为他抒情言志的载体和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多年来他不断丰富自我,而又不断否定自我,用生命的体悟去熔铸自己的个性风格。他用独特的书艺抒写着自己的感性,展示自己的人格和文化品格。功到自然成,经过长期的熔铸、揣摩和创作,他的《六体千字文》终于问世。
燕山出版社原社长、中国书法频道蓝珊瑚大讲堂主讲人仁德山对肖天云有这样的评价:“他把每一种书体的千字文都写成长卷,精心设计,精心创作,继承了历代名家的传统,表现了时代的风貌。篆书部分是需要有深厚的文字学功底的,清代以后的文字学和篆书技法都有长足的发展,继承起来是不容易的。要做到字字有来历,天云先生下了很大的工夫,他的用笔圆劲精健,有金石味,骨气洞达,章法精密。其隶书亦有较为鲜明的个人风格。草、行、楷皆能自出新意,别开生面。现在学习书法蔚然成风,大家很需要《六体千字文》这样文本既是经典,书法又有新意的作品,以资学习和借鉴。天云先生积其平生的功力用数年之功完成此作,是可喜可贺的。”
责任编辑 吴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