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的内在要求。其本质在于缩小区域间、校际间的教育差距,以保障学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均衡应当包括入学机会均等、基本办学条件均等、师资力量配置以及教育质量均衡等几方面。当前为了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应着手建立合理的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机制,健全农村、城镇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最低标准,并且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展战略;工作重点
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等带来的教育的区域差别、教育群体差异已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可以说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具有绝对性,而教育的均衡发展则是相对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应片面追求平均主义,不可以有意地限制较好的学校的发展,而是既要鼓励强者再接再厉,又要扶持弱者努力赶上,逐渐缩小区域、城乡以及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述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指的是在某一个县、省等区域范围里,不同学校拥有相对均衡的办学资源条件以及教育质量,其本质在于缩小教育差距以保障所有学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但这是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效益,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教育均衡不等于教育优质,但两者也不是单纯的对立关系。只追求优质教育而忽略教育公平问题,或者一味追求均衡教育而不重视教育优质问题都是片面的做法,都不利于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应实现教育均衡和教育优质发展两者的统一,不断缩小教育差距,普遍优化办学资源配置,提高师资水平,实现不同区域的学生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一目标。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1.保障入学机会均等
义务教育是我国的一项基础公共教育服务,政府和社会首先应当确保其最低的充足性水平,从各个地区学校的毛入学率、净入学率、保持率和升学率等各个方面因素来衡量义务教育的充足性程度和最基本的就学机会。对于特殊儿童的就学情况尤其应当重视,确保残障儿童、困难家庭儿童、边境地区儿童以及落后地区儿童等能够享受同其他孩子平等的入学和顺利完成学业的机会,这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为了保障这个目标顺利实现,就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给这些特殊的儿童提供一定的补偿。比起其他孩子的生均教育经费,这部分儿童所需要的生均经费可能要多两三倍,甚至是更多。只有给予这些孩子足够多的教育资金支持,才能确保拥有同等的就学机会。
2.保障基本办学条件均等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除了确保学生入学机会均等外,还应重视对办学资源的均衡配置。对于新增流量资源应做好公平配置的工作,同时对于先前就比其他地方落后的地区应提供更多的补贴和帮助,提高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实现这部分原先较落后的地区与其他地方享有大致均等的资源,为学校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因此国家应当制定、明确统一的办学条件标准,使包括落后地区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基本能够达到办学标准要求,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支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这部分地区满足统一的办学标准,实现和其他地区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起点上。
3.实现师资均衡配置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均衡,尤其是促进优质教师和校长资源在县市内、城乡间、校际间等区域内的合理流动。为此我国应当建立健全教师资源在大区域内合理流动的机制,实现在各个县、市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公平的人才支持。通过区域内大规模的轮岗和教师的互动交流活动,校际间的师资差距可以大大的被缩小。当前我国不少地区如北京、沈阳等就初步尝试建立教师在城乡间的定期流动机制,其中人事关系也随着变动。这种方法目前也取得了比短期交流更好的效果。
4.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
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同样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教好学生,形成优质的公平教育,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事务,必须以基本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要素大致实现均衡配置为基础,才能实现真正惠及全民的优质公平教育,最终实现儿童的个人全面发展。
三、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
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展开。
第一是要制定合理、明确的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机制,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同时要加大政府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合理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的生活补助额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办学条件水平,改善中西部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第二方面是建立健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以及城镇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最低标准,允许区域间存在的一定的办学条件差异。对其中达不到最低办学条件标准的地区,可以由中央对其进行补贴支持,完成缺额部分。
第三方面是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人才资源,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砥柱。目前我国农村师资力量还不够强大,总体水平不高,这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促使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好教师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既要逐渐提高教师待遇水平,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力度和师德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同时也要加快建设并完善农村、城镇学校教师的定期流动体系和实施步伐,支持、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山区地区从事教育事业,继续完善西部特岗教师计划,促进师资流动,改善农村教育师资水平落后的现实情况,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结语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意味着教育平均化,而是把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作为主要扶持对象,通过扶持政策和机制,普遍优化办学条件以及提高师资水平,为儿童享有同等入学机会,接受优质教育创造条件。同时教育均衡发展也要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以及教育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实现孩子接受良好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褚宏启.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教育研究,2011(10).
[2]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阎慧武.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2005(3).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展战略;工作重点
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等带来的教育的区域差别、教育群体差异已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可以说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具有绝对性,而教育的均衡发展则是相对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应片面追求平均主义,不可以有意地限制较好的学校的发展,而是既要鼓励强者再接再厉,又要扶持弱者努力赶上,逐渐缩小区域、城乡以及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述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指的是在某一个县、省等区域范围里,不同学校拥有相对均衡的办学资源条件以及教育质量,其本质在于缩小教育差距以保障所有学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但这是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效益,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教育均衡不等于教育优质,但两者也不是单纯的对立关系。只追求优质教育而忽略教育公平问题,或者一味追求均衡教育而不重视教育优质问题都是片面的做法,都不利于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应实现教育均衡和教育优质发展两者的统一,不断缩小教育差距,普遍优化办学资源配置,提高师资水平,实现不同区域的学生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一目标。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1.保障入学机会均等
义务教育是我国的一项基础公共教育服务,政府和社会首先应当确保其最低的充足性水平,从各个地区学校的毛入学率、净入学率、保持率和升学率等各个方面因素来衡量义务教育的充足性程度和最基本的就学机会。对于特殊儿童的就学情况尤其应当重视,确保残障儿童、困难家庭儿童、边境地区儿童以及落后地区儿童等能够享受同其他孩子平等的入学和顺利完成学业的机会,这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为了保障这个目标顺利实现,就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给这些特殊的儿童提供一定的补偿。比起其他孩子的生均教育经费,这部分儿童所需要的生均经费可能要多两三倍,甚至是更多。只有给予这些孩子足够多的教育资金支持,才能确保拥有同等的就学机会。
2.保障基本办学条件均等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除了确保学生入学机会均等外,还应重视对办学资源的均衡配置。对于新增流量资源应做好公平配置的工作,同时对于先前就比其他地方落后的地区应提供更多的补贴和帮助,提高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实现这部分原先较落后的地区与其他地方享有大致均等的资源,为学校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因此国家应当制定、明确统一的办学条件标准,使包括落后地区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基本能够达到办学标准要求,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支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这部分地区满足统一的办学标准,实现和其他地区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起点上。
3.实现师资均衡配置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均衡,尤其是促进优质教师和校长资源在县市内、城乡间、校际间等区域内的合理流动。为此我国应当建立健全教师资源在大区域内合理流动的机制,实现在各个县、市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公平的人才支持。通过区域内大规模的轮岗和教师的互动交流活动,校际间的师资差距可以大大的被缩小。当前我国不少地区如北京、沈阳等就初步尝试建立教师在城乡间的定期流动机制,其中人事关系也随着变动。这种方法目前也取得了比短期交流更好的效果。
4.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
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同样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教好学生,形成优质的公平教育,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事务,必须以基本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要素大致实现均衡配置为基础,才能实现真正惠及全民的优质公平教育,最终实现儿童的个人全面发展。
三、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
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展开。
第一是要制定合理、明确的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机制,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同时要加大政府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合理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的生活补助额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办学条件水平,改善中西部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第二方面是建立健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以及城镇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最低标准,允许区域间存在的一定的办学条件差异。对其中达不到最低办学条件标准的地区,可以由中央对其进行补贴支持,完成缺额部分。
第三方面是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人才资源,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砥柱。目前我国农村师资力量还不够强大,总体水平不高,这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促使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好教师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既要逐渐提高教师待遇水平,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力度和师德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同时也要加快建设并完善农村、城镇学校教师的定期流动体系和实施步伐,支持、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山区地区从事教育事业,继续完善西部特岗教师计划,促进师资流动,改善农村教育师资水平落后的现实情况,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结语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意味着教育平均化,而是把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作为主要扶持对象,通过扶持政策和机制,普遍优化办学条件以及提高师资水平,为儿童享有同等入学机会,接受优质教育创造条件。同时教育均衡发展也要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以及教育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实现孩子接受良好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褚宏启.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教育研究,2011(10).
[2]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阎慧武.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