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美国文化的传奇故事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def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盲点》于2009年底在北美上映,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体育励志影片,该片虽然小成本制作,但在票房上获得巨大成功,不仅得到普通民众的青睐,同时也获得了主流文化的认可。
  [关键词] 《盲点》 美国社会文化 宗教 种族歧视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22
  一、电影《盲点》概况
  电影《盲点》The Blind Side于2009年12月在北美上映,其制作成本不到3000万美元,票房却突破2.5亿美元,成为2009年全球最大的黑马影片。该片的主演桑德拉·布洛克也因此收获了2010年美国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后桂冠、2010年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奖、2010年美国第15届影评人最佳女主角奖和2010年美国第16届演员公众奖最佳女主角奖。
  《盲点》源于迈克尔·刘易斯所著的《盲点:比赛进程》,由著名导演约翰·李·汉考克导演改编为电影,为观众讲述了2009年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选秀状元迈克尔·奥赫的真实故事,再现了迈克尔在田纳西孟菲斯的成长历程。该片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励志电影,但与《阿甘正传》等其他励志电影不同的是,《盲点》着重强调:在成功道路上,除了自身努力,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迈克尔的成功是陶西一家和周围所有人铸成的,如果没有与陶西一家的偶遇,迈克尔可能像其他孤儿一样,生活惨淡,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更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电影中,主人公迈克尔出身于黑人家庭,父母离异,母亲吸食毒品,因此导致他出生后反应迟钝,智商明显低于其他孩子,父亲在他上高中后被杀去世。迈克尔兄弟姐妹十二个,他从小被父母抛弃,从未得到过家庭的温暖。成为孤儿的迈克尔由政府强制收留,寄养于多个家庭,后又流落街头,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成绩更是糟糕,在九年中先后换过十一所学校,到处遭人排挤。悲惨的成长经历使迈克尔成了一个沉默寡言、内向自卑、自我保护意识极强的孩子。后来,迈克尔和儿时的伙伴一起被送进一所私立教会学校,学校的体育教练发现了迈克尔的体育天赋,力劝学校接受迈克尔。迈克尔是班里唯一一个黑人学生,在这里,迈克尔遭受着别人异样的眼光和嘲讽,由于成绩不好,老师们也不喜欢这个差生。幸运的是,他在学校排球比赛散场后遇到了陶西一家,一个中产阶级白人家庭,陶西太太内心善良,在一个雨夜收留了迈克尔,之后,经过几次接触,陶西太太逐渐产生了想把迈克尔收为养子的念头,她希望迈克尔能像她的孩子一样快乐的成长,不再孤独寂寞。而迈克尔成为陶西家一员后,他的体育天赋也得到了彻底的开发,陶西一家、柯顿教练、家庭教师等迈克尔周围的所有人都给予了他无限关怀,帮助他重拾自信,寻找自我,追求梦想,最终使他成功考入密西西比大学,并成为2009年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的选秀状元,顺利进入巴尔的摩乌鸦队。而在这过程中,迈克尔收获了别人的爱,更学会了如何回报爱。
  二、影片所折射的美国社会文化
  1. 美国民族所追逐的美国梦与美国精神
  美国是个多民族融合的移民国家,自1776年独立以来,一批又一批来自欧洲的移民涌进北美大陆,其中既有经济利益的促动,又有森严宗教制度迫害的无奈,踏上这片沃土的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民主,他们坚信任何个人不依赖于他人的援助,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这就是所谓的“美国梦”。“梦想足以支撑起年轻人在奋斗中的失落与迷惘。这里的梦想不仅仅指人类在人生中最渴望追求的一种美好事物,它更意味着一种崇高的信仰和价值观。”[2]在美国社会,“美国梦”象征着平等权利和机会均等。两百年来,美国梦一直激励着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来到这片土地创造自己的价值,美国也因此成为全球成功人士的摇篮。
  影片中,迈克尔出身贫寒,没有特殊的身份背景,但他极具运动天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五星潜力的高中毕业生,凭借在橄榄球方面的出色表现成为新一代橄榄球新星,他的成功在于自身的不断拼搏和对荣耀的信仰与追求,这是美国人所崇尚的奋斗精神,在迈克尔的身上再一次印证了美国梦和美国精神。一直以来好莱坞电影都以由弱变强的励志奋斗故事宣扬着美国精神,它向观众传递了一种思想:只要有智慧、有天才、有梦想,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就能实现个人价值。这也是好莱坞电影卖座的原因之一。在美国这样一个尊重个体的社会,人人信奉“自助者天助之”,人人都相信上帝给予每个人的机会是平等的,都可以凭借勤奋获得成功。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精神的缩影,美国人相信通过个人诚实的劳动和道德的不断完善,最终能获得个人成功,实现个人理想。许多美国人正是在这种美国梦的激励下,坚忍不拔,不断开拓,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2. 崇尚个人成功,尊重个人价值
  早期清教徒为摆脱欧洲大陆的社会、宗教、政治等束缚来到北美大陆,他们希望在这个“新世界”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国家,追求个人价值,尊重个人利益,崇尚个人独立自主。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精神支柱之一,是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管是在家庭、团体还是社会中,人们都强调个人权利和利益的实现。
  《盲点》以主人公迈克尔的成长历程为核心,围绕陶西一家的家庭生活展开故事情节,影片中处处都能体现美国社会所渗透的个人主义的思想。陶西太太从不为迈克尔做任何决定,就连买一件衣服都尊重迈克尔的选择,作为家长,她并没有以父母的强大来操控迈克尔的生活,而是一直以平等的朋友身份教会迈克尔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这是对个人权利的尊重。陶西太太希望收养迈克尔的时候,作为家里的女主人她并没有擅自做主,而是询问了丈夫和女儿的意见,因为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她希望在不伤害个人利益和情感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定。当全国大学体育协会怀疑迈克尔可能成为被人利用的政治工具时,迈克尔曾质疑过陶西一家对他的爱和关怀,但陶西一家并没有要利用迈克尔的想法,他们真心希望迈克尔进入自己的母校,但同时绝对尊重迈克尔自己的选择,对迈克尔的离家出走,陶西太太深深自责:“我知道我早就应该问你了,迈克尔,你到底愿意打橄榄球吗?你喜欢它吗?我和肖恩已经谈过了,如果你想接受那份橄榄球奖学金,我们觉得应该是田纳西大学,而且我保证我每场比赛都会为你加油,我想让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这是你的决定,迈克尔,这是你自己的人生。”(I know I should’ve asked you this a long time ago, Michael. But do you even wanna play football? I mean, do you even like it? Sean and I have been talking and, Michael, if you’re gonna accept a football scholarship, we think it should be to Tennessee. And I promise that I will be at every game, cheering for you. I want you to do whatever you want. It is your decision, Michael. It’s your life.)陶西一家希望迈克尔取得个人成功,但所有人都尊重迈克尔个人的选择和决定,他人,不论父母、还是朋友,都无权干涉个人选择的人生道路。可见,个人主义深深扎根于美国文化中,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尊重个人权利、展现个人成功和维护个人利益是个人主义的核心所在。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群都汇集在美国这个移民国度,社会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也是推动美国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个人权利都应该得到尊重。   3. 基督教信仰根深蒂固
  从“五月花”号登陆北美大陆开始,美国这片土地就充满了宗教色彩,早期欧洲清教徒为了躲避本国的迫害移民北美这个新世界,这些清教徒构成了北美移民的主体,他们提倡虔诚、严肃、诚实、节俭、勤勉、谦卑,希望在这片土地建造理想的“山巅之城”,并将清教思想深深地根植于美国社会文化中,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文化也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影响着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最高法院法官威廉·道格拉斯曾声明:“我们是信仰宗教的,我们的习俗制度都以上帝存在为前提。”
  电影《盲点》中有多个场景都向观众展示了美国社会的宗教文化。迈克尔就读的高中就是一所白人开设的教会私立学校。开学第一天,当迈克尔迈入学校大门时,看到校门上清晰地刻着:With men, this is possible; with God, all things are possible.(依靠人, 或有可能; 依靠上帝, 一切成为可能。)可见,美国人都虔诚地信仰着上帝,坚信上帝能给人类带来福音。基督教柯顿教练劝说学校委员会接受迈克尔时说:“别提体育! 看看墙上, 基督教。我们要把它当回事, 否则不如涂掉这些字。我们不是因为体育录取迈克尔, 而是因为这是正确的事情。”(Forget sports. Look at the wall. “Christian” We either take that seriously or we paint over it. You don’t admit Michael Oher because of sports. You admit him because i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基督教引导人们宽容、向善、仁慈,基督教徒相信一切善举皆能取悦上帝,学校能够接受像迈克尔这样文化成绩糟糕的学生就是因为所有人都信仰基督教,坚信上帝给予人们平等的机会。陶西太太也是一位忠诚的基督教徒,时刻都戴基督标志的十字架项链,她对迈克尔无微不至的关心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的宗教信仰,上帝教导信徒尽己所能来帮助他人,陶西太太一直都不断努力,做了一件又一件善事。在感恩节上,陶西一家人手拉手一起祷告,感谢上帝赐予的一切,这充分说明基督教对美国人的文化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加尔文主张:“上帝对人的获救有绝对自由权,但人可以通过在尘世职业上的成就以获得受到上帝恩宠的确证。”人们相信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拼搏、勤劳勇敢,才能取悦上帝,找到出路,获得成功。迈克尔从一个平凡的人到受众人瞩目的体育明星,这一路走来,他坚信上帝会看到自己的努力,勤劳勇敢一定会实现梦想。
  4. 黑人依然遭受歧视
  橄榄球比赛中有盲点,社会中也存在盲点,种族歧视就是美国社会的盲点。从美国建国以来,黑人的权利地位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种族歧视依然存在,并且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种族歧视在法律上已经被废除,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种族歧视的形式也变得更加隐蔽。”[6] 影片中很多细节又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黑人依然遭受着种族歧视。迈克尔读书的学校是一所白人学校,班级里只有他一个黑人,大家都戏弄、嘲笑他,没有人愿意与他交朋友,除了陶西家的小儿子S.J。迈克尔生活在一个白色的世界,像他的诗里写的:白色、白墙、白地和很多白人(I look and I see white everywhere, white walls, white floors, and a lot of white people),在遇到陶西一家之前,迈克尔的生活没有温暖,没有微笑,只有孤独寂寞和周围人的歧视,他被隔离在白人世界之外。
  从影片中可以了解到,美国黑人区和白人区具有很大的贫富差距,白人区大多生活的是富裕的中产阶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正当职业,而黑人居住区生活条件恶劣,很多黑人孩子中途辍学,有的还走上犯罪道路。在大多数白人眼里,黑人社区充满了暴力、犯罪,他们对黑人有极大的偏见。无论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黑人都不能完全享有同白人一样的权利。陶西太太的朋友就代表着一部分美国白人对黑人价值倾向,她们这样评价黑人社区:“我觉得如果我去了会受伤的,如果你去了会有损你的名声。”虽然在法律上没有种族歧视,但实际生活中,黑人依然遭受着种族歧视,虽然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黑人的权利和地位有所提高,但美国黑人仍需不断进行斗争来改善黑人的权利地位状况。
  三、结语
  电影《盲点》从多角度向观众生动地展示了美国人所追求的生活理念,反映了美国社会所存在的社会问题,深刻地折射出美国社会和文化现状。电影艺术高于生活,也源于生活,影片中每一个细节都是美国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美国梦”引领着美国人不断前进,个人主义和基督教信仰是美国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种族问题更是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盲点》虽然制作成本小,但观众可以真实深刻地体会到美国社会的点滴文化。
  参考文献
  [1]董小川. 20 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2]蒋建华.浅谈美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1).
  [3]李悦. 在“美国梦”中透视美国文化 [J]. 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06)
  [4]苗珺,张艳红. 探讨电影《弱点》对人生的启迪[J].电影文学, 2011,(04) .
  [5]伍蓉蓉.管中窥豹——美国电影中的基督教文化[J].电影评介, 2010,(04)
  [6]郑佳丽,赵冰.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种族歧视[J]. 考试周刊,2011,(34)
  [7]朱永涛. 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 ]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作者简介
  魏文静 (1989—),女,汉,山西大同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美国社会与文化。
  田耀(1957—),男,汉,天津人,西澳大利亚大学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美国社会与文化硕士生师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美国社会与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 格雷马斯的叙事语义理论基本点在于二元对立的观念, 运用相互关联或对立行动元素间的组合,分析《黑天鹅》的人物功能和结构特色, 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能清晰的展现出来。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虽不是一个万能公式,却为我们理解文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使我们明白了,意义的存在是以关系基础为前提的,通过关系的对立联系来寻找内在的语义。  [关键词] 格雷马斯 行动元模式 语义方阵 符号学  doi:
【作者简介】  电影《跑吧孩子》海报 电影《跑吧孩子》是新加坡首部获得国际电影大奖的影片,导演梁智强把故事大背景放在1965这个特殊年,目的是突显新加坡独立前后动荡不安的特殊社会背景。影片整个故事叙述拿捏准确,融合政治色彩以及童真童趣,以小事连接故事情节,让各层次观众都可以找到情感的归属。影片叙述故事突破传统的表现方法,通过聚焦小孩的瞳孔折射出尴尬的生存现实,暴露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变幻莫测,追求独
[摘要] 国内主旋律电影在其选材、人物形象塑造、表现形式上长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创作规律与叙事范式。然而,近几年主旋律电影在创作观念、运作机制等方面呈现出向商业电影靠拢的趋向。注重对主导意识形态观念坚持的同时,在艺术元素和运作模式上尽力吸收商业电影的成功经验,关注对观众视听期待的把握,一种与时俱进的“新主旋律”电影叙事转型逐渐明朗化。影片《铁人》便是这一转型下的成功案例。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
[摘要] “禅诵”含义有二,一是诵扬佛教,二是梵音高唱,“女子造型”是杂技中的造型类节目,两者的结合赋予了节目的新意:一、引入了了佛教的内容;二、从音乐的基调到风格,既要透出佛教梵音的音律,又要展示杂技中抒情音乐的曲调,有机的结合才能传达出节目的听觉信息;三、引入佛教的服饰,采用金黄色的服饰色泽,以显示佛的庄严。  [关键词] 《禅诵·女子造型》 佛教 内容 音乐 服饰  doi:
[摘要] 对现实的发掘是艺术家们永远的热情所在。《三轮车夫》为观影者展示了一份独特的越南画卷,通过一个个底层人和边缘人的视角,将真实无情地推挤到阳光之下,生出熠熠光辉。  [关键词]陈英雄 写实 叙事 暴力 影音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2.018    以前读《现实一种》,读完之后胸中郁积一股喘不出的闷气。没想到看过《三轮车夫》之后,许多年前的感觉
【作者简介】  电影《雾中风景》剧照 被誉为“希腊电影之父”的安哲罗普洛斯(Angelopoulos)从1970年开始自编自导第一部剧情片《重建》之后,受到世界电影界的高度评价。“希腊近代三部曲”——《1936年的岁月》(1974)、《流浪艺人》(1972)、《猎人》(1977)是安氏深思、反省希腊坎坷现代史的寓言;20世纪80年代的“沉默三部曲”——《赛瑟岛之旅》(1984)、《养蜂人》(198
[摘要] 在影片《Hello,树先生》中,树这一形象负载着影片编/导对中国城乡边缘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失语”的边缘阶层的关注与悲悯。这个形象支撑着整部电影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 树先生 边缘人 精神失落 狂欢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23    《Hello,树先生》的影片类型被界定为喜剧/魔幻,但如果观众因为宣传海报上
[摘要] 《郎在对门唱山歌》是第六代导演章明继《巫山云雨》后又一代表作,主要叙述发生在陕西南部紫阳县城的一个爱情故事。从结构分析,电影摆脱了单纯地表现某种纯粹爱情或者物质欲望对纯美爱情的挤压这两套中国爱情叙述的普遍套路,也有别于西方经典爱情叙事“有情人终难成眷属”的单纯表现,而是三者的巧妙融合,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叙事学 深层结构 爱情叙事  doi:10.3969/
[摘要] 贵州省福泉市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发达,是贵州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福泉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文物先进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福泉山被中国传统文化专委会命名为“中国十大道教文化圣地”。即将出版的《福泉历史文化精粹》一书将福泉市从周朝末年且兰国邑至民国时期的平越县近三千年历史上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民族风情、人文和自然景观等汇集成册,现将其中重要篇章节录,以飨读者。   [关键
[摘要] 作为小说名的Brokeback Mountain与中国神话语境中的“不周山”都有断裂的含义。Brokeback意为“断裂的回复”,而不周之山也是出现在连续与断裂的宇宙观背景中。男同之恋亦属回复、连接,但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男同因为不够周尽,势必带有缺陷。用brokeback一词来形容男同非常精到。    [关键词] 断背山 不周山 连续与断裂  doi:10.3969/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