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目标定位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ma123ertswe_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拓展性课程是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的开放性课程。就其开发和实施而言,只有紧紧抓住目标定位,真正把学生发展、学习兴趣、教学环境、拓展功能四合为一,才能实现课程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 学生发展 学习兴趣 教学环境 拓展功能
  拓展性课程是为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满足现代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拓展性课程应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层分类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提高教学的思维含量。
  那么,学校在自主开发拓展性课程时如何体现课程的内容和本质呢?如何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呢?如何真正实现学生的多样性发展呢?笔者认为,目标定位对学校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拓展性课程应基于学生发展,超越学科传统界限
  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基础性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而拓展性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互为补充又互相交融,随着教育模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拓展性课程将被学校、教师开发并且实施。
  以《绍兴传统饮食》拓展性课程为例,它将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味道篇”“制作篇”和“文化篇”。“味道篇”是让学生了解绍兴地区的特色美食。“制作篇”是以培养动手能力为宗旨,通过亲自实践掌握美食、小吃制作的一些简单方法,品味生活的幸福滋味。“文化篇”是通过感受绍兴特色饮食文化,让学生传承家乡文化,培养具有地方情怀的人。从内容上不难看出,此课程有与语文相关联的知识类内容,有与劳动技术相关联的制作类内容,有与品德课相关联的情感类内容,也有与综合实践课相关联的调查采访类内容,还有与科学相关联的种植类内容。因此,学校在开发拓展性课程时一定要基于学生发展,超越学科传统界限,使各科知识综合化,在应对综合性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习得知识的重要性,注重多样知识的关联,从而自发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综合性问题。
  二、 拓展性课程应基于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拓展性课程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因此,在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既做加法,又做减法,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改革教学组织方式,探索长短课、大小课、学期课时统整使用等课时安排方式,探索有效教学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严格控制讲授性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学生体验性、实践性、综合性学习的机会;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层分类教学。
  在《绍兴传统饮食》拓展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与反思,基于教材的内容,我们尝试通过主题模块教学进行活动体验,通过成果展示,让学生了解家乡食物的文化底蕴,重新认识家乡美食,鼓励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通过主题模块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从而达成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的。
  以马兰头为例,在第一单元“味道篇”中有《田间野菜马兰头》一课,主要是介绍马兰头的习性,分辨马兰头的样子,分享由马兰头制作的料理;在第二单元“制作篇”中有《凉拌马兰头》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制作马兰头;在第三单元“文化篇”中有《绍兴人与野菜》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家乡人们与野菜的渊源。这样分散的教学并不能让学生形成知识的综合化,更多的是被动的学习。于是,我们把单课时的内容进行整合,以马兰头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认一认马兰头,画一画马兰头,种一种马兰头,做一做马兰头,品一品马兰头,写一写马兰头,读一读马兰头(文章)……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展开活动,进行交流与评价,真正形成“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三、 拓展性课程应基于教学环境,拓展课程时空资源
  课程开发是否恰当,课程实施是否经得起考验,这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在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时时考虑教学环境能否提供课程的开展,是否有足够的资源让学生进行探究与实践。以《绍兴传统饮食》为例,眼下的学生对肯德基等外来饮食信手拈来,对各种化学饮料喜爱有加,然而对自己家乡的饮食文化却不甚了解,因此,我们想通过《绍兴传统饮食》拓展性课程的开展,引领学生了解家乡特色美食,学习简单的美食制作方法,在学习与探究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与探究中加深学生对家乡劳动人民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思想感情。
  在教材内容设置中,我们注重拓展时空的资源。几乎每一课教材都非常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通过采访、调查、研究、制作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与感悟;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实际中身体力行。在开展考察或其他活动时,引导学生事先写好行动计划书,设计好调查问卷,准备收集资料的相应工具,如笔记本、照相机等。教师事先要了解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并争取家长的支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收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 拓展性课程应基于拓展功能,促进学生多样能力发展
  拓展性课程分为三类,分别是知识拓展类、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不同的课程类别,它们各有独特的拓展功能。实践活动类课程作为应用性课程,它意味着学习不只是通过课堂、书本听懂了知识,还在于在听懂知识的基础上,能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学习不同于接受式学习,它是带有尝试性的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这种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在《绍兴传统饮食》实践活动类拓展课程中,我们时时注重学生多样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一)让学生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小学生应当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发展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绍兴传统饮食》拓展性课程中的很多内容,都努力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如分辨马兰头、蕨菜等各种野菜;观察马兰头的装盘艺术;学习艾饺、粽子、汤圆等制作方法;等等。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得出信息,在获取信息中提升能力。
  (二)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形成团结协作的能力
  《纲要》同样指出,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认真完成分工的自觉性;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热爱集体,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以《绍兴传统饮食》第二单元“制作篇”为例,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美食制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团结协作,共同攻坚克难意识的形成。
  (三)让学生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绍兴传统饮食》课程不仅是让学生了解绍兴的美食,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中学习生活技能,再把生活技能运用到课堂之外,通过课堂内外的结合,让学生真正提高生活能力。以“马兰头”这一内容为例,首先是把马兰头带进课堂,让学生真正认识马兰头;其次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学习正确采摘马兰头的方法;最后是制作马兰头,经历整理—清洗—焯水—挤干—切碎—调味这一过程,让学生真正掌握制作马兰头的基本方法,以此提高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自理能力。
  (四)让学生体验相关技术活动,培养创新制作能力
  如果说制作各种美食还只是简单的生活技能的话,那么如“马兰头种植”“调制黄酒奶茶”“制作霉笋、霉菜梗”“制作酱鸭”等就是一个技术活了,而这是需要家长配合指导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尝试了这些技术活动、攻克了这些技术难关后,他们的自信心、创新制作能力必定会进一步加强,而这是在普通课堂中难以习得的。
  总之,在如今拓展性课程大规模地进入学校的形势下,我们只有认真落实拓展性课程的目标定位,做到课程的“少而精”, “以质取胜”,真正把学生发展、学习兴趣、教学环境、拓展功能等目标四合为一,才能实现课程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发展!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中心小学紫薇校区312000)
其他文献
邹克佳,上个世纪50 年代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中国外交官家庭。  文革中随父下放河南五七干校多年,当过农民做过工人。1978 年考入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外贸工作及投资工作,先后到过五大洲40多个国家。  2003年开始,他下定决心给自己放了长假,从那时起他一共去过4次西藏,目的是追求心灵的自由。  在老邹的记忆里,小时候的很多节假日都是和父亲在暗房度过的。父亲喜欢摄影,国庆夜晚的礼花,经常出
由冈仁波齐、纳木那尼、玛旁雍错和拉昂错两山两湖组成的地带,被藏胞称为“神山圣湖”之地,藏语名为“冈错”。自古以来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就被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苯教誉为神山、圣湖,佛教信徒和苯教徒更把它们看作是圣地和“世界中心”。  冈仁波齐,被众多教派认定为世界中心;纳木那尼峰,藏语称之为“圣母之山”或“神女峰”.玛旁雍错,被教徒们视为“圣湖”;“拉昂错”,被称为“鬼湖”,是人们死后灵魂到达的天堂。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亦是呈现课程核心观点的载体。教师要以准确定位教学内容和准确理解核心概念为路径,把握教材核心观点,并通过课堂实践,提升学科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观点;学科育人目标  核心观点是指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最为重要或最为根本的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特指鲜明的价值导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在
【摘 要】以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为代表的网络教研新形式,对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网络教研组织者在具体实施中,运用“基于活动主题,细化研讨方向”“提供学习资料,扫清理论障碍”“结合实践录像,进行微格分析”“设立研讨主持,把控交流方向”“及时总结提炼,促进专业发展”等策略,发挥网络延伸现场教研的作用,助力教师成长。  【关键词】名师网络工作室;网络教研;实施策略  教研活
在地铁里把乔治夏勒(George B. Schaller)的《西藏生灵》一口气看完。恰好这个世界最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藏羚羊的痴迷者,20年来他11次进入西藏的羌塘,在那里寻找藏羚羊和其他濒危动物的足迹。书中动人的笔触和美丽的图片几乎把我带到那个神秘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旅行,不是关在车里,而是任凭风吹日晒,慢慢地移步换景。”     一片广袤的僻壤,狂风激荡的原野,贫瘠的荒地上冰峰高耸,这就是藏北
当我们着手开始关于西藏农村变迁的采访工作时,正值拉萨河谷广大农村“春耕”仪式举行,西藏的泥土开始复苏,进入又一年对农作物的滋养孕育。在以大陆性干旱气候为主的西藏大部分地区,农业仍然在这里呈现出蓬勃的图景。在晚春的雨水与阳光中,不久之后,将是“5·12”大地震一周年,参加到西藏农业劳作的汉族就有众多勤劳可敬的四川人,他们把内地的蔬菜引种到这里,丰富了这里的农产品品种与田野图景。  我们是在后期编辑工
1944——1949 画家与边疆    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由于抗战的爆发,国民党迁都重庆,大量的文化人到了四川,离藏区非常接近。这时国家意识的抬头,促使文化人关注西藏这个边疆,他们去写生,回来在重庆、成都、上海办边疆画展。边疆概念成为1940年代艺术界的核心词之一。  著名艺术家张大千较早在青海接触到藏族。日本军队占领了北平,张大千从重庆去敦煌研究艺术,发现自己传统中国山水画的东西没法用来临摹
上一期里我们曾对林芝松茸的特性和松茸美食有过基本的介绍。这一次,我们的记者专门在松茸季来到林芝松茸的主要产区。跟随藏族同胞体验松茸的采摘过程。同时,记者还采访了专业人士,通过对林芝松茸和意大利阿尔巴白松露的有趣对比,让大家了解更多有关林芝松茸的知识以及东西方美食文化的异同。    松茸季节——采摘初体验    米林县雅鲁藏布大峡谷上游的林巴村,这里平均海拔3700米,居住的村民多为工布藏族、门巴族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与城市相较,农村学校和学生受客观条件限制,阅读环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阅读量不足。据《城乡少年阅读状况白皮书》显示,有50%左右的农村学生年阅读量
【摘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一学段的重要目标。教师通过“活用教材,唤起规则意识”“强化体验,认同规则价值”“链接生活,促进规则践行”等策略的实施,促使学生完成对规则意义的建构,并将规则内化、落实于日常行为,实现刚性规则的柔性落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培养规则意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一学段的重要目标。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就包含许多有关规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