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确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授之以渔,保证学生有主动学习语文的工具、学以致用,让学生将语文学习坚持下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诱发 主动性 授之以渔 学以致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工具性,就是要掌握“运用语言的本领”,具体的说,就是要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文字,透彻的理解文本内容,学习其表达形式,形成良好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所谓人文,就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使人有道德修养”,有审美情操,这不同于政治课的系统的理论传授,它是在语文学习的感受中、语言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笔者认为工具性的学习是具体的和枯燥的,而人文性的学习是抽象的和生动的,前者是学习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学习前者的动力。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如何诱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一、诱发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
发展心理学认为:十二到十八岁这一阶段的孩子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所谓角色同一性,是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是什么样很清晰;所谓角色混乱,是指这一阶段的孩子从来不考虑自己过去、现在、将来,对人生的发展没有规划。这些在语文学习上就体现在搞不清楚自己现在该掌握哪些语文本领,该达到什么样的道德修养,该有什么样的审美水平。所以,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没有学习语文的动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明确他们的角色地位,不要急于去传授课本知识,应先讲一些名人的故事,设置一些游戏,创设一些情境,或欣赏一些名篇名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语文是自我发展、自我充实的需要。如: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情景来让他们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如:下雨天,一个妇女带着她的宠物上了公交车。那条小狗又湿又脏,妇女对售票员说:“我愿意替狗付钱,希望你允许它像其他乘客一样有个座位。”售票员回答说:“可以,不过……。”这段口语交际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说话得体性,只要能委婉幽默、得体地拒绝妇女的要求都可以。这样,经常地给学生以刺激,学生自己就会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确立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要靠自身的努力去完成语文学习中的学习任务。
二、授之以渔,保证学生有主动学习语文的工具
有部分学生不爱学习语文,是因为学与不学考试的成绩差距不大,而且也不知道怎么学,面对语文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得在教学中授之以“渔”,让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靠自身的努力用这个“渔”来完成语文学习中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初中语文每一册的教材中,都有各种文体的教学素材,所以在开始每一种文体的教学前都应让学生先掌握每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和阅读的相关方法。如:记叙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哪几种,有哪些要素,一般有几种表达方式,根据记叙文的内容来判断是写人、叙事、状物还是写景,怎样找到作者通过文章表达的“情”……然后用你所教的记叙文的知识来学习记叙文单元,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可以只选一单元中的一课或两课来讲解,其它的让学生自学,用检测形式来反馈学习效果。此外,还要多找一些《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读物上面的精美文章,经常性地让学生以这些文章作载体,在体验世间百态、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巩固所学习到的记叙文的知识和阅读方法。
三、学以致用,促使学生坚持学习语文
语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大量的词汇和句子需要记忆和运用,听、说、读、写需要刻苦练习才能逐步掌握,学习时要随时记下不懂的词语、俗语、歇后语,并有意识的反复练习,还要有勇气面对练习中的错误。所以说要有一个将语文学习一直坚持下去的方法,即学以致用。这就决定了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性: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多挖掘生活中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寻找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更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比如:我们平时应鼓励学生观察、寻找周围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错别字,留意广告词中套用、活用成语、俗语的现象,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并把它记下来,鼓励他们讲给同学听……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了,而且能主动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确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授之以渔,保证学生有主动学习语文的工具,学以致用,让学生将语文学习坚持下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223800江苏省宿迁市洋河新城洋河中学)
【关键词】诱发 主动性 授之以渔 学以致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工具性,就是要掌握“运用语言的本领”,具体的说,就是要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文字,透彻的理解文本内容,学习其表达形式,形成良好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所谓人文,就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使人有道德修养”,有审美情操,这不同于政治课的系统的理论传授,它是在语文学习的感受中、语言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笔者认为工具性的学习是具体的和枯燥的,而人文性的学习是抽象的和生动的,前者是学习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学习前者的动力。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如何诱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一、诱发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
发展心理学认为:十二到十八岁这一阶段的孩子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所谓角色同一性,是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是什么样很清晰;所谓角色混乱,是指这一阶段的孩子从来不考虑自己过去、现在、将来,对人生的发展没有规划。这些在语文学习上就体现在搞不清楚自己现在该掌握哪些语文本领,该达到什么样的道德修养,该有什么样的审美水平。所以,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没有学习语文的动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明确他们的角色地位,不要急于去传授课本知识,应先讲一些名人的故事,设置一些游戏,创设一些情境,或欣赏一些名篇名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语文是自我发展、自我充实的需要。如: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情景来让他们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如:下雨天,一个妇女带着她的宠物上了公交车。那条小狗又湿又脏,妇女对售票员说:“我愿意替狗付钱,希望你允许它像其他乘客一样有个座位。”售票员回答说:“可以,不过……。”这段口语交际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说话得体性,只要能委婉幽默、得体地拒绝妇女的要求都可以。这样,经常地给学生以刺激,学生自己就会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确立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要靠自身的努力去完成语文学习中的学习任务。
二、授之以渔,保证学生有主动学习语文的工具
有部分学生不爱学习语文,是因为学与不学考试的成绩差距不大,而且也不知道怎么学,面对语文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得在教学中授之以“渔”,让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靠自身的努力用这个“渔”来完成语文学习中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初中语文每一册的教材中,都有各种文体的教学素材,所以在开始每一种文体的教学前都应让学生先掌握每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和阅读的相关方法。如:记叙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哪几种,有哪些要素,一般有几种表达方式,根据记叙文的内容来判断是写人、叙事、状物还是写景,怎样找到作者通过文章表达的“情”……然后用你所教的记叙文的知识来学习记叙文单元,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可以只选一单元中的一课或两课来讲解,其它的让学生自学,用检测形式来反馈学习效果。此外,还要多找一些《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读物上面的精美文章,经常性地让学生以这些文章作载体,在体验世间百态、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巩固所学习到的记叙文的知识和阅读方法。
三、学以致用,促使学生坚持学习语文
语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大量的词汇和句子需要记忆和运用,听、说、读、写需要刻苦练习才能逐步掌握,学习时要随时记下不懂的词语、俗语、歇后语,并有意识的反复练习,还要有勇气面对练习中的错误。所以说要有一个将语文学习一直坚持下去的方法,即学以致用。这就决定了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性: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多挖掘生活中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寻找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更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比如:我们平时应鼓励学生观察、寻找周围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错别字,留意广告词中套用、活用成语、俗语的现象,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并把它记下来,鼓励他们讲给同学听……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了,而且能主动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确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授之以渔,保证学生有主动学习语文的工具,学以致用,让学生将语文学习坚持下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223800江苏省宿迁市洋河新城洋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