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泼斯坦撰写的《宋庆龄——20世纪的伟大女性》是由沈苏儒担任翻译的,出版后获得首届国家图书奖。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成了沈苏儒先生家里的常客。
第一次接近
2007年夏天,适逢《今日中国》杂志创刊55周年。杂志社要我采访离任副总编辑沈苏儒先生。
在北京的车公庄大街,我按图索骥,找到了沈老的家。沈老甫一开门,我才发现,他原来身材那么修长,头顶几乎抵到门楣。蓝红相间的衬衫束在腰中,下身着一条随意却庄重的卡其布裤子。丝毫看不出,当时,他已经是88岁的老人。
那次采访我注意到,他的书橱中立着一张红纸,是新闻界前辈甘惜分教授的墨宝,上面用行楷工整地写着三个字——有所思。
涉及自己,沈老并不健谈,几句话就匆匆跳过。可是,一说起“业务”,他则开闸放水,滔滔不绝。“知而丕显”,是“谦”和“虚”,中国的知识分子多半如此。
那次最让我好奇的是,沈老年轻时,曾采访过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
因为采访的关系,沈老与溥仪有了“亲密接触”,几个月下来,溥仪心中的警戒线渐渐解除,他将自己的心路历程袒露给这位当时还很年轻的年轻记者。
“你知道吗?”沈老说,“与民众从不接触的末代皇帝,其实更愿意被人从记忆中抹掉,做一个普通人。后来他常常穿着工农装,冬天出去买菜戴大口罩。”
出于信赖,溥仪把沈苏儒请到家中,还专门请他吃小灶。有一次,他把沈老径直唤进自己的卧室,指给他看床头的老照片。照片上,“真不敢想象”,沈老压低声音:“末代皇帝竟与伟大领袖一起在中南海悠闲散步呢。”
因为曾在日本人的操纵下成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身份是特赦战犯,这张照片,溥仪不敢张挂在客厅示人。沈老说,那个年代,“战犯”与伟大领袖在一起,显然是大忌。
说起这段日子,特别是亲自走进末代皇帝卧室的经历,88岁的沈老笑出一脸孩子气。
颜回精神
同事曾借给我一本沈老的“家史”——《始言堂记事》,使我更多地了解了沈家。
沈老的堂兄沈钧儒是中国当代法学家,曾任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岳父陶希圣曾经做过蒋介石的侍从秘书,是当年最有影响的国民党《中央日报》的主笔。
新中国诞生前夕,国民党准备逃亡。陶希圣随蒋介石乘坐太康舰至上海吴淞口复兴岛一带,等待女儿和女婿上船,一起前往台湾,然而,这个娶了陶家千金小姐的高个儿青年却选择了全家“留守”大陆。
读沈老的家史,隐隐有种古柏参天的感觉。其文风,毋宁说是民国风格,读傅斯年、陈寅恪、钱钟书、鲁迅,经常可以读出这种味道,其實就是一股传统的文气。
外国人不是中国人
沈老的英语完全毕业于本土。中国新闻系出身的学生一般都熟悉他,很多人还是他的“粉丝”,枕边或书架上常有一本他写的《对外报道教程》。
他曾引用英国作家菲立斯·格林的话来提醒同行:“从事对外宣传的每一个作者、翻译和编辑,都应该在他的写字台上放一个标语牌,写上‘外国人不是中国人’。”
他甚至要我们如此表现自己的自信:“不要怕说我们的缺点。说的同时,告诉国外读者,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些缺点,我们正在设法克服。” (责编:田茵)
第一次接近
2007年夏天,适逢《今日中国》杂志创刊55周年。杂志社要我采访离任副总编辑沈苏儒先生。
在北京的车公庄大街,我按图索骥,找到了沈老的家。沈老甫一开门,我才发现,他原来身材那么修长,头顶几乎抵到门楣。蓝红相间的衬衫束在腰中,下身着一条随意却庄重的卡其布裤子。丝毫看不出,当时,他已经是88岁的老人。
那次采访我注意到,他的书橱中立着一张红纸,是新闻界前辈甘惜分教授的墨宝,上面用行楷工整地写着三个字——有所思。
涉及自己,沈老并不健谈,几句话就匆匆跳过。可是,一说起“业务”,他则开闸放水,滔滔不绝。“知而丕显”,是“谦”和“虚”,中国的知识分子多半如此。
那次最让我好奇的是,沈老年轻时,曾采访过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
因为采访的关系,沈老与溥仪有了“亲密接触”,几个月下来,溥仪心中的警戒线渐渐解除,他将自己的心路历程袒露给这位当时还很年轻的年轻记者。
“你知道吗?”沈老说,“与民众从不接触的末代皇帝,其实更愿意被人从记忆中抹掉,做一个普通人。后来他常常穿着工农装,冬天出去买菜戴大口罩。”
出于信赖,溥仪把沈苏儒请到家中,还专门请他吃小灶。有一次,他把沈老径直唤进自己的卧室,指给他看床头的老照片。照片上,“真不敢想象”,沈老压低声音:“末代皇帝竟与伟大领袖一起在中南海悠闲散步呢。”
因为曾在日本人的操纵下成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身份是特赦战犯,这张照片,溥仪不敢张挂在客厅示人。沈老说,那个年代,“战犯”与伟大领袖在一起,显然是大忌。
说起这段日子,特别是亲自走进末代皇帝卧室的经历,88岁的沈老笑出一脸孩子气。
颜回精神
同事曾借给我一本沈老的“家史”——《始言堂记事》,使我更多地了解了沈家。
沈老的堂兄沈钧儒是中国当代法学家,曾任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岳父陶希圣曾经做过蒋介石的侍从秘书,是当年最有影响的国民党《中央日报》的主笔。
新中国诞生前夕,国民党准备逃亡。陶希圣随蒋介石乘坐太康舰至上海吴淞口复兴岛一带,等待女儿和女婿上船,一起前往台湾,然而,这个娶了陶家千金小姐的高个儿青年却选择了全家“留守”大陆。
读沈老的家史,隐隐有种古柏参天的感觉。其文风,毋宁说是民国风格,读傅斯年、陈寅恪、钱钟书、鲁迅,经常可以读出这种味道,其實就是一股传统的文气。
外国人不是中国人
沈老的英语完全毕业于本土。中国新闻系出身的学生一般都熟悉他,很多人还是他的“粉丝”,枕边或书架上常有一本他写的《对外报道教程》。
他曾引用英国作家菲立斯·格林的话来提醒同行:“从事对外宣传的每一个作者、翻译和编辑,都应该在他的写字台上放一个标语牌,写上‘外国人不是中国人’。”
他甚至要我们如此表现自己的自信:“不要怕说我们的缺点。说的同时,告诉国外读者,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些缺点,我们正在设法克服。” (责编: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