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语文素养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分析了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最后分析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培养
“语文素养”是在面对现实,着眼未来分析语文教育教学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提出,不是理论上的标新立异,而是继承了母语教育优秀传统中的有机组成,并根据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对语文教育教学目标所做的一定提升。它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在国家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以下简称为“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这个概念标志着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想境界。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能力、情感体验、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品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修习养成。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语文素养也要求教师要加注重自身的语文素养,加快自身专业化发展;从更广更深的角度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但就目前的语文教育教学现状来看,虽然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熟悉并认可了这么一个理念,但是,对于语文素养具体应该包含什么样的内容、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等一系列问题,还没有一个较为全面清楚的认识。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中亟待解决的。本文试图从以这几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一、“语文素养”对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2001年7月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使用了“语文素养”这一名词,并把它作为“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其特点:首先定位高。“语文素养”被定位为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确定语文课程目标,与理解语文课程关于语文素养的总要求直接相关,……(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对语文素养的总认识。” 也就是说对语文素养的认识是确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性质广化。“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巢宗祺指出:“提出语文素养这个概念,它的范围自然比语文能力变广了,增加了文化品位及修养,体现了语文的特点,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现实能力和前瞻能力的综合性的追求。”语文素养涵盖了语文能力所不能包括的语文课程实用之外的功能,成为“语文新课标”的核心地位。
二、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向来是我国中小学开设时间最长、所占课时最多的一门基础课程。而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人的培养越来越关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提到了一个高的认识上来,著名的特价教师钱梦龙就批评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确实是这样。纵观当前的语文教育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存在的问题,让人堪忧,具体表现在:
(一)“‘标准化’考试助长了应试教育之风” 导致语文素养培养偏离“航标”。“考试本身只具有评定功能、诊断和反馈功能、预测功能、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这些功能本来只是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一种考察方式,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教育教学与考试功能的导向异化(在此不做专门论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与社会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作为应付中考、高考的训练课。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以致不能完全落实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要考的内容就大讲特讲,不考的内容就略讲或不讲,想必这是每位语文老师都是不言而喻的。如:重视掌握知识的结果,轻视掌握知识的过程;重抽象思辨能力的训练,而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整体素质发展;重视知识本身,忽视经验和学生的感悟、体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种种弊端使语文教学的面越来越小,路越走越窄。
(二)语文教学目标淡化导致语文素养培养被忽视。语文教育教学目标本来是多维的、立体的,但是在近些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把目标简单化、单一化、平面化的倾向。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忽略了审美情趣、情感体验、个性发展等;使语文学科向工具化、机械化、标准化转向,导致了人文精神、文化底蕴的流失,语文教育的“立人”功能淡化。这种模式推崇能力主义,实用主义,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它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学的语文教学,使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加重语法、逻辑、修辞等“理性”的内容,使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教学逐渐成为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
(三)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导致语文素养的培养名存实亡。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文化课、政治课等等,学生的参与变成放任自由,感悟熏陶变成了无教师引导的学生自读自悟。如此种种,不能不说是教师理论认识上的不到位甚至是缺位所致。如果这一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犹如“空中楼阁”无法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不能得到有效的实践。
三、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的有关环节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主要是从语文教学必须改变重结果为重过程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语文教育 “三维一体”目标,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师专业的发展需要反思型教师三个方面来谈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淡化考试结果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在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的时代,语文教学不仅希望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希望学生通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发展自己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开拓语文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二)围绕“三维”目标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围绕三维目标,首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学生语文素养各方面是统一的,是在同一过程中完成的,它们之间没先后、主次、轻重之分。在语文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言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文化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其次,要认清
各因素之间的区别,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训练完成,一般都是外显的。但是,情感和态度的培养,需要熏陶渐染、潜移默化,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自觉不自觉中获得思想的启迪,精神的净化,美的熏陶和情感的激发。再次,要重在落实。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历来被师生所重视,但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和训练的力度还不够。至于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由于不能量化,结果很难测定,往往被忽视。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加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学习,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和思想的提升,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素养做一名教育家和思想者。“教师不应是教育的传声筒,而应该是教育精神的建设者。教师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一个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理念的人,对存在的言语生命有着深刻体认的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语文教育素养,要有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要有语文大教育的视野。
通过上述分析,希望能对“战斗”在教育一线的语文工作者有些帮助,使其对语文素养的培养有更进一步的深刻的认识,明确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情感体验、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具有的重要意义,使语文课程能真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修习养成。同时,语文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加快自身专业化发展;做一个教育家、思想者,使自己的语文教育观不断的充实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 巢宗祺:《谈谈“语文素养”》.
[3] 《教育新理念》袁振国[著].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培养
“语文素养”是在面对现实,着眼未来分析语文教育教学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提出,不是理论上的标新立异,而是继承了母语教育优秀传统中的有机组成,并根据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对语文教育教学目标所做的一定提升。它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在国家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以下简称为“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这个概念标志着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想境界。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能力、情感体验、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品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修习养成。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语文素养也要求教师要加注重自身的语文素养,加快自身专业化发展;从更广更深的角度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但就目前的语文教育教学现状来看,虽然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熟悉并认可了这么一个理念,但是,对于语文素养具体应该包含什么样的内容、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等一系列问题,还没有一个较为全面清楚的认识。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中亟待解决的。本文试图从以这几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一、“语文素养”对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2001年7月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使用了“语文素养”这一名词,并把它作为“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其特点:首先定位高。“语文素养”被定位为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确定语文课程目标,与理解语文课程关于语文素养的总要求直接相关,……(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对语文素养的总认识。” 也就是说对语文素养的认识是确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性质广化。“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巢宗祺指出:“提出语文素养这个概念,它的范围自然比语文能力变广了,增加了文化品位及修养,体现了语文的特点,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现实能力和前瞻能力的综合性的追求。”语文素养涵盖了语文能力所不能包括的语文课程实用之外的功能,成为“语文新课标”的核心地位。
二、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向来是我国中小学开设时间最长、所占课时最多的一门基础课程。而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人的培养越来越关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提到了一个高的认识上来,著名的特价教师钱梦龙就批评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确实是这样。纵观当前的语文教育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存在的问题,让人堪忧,具体表现在:
(一)“‘标准化’考试助长了应试教育之风” 导致语文素养培养偏离“航标”。“考试本身只具有评定功能、诊断和反馈功能、预测功能、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这些功能本来只是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一种考察方式,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教育教学与考试功能的导向异化(在此不做专门论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与社会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作为应付中考、高考的训练课。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以致不能完全落实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要考的内容就大讲特讲,不考的内容就略讲或不讲,想必这是每位语文老师都是不言而喻的。如:重视掌握知识的结果,轻视掌握知识的过程;重抽象思辨能力的训练,而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整体素质发展;重视知识本身,忽视经验和学生的感悟、体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种种弊端使语文教学的面越来越小,路越走越窄。
(二)语文教学目标淡化导致语文素养培养被忽视。语文教育教学目标本来是多维的、立体的,但是在近些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把目标简单化、单一化、平面化的倾向。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忽略了审美情趣、情感体验、个性发展等;使语文学科向工具化、机械化、标准化转向,导致了人文精神、文化底蕴的流失,语文教育的“立人”功能淡化。这种模式推崇能力主义,实用主义,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它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学的语文教学,使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加重语法、逻辑、修辞等“理性”的内容,使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教学逐渐成为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
(三)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导致语文素养的培养名存实亡。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文化课、政治课等等,学生的参与变成放任自由,感悟熏陶变成了无教师引导的学生自读自悟。如此种种,不能不说是教师理论认识上的不到位甚至是缺位所致。如果这一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犹如“空中楼阁”无法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不能得到有效的实践。
三、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的有关环节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主要是从语文教学必须改变重结果为重过程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语文教育 “三维一体”目标,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师专业的发展需要反思型教师三个方面来谈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淡化考试结果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在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的时代,语文教学不仅希望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希望学生通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发展自己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开拓语文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二)围绕“三维”目标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围绕三维目标,首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学生语文素养各方面是统一的,是在同一过程中完成的,它们之间没先后、主次、轻重之分。在语文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言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文化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其次,要认清
各因素之间的区别,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训练完成,一般都是外显的。但是,情感和态度的培养,需要熏陶渐染、潜移默化,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自觉不自觉中获得思想的启迪,精神的净化,美的熏陶和情感的激发。再次,要重在落实。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历来被师生所重视,但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和训练的力度还不够。至于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由于不能量化,结果很难测定,往往被忽视。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加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学习,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和思想的提升,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素养做一名教育家和思想者。“教师不应是教育的传声筒,而应该是教育精神的建设者。教师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一个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理念的人,对存在的言语生命有着深刻体认的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语文教育素养,要有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要有语文大教育的视野。
通过上述分析,希望能对“战斗”在教育一线的语文工作者有些帮助,使其对语文素养的培养有更进一步的深刻的认识,明确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情感体验、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具有的重要意义,使语文课程能真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修习养成。同时,语文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加快自身专业化发展;做一个教育家、思想者,使自己的语文教育观不断的充实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 巢宗祺:《谈谈“语文素养”》.
[3] 《教育新理念》袁振国[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