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学;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讲。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前沿,让学生体验到只有自己积极参与,才能真正获得“真知灼见”。
一、兴趣引入,激起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真正主动地探究知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用兴趣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诱导学生尽快进入好奇、渴盼、急不可耐的境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中,敢问、敢想、敢做、敢于自我展示。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好吗?(好)老师讲故事:有一天,孙悟空买来一个大西瓜,他想师徒四人平均吃完这个西瓜。孙悟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猪八戒看到每人一块,就说:“师傅,我能不能多分一块?”于是,聪明的悟空就把八戒的那块西瓜分成2份,分给他2块。这下他满意地笑了,觉得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接着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猪八戒真的赚了便宜了吗?”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二、问题引导,推动探究深入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为中心参与探究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自主参与的目标,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性问题的设置要能唤醒学生解决问题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尝试、猜测、实验、类比、推理中合作交流,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必需的知识,从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学生复习完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我放手让学生动手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而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你是怎么转化的?2.在转化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吗?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中产生吗?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这些问题的提出就像向平静的水面投进了巨石,顿时溅起了千层水花。同学们议论纷纷,在老师的引导下掀起了探究这些问题的高潮。学生在操作、思考、讨论中“研究”了问题,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了自主探究活动中。
三、小组合作,提高探究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同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七巧板”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探究小组,让每个组里的同学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拼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以增强,有的拼成人、有的拼成树、有的拼成蜡烛、有的拼成鱼……每个人都兴高采烈,体验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四、实践内化,扩展探究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含着数学,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延伸”,更是培养学生生活数学意识的大好时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激励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多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和课后实践,使学到的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如在学生掌握了比例尺的意义及其应用后,我在课外设置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回家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你家房屋的结构,然后画出它的平面图?”(纸张大小随意)学生兴趣极高,纷纷参与。他们通过米尺、卷尺、确定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等工序,遇到问题互相合作,共同探讨,最后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将“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合优化,让学生感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把课堂学习的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在手脑并用的开发性实践活动中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及动手动口能力,同时加深了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勇于实践的精神。
总之,新一代的小学数学老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以主人的姿态、用科学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今天的自主探究成为明天腾飞的翅膀。
一、兴趣引入,激起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真正主动地探究知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用兴趣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诱导学生尽快进入好奇、渴盼、急不可耐的境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中,敢问、敢想、敢做、敢于自我展示。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好吗?(好)老师讲故事:有一天,孙悟空买来一个大西瓜,他想师徒四人平均吃完这个西瓜。孙悟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猪八戒看到每人一块,就说:“师傅,我能不能多分一块?”于是,聪明的悟空就把八戒的那块西瓜分成2份,分给他2块。这下他满意地笑了,觉得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接着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猪八戒真的赚了便宜了吗?”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二、问题引导,推动探究深入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为中心参与探究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自主参与的目标,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性问题的设置要能唤醒学生解决问题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尝试、猜测、实验、类比、推理中合作交流,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必需的知识,从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学生复习完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我放手让学生动手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而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你是怎么转化的?2.在转化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吗?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中产生吗?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这些问题的提出就像向平静的水面投进了巨石,顿时溅起了千层水花。同学们议论纷纷,在老师的引导下掀起了探究这些问题的高潮。学生在操作、思考、讨论中“研究”了问题,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了自主探究活动中。
三、小组合作,提高探究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同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七巧板”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探究小组,让每个组里的同学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拼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以增强,有的拼成人、有的拼成树、有的拼成蜡烛、有的拼成鱼……每个人都兴高采烈,体验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四、实践内化,扩展探究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含着数学,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延伸”,更是培养学生生活数学意识的大好时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激励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多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和课后实践,使学到的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如在学生掌握了比例尺的意义及其应用后,我在课外设置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回家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你家房屋的结构,然后画出它的平面图?”(纸张大小随意)学生兴趣极高,纷纷参与。他们通过米尺、卷尺、确定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等工序,遇到问题互相合作,共同探讨,最后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将“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合优化,让学生感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把课堂学习的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在手脑并用的开发性实践活动中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及动手动口能力,同时加深了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勇于实践的精神。
总之,新一代的小学数学老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以主人的姿态、用科学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今天的自主探究成为明天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