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教育的思考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196091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的法律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它关系到未来公民法律信仰和法律行动的培养。我们要从法律精神和日常生活出发,创设法律情境与营造氛围,锻炼学生的法律思考力,培养学生的法律行动力,给未来公民们上好法律教育这一课。
  [关键词]法律教育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55
  我国中学生多为12~18岁的青少年,他们处于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易发高发期。我们重视中学法律教育,意在加强中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使其具有法律思维和法律行为。法律教育促使学生了解社会需要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清晰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从而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肩负起当下和将来的社会责任。
  一、将法律教育渗透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自觉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做遵纪守法的楷模。”《中小学法治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对高中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骨干学科,使学生感受法律的作用和权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未成年阶段是最佳的法律教育期,在这一阶段开展法律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正确地追求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追求社会价值,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健全政治心理。
  二、中学法律教育的展开
  中学法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公民的法律信仰和行動。法律教育分为知识、技能和价值三个层面,层层递进,最终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法律信仰、法律思考能力和法律行动能力。法律教育奠定法律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培养学生的法律视角、法律思考力和行动力,使学生最终形成参与社会法律事务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法律知识网络,法律教育应当包含以下内容:1.法律对于我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作用;2.阐释法律价值观,并培养学生法律态度和法律信念;3.在情境下运用法律技巧;4.领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我们的法律教育,是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也要看到法律和学生之间是相互发生作用的。学生不仅要接受法律知识的灌输,同时需要反思法律的规定,通过反作用深刻理解法律。让法律成为学生思维和行为习惯的一部分,使每个公民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法律教育的方法
  1.创设法律情境和营造氛围,把法律带入生活,提倡教师和学生或者学生之间平等交流。案例学习或角色扮演,是很好的创设情境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现实体验,触动学生内心的法律道德判断。教师也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现场”,比如“模拟法庭”,就可以使学生受到法律的系统教育,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尊重法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日常生活的影子,看到法律的普遍适用,体会法律在实践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产生深刻的法律认同感,并形成稳定的法律思维和行为。
  2.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锻炼他们的法律思考力。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生活中法律实践的复杂性,但也要坚持以下的原则:首先要运用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法律教学中去;其次要让学生自由完整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有自我思考选择的权利;再次他们可灵活地运用法律,知道法律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最后告诉学生法律实践是复杂的,法律学习是渗透在各学科当中的,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我们要为学生搭建自由研讨法律的教育平台,可给出探讨课题,使学生通过探讨、思考、选择,获得自己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灵活应用掌握了所学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在形成自己的法律思考力。
  3.营造法律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法律行动力。对于学校,其教学管理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进行,公平、公正、透明。这样依法治校的氛围,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法律精神,清晰明确自身与学校之间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对于社会,政府部门、法院、检察院、警察机关、律所等常常是开放的。学校应组织学生通过参观、旁听、听证等方式了解我国法律的运作机制,巩固法律知识,增加法律认同感和尊重感,使法理精神深入学生的心中。
  总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律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将培养学生的法律思考力和维护法律权威的意识结合起来,学校、社会都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学习环境。在法律教学中,遵循规律,在法律知识、技能和价值三层面的教育上,做到层层递进,使未来公民们认同法律,尊重并维护法律,有自觉依法办事的意志并付诸行动,这才是我们法律教育真正的成功。
  (责任编辑袁妮)
其他文献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农村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广大农村学校必须更积极、更深入地挖掘课程资源,利用更多的资源来激活语文课堂。  一、挖掘自然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兴趣  广袤的大自然,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现有的建筑园林、公园景区,固然是很好的自然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但世间万物,许多自然资源还没有被我们发现与利用
曾与一位老乡聊起孩子的学习情况,她的一席话让我震惊:“我那孩子一提起玩可来劲了,但是一提到学习,他就满脸的不高兴,甚至还说我真啰嗦,是不是到了更年期了?”前段时间,也曾亲自听同事说一位学生分别在初一、初二、初三时向不同的班主任编造同一个谎言——“奶奶病故”来请假去上网;一位学生在期考试卷上的作文中公然写着“去泡妞真好玩”……  时代在高速地发展,可我们孩子的道德水准却在降低!有些学生逐渐丧失了做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他们家中只留下了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儿童,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应运而生。留守儿童队伍的不断壮大,已成为农村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比较少,难以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当他们遇到困惑、烦恼的时候,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就应该更多地去关爱这群孩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也是最伟大的主任,干的是最大的工程,最细、最复杂、最艰苦的工作。”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当老师不当班主任,是亏了。”笔者认为班主任工作就像衬托红花的绿叶,默默无闻,平凡而伟大。  去年笔者担任国培计划——广西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简称国培)的班主任兼辅导教师。在培训中,笔者又有了一个新的交流学习平台——网络,深感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与教育培训的密切联系。在这培
文学是以或优美、或凝练、或清丽、或婉约的语言再现生活,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可以驰骋想象的空间,传达着作者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怎样把文学的东西有效地转达给学生,这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如果老师一味遵循守旧,学生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然而在教学中用上“音画”来点缀课堂就能使语文教学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美丽的画面,醉人的音乐,极易被学生所接纳,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起到辅助补充和
面对一张张可爱的年轻面庞,该如何向他们传达我们教师的爱?怎样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她(他)的爱,让学生在爱的感召下幸福成长?如何教会他们爱的本领?  一、态度决定成败  新课程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生命关怀,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态度。  那么,什么是人文态度呢?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人、事物、观念等具有评价性质的心理倾向。态度由情感、认知和行为
笔者尝试使用新教材缘于参加赛课,抽签结果是选了人教版的新教材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在教学设计之初对新课程改革不了解,也不清楚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接受赛课任务后,经过认真学习及同事间的反复听课、讨论和修改,才逐渐有了了解。下面结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的几次课程重建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初步认识。  一、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要改些什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本课从材料的选取到课件的制作,从课堂的调控到机智的生成,从学法的培养到实效的提高,从情境的设置到问题的解决,做得比较妥帖。但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三个“冷场”,导致师生交流不畅,互动不够,直接影响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  “冷场”之一:  课堂开头部分,笔者意图通过成语故事“嗟来之食”的图片,来引入新课。这一设计还比较自然,但当教师自信满满地问:大家知道这张图片说的是什么成语吗?学生却面面相觑,无人作答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引领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对班集体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十多年,经历过风风雨雨,品尝过酸甜苦辣,一路走来,平平淡淡;一路走来,收获喜悦。笔者多次被县委政府评为“优秀教师”,两次被市委、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并获“园丁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内一些学者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研究。就兰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看,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占38.33%;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占44.77%;存在重度心理问题的占15.36%。但不同的地区,如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平原与山区等,由于文化传统、经济水平、教育发展水平等各种客观因素的惯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