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将近年来对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颈丛阻滞效果的经验,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患者均签署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颈丛阻滞的知情同意书。择期拟行甲状腺及颈部包快手术患者50例,年龄22~45岁,ASAⅠ~Ⅱ,均无颈丛阻滞的禁忌证。随机分两组(n=25),传统方法颈丛阻滞组(Ⅰ组)和神经刺激仪引导颈丛阻滞组(Ⅱ组)。
入室后常规监测BP、HR、SpO2,上肢外周静脉建立通道,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5ml/(kgo小时),阻滞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3μg/kg适度镇静。两组患者均采用双侧颈深丛和颈浅丛阻滞。Ⅱ组在Stimuplex HNS11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颈深丛阻滞,穿刺点为颈外静脉和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交界处,沿横突方向进针,神经刺激器初始电流强度1mA,波宽0.1ms,频率2Hz。进针1.5cm后,调整针尖方向,诱发颈前肌颤搐,随后降低电流强度至0.2~0.3mA,颈前肌仍颤搐时,回吸无血或脑脊液后注入局麻药5ml,采用相同方法行对侧颈深丛阻滞,局麻药用量3ml。Ⅰ组采用颈4横突注射法于一侧注入局麻药5ml,对侧注入局麻药3ml。两组患者双侧颈浅丛阻滞方法一致,均于上述同一穿刺点进针至颈阔筋膜后针尖分别指向横突、锁骨和颈前方作浸润注射局麻药8ml,颈深丛阻滞局麻药0.375%罗哌卡因,颈浅丛阻滞所用局麻药为0.05%利多卡因和0.185%罗哌卡因。当HR>110次/分时,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15~20mg;SP>20kPa(1kPa=7.5mmHg)时静脉注射艾司洛尔10mg。术中有明显牵拉痛时,静脉注射芬太尼1~2μg/kg。
记录两组颈深丛阻滞穿刺针的进针深度和术中辅助药用量。于切皮、分离甲状腺或包块上极时行VAS评分(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极度疼痛)。在阻滞前及阻滞20分钟时,采用FexComp型表面肌电图仪对患者颈前肌群进行表面肌电信号采集,操作方法:酒精清洁皮肤,两个电极沿肌纤维走向置于胸锁乳突肌中点,患者仰卧,用力做抬头运动5秒,连续5次,记录表面肌电图积分值(iEMG),取其平均值。应用Infinite-3000软件进行分析。记录呼吸困难、声音嘶哑、Hornor综合征等并发症及局麻药中毒反应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比、体重指数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分离甲状腺或包块上极时VAS评分降低,术中芬太尼使用率降低,进针深度减浅(P<0.05)。两组患者在注射局麻药后10~20分钟时部分患者发生心动过速及高血压,使用艾司洛尔后缓解。Ⅱ组心动过速、高血压发生率及艾司洛尔使用率低于Ⅰ组(P<0.05或P<0.01)。
与Ⅰ组比较,Ⅱ组神经阻滞后颈前肌群iEMG值降低(P<0.05)。
两组未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Ⅰ组发生呼吸困难3例,Hornor综合征4例,声音嘶哑8例,除吸氧外未作其他特殊处理,30~45分钟后声音恢复正常。Ⅱ组未见上述并发症发生。
讨 论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适应证:甲状腺手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锁骨骨折固定术等。禁忌证:局麻药过敏、局部感染者、严重高血压、呼吸道梗阻、甲亢等。操作前准备:①患者准备:术前禁食水6~8小时,常规备皮。②抢救用品:气管插管用具,麻醉机。
表面肌电图为测定肌肉的肌电状况、量化反应肌肉功能的无创手段,其中iEMG主要用于分析肌肉在单位时间内的收缩特性,反映肌力的大小,因此可作为运动程度阻滞的量化指标。
本资料结果表明,与传统颈丛阻滞相比,神经刺激仪引导颈丛阻滞不仅iEMG值明显降低,VAS评分及术中芬太尼使用率降低,而且心动过速、高血压的发生率及艾司洛尔的使用率也明显降低,表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颈丛阻滞效果优于传统方法的颈丛阻滞,这与神经刺激仪定位准确,局麻药对局部神经浸润完全,运动阻滞与感觉阻滞效果完善有关。
颈部手术的心血管并发症是由于支配颈动脉窦的迷走神经部分或完全被阻滞,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所致。神经刺激仪引导颈深丛阻滞时,由于其进针深度较浅,故局麻药对颈部神经浸润较少,不仅降低了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而且有助于避免声音嘶哑、Hornor综合征及呼吸困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易德保.颈丛麻醉的应用解剖.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15):294-295.
2 闵红星,黄辉宗,涂继善.硝苯地平预防颈丛阻滞对循环反应的观察.中华麻醉学杂志,1994,14(3):214.
资料与方法
患者均签署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颈丛阻滞的知情同意书。择期拟行甲状腺及颈部包快手术患者50例,年龄22~45岁,ASAⅠ~Ⅱ,均无颈丛阻滞的禁忌证。随机分两组(n=25),传统方法颈丛阻滞组(Ⅰ组)和神经刺激仪引导颈丛阻滞组(Ⅱ组)。
入室后常规监测BP、HR、SpO2,上肢外周静脉建立通道,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5ml/(kgo小时),阻滞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3μg/kg适度镇静。两组患者均采用双侧颈深丛和颈浅丛阻滞。Ⅱ组在Stimuplex HNS11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颈深丛阻滞,穿刺点为颈外静脉和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交界处,沿横突方向进针,神经刺激器初始电流强度1mA,波宽0.1ms,频率2Hz。进针1.5cm后,调整针尖方向,诱发颈前肌颤搐,随后降低电流强度至0.2~0.3mA,颈前肌仍颤搐时,回吸无血或脑脊液后注入局麻药5ml,采用相同方法行对侧颈深丛阻滞,局麻药用量3ml。Ⅰ组采用颈4横突注射法于一侧注入局麻药5ml,对侧注入局麻药3ml。两组患者双侧颈浅丛阻滞方法一致,均于上述同一穿刺点进针至颈阔筋膜后针尖分别指向横突、锁骨和颈前方作浸润注射局麻药8ml,颈深丛阻滞局麻药0.375%罗哌卡因,颈浅丛阻滞所用局麻药为0.05%利多卡因和0.185%罗哌卡因。当HR>110次/分时,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15~20mg;SP>20kPa(1kPa=7.5mmHg)时静脉注射艾司洛尔10mg。术中有明显牵拉痛时,静脉注射芬太尼1~2μg/kg。
记录两组颈深丛阻滞穿刺针的进针深度和术中辅助药用量。于切皮、分离甲状腺或包块上极时行VAS评分(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极度疼痛)。在阻滞前及阻滞20分钟时,采用FexComp型表面肌电图仪对患者颈前肌群进行表面肌电信号采集,操作方法:酒精清洁皮肤,两个电极沿肌纤维走向置于胸锁乳突肌中点,患者仰卧,用力做抬头运动5秒,连续5次,记录表面肌电图积分值(iEMG),取其平均值。应用Infinite-3000软件进行分析。记录呼吸困难、声音嘶哑、Hornor综合征等并发症及局麻药中毒反应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比、体重指数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分离甲状腺或包块上极时VAS评分降低,术中芬太尼使用率降低,进针深度减浅(P<0.05)。两组患者在注射局麻药后10~20分钟时部分患者发生心动过速及高血压,使用艾司洛尔后缓解。Ⅱ组心动过速、高血压发生率及艾司洛尔使用率低于Ⅰ组(P<0.05或P<0.01)。
与Ⅰ组比较,Ⅱ组神经阻滞后颈前肌群iEMG值降低(P<0.05)。
两组未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Ⅰ组发生呼吸困难3例,Hornor综合征4例,声音嘶哑8例,除吸氧外未作其他特殊处理,30~45分钟后声音恢复正常。Ⅱ组未见上述并发症发生。
讨 论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适应证:甲状腺手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锁骨骨折固定术等。禁忌证:局麻药过敏、局部感染者、严重高血压、呼吸道梗阻、甲亢等。操作前准备:①患者准备:术前禁食水6~8小时,常规备皮。②抢救用品:气管插管用具,麻醉机。
表面肌电图为测定肌肉的肌电状况、量化反应肌肉功能的无创手段,其中iEMG主要用于分析肌肉在单位时间内的收缩特性,反映肌力的大小,因此可作为运动程度阻滞的量化指标。
本资料结果表明,与传统颈丛阻滞相比,神经刺激仪引导颈丛阻滞不仅iEMG值明显降低,VAS评分及术中芬太尼使用率降低,而且心动过速、高血压的发生率及艾司洛尔的使用率也明显降低,表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颈丛阻滞效果优于传统方法的颈丛阻滞,这与神经刺激仪定位准确,局麻药对局部神经浸润完全,运动阻滞与感觉阻滞效果完善有关。
颈部手术的心血管并发症是由于支配颈动脉窦的迷走神经部分或完全被阻滞,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所致。神经刺激仪引导颈深丛阻滞时,由于其进针深度较浅,故局麻药对颈部神经浸润较少,不仅降低了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而且有助于避免声音嘶哑、Hornor综合征及呼吸困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易德保.颈丛麻醉的应用解剖.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15):294-295.
2 闵红星,黄辉宗,涂继善.硝苯地平预防颈丛阻滞对循环反应的观察.中华麻醉学杂志,1994,14(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