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夜沉沉,虫鸣啾啾,在武夷山一处偏僻的荒岭中,亮起的灯光在漆黑中撑出一圈明亮的光晕,引诱着各种昆虫纷纷围聚。突然,有一个身影从陡坡跌落,“啪”的一声重重地摔倒在山底,把树上的鸟也惊醒了,拍打着翅膀飞向深邃的夜空。这是2017年8月的某个夜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教师团队在野外进行灯诱采集标本时发生的一次意外。每当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农艺师陈晓琴回忆起这次事故时都心有余悸:“那一次他摔伤得比较严重,左手摔断了,腿也摔伤了,医生建议打石膏休养,可是他觉得时间耽误不起,就用板子夹住左手,继续工作。他是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并激励着我们。”陈晓琴所说的他,就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植物保护教师团队负责人——江世宏。
淡泊名利,躬耕职教工匠心
教育部公布的首批20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江世宏带领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教师团队作为广东省唯一一支高职院校团队入选。这支专业团队集教学、科研、应用为一体,围绕植物保护中园林植物和果树栽培生产中的病虫监测与防控,以及农药研发与分析检测开展教学和科研。
江世宏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1960年出生的江世宏,下过乡,插过队,恢复高考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从此开始了大半生的教学科研生涯。
初见江世宏,吸引记者的是他鼻梁上架着的一副暖茶色镜片黑框眼镜。他笑着解释说:“戴着这墨镜,不是为了装饰,而是用来保护我的眼睛在室外阳光下辨别物体。” 原来由于眼底先天性退化,江世宏40岁之后视力开始模糊,如今左眼已近失明,右眼还保留有残存视力,可见距离也仅仅是在一米之内,视线极为狭窄。一只手放在他面前,右眼只能看到其中的三根手指。日常生活里,他走路要小心翼翼,但还是经常不小心碰到别人。为此,他曾到盲人学校学习盲文,也购买了导盲棍以备不时之需。
“每天早上8点,准时来到办公室,借助放大镜在电脑前查看资料。白天,给学生上课,讲授防控植物病虫害以及制作昆虫标本的知识。晚上,我喜欢一个人在办公室思考、写论文。”即便身体状况不好,江世宏还是带领出了这支以教授、博士及博士后为主力、“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为一体的光荣的教师团队。除了江世宏,李永红、代建国、曾大兴、崔淑芬、杨剑、李晓东、陈晓琴、阮用颖、刘珍、李广京、张萌娜等教师,每一个都是佼佼者。
他们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育人之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和灵魂,他们时刻践行育人先养德的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学生。教师团队先后有多人获得“深圳市优秀班主任”和“学校优秀班主任”的光荣称号。尤其是农林类专业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化大潮中走向冷门的当今时代,江世宏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激励着团队忘我工作和培养人才,共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5人,不少学生获评为优秀研究生。
他们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教学之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平均每学年教学达到543学时,但他们从来不是机械的重复者,而是智慧的行动者。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教师团队成员先后荣获“南粤优秀教师”“深圳市优秀教师”“学校优秀教师”和“学校教学优秀”等荣誉。团队在教育教学中秉承工匠精神,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开展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两门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国家规划教材获评国家精品教材,网络课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获广东省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一等奖,“校企共建分析检测‘教学车间’与‘技术中心’的探索与实践”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相关高校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团队还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大学生创新型项目10项,团队成员多人获得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敢为人先,创新科研打头阵
茂密锋利的齐腰野草丛,暴雨后泥泞湿滑的山路,毒蛇时常出没的水潭边,野兽呜咽的深夜里……这几十年里,江世宏带领着他的团队走遍了云南、四川等二十余个省市的险山峻岭,坚持开展中国叩甲科昆虫系统分类和植物病虫防控方面的研究。教师团队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大胆开展科研创新,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仅十八大以来就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广东省教育厅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深圳市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7项、校级项目3项,累计经费达到1000余万元,并取得显著成绩。
“每次招募学生志愿者时,学生会说,‘这是一个饱览祖国壮丽山河的大好机会’。其实在实际的采集过程中,我们团队深入毒蛇出没的荒山野岭,充满了危险。” 江世宏说。他把学生的安危牢牢摆在心头第一位,尽管视力不好,但在采集昆虫标本探路的时候,他却总是抢着打头阵,以防其他人被蛇咬:“我有多年采集经验,打草惊蛇,只要你不去主动攻击它,蛇一般不会咬人,所以我不怕蛇。”
这种在野外“打头阵”的精神,同样也体现在团队的理论研究中。多年来,江世宏带领科研团队在叩甲科分类方面完成了“Catalogue of the Family Elateridae (Coleoptera) of China”《中国叩甲科昆虫图集》《中国叩甲科昆虫述志》等多部专著的编撰。他们发现的大量新种,填补了科学空白;他们采用分子技术探讨了叩甲科的系谱关系,使叩甲科的系统分类从定性进入到定量、从宏观深入到分子,大大推动了我国叩甲分类的快速发展,“中国叩甲科系统分类研究”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周尧昆虫分类奖。
甘于奉献,情系社会赤子心
2018年春节前的一个早上,天还没亮,江世宏接到市城管局绿化处的一个紧急电话后,立即和助手赶往现场。原来,深圳火车站周边100多棵榕树受到蓟马的危害,几乎所有叶子都包裹成饺子状。江世宏在现场仔细观察和询问情况后开出了“药方”,几天后,100多棵榕树“药到病除”,恢复勃勃生机。
对江世宏来说,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知识服务社会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份使命。多年来,江世宏和他的团队凭借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先进技术,既雪中送炭,“抢救”了大批受病虫危害的植物;又锦上添花,让深圳这座花园城市的鲜花更加娇艳,树木更加翠绿。江世宏主持的科研项目“荔枝主要害虫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荔枝蒂蛀虫植物源驱避剂的研制”获得深圳市科技创新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主要参与的项目“深圳市外来红火蚁的可持续治理”也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除此之外,团队还获得学校以及行业协会等科研奖励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部分专利向企业成功实现了转化。
对于植物保护教师团队来说,江世宏无疑是灵魂人物,但是一个团队的成功,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互帮互助,离不开每一个人的悉心付出。李永红教授,便是其中一个心怀大我、无私奉献的典型。李永红自告奋勇赴河源下涧村开展精准扶贫,一去就是三年,踏遍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精准掌握了贫困戶的情况,制定了一户一策的脱贫措施,率先进行了航拍和公众号开发,并将技能培训、产业帮扶和文化建设作为重点,进行了村民电工培训,建立阅览室、增添体育器材、培训小学教师、一对一爱心捐赠资助留守儿童等,工作成效突出,在全市扶贫年度考核中获得满分。李永红的扶贫做法得到深圳特区报等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和推广,并获得深圳市教育系统“志愿服务先锋岗”光荣称号,通过广大市民的推选,荣获“深圳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采访后记
采访江世宏的时候,阳光灿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楼外面几棵大树安安静静地伫立,为这世界点缀着自己的一份翠绿。也许因为常年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关系,江世宏身上总是散发着朴素的气质,淡然自若,儒雅和蔼。沉默时的他像一棵低调的绿色植物,但是谈及他的专业、谈及叩头虫,又会变得滔滔不绝:“科研工作有趣,而且充实,还带来了心灵的安宁和平静。”
他视力不好,可见距离仅在一米之内。可是,透过他脸上那副变色眼镜,我却看到他坚定的目光,像漆黑中亮起来的光芒。他说:“只要还能工作,我就会坚持下去,我们做科研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服务社会。”
从栉风沐雨、艰辛探索,到如今勇立科研潮头、无私回报社会,这一系列成就,得益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教师团队成员的同心同德、携手共进,也得益于江世宏的专业智慧和科研情怀。如今,团队在江世宏的带领下,正继续为推动科技进步而奋斗,为社会的发展而努力。
(本栏图片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教师团队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黄日暖
淡泊名利,躬耕职教工匠心
教育部公布的首批20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江世宏带领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教师团队作为广东省唯一一支高职院校团队入选。这支专业团队集教学、科研、应用为一体,围绕植物保护中园林植物和果树栽培生产中的病虫监测与防控,以及农药研发与分析检测开展教学和科研。
江世宏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1960年出生的江世宏,下过乡,插过队,恢复高考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从此开始了大半生的教学科研生涯。
初见江世宏,吸引记者的是他鼻梁上架着的一副暖茶色镜片黑框眼镜。他笑着解释说:“戴着这墨镜,不是为了装饰,而是用来保护我的眼睛在室外阳光下辨别物体。” 原来由于眼底先天性退化,江世宏40岁之后视力开始模糊,如今左眼已近失明,右眼还保留有残存视力,可见距离也仅仅是在一米之内,视线极为狭窄。一只手放在他面前,右眼只能看到其中的三根手指。日常生活里,他走路要小心翼翼,但还是经常不小心碰到别人。为此,他曾到盲人学校学习盲文,也购买了导盲棍以备不时之需。
“每天早上8点,准时来到办公室,借助放大镜在电脑前查看资料。白天,给学生上课,讲授防控植物病虫害以及制作昆虫标本的知识。晚上,我喜欢一个人在办公室思考、写论文。”即便身体状况不好,江世宏还是带领出了这支以教授、博士及博士后为主力、“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为一体的光荣的教师团队。除了江世宏,李永红、代建国、曾大兴、崔淑芬、杨剑、李晓东、陈晓琴、阮用颖、刘珍、李广京、张萌娜等教师,每一个都是佼佼者。
他们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育人之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和灵魂,他们时刻践行育人先养德的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学生。教师团队先后有多人获得“深圳市优秀班主任”和“学校优秀班主任”的光荣称号。尤其是农林类专业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化大潮中走向冷门的当今时代,江世宏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激励着团队忘我工作和培养人才,共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5人,不少学生获评为优秀研究生。
他们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教学之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平均每学年教学达到543学时,但他们从来不是机械的重复者,而是智慧的行动者。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教师团队成员先后荣获“南粤优秀教师”“深圳市优秀教师”“学校优秀教师”和“学校教学优秀”等荣誉。团队在教育教学中秉承工匠精神,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开展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两门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国家规划教材获评国家精品教材,网络课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获广东省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一等奖,“校企共建分析检测‘教学车间’与‘技术中心’的探索与实践”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相关高校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团队还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大学生创新型项目10项,团队成员多人获得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敢为人先,创新科研打头阵
茂密锋利的齐腰野草丛,暴雨后泥泞湿滑的山路,毒蛇时常出没的水潭边,野兽呜咽的深夜里……这几十年里,江世宏带领着他的团队走遍了云南、四川等二十余个省市的险山峻岭,坚持开展中国叩甲科昆虫系统分类和植物病虫防控方面的研究。教师团队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大胆开展科研创新,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仅十八大以来就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广东省教育厅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深圳市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7项、校级项目3项,累计经费达到1000余万元,并取得显著成绩。
“每次招募学生志愿者时,学生会说,‘这是一个饱览祖国壮丽山河的大好机会’。其实在实际的采集过程中,我们团队深入毒蛇出没的荒山野岭,充满了危险。” 江世宏说。他把学生的安危牢牢摆在心头第一位,尽管视力不好,但在采集昆虫标本探路的时候,他却总是抢着打头阵,以防其他人被蛇咬:“我有多年采集经验,打草惊蛇,只要你不去主动攻击它,蛇一般不会咬人,所以我不怕蛇。”
这种在野外“打头阵”的精神,同样也体现在团队的理论研究中。多年来,江世宏带领科研团队在叩甲科分类方面完成了“Catalogue of the Family Elateridae (Coleoptera) of China”《中国叩甲科昆虫图集》《中国叩甲科昆虫述志》等多部专著的编撰。他们发现的大量新种,填补了科学空白;他们采用分子技术探讨了叩甲科的系谱关系,使叩甲科的系统分类从定性进入到定量、从宏观深入到分子,大大推动了我国叩甲分类的快速发展,“中国叩甲科系统分类研究”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周尧昆虫分类奖。
甘于奉献,情系社会赤子心
2018年春节前的一个早上,天还没亮,江世宏接到市城管局绿化处的一个紧急电话后,立即和助手赶往现场。原来,深圳火车站周边100多棵榕树受到蓟马的危害,几乎所有叶子都包裹成饺子状。江世宏在现场仔细观察和询问情况后开出了“药方”,几天后,100多棵榕树“药到病除”,恢复勃勃生机。
对江世宏来说,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知识服务社会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份使命。多年来,江世宏和他的团队凭借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先进技术,既雪中送炭,“抢救”了大批受病虫危害的植物;又锦上添花,让深圳这座花园城市的鲜花更加娇艳,树木更加翠绿。江世宏主持的科研项目“荔枝主要害虫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荔枝蒂蛀虫植物源驱避剂的研制”获得深圳市科技创新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主要参与的项目“深圳市外来红火蚁的可持续治理”也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除此之外,团队还获得学校以及行业协会等科研奖励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部分专利向企业成功实现了转化。
对于植物保护教师团队来说,江世宏无疑是灵魂人物,但是一个团队的成功,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互帮互助,离不开每一个人的悉心付出。李永红教授,便是其中一个心怀大我、无私奉献的典型。李永红自告奋勇赴河源下涧村开展精准扶贫,一去就是三年,踏遍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精准掌握了贫困戶的情况,制定了一户一策的脱贫措施,率先进行了航拍和公众号开发,并将技能培训、产业帮扶和文化建设作为重点,进行了村民电工培训,建立阅览室、增添体育器材、培训小学教师、一对一爱心捐赠资助留守儿童等,工作成效突出,在全市扶贫年度考核中获得满分。李永红的扶贫做法得到深圳特区报等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和推广,并获得深圳市教育系统“志愿服务先锋岗”光荣称号,通过广大市民的推选,荣获“深圳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采访后记
采访江世宏的时候,阳光灿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楼外面几棵大树安安静静地伫立,为这世界点缀着自己的一份翠绿。也许因为常年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关系,江世宏身上总是散发着朴素的气质,淡然自若,儒雅和蔼。沉默时的他像一棵低调的绿色植物,但是谈及他的专业、谈及叩头虫,又会变得滔滔不绝:“科研工作有趣,而且充实,还带来了心灵的安宁和平静。”
他视力不好,可见距离仅在一米之内。可是,透过他脸上那副变色眼镜,我却看到他坚定的目光,像漆黑中亮起来的光芒。他说:“只要还能工作,我就会坚持下去,我们做科研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服务社会。”
从栉风沐雨、艰辛探索,到如今勇立科研潮头、无私回报社会,这一系列成就,得益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教师团队成员的同心同德、携手共进,也得益于江世宏的专业智慧和科研情怀。如今,团队在江世宏的带领下,正继续为推动科技进步而奋斗,为社会的发展而努力。
(本栏图片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教师团队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