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汪洁华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8月23日,一位来自南京的古稀之年的老人来到《慈善》杂志社。这位老人名叫汪洁华,从南京来到天津办事,顺便到《慈善》杂志社来看望。她热情、健谈,与我像老熟人一样交谈,见老人精神矍铄、乐观开朗,谈起事来津津乐道的样子,我真不敢相信老人家已是年近70岁的人了。
  有着“慈善大姐”美誉的汪洁华老人,1949年解放军打到长江边上的时候,她才14岁。那年她参了军,当上了一名解放军的文艺兵。那战争年代,解放军的文工团跟着游击队深入敌占区,白天隐蔽在战壕里,晚上出来唱《妇女翻身要解放》,还要积极做好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动员当地老百姓迎接渡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汪洁华老人回忆道:“我们当年是在现在长江二桥一带渡的长江。渡江之后我的脚上全是泡,别人戏称我是‘炮兵连长’,可进城的时候我照样扭秧歌、打腰鼓,我是蹦着跳着进的南京城……”
  听着汪洁华老人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我怦然心动。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小姑娘,早早就参加了革命,而且不怕艰苦,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渡江后汪洁华留在南京工作,后来还当上了幼儿园老师。因为年纪最小又敢想敢干、敢作敢为,别人都亲昵地叫她“小老虎”。看得出来,我在与汪洁华老人交谈过程中,她那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还真有点当年“小老虎”的影子。她老人家那精、气、神,真让人佩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汪洁华老人依旧“虎虎生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仍然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离休后的汪洁华老人,成为南京慈善事业战线上的一位名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说真的,汪洁华老人对革命有贡献,完全有条件在离休之后回家享清福,过舒坦日子,但她却非常热爱慈善事业,甘愿在晚年生活中发挥余热,多做奉献。年近七旬的汪洁华9年前离休后一直到现在从未歇着。9年来,她跑坏了16双鞋,感动了无数公司的企业老总、经理,为慈善事业募集了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慈善捐款。她为慈善事业日夜奔波操劳,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她自己的生活呢?却依旧朴素简洁,过着勤俭的日子。
  是啊,坐在我面前的汪洁华老人,面目清秀,精神焕发,衣着朴素,热情豁达,何等慈祥的一位老人呀!汪洁华老人说:“你别瞧我已年近七旬,满口牙好着哩。”她老人家见我才刚过60岁,牙却已经掉得差不多了,便关切地对我说:“花甲之年,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早一点把牙镶好,把身体搞好,这可是本钱呀。”我对汪洁华老人说:“谢谢。”她见我的办公桌上放着正在编发的《慈善》杂志文稿,高兴地说:“为慈善事业做些工作,很有意义。”汪洁华老人的话语,在我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好让我敬佩的“慈善大姐”呀!
  汪洁华老人常说:“大家整天喊着爱国爱国,那具体该怎么做呢?别总是去抱怨你看到的不公平,就从自己身上做起,不管事大事小,想到了就去做,人人动手。”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老同志的宽阔胸怀。
  交谈之中得知,汪洁华老人最近又在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想着点子。她提出要办一个大型的民间歌舞晚会,让南京市的老百姓参加。她说:“不管你生在大陆还是台湾,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所以这台晚会的主题就是‘共同的名字——我的名字叫中国’,我们还要提出倡议,请亿万炎黄子孙在横幅上签名,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这个演出和签名活动将从南京出发,辐射全国,最后正式在北京会师。”我想,规模如此之大的活动对于一个年富力强的人来讲,也许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以达到,但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然而,对于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来讲,其中的艰辛与甘苦恐怕难以想象。但“慈善大姐”汪洁华对组织好此项活动充满了信心。她笑着说:“这就像是一次长征,未来充满了未知的坎坷,但我一定要做下去,把这项活动的名气打响!”
  看到汪洁华老人坚毅的眼神,我想她会把活动搞得很好,一定会把想做的事情办得非常圆满……
  要说的话很多很多,只有一个多小时的交谈,让我初识汪洁华老人;这不寻常的与“慈善大姐”一席谈,我仿佛觉得我国的慈善事业又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迈上一个新水平。
  送别汪洁华老人时,执行主编李玉林同志把最新的两本慈善书籍《镜头的述说》、《慈善行》,送给这位可敬可爱的“慈善大姐”,她爱不释手,再三感谢,离开了《慈善》杂志社。
  我送她一程。望着汪洁华老人远去的背影,我的眼睛濕润了,热泪在眼眶里打转。她的善言善行感人肺腑。多好的“慈善大姐”啊,多么可敬的老同志啊!但愿她想办的慈善事业能心想事成,但愿她想写的一本有关从事慈善工作的书能早日结集出版,但愿她晚年幸福,身体健康,快乐长寿……
其他文献
初秋时节,一个金发碧眼的英国留学生到中国修习汉语。他一未去北大,二未去清华,却选择了大连理工大学。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他喜欢大连,大连的风光,大连的人。“特别是大连的义工,”这位英国青年因为激动而神采飞扬,“他们助人为乐的风尚,让美丽的大连锦上添花。这么说吧,是这里的义工吸引了我。”  大连义工的神奇魅力,居然使英吉利海峡的浪花涌到渤海湾来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更让我惊奇的是,起步早、服务十分出
期刊
我的爸爸是一个工人,偶尔去工地,算起来还是在家的日子居多。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他不甚了解。因为父亲似乎很少笑,至少我很少看到。所以,我有些怕他,经常有意无意地回避他。  那时我很贪玩,抓住机会便与小伙伴们东奔西跑。爷爷有时会看着我玩。如果让爸爸看到了,他就会从鼻子里发出“哼”的一声,然后就冲着正向前跑的我喊:“青青,回家读书去,别乱走!扭伤了脚我可不管。”我也就只能悻悻地跟在他后面走了!就这样,只
期刊
傍晚,女儿还没有回家。我不时到门口张望一番,心里有些不踏实。觉得女儿最近几天行动有点怪怪的,中午还缠着我提前支取了这个月的零花钱。孩子有钱可不是件好事,她会不会……我坐不住了,焦急地向学校走去。  放学后的校园显得有些空旷,我抬头向女儿所在的班级望去,教室里的灯已经灭了。我急匆匆地走出校门,发现前面不远处几个小不点儿一边走着一边议论着什么。哇,其中的一个小女孩不正是我的女儿么?我三步并作两步跨到女
期刊
毕沅,字湘衡,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出生于江苏太仓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好学,10岁已能写诗。他以《续资治通鉴》而名扬学林,学识渊博,著述浩繁,留有《传经表》、《经典文字辨证书》、《关中胜迹图记》、关中、山左、中州《金石记》等著作。  清乾隆31年(1766),毕沅在甘肃任巩秦阶道,后升为陕西按察使、布政使。38年任陕西巡捕。50年调河南巡抚,不久升为湖广总督。  他在陜西时间最长,先后约达10余年。
期刊
为了促进河南慈善事业的发展,利用书画艺术筹集慈善资金,经有关部门批准,河南首家慈善书画院最近在郑州成立。河南省人大副主任、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志斌、副省长刘新民等有关领导参加了成立大会并讲了话。会后,来自省会郑州的30余著名书画家们挥毫泼墨进行了现场创作,开展了成立后的首次義举——救助百名孤儿笔会。这次活动是由河南省慈善书画院、大河报社、河南移动通信公司共同组织的。  慈善书画院是由河南省慈善总会主管
期刊
斯里兰卡    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  2005年8月30日,我们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斯里兰卡总统库马拉通加夫人举行会谈。双方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及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广泛共识。双方一致表示,发扬中斯友好的优良传统,扎实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把中斯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到新的水平。  会谈是在极为友好,充满情谊的气氛中进行的。这我们从他们的讲话中就可以感觉到。我
期刊
近年来,八月对于地处秦岭巴山腹地的安康来说,几乎是灾难的代名词,因为洪水灾害总是在这个即将收获的月份光临,给人们的心里蒙上阴霾。而这个月份也是接到高考入学通知书的贫困生们最为焦虑的时光。但是,2004年8月26日上午,在离市区40里开外的恒口镇教育办三楼会议室,在淅淅沥沥的阴雨中,却透着强烈的希望之光——这里正在召开安康市慈善协会恒口镇教育基金会2004年度奖励救助贫困大学生暨捐资助学大会。  十
期刊
大连的慈善是极富特色的,大连慈善义工的奉献和义举为这个美丽的城市又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彩虹。大连人民,进入大连的全国各地许多百姓,都曾深深感受到来自大连慈善义工的那饱涵深情的服务、帮助,都曾被他们那温暖、有力的援手紧紧握过。  从2002年3月5日開始,大连慈善总会筹委会在全国首开先河拥有了自己的慈善义工队伍,到目前发展的注册义工已接近五千名,开展社会义务服务项目24项,组织社会公益活动1384次,
期刊
阳光满院    走进加拿大密西沙加颐康新院,感觉非常舒畅,心中充满欢喜,恍若回到家里。我们看到的每一个人,从院长、义工、社工,至饭堂服务员、清洁工人等等,不管认不认识,不管是在门口还是走廊、电梯内碰面,都会听到问好、问安或关怀的话语。微笑,多么可爱的微笑,让一张张脸容光焕发,像明亮的阳光,带着温暖与希望,不但给黑夜带来光明,又驱逐了寒冷、孤独、寂寞、不快——住在这里的老人有福了,去哪里找这样一处理
期刊
十多年前的一天,香港爱国同胞刘浩清先生的老伴孔爱菊回家后半响无语,经刘先生再三询问,才叹了口气说:“今天去医院,听说香港不缺少女秘书,只缺高级护理人员、缺少高级护士。”  刘太在国外曾看到过一些女孩缺少一技之长,生活所迫只能从事皮肉生意。如今听说有个别从内地来港的女子为谋生卖笑卖身,她心里很不是个滋味:“要是能办个培训学校,香港的高级护理人才就解决了。”  刘先生觉得老伴的念头不错,要早日实现科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