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职院校迎来轰轰烈烈改革的今天,本着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依托多年的辅导员管理探索与实践,作者形成了由“人治”走向“德治”——“天”、“地”、“人”三阶段的班级管理模式,实现教师在各阶段职责的转变,以渐变的方式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的特点,这一管理模式将引领班集体走向成熟与成功。
关键词: 辅导员 班级管理 三重境界
近年来,高职院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其核心价值理念是注重受教育者智力和人格的协调统一发展,以形成学生丰富自由的个性。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这次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精英主义,要求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当前有研究者认为,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应当努力营造民主的班级氛围,让学生享有高度的自我管理权,达到班级的自我管理。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与思考,笔者认为,在班级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辅导员不可避免地要经过“天”、“地”、“人”三个阶段。
一、“天”——管理之初,稳定之境
所谓“天”,指的是在班级组建最初实施教师绝对统治的管理方法,也就是“人治”。在这个阶段,教师就像古代皇帝一样,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班级组建之初,亟待稳定与发展,事务繁多,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仅限于档案上的只言片语,互相不熟悉,无法细致全面地把握情况。这时,辅导员必须具有如诸葛亮般“事无巨细,亮皆躬亲”的工作精神,事事亲历亲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勤“下班”,多检查,确保各项要求得以实施,使班级这台精密的机器尽快地运转起来。开辟完整的、有序的、规范的学习、生活场所,成了辅导员工作的主题。
这个阶段,教师具有的严肃、规范的管理者形象,可以为今后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行为参照。当然,在这个阶段的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管理学生要科学化、合法化。不能侵犯学生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如擅自关押、非法拘禁学生、擅自搜查学生身体等。
2.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不宜过长,只要辅导员可以摸清大多数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就可以。
3.辅导员必须制定基本的班级管理制度,使得班干部在工作时“有法可依”。
二、“地”——管理之途,发展之境
所谓“地”,是指辅导员在班级形成领导班子之后,权力下放到班干部手里,与此同时,辅导员从“天上”掉到“地上”。
在这个阶段,辅导员更多的是一个监督者的角色。一方面,从琐碎的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辅导员就更有精力来考虑班级的定位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统一任务、分级管理来保证组织的协调,发挥班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一支思想过硬、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阶段,如果仍旧是以辅导员的意志为转移制定班级的各种奖惩措施,那么本质上还是处于“天”的阶段,没有脱离“人治”的范围。根据笔者的自身经验,在这个阶段,我们大可以采用“契约式”的管理方法。
契约是指交易双方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进行的基于平等地位的一种自由交易。所谓契约管理,是指班级中师生通过契约明确各自在人、事、物等各项业务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而实现管理的目标,以班级契约取代班级纪律对班级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纪律往往是由教师规定的,所以它是外在于自身需要的东西;纪律反映的是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却很少对教师进行同样的约束,违背公平的原则(纪律仅仅说明了义务,却从不说明学生有哪些权利,不符合民主的精神)。
相反,班级契约是教师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商量后共同决定的,它足以承认“学生是一个能够自我管理的人,而不是一个需要别人来管理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契约虽然可以降低双方的不稳定性,以便对未来的事情做出预测,但在班级管理中,并非所有的权利义务都能且有必要进行细致规定(过度的细化也会让人厌倦)。它的执行更多的是靠学生的道德约束力,希望学生的外在行为是其内在道德水平的真实表现,但太多的量化管理会导致学生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的脱节,背离以全体学生身心发展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根本宗旨。
三、“人”——管理之终,成熟之境
在这个阶段,单纯地由老师和学生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已不能满足班级管理的需求。因此,只有把班级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心理追求,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真正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落在实处。在这个阶段,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该是真正平等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同样的“人”。也就是说,班级管理的最高阶段应该是“以德治班”。
教育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这种互动如果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并且这种理解如果越充分,就越容易使师生之间产生共同的追求目标,那么师生共同商定班级道德行为规范的平台就越宽阔,执行起来阻力就越小。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互信互爱关系的建立是实行以德治班的基础,也是德治的一个发展目标。辅导员、任课老师、班干部应成为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推动者和制度的模范遵守者。只有这样,班级的制度建设才能起到内促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外推学生自觉行为的进步的良好效果。
在具体的操作上,辅导员应该采用“柔性管理”的模式。
1.要有人本性。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人本思想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这个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在这种理论模式的指导下,班级管理工作必须打破以往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模式,建立与学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相符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中的主体,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和民主意识的培养。
2.要有情感性。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交往时,要把交往方式控制在成人状态,把学生看做是平等的交往者。因此,要注意感情投资,以情感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在这样的班级中,又怎会出现不服从辅导员管理的学生?
3.要有权变性。柔性管理就要求我们要审时度势,因人、因事而异,切忌千篇一律。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人人不同,这就要求辅导员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沟通办法和管理方法,对不断变化的班级和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
4.要有创新性。柔性管理要求辅导员出奇招,以巧攻心。辅导员要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细枝末节,注意挖掘看似和学生道德品质培养无关的事情教育学生。例如学生的生日,参加各种比赛获奖等进行“小题大做”,以取得“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给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产生良好的影响。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的着力点不是刻意构建什么师生关系和班级表象,而是在于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这种发展应体现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体现在学生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取向。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只要抓住这一点,班级管理就能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班级管理的“天”、“地”、“人”三阶段就成了班级稳定与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新世纪教育理念:“尊重的教育”笔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3-6.
[3]樊陈琳.契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M].班主任之友,2003.2:19-20.
[4]张源淳孙帮华.柔性管理的特点和运用[J].宁夏科技,2003.5:46.
[5]班级管理的三种境界:人治法治德治[M].教学与管理,2003.10.20:21.
[6]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9.
[7]葛鹏.论维护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3).
关键词: 辅导员 班级管理 三重境界
近年来,高职院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其核心价值理念是注重受教育者智力和人格的协调统一发展,以形成学生丰富自由的个性。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这次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精英主义,要求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当前有研究者认为,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应当努力营造民主的班级氛围,让学生享有高度的自我管理权,达到班级的自我管理。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与思考,笔者认为,在班级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辅导员不可避免地要经过“天”、“地”、“人”三个阶段。
一、“天”——管理之初,稳定之境
所谓“天”,指的是在班级组建最初实施教师绝对统治的管理方法,也就是“人治”。在这个阶段,教师就像古代皇帝一样,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班级组建之初,亟待稳定与发展,事务繁多,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仅限于档案上的只言片语,互相不熟悉,无法细致全面地把握情况。这时,辅导员必须具有如诸葛亮般“事无巨细,亮皆躬亲”的工作精神,事事亲历亲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勤“下班”,多检查,确保各项要求得以实施,使班级这台精密的机器尽快地运转起来。开辟完整的、有序的、规范的学习、生活场所,成了辅导员工作的主题。
这个阶段,教师具有的严肃、规范的管理者形象,可以为今后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行为参照。当然,在这个阶段的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管理学生要科学化、合法化。不能侵犯学生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如擅自关押、非法拘禁学生、擅自搜查学生身体等。
2.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不宜过长,只要辅导员可以摸清大多数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就可以。
3.辅导员必须制定基本的班级管理制度,使得班干部在工作时“有法可依”。
二、“地”——管理之途,发展之境
所谓“地”,是指辅导员在班级形成领导班子之后,权力下放到班干部手里,与此同时,辅导员从“天上”掉到“地上”。
在这个阶段,辅导员更多的是一个监督者的角色。一方面,从琐碎的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辅导员就更有精力来考虑班级的定位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统一任务、分级管理来保证组织的协调,发挥班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一支思想过硬、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阶段,如果仍旧是以辅导员的意志为转移制定班级的各种奖惩措施,那么本质上还是处于“天”的阶段,没有脱离“人治”的范围。根据笔者的自身经验,在这个阶段,我们大可以采用“契约式”的管理方法。
契约是指交易双方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进行的基于平等地位的一种自由交易。所谓契约管理,是指班级中师生通过契约明确各自在人、事、物等各项业务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而实现管理的目标,以班级契约取代班级纪律对班级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纪律往往是由教师规定的,所以它是外在于自身需要的东西;纪律反映的是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却很少对教师进行同样的约束,违背公平的原则(纪律仅仅说明了义务,却从不说明学生有哪些权利,不符合民主的精神)。
相反,班级契约是教师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商量后共同决定的,它足以承认“学生是一个能够自我管理的人,而不是一个需要别人来管理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契约虽然可以降低双方的不稳定性,以便对未来的事情做出预测,但在班级管理中,并非所有的权利义务都能且有必要进行细致规定(过度的细化也会让人厌倦)。它的执行更多的是靠学生的道德约束力,希望学生的外在行为是其内在道德水平的真实表现,但太多的量化管理会导致学生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的脱节,背离以全体学生身心发展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根本宗旨。
三、“人”——管理之终,成熟之境
在这个阶段,单纯地由老师和学生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已不能满足班级管理的需求。因此,只有把班级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心理追求,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真正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落在实处。在这个阶段,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该是真正平等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同样的“人”。也就是说,班级管理的最高阶段应该是“以德治班”。
教育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这种互动如果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并且这种理解如果越充分,就越容易使师生之间产生共同的追求目标,那么师生共同商定班级道德行为规范的平台就越宽阔,执行起来阻力就越小。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互信互爱关系的建立是实行以德治班的基础,也是德治的一个发展目标。辅导员、任课老师、班干部应成为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推动者和制度的模范遵守者。只有这样,班级的制度建设才能起到内促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外推学生自觉行为的进步的良好效果。
在具体的操作上,辅导员应该采用“柔性管理”的模式。
1.要有人本性。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人本思想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这个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在这种理论模式的指导下,班级管理工作必须打破以往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模式,建立与学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相符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中的主体,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和民主意识的培养。
2.要有情感性。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交往时,要把交往方式控制在成人状态,把学生看做是平等的交往者。因此,要注意感情投资,以情感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在这样的班级中,又怎会出现不服从辅导员管理的学生?
3.要有权变性。柔性管理就要求我们要审时度势,因人、因事而异,切忌千篇一律。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人人不同,这就要求辅导员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沟通办法和管理方法,对不断变化的班级和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
4.要有创新性。柔性管理要求辅导员出奇招,以巧攻心。辅导员要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细枝末节,注意挖掘看似和学生道德品质培养无关的事情教育学生。例如学生的生日,参加各种比赛获奖等进行“小题大做”,以取得“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给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产生良好的影响。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的着力点不是刻意构建什么师生关系和班级表象,而是在于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这种发展应体现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体现在学生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取向。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只要抓住这一点,班级管理就能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班级管理的“天”、“地”、“人”三阶段就成了班级稳定与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新世纪教育理念:“尊重的教育”笔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3-6.
[3]樊陈琳.契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M].班主任之友,2003.2:19-20.
[4]张源淳孙帮华.柔性管理的特点和运用[J].宁夏科技,2003.5:46.
[5]班级管理的三种境界:人治法治德治[M].教学与管理,2003.10.20:21.
[6]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9.
[7]葛鹏.论维护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