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私合营模式(PPP),以其政府参与全过程经营的特点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本文论述了PPP模式的概念及其特征,通过分析PPP模式在建设工程领域的潜在风险并针对风险提出相关建议,对PPP模式在建设工程领域的前景提出展望。
关键词:PPP模式;风险;前景
1 PPP模式概念及特征简述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从各类机构以及诸多专家对PPP的定义来看,尽管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表述,但简言之则是指公共部门通过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在国内,则强调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形成的伙伴关系,以及其合作中利益的共享和风险的分担。
伙伴关系是PPP的首要特征,强调各参与方之间平等协商的关系和机制,这也是PPP项目的基础所在。其次,建立起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共享项目所带来的利润的分配机制则是PPP项目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对企业来说,负责项目的部分或全部投资,在政府的监管下向用户收费收回投资实现利润;对政府来说,与社会资本共享的收益以及在PPP项目中小于传统方式的投入,两者之间的差值则是政府采用PPP方式的收益。最后,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实现整个项目风险最小化是PPP的第三个基本特征。PPP在项目初期就可以实现风险分配,同时由于政府分担一部分风险,使风险分配更合理,提高了项目融资成功的可能性。
2 PPP模式在建设领域的风险及对策分析
2.1建设单位后期运营管理
在PPP模式下,从前期的投融资到后期的运营管理,建筑企业对项目是全生命周期的参与,这就促使建筑企业一改传统的只承担施工类项目的企业运营模式,将更倾向于转向投资类项目。那么,项目的风险点、核心观念控制点以及企业应该具备的核心竞争力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般建筑施工单位的项目周期多为两三年,而PPP项目持续时间则为十到三十年。建筑企业往往只擅长建设施工,不擅长作为投资方运营管控整个全过程。如何设立项目,管理融资渠道,确定管理方式特别是维护后期长达几十年的运营,对于建筑企业都是极大挑战。
因此,建设单位做出战略调整则是重中之重。企业成立PPP投融资事业部,这是组织变革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人员结构调整,要有投融资人才、运营人才、法律商务人才,在人才结构上进行大幅度调整与战略节奏匹配。最后,企业要通过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为向社会融资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础,增强自己的资本运作水平。
2.2国内监管体系不完善
在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PPP标准制定和监督管理机构。各部门的PPP合作顺序杂乱,且可操作性差。而在国外,许多国家都独立地设立了PPP的监管机构。在澳大利亚,各州设立独立的PPP监管机构,再根据各自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英国,以财政部为中心,设立分级管理机构的方式进行监管……
我国可从国外PPP的监管体系中汲取经验,确立专职的PPP标准制定和监管机构,负责分析基建设施的预期需求、成本核算、風险评估等工作。
2.3政府职能未转变
政府在推广PPP模式时不可避免带有了功利性,希望通过PPP模式的推广应用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成企业债务,避免地方政府新增或有债务。虽然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先后澄清推广利用PPP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是推广应用PPP模式的目的之一,但社会资本对政府功利性目的的疑虑未完全消除,以及社会资本在项目融资、运营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引发社会资本对政府治理能力和财政能力的质疑。因此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的热情不高,导致PPP项目的实践操作推行比较困难。
针对以上所述,政府应积极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改革。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采购范围,并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的支持,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促进公共服务专业化运作水平提高。
3 PPP模式在建设领域前景
3.1基础建设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国家财政资金的限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短缺已经限制了我国基础建设设施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PPP模式的提出对于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谓解决了燃眉之急。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不可谓不迫切,2001年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高速公路网发展规划”,用以指导今后20-30年的高速公路建设;2004年初,国务院批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国城市轨道建设也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步入高峰期……一些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也在积极尝试PPP,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这些成功或者正在酝酿的项目都说明国内对PPP的认识正逐步提高,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着光明的前景。
3.2工程总承包商参与PPP投资
国内工程领域建设日渐激烈,单纯的工程施工业务利润逐步降低,利润中心也向产业前端和末端轉移。这就要求总承包商作为投资主体参与到PPP中来,通过融资回报、项目咨询、股利分红、工程建造利润等来获得项目的总利润收益。且国内承包商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低端市场,如工程施工、劳务派遣等领域,重收益,轻运营。
当然,国内工程建设领域激烈的竞争促使总承包商在资源储备、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和技术支撑中得到了较多的锻炼,也提高了其PPP模式投融资模式下创新的能力。国内已有大型工程承包商参与PPP项目运作的先例,虽然在融资能力和运营能力方面仍显稚嫩,但对于设施前期建设等工作的优势为工程总承包商进行PPP项目的投融资提供了可能性。
作者简介:
田竺鑫(1996.7—),女,四川省广安市人,本科生,工程造价专业。
关键词:PPP模式;风险;前景
1 PPP模式概念及特征简述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从各类机构以及诸多专家对PPP的定义来看,尽管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表述,但简言之则是指公共部门通过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在国内,则强调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形成的伙伴关系,以及其合作中利益的共享和风险的分担。
伙伴关系是PPP的首要特征,强调各参与方之间平等协商的关系和机制,这也是PPP项目的基础所在。其次,建立起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共享项目所带来的利润的分配机制则是PPP项目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对企业来说,负责项目的部分或全部投资,在政府的监管下向用户收费收回投资实现利润;对政府来说,与社会资本共享的收益以及在PPP项目中小于传统方式的投入,两者之间的差值则是政府采用PPP方式的收益。最后,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实现整个项目风险最小化是PPP的第三个基本特征。PPP在项目初期就可以实现风险分配,同时由于政府分担一部分风险,使风险分配更合理,提高了项目融资成功的可能性。
2 PPP模式在建设领域的风险及对策分析
2.1建设单位后期运营管理
在PPP模式下,从前期的投融资到后期的运营管理,建筑企业对项目是全生命周期的参与,这就促使建筑企业一改传统的只承担施工类项目的企业运营模式,将更倾向于转向投资类项目。那么,项目的风险点、核心观念控制点以及企业应该具备的核心竞争力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般建筑施工单位的项目周期多为两三年,而PPP项目持续时间则为十到三十年。建筑企业往往只擅长建设施工,不擅长作为投资方运营管控整个全过程。如何设立项目,管理融资渠道,确定管理方式特别是维护后期长达几十年的运营,对于建筑企业都是极大挑战。
因此,建设单位做出战略调整则是重中之重。企业成立PPP投融资事业部,这是组织变革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人员结构调整,要有投融资人才、运营人才、法律商务人才,在人才结构上进行大幅度调整与战略节奏匹配。最后,企业要通过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为向社会融资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础,增强自己的资本运作水平。
2.2国内监管体系不完善
在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PPP标准制定和监督管理机构。各部门的PPP合作顺序杂乱,且可操作性差。而在国外,许多国家都独立地设立了PPP的监管机构。在澳大利亚,各州设立独立的PPP监管机构,再根据各自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英国,以财政部为中心,设立分级管理机构的方式进行监管……
我国可从国外PPP的监管体系中汲取经验,确立专职的PPP标准制定和监管机构,负责分析基建设施的预期需求、成本核算、風险评估等工作。
2.3政府职能未转变
政府在推广PPP模式时不可避免带有了功利性,希望通过PPP模式的推广应用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成企业债务,避免地方政府新增或有债务。虽然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先后澄清推广利用PPP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是推广应用PPP模式的目的之一,但社会资本对政府功利性目的的疑虑未完全消除,以及社会资本在项目融资、运营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引发社会资本对政府治理能力和财政能力的质疑。因此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的热情不高,导致PPP项目的实践操作推行比较困难。
针对以上所述,政府应积极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改革。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采购范围,并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的支持,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促进公共服务专业化运作水平提高。
3 PPP模式在建设领域前景
3.1基础建设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国家财政资金的限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短缺已经限制了我国基础建设设施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PPP模式的提出对于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谓解决了燃眉之急。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不可谓不迫切,2001年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高速公路网发展规划”,用以指导今后20-30年的高速公路建设;2004年初,国务院批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国城市轨道建设也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步入高峰期……一些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也在积极尝试PPP,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这些成功或者正在酝酿的项目都说明国内对PPP的认识正逐步提高,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着光明的前景。
3.2工程总承包商参与PPP投资
国内工程领域建设日渐激烈,单纯的工程施工业务利润逐步降低,利润中心也向产业前端和末端轉移。这就要求总承包商作为投资主体参与到PPP中来,通过融资回报、项目咨询、股利分红、工程建造利润等来获得项目的总利润收益。且国内承包商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低端市场,如工程施工、劳务派遣等领域,重收益,轻运营。
当然,国内工程建设领域激烈的竞争促使总承包商在资源储备、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和技术支撑中得到了较多的锻炼,也提高了其PPP模式投融资模式下创新的能力。国内已有大型工程承包商参与PPP项目运作的先例,虽然在融资能力和运营能力方面仍显稚嫩,但对于设施前期建设等工作的优势为工程总承包商进行PPP项目的投融资提供了可能性。
作者简介:
田竺鑫(1996.7—),女,四川省广安市人,本科生,工程造价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