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充斥了大量中国底蕴浓厚的对封建制度的描写以及诗词歌赋、文字游戏。同时,《红楼梦》也以独具中国特色的修辞使其语言具有独到的中国美学。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于中国的文化感兴趣,《红楼梦》的翻译也因此始终受到关注。本文试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对其中用典、对偶、双关、委婉语几个修辞方面的翻译进行浅析。
【关键词】《红楼梦》 《红楼梦》翻译 修辞翻译
一、对偶
《红楼梦》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就是对偶。根据中国古典文学的要求,无论是章回目录,还是对联,还是近体诗中的颈联,甚至于骈体文,都是要求对偶的。而在英文中则无此要求。对偶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同时却也给翻译带来了难题。举例如下:
(1)原文: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红楼梦
译文:Lady Jia Dies in the City of Yangzhou, Leng Zixing Describes the Rong Mansion.
首先,这句话直接表达出了原文的含义,但同时两句话的句法结构也是不一样的,流失了原本的中国风味。
(2)原文短髻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译文:His short hair is wet with cold dew from the path, His coarse cap stained with autumn frost and fragrance.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话的句法也是不同的,并且稍微改变了原句的含义,虽然大体的意思是对的。原话中,冷、香与露、霜并不是同一个等级的,冷是因为沾露,香是因为染霜。杨译本中wet with cold dew from the path是贴合原句的,但是stained with autumn frost and fragrance却将香与霜并列起来,改变了原文秋霜高洁似有香的意境。
二、用典
(1)原文:任是无情也动人
译文:Though heartless she has charm.
这句诗出自罗隐的《牡丹花》,全文如下:“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韩令,指韩弘,唐元和十四年曾为中书令。末联所咏之事见《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岂效儿女子邪?’”选择这一首作为宝钗抽到的花签,第一是指出宝钗外表美丽,却内心冷漠。第二,牡丹花艳冠群芳,却最终不免被砍去的悲惨命运,暗示了宝钗日后的不幸。
杨宪益的译本直译出了原诗的含义,也点明了宝钗的charm和heartless,但是却忽略了最后关于命运的暗示,没有对于这首诗的典故加以注视,使得曹雪芹煞费苦心埋下的一个伏笔无法展示在外国人眼中。
(2)人物姓名
人物姓名多有典故,用来暗示人物的命运或者性格。在翻译时,杨宪益夫妇有一些姓名采取了意义,有一些则还是音译。举例如下:
宝玉 岑参《送张子尉南海》Baoyu
宝钗 李商隐《残花》Baochai
袭人 陆游《村居书喜》Aroma
颦卿 贾宝玉引《古今人物通考》Frowner
黄金莺 唐金昌绪《春怨》Golden oriole
史湘云 唐周贺《送僧归江南》Xiangyun
袭人的名字来自于陆游的“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袭人”说的就是花的芬芳,译为aroma香气非常贴合袭人本身温柔和善的性格。而李商隐的《残花》“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则描述的是一位青年寡妇洗净铅华、独守空房的凄凉心情,暗示了宝钗日后守活寡的命运。这个典故在宝玉生日宴会上曾经被提起过,可见曹雪芹对于宝钗姓名的意味深远。但是杨宪益夫妇简单的音译,就失去了暗示的意味。
三、双关
《红楼梦》通过一些双关来完成对人物命运的暗示,这些双关有时出现在人名里,有时出现在典故中,有时则以诗词的形式呈现。
(1)原文: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译文: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Ten Thou?sand Beauties in One Cup
千红一窟与万艳同杯是第五回“游幻境指谜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接待他提供的饮料。这一回暗示了书中众多女主角的命运,处处埋着伏笔。千红一窟谐音千红一哭,万艳同杯谐音万艳同悲,暗示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女性的悲惨命运。
杨宪益夫妇的翻译直观的表达了表面含义,但是忽视了作者背后的隐藏意义。
(2)原文:贾府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译文:Yuanchun, Yingchun, Tanchun, Xichun
贾府的四位小姐从春字辈,名字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暗示了书中人物的悲惨命运,表达了曹雪芹的同情和悲痛。
这四个名字的处理,杨宪益夫妇依然采取了音译,并且没有加注释。
四、委婉语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对于许多不好的或者隐私的事情都会用婉转含蓄的表达方法,比如称去世为登仙,上厕所为更衣等等。《红楼梦》所描述的封建上流社会家族,也使用了非常多中国式的委婉语。如何将这些语言翻译为外国人可以理解的含义,在这里选取一个例子。 (1)原文:……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又恋其情所致……
译文:Thus every sexual transport of cloud and rain is the inevitable climax of love of beauty and desire.
这句话用到巫山神女的典故,相传她是赤帝之女名姚姬,未嫁而卒,葬于巫山,楚怀王游高唐,昼寝,梦与其神相遇,自称“巫山之女”,后世就以“巫山云雨”代指男欢女爱之事。这是一种非常含蓄又梦幻的说法。
杨宪益夫妇的翻译跳过了委婉语将其意译了出来,这样做可以方便读者理解剧情,但是这样的语言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是不大吻合的,依然存在丧失原文的风味的问题。
总体而言,《红楼梦》里出现的修辞的翻译倾向于两种,第一种是忽略字面的中国式表达,直接将意义翻译出来;第二种是忽略掉背后的含义,按照字面直译。这样的翻译基本上不会影响情节的进展,但是文字的精妙和中国文化的风味却稍稍减色。究其原因,首先是中外文化存在根本的差异,许多文化符号没有英语文化的对应词;其次,《红楼梦》内涵非常丰富,成书又在清代文字狱盛行的时期,作者用笔含蓄,因此很多细节也是译者不容易体会到的。《红楼梦》的翻译是对翻译者很大的考验,无论是从语言水平还是中国文化内涵来看。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杨宪益,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s[M].New York:Fredonia Books NL,1998.
[3]张宁.《红楼梦》回目修辞英译外部语境顺应观[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5,No.1,Mar.2015.
[4]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中华书局,1991.
[5]李商隐(原著).周振甫(编辑).李商隐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2.
[6]罗隐(原著).李宁广(编辑).罗隐集校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7]陆游(原著).钱仲联(评注),马亚中(评注).陆游全集校注[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8]班固(原著).颜帥古(注).汉书[M].上海:中华书局,2013.
作者简介:梁潇(1994.11-),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系2013级学生,学历本科在读。
【关键词】《红楼梦》 《红楼梦》翻译 修辞翻译
一、对偶
《红楼梦》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就是对偶。根据中国古典文学的要求,无论是章回目录,还是对联,还是近体诗中的颈联,甚至于骈体文,都是要求对偶的。而在英文中则无此要求。对偶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同时却也给翻译带来了难题。举例如下:
(1)原文: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红楼梦
译文:Lady Jia Dies in the City of Yangzhou, Leng Zixing Describes the Rong Mansion.
首先,这句话直接表达出了原文的含义,但同时两句话的句法结构也是不一样的,流失了原本的中国风味。
(2)原文短髻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译文:His short hair is wet with cold dew from the path, His coarse cap stained with autumn frost and fragrance.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话的句法也是不同的,并且稍微改变了原句的含义,虽然大体的意思是对的。原话中,冷、香与露、霜并不是同一个等级的,冷是因为沾露,香是因为染霜。杨译本中wet with cold dew from the path是贴合原句的,但是stained with autumn frost and fragrance却将香与霜并列起来,改变了原文秋霜高洁似有香的意境。
二、用典
(1)原文:任是无情也动人
译文:Though heartless she has charm.
这句诗出自罗隐的《牡丹花》,全文如下:“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韩令,指韩弘,唐元和十四年曾为中书令。末联所咏之事见《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岂效儿女子邪?’”选择这一首作为宝钗抽到的花签,第一是指出宝钗外表美丽,却内心冷漠。第二,牡丹花艳冠群芳,却最终不免被砍去的悲惨命运,暗示了宝钗日后的不幸。
杨宪益的译本直译出了原诗的含义,也点明了宝钗的charm和heartless,但是却忽略了最后关于命运的暗示,没有对于这首诗的典故加以注视,使得曹雪芹煞费苦心埋下的一个伏笔无法展示在外国人眼中。
(2)人物姓名
人物姓名多有典故,用来暗示人物的命运或者性格。在翻译时,杨宪益夫妇有一些姓名采取了意义,有一些则还是音译。举例如下:
宝玉 岑参《送张子尉南海》Baoyu
宝钗 李商隐《残花》Baochai
袭人 陆游《村居书喜》Aroma
颦卿 贾宝玉引《古今人物通考》Frowner
黄金莺 唐金昌绪《春怨》Golden oriole
史湘云 唐周贺《送僧归江南》Xiangyun
袭人的名字来自于陆游的“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袭人”说的就是花的芬芳,译为aroma香气非常贴合袭人本身温柔和善的性格。而李商隐的《残花》“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则描述的是一位青年寡妇洗净铅华、独守空房的凄凉心情,暗示了宝钗日后守活寡的命运。这个典故在宝玉生日宴会上曾经被提起过,可见曹雪芹对于宝钗姓名的意味深远。但是杨宪益夫妇简单的音译,就失去了暗示的意味。
三、双关
《红楼梦》通过一些双关来完成对人物命运的暗示,这些双关有时出现在人名里,有时出现在典故中,有时则以诗词的形式呈现。
(1)原文: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译文: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Ten Thou?sand Beauties in One Cup
千红一窟与万艳同杯是第五回“游幻境指谜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接待他提供的饮料。这一回暗示了书中众多女主角的命运,处处埋着伏笔。千红一窟谐音千红一哭,万艳同杯谐音万艳同悲,暗示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女性的悲惨命运。
杨宪益夫妇的翻译直观的表达了表面含义,但是忽视了作者背后的隐藏意义。
(2)原文:贾府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译文:Yuanchun, Yingchun, Tanchun, Xichun
贾府的四位小姐从春字辈,名字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暗示了书中人物的悲惨命运,表达了曹雪芹的同情和悲痛。
这四个名字的处理,杨宪益夫妇依然采取了音译,并且没有加注释。
四、委婉语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对于许多不好的或者隐私的事情都会用婉转含蓄的表达方法,比如称去世为登仙,上厕所为更衣等等。《红楼梦》所描述的封建上流社会家族,也使用了非常多中国式的委婉语。如何将这些语言翻译为外国人可以理解的含义,在这里选取一个例子。 (1)原文:……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又恋其情所致……
译文:Thus every sexual transport of cloud and rain is the inevitable climax of love of beauty and desire.
这句话用到巫山神女的典故,相传她是赤帝之女名姚姬,未嫁而卒,葬于巫山,楚怀王游高唐,昼寝,梦与其神相遇,自称“巫山之女”,后世就以“巫山云雨”代指男欢女爱之事。这是一种非常含蓄又梦幻的说法。
杨宪益夫妇的翻译跳过了委婉语将其意译了出来,这样做可以方便读者理解剧情,但是这样的语言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是不大吻合的,依然存在丧失原文的风味的问题。
总体而言,《红楼梦》里出现的修辞的翻译倾向于两种,第一种是忽略字面的中国式表达,直接将意义翻译出来;第二种是忽略掉背后的含义,按照字面直译。这样的翻译基本上不会影响情节的进展,但是文字的精妙和中国文化的风味却稍稍减色。究其原因,首先是中外文化存在根本的差异,许多文化符号没有英语文化的对应词;其次,《红楼梦》内涵非常丰富,成书又在清代文字狱盛行的时期,作者用笔含蓄,因此很多细节也是译者不容易体会到的。《红楼梦》的翻译是对翻译者很大的考验,无论是从语言水平还是中国文化内涵来看。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杨宪益,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s[M].New York:Fredonia Books NL,1998.
[3]张宁.《红楼梦》回目修辞英译外部语境顺应观[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5,No.1,Mar.2015.
[4]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中华书局,1991.
[5]李商隐(原著).周振甫(编辑).李商隐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2.
[6]罗隐(原著).李宁广(编辑).罗隐集校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7]陆游(原著).钱仲联(评注),马亚中(评注).陆游全集校注[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8]班固(原著).颜帥古(注).汉书[M].上海:中华书局,2013.
作者简介:梁潇(1994.11-),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系2013级学生,学历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