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人格间的共鸣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與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场”,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
  社会是一个使人性复杂化的领域。当然,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生活。但是,也没有人必须为了社会放弃自己的心灵生活。对于那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来说,节制社会交往和简化社会关系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越过社会的壁障而走向伟大的精神目标。
  对于人际关系,我们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们的性情的原则,就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我们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凡是顶着友谊名义的利益之交,最后没有不破裂的,到头来还互相指责对方不够朋友,为友谊的脆弱大表义愤。其实,关友谊什么事呢,所谓友谊一开始就是假的,不过是利益的面具和工具罢了。今天的人们给了它一个恰当的名称,叫感情投资,这就比较诚实了,我希望人们更诚实一步,在投资时把自己的利润指标也通知被投资方。
  从一个人如何与人交往,尤能见出他的做人。这倒不在于人缘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种人际关系是否和睦。人缘好可能是因为性格随和,也可能是因为做人圆滑,本身不能说明问题。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义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
  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其次好是没有旅伴,最坏是有一个不称心的旅伴。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转载自新浪读书,标题有修改)
其他文献
一、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1.形如[ax2+bx+c>0(或0].  分析不等式左边可以因式分解,根据“符号法则——正正(负负)得正、正负得负”,将其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解原不等式可以化为:[(x+3)(x-2)>0],  于是:[x+30]  [x2x2.]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是[x2].  点评当把一元二次不等式化为[ax2+bx+c>0(或0(或0]来判断).  那么(图1):
期刊
必修一第一单元的写作是persuasive writing: letter of advice,也就是建议信的写作。根据本单元reading and leariting中的题目“XiaoDong向Miss Wang写信求助,问她怎样更好地与人交往,请以Miss Wang的身份写一封回信,给出你的建议”,我们来看看以下两位同学的习作。    A 石长城  Dear Xiao Dong,  I am
期刊
没有任何统计数据表明学生的发型与他们的品行或学习成绩相关。学生的个人形象只跟他们的性格和偏好有关。穿自己喜欢的衣服,理一个合适的发型,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公民的权利。  当然,学生的形象除了关乎学生的个人权利,也是学校的文化认定。国外很多学校都有悠久的历史,校园文化已经成型,学生来了就要适应,没有商量余地,不然就融入不到同学当中。而中国的很多学校建校时间短,没有形成既定的校园文化。所以对学生的
期刊
资料 齐白石(1864~1957),生于湖南湘潭。一生作画不辍,留下大量诗、书、画、印等艺术作品。传世画作有《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等。1955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頒发的国际和平奖,1963年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
期刊
回放  重庆一大学毕业生小蔡,到新城区某装饰公司应聘办公室文员,已经进入复试阶段。当天复试的主要内容就是和经理面谈。小蔡的回答比较得体,也赢得了经理的好感。交谈后,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拿出一张简历让她填写,最后有一部分是关于自我介绍的内容,要求400字,小蔡按要求填写后,回家等消息。  上周六,小蔡接到该公司电话,说她没有被录取。经询问后得知,原来是她400字的自我介绍里竟然写了24个错别字,而且
期刊
1934年,张大千画了一幅《绿柳鸣蝉图》。画上是一只大蝉俯趴在柳枝上,蝉头朝下,作欲飞状。齐白石见了这幅画便说:“大千此画谬矣!蝉趴在柳枝上,其头当永远朝上,绝对不能朝下。”张大千得知后,虽然没说什么,心中却不服气。  1939年,张大千到四川青城山写生。正值盛夏,住处附近的蝉声此起彼伏。张大千想起齐白石的说法,就跑到屋外仔细观察。只见大树上密密麻麻爬满了蝉,都是头朝上的。张大千想起齐白石的话,大
期刊
回放 最近,在武汉的一辆公交车上,一名年轻人因为坐“老弱病残孕”的座位,没给旁边的老人让座,被一老人趁机打了几拳。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5名六七十岁的老人,聚会后乘公交回家,老人们就站在男青年身边。可能是没有站稳,碰到了座位上的男青年,男青年竟然骂了几句。老人们表示,不让座也就算了,何必骂人。争吵拉扯中,一名老人趁机打了男青年几拳。在警察介入后,双方接受调解,并达成谅解。男青年经医院检查并没受伤。 
期刊
齐白石一生俭朴,在金钱方面不肯轻信旁人,他总疑心这世间牛头马面无所不在。王森然在《齐璜先生评传》中揭秘:“因为人少鬼多,所以处世对人,(齐白石)总不放心。”然而齐白石的精明确实有限,骗子的额头又没“黥”字,自然防不胜防,他受骗上当不止一次两次。曾有人找上门来,主动提出帮他在香港卖画,三言两语就轻而易举地哄走了他亲笔订下的润格。他很开心,殊不知那人更开心,回去正好借此公开地卖假画。李苦禅先生曾撰文《
期刊
一九一九年,我这个穷乡下人来到古都北京,靠半工半读或租拉洋车维持生计,很不容易进入了国立艺专西画系,但我更爱土生土长的国画,很想拜一位国画老师。可是,当时画坛死气沉沉,盛行临攀 “四王”,陈陈相因。悲鸿先生对我说:“唉,文止于八股,画止于‘四王’啊。”当时我得知一位不太出名,却很有创新精神的老画师,就是齐白石先生。我贸然前去拜访 ,一见到他就说:“我爱您的画,想拜您为师,不知能不能收我。現在我是个
期刊
阔别央视主持人位置10年之久的倪萍,以55岁“高龄”回归,站上了央视大型公益节目《等着我》的舞台。  在离开央视之前,倪萍是家喻户晓的央视主持人和影视演员,在无数荣誉与鲜花环绕着的同时,她也一直被批评和误解。有人批评她在节目里煽情,有人质疑她的“共和国脊梁”的真实性,还有人骂她虚伪,说她没文化。多年来她拍戏演的都是“苦难的母亲”的角色,而她自己的儿子一出生就有眼病,她连续10年带儿子去美国看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