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思维可视化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显性化、可视化。趣味的形式既能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思维的质量。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从“搭框架”“理关系”“磨细节”三个方面探讨思维可视化表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趣味阅读;思维提升
当下,不少教师虽然秉持着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但在平常教学中仍然有诸多困惑。很多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性不强,课堂上教师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无法深入,遇到长文章学生对相关细节不能精准抓取。笔者尝试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方式,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借助表格、简笔画图、思维导图等多种“可视化”的形式,寻找到激发学生内驱力的锚点,撬起学生深度思维的切入点。
一、搭框架:厘清文章的结构
1.流程圖
流程图主要是用箭头和关键词两个主要元素来呈现。箭头用来表示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流程图呈现的信息清晰,呈现的逻辑关系简单明了,学生非常容易操作,这对语文学习力较弱的学生是一个好的选择。
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教师可以将课后习题第2题作为预习作业。学生只需要在文中圈画出表示游览地点的词语,再填空就可以完成这一课的流程图,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也清晰明了。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画流程图,以厘清文章的结构。
2.简笔画
与流程图相比,简笔画是由符号转变成图画来表示文章中的一些逻辑关系,因而更形象、更趣味。在画简笔画的过程中,学生用山、公路、小房子等简笔画形象地搭建了整篇文章的框架,对作者从“路上—入山—游洞”的整个游览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3.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所绘制的文章框架具有结构性、层次性,能够帮助学生从大框架到小框架逐步搭建,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梳理能力的过程。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从游览的顺序,到景物的特点,再到景物描写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梳理和概括。
二、理关系:提供思维的锚点
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方式,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逻辑思维的主要内容包括主体、定义、分类、关系和顺序,其中对于关系的明确是逻辑思维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借助开放型的表格,为学生提供思维的锚点,搭建思维的支架,帮助学生聚焦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和判断。
借助表格,学生首先根据提示在文中圈画出相关信息,然后将信息填入表格当中。在搜索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而教师可以点拨学生理解“入山”的概念。随后,学生凭借“入山”“盘曲而上”“山上”“入山大约5公里”等关键词句,通过拼接整合信息推断出双龙洞的洞口在山腰的某个地方,完成了推理的过程。如此,学生可以把思维的过程和信息清晰呈现,并且确保绘图展示有理有据。
实际上,学生将多种信息、多种关系用一幅图呈现出来的时候,教学就有了指向性、整合性。当学生把自己的思考用图画呈现出来的时候,思维的过程以及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显露了出来:(1)一些学生把双龙洞画在山脚处,其实双龙洞位于山腰上;(2)有的学生把溪流只画到了双龙洞的洞口,其实溪流一直从双龙洞的内洞里向外流出来;(3)部分学生把内洞和外洞的大小画得差不多,其实内洞比外洞要大得多。
教师引导学生追本溯源、步步倒推,找到问题的症结重新梳理分析,做逻辑的演练。至此,借助表格学生搭建起思维的脚手架,通过图画展现了思维成果,从输入阶段把控逻辑分析焦点信息,在加工环节导入逻辑分析方法,在输出阶段反馈、调整思维结果,从而充分发挥表格与绘图等可视化信息输出的优势,真正实现思维逻辑能力的训练。
三、磨细节:输出隐性的思维
本课游记的内容是作者所见所闻所感,学生要尽可能贴近当时的场景。因而,对细节信息的抓取加工过程变得尤为重要。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呈现的简笔画图发现一些因为没有抓住细节而导致的问题。其实,学生画图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文本信息的再加工,是对文本细节抓取的过程,而画出的图也直接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细节把握情况。所以,这种可视化输出创造了非常好的互动话题,它让学生“纠错”,达到趣味互动。
比如,文中描写“孔隙”这一段,里面包含很多细节,学生稍不留心就会错过一些关键的细节。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核心话题说,部分学生的表达欲望不强烈,挖掘细节的动力也不足。而画图过程的可视化表达是人人都参与、人人反馈点评,能充分地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经过“圈词勾画—画图表达—反馈引导”三个过程,学生对细节的理解、体会将更为深刻,认识到要从“数字”“动作”“位置”“程度”等角度抓细节,并懂得关键细节对文本理解的重要性。
思维可视化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趣味方式,是激发学生自主性和内在动机的重要方法,是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处的路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特色,采用不同的思维可视化的表达形式,指向学生学力的提升。当然,思维可视化仅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方式之一,在语文教学中不一定都能适用,同时文字与图画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慎重处理。期待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趣味阅读;思维提升
当下,不少教师虽然秉持着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但在平常教学中仍然有诸多困惑。很多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性不强,课堂上教师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无法深入,遇到长文章学生对相关细节不能精准抓取。笔者尝试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方式,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借助表格、简笔画图、思维导图等多种“可视化”的形式,寻找到激发学生内驱力的锚点,撬起学生深度思维的切入点。
一、搭框架:厘清文章的结构
1.流程圖
流程图主要是用箭头和关键词两个主要元素来呈现。箭头用来表示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流程图呈现的信息清晰,呈现的逻辑关系简单明了,学生非常容易操作,这对语文学习力较弱的学生是一个好的选择。
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教师可以将课后习题第2题作为预习作业。学生只需要在文中圈画出表示游览地点的词语,再填空就可以完成这一课的流程图,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也清晰明了。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画流程图,以厘清文章的结构。
2.简笔画
与流程图相比,简笔画是由符号转变成图画来表示文章中的一些逻辑关系,因而更形象、更趣味。在画简笔画的过程中,学生用山、公路、小房子等简笔画形象地搭建了整篇文章的框架,对作者从“路上—入山—游洞”的整个游览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3.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所绘制的文章框架具有结构性、层次性,能够帮助学生从大框架到小框架逐步搭建,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梳理能力的过程。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从游览的顺序,到景物的特点,再到景物描写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梳理和概括。
二、理关系:提供思维的锚点
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方式,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逻辑思维的主要内容包括主体、定义、分类、关系和顺序,其中对于关系的明确是逻辑思维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借助开放型的表格,为学生提供思维的锚点,搭建思维的支架,帮助学生聚焦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和判断。
借助表格,学生首先根据提示在文中圈画出相关信息,然后将信息填入表格当中。在搜索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而教师可以点拨学生理解“入山”的概念。随后,学生凭借“入山”“盘曲而上”“山上”“入山大约5公里”等关键词句,通过拼接整合信息推断出双龙洞的洞口在山腰的某个地方,完成了推理的过程。如此,学生可以把思维的过程和信息清晰呈现,并且确保绘图展示有理有据。
实际上,学生将多种信息、多种关系用一幅图呈现出来的时候,教学就有了指向性、整合性。当学生把自己的思考用图画呈现出来的时候,思维的过程以及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显露了出来:(1)一些学生把双龙洞画在山脚处,其实双龙洞位于山腰上;(2)有的学生把溪流只画到了双龙洞的洞口,其实溪流一直从双龙洞的内洞里向外流出来;(3)部分学生把内洞和外洞的大小画得差不多,其实内洞比外洞要大得多。
教师引导学生追本溯源、步步倒推,找到问题的症结重新梳理分析,做逻辑的演练。至此,借助表格学生搭建起思维的脚手架,通过图画展现了思维成果,从输入阶段把控逻辑分析焦点信息,在加工环节导入逻辑分析方法,在输出阶段反馈、调整思维结果,从而充分发挥表格与绘图等可视化信息输出的优势,真正实现思维逻辑能力的训练。
三、磨细节:输出隐性的思维
本课游记的内容是作者所见所闻所感,学生要尽可能贴近当时的场景。因而,对细节信息的抓取加工过程变得尤为重要。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呈现的简笔画图发现一些因为没有抓住细节而导致的问题。其实,学生画图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文本信息的再加工,是对文本细节抓取的过程,而画出的图也直接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细节把握情况。所以,这种可视化输出创造了非常好的互动话题,它让学生“纠错”,达到趣味互动。
比如,文中描写“孔隙”这一段,里面包含很多细节,学生稍不留心就会错过一些关键的细节。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核心话题说,部分学生的表达欲望不强烈,挖掘细节的动力也不足。而画图过程的可视化表达是人人都参与、人人反馈点评,能充分地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经过“圈词勾画—画图表达—反馈引导”三个过程,学生对细节的理解、体会将更为深刻,认识到要从“数字”“动作”“位置”“程度”等角度抓细节,并懂得关键细节对文本理解的重要性。
思维可视化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趣味方式,是激发学生自主性和内在动机的重要方法,是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处的路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特色,采用不同的思维可视化的表达形式,指向学生学力的提升。当然,思维可视化仅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方式之一,在语文教学中不一定都能适用,同时文字与图画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慎重处理。期待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