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川端康成作品之美看日式审美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k303968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在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除了凝聚了作者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和性格特征之外,还蕴含着众多日本独特的美学意象和审美意识。本文通过对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的日式特点与美的意象进行分析与列举,结合作者亲身经历与情况,探究川端康成作品中所蕴含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及其自身性格所赋予作品的独特感。进而为理解日本作家作品以及日本文化提供思路与着眼点。
  关键词:文学形象;传统美;日本文化;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2
  一、引言
  《伊豆的舞女》这部短篇小说极富有个人色彩。且川端康成在这篇作品中所树立的写作风格在他的中后期作品也一直延续着。因此本文选取这部作品进行研究分析。笔者欲通过分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式化特点及美学意象,挖掘其作品中蕴藏的日式美感。通过分析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有助于我们今后对日本作家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川端康成的研究资料数量多,基数大,其中确也不乏一些优质的分析和看法。但是经过整理发现,大部分研究都是较为片面的。例如:多集中于作者自身经历与作品关系,日本传统文化与作者的关系,又或是纯粹的文学作品赏析。将民族性与作家经历和作品结合的数量并不多。因此,本文首先将《伊豆的舞女》分为人性美,残缺美两个方面进行举例分析,总结出作品意象和创作特点。之后通过探究与揭示作品中的日本民族个性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最终达到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二、作品中表现的美
  (一)人性美
  本篇作品中的人物虽都独具个性特点,但是每一个人尤其是女性形象都拥有美好的人性与内在。
  1.女性形象描写的多样性
  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好几位女性艺伎的人物形象。有纯情可爱的薰子,有四十多岁的中年艺伎,还有两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姑娘。艺伎们能歌善舞,充满着日式古典美的氛围。作者尤其对薰子的长相进行了细致地描写。遇到我之后,薰子起初虽有一些害羞,但却很注重礼仪。随着旅途中了解的加深,她逐渐显示出她童真,活泼的一面。原文中写道:“一个裸体赤身的女子遽然从昏暗的浴场里跑了出来……她,就是那舞女,洁白的裸体,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仿佛一株小梧桐。我看到这幅景象,宛如有一股清泉荡涤着我的心。”这种纯洁活泼的薰子与之前温婉成熟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薰子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而其他艺伎虽然对我也很好,但却与薰子给我的感觉不一样。当薰子与我夜里下五子棋玩得不亦乐乎时,中年艺伎来提醒她不要影响我休息;当我到水边时,发现女人们全部在水边等着让我先喝。在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女性形象描写方面呈现着两面性,即女性既是圣洁完美的代表,又是卑微的象征。
  2.我在旅途前后的思想变化
  初到伊豆时,忧郁内向。初到伊豆,在茶馆中休息时遇见前来躲雨的舞女一行人。我与薰子相对而坐,十分紧张地拿出了一支烟,薰子见势,将烟灰缸推到了我的面前。可我甚至连一个示好的眼神都没有。这几句对我的描写,将一个初到伊豆,内向,敏感的孤儿形象跃然刻画于纸上。
  旅途中逐渐开朗。从茶馆出来后,起初不想让她们看出来我一路追赶,,所以假装超过他们,直到荣吉同我搭话,我才开始慢下脚步。当我听到艺人们议论我是个好人时,我竟感动的快要流泪。这时一个孤儿敏感的内心开始放松警惕。晚上与他们同住一间客栈,在旅途中听着她们的故事,我也渐渐地敞开心扉,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
  旅途结束,心灵净化。离开时,在码头有人拜托我上船照顾他的老母亲,我欣然接受了。文章最后写到:“无论别人如何亲切地对待我,我都非常自然地接受了。”这里可以明显看到我的变化。最后,在黑暗中,我的脑子仿佛变成了一池清水,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
  (二)残缺美
  作品全篇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幽情和感伤。一部分归功于人物性格和自然景色的完美刻画,另一部分则归功于悲剧结局的原始设定。一次短时间的旅行、一次偶然的邂逅、巡回艺人四处游荡的状态与城里少爷的我之间的身份差异、始终未吐露的心声等等,这些都决定了我与舞女的故事最终并不会圆满结局。这一路的旅行看似美好快乐,但结局却不得不留有遗憾和残缺。我依依不舍的在码头与舞女告别。薰子为我送行时,整个告别场面并没有痛哭流涕,两人都是默默流泪,在无声中结束了这次旅程。残缺,哀伤与美,共同构筑出作者营造的抒情世界。
  小说中还不时地提到荣吉和妻子不久前死去了孩子,妻子说要为孩子做七七法事等等。雖然不是刻意提及,但是这种时不时出现在美好气氛中的悲情元素也对残缺气氛起到了渲染作用。
  三、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日式审美观
  (一)人性美——注重官能体现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对官能美有着极大的追求,传统官能美意识认为灵魂与肉体是生命的原始含义,也是生命力的体现。
  本文第二部分人性美中,对于女性形象多样性的分析体现了这一点。首先,作者在小说中描绘了众多极富有光彩魅力的女性形象,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便能实时感受到人物身上散发的直观感受的官能美。在刻画薰子的形象时,川端康成以我的角度,对她的发饰,容貌,着装,身材,年龄等方面进行了展示。初次见面时,首先看到她精致的打扮,周正小巧的脸庞,雅致的发型,宛然一幅充满古典气息的艺伎。那种空灵和距离感,使我感受到了一种神秘的美。之后当在公共浴池见到舞女赤裸地向我们跑来,更让我觉得她是一个纯洁美好的化身。这种感官上的描写,带给读者非常直观具体的感受。这些美丽的身体都是美好生命力的标志。只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带给人冲击和震撼,所以具体美好体态的女性们便充满了力量。
  (二)解脱与死亡——宗教思想的融合
  日本人自古信仰神道教,自佛教思想传来后,二者此起彼伏,经过历代的发展,最终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在人性美和残缺美的描写中都有这种独特宗教思想的体现。我在旅途前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旅途开始时,我郁闷低沉,但在一路的旅行中我敞开心扉,通过舞女一行人的“感化”,我最后变得愿意对外人敞开心扉了。所以舞女似乎与宗教某种神秘的意象结合在了一起,通过与舞女接触,我得到了解脱。这便是佛教思想根植的体现。
  在残缺美中,当荣吉的妻子在谈到自己刚死去不久的孩子时,还在说买梳子,看电影的事,表情十分平静。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作者对于死亡的态度是十分平静的。一方面这与他小时候亲人们的相继离去有关,另一方面可以说这是日本人对于死亡普遍较为平淡的体现。佛教讲究万物轮回,神道教推崇原始崇拜,二者不断影响融合。日本人认为死亡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轮回和重生的过程,是一种延续,也是一种永恒。川端康成也曾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说过,“日本人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体,热爱自然。哪怕有一天会死去,美丽的自然也会是我的遗产”。
  四、结语
  日式美的因素时刻充斥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人物还是景色都能体现出日本人独具特色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他对日本传统美的继承和发扬使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日本独特的传统美,给予了川端康成文学创作的广袤土地,使他可以自由地在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土壤中汲取养分,寻找灵感。而自小孤苦的孤儿潜质又促使他能更为细腻敏感地捕捉意象,纤细生动地刻画人物。这种继承古今,发展创新的独特文学风格是川端康成的作品至今仍能够在大众间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川端康成其他的作品中也都承继着《伊豆的舞女》中所开创的文学特色。这种独特的美学观念和文学风格,不仅是他在国际文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也带给人们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
  [2]于荣胜.日本现代文学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8-83.
  [3]王庆美.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的女性美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
  [4]叶琳.论川端康成文学的审美取向[J].当代外国文学,2005,03.
其他文献
改名“庆山”  从《告别薇安》到《春宴》,再到去年出版的《眠空》,安妮宝贝(原名励婕)的作品保持着一种疏离自省的姿态关注那些游走在城市边缘的人。在十多年来的写作中,她行事格外低调,与这个热闹的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很少在公众面前露面。前些日子,安妮突然宣布要改名“庆山”引起外界关注。  谈到改名风波,安妮接受采访时称现在的自己,喜欢“庆”的欢喜基调和“山”的灵性,但不会与“安妮宝贝”告别。“安妮
摘 要:语言作为一个与社会各要素互动,影响,交流沟通的工具,受社会内要素的影响。在微观角度来看,语言受性别,地域,年龄,社会等级等的影响,但是这些特征都局限于小的社会团体和较低级的语言系统。当我们将语言放入一个宏观的空间时,我们就会发现语言特征有新的体现。语码转换现象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  关键词:语码转换;语言选择;语码  作者简介:聂鹂莹(1994-),女,汉族,山东东营人,辽宁大学外国语
我最怕坐船。  窄小的船舱里,腰也直不起来。抬头,只见四方的窗。更要命的是颠簸,时时刻刻有命悬一线的感觉。船上的伙食也不好,烤鸡是温凉的,牛排的软嫩要碰运气,开头的两天还有蔬菜,后面则越來越看不到绿色,陪伴你的只有土豆、豆芽和洋葱。  1934年1月,《大公报》副刊编辑沈从文收到家信,母亲病重。他不得不告别新婚妻子张兆和,坐船回湘西老家。他大概和我一样,不喜欢坐船,在给张兆和的信里,沈从文多次表达
我们在看古装剧,或是读话本、小说时,时常能见到象征着皇帝尊贵身份的“金牌”,这金牌无论是主角或反派,只要顶起来,总能让局面发生大反转。金牌的价值,看起来并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所代表的皇帝的威严。  我们相信,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上,一定会有着一些物品,就如尚方宝剑之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帝王,在这个观念下,被人们具象化的是“金牌”,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这种金牌的“职能”更多的被铁券所“饰演”、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莫泊桑《项链》读后感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整日沉溺于无尽幻想的娇媚而又忧郁的女人。她靓丽、丰韵、极尽娇媚。但是也正是因为她是一个妩媚动人的姑娘,她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该像现在这样。
摘 要:张爱玲的一生本身就是个传奇,犹如精致的香炉中燃着的沉香屑,尊贵、精致、冷傲、氤氲,让人不敢触及,只能遥遥相望;她一世的繁华和才气,一生的灵魂和孤寂,集结成的人生传奇,没人能够写尽;她低到尘埃的爱恋里不知名的“恋父情结”,却也神秘不同寻常;她以参差对照之美、独特的现代体验和诡异的人体叙事,讲述的现代上海普通人的传奇故事,更是完成了她一个“潇洒苍凉的手势”。  关键词:传奇;苍凉;恋父情结;张
作者简介:任菲(1996.10-),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5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1  我在爱的潮水里,细腻穿行、猛烈游曵,沿着躯体的岸边,一直游向灵魂最深处的你。——题记  美人如画、红颜似水。她是一个袅袅婷婷,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的女子。婀娜的旗袍上原本一针一
摘 要: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各种传统文学中。自《诗经》开始,桃花就成为一个独立的意象展现在人们眼前。后经各个朝代的磨炼、辗转、变迁,桃花开始有了更多丰富的内涵和意味。本文主要以唐朝的诗歌为基础,对诗歌中的桃花意象进行分析,以此来了解桃花意象在诗歌中的演变、发展等完整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桃花;意象;唐诗;《诗经》  作者简介:马新宇
摘 要:中国古代文论以儒家文论为基石在历史的长河中,秉承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将人的性情构置于天地之间寻求自身价值的传统不断绵延发展、丰富,回归文学之初、取法儒家文论、探求文学思想是体验文学精神、把握古典文论、实践文学思想的必经之路。本文力图从儒家孔子“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两个范畴出发,审视文学思想产生之初对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的理论基础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文质彬彬”可视作方法論,而“尽善尽
摘 要:汾河流域文化其流域单元为环境基础,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扎根于地方民间文学。在这一区域文化传承过程中,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文化演变在汾源区域民间文学中得到体现,流域单元文化研究中民间文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以汾河发源地区域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梳理与总结,从不同维度考察背景与内容所受的渗透和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汾河流域文化提供文学方面的支持。  关键词:流域文化;民间文学;汾河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