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师生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本文拟从分析两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例中教师的提问行为以及学生的课堂反应来谈谈笔者对于课堂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
教学实例一: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课《二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师出示题目:80-47= ? 71-19= ? 请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讨论第一题的解题方法(竖式),然后请一生分享做法。
师:你觉得最关键是哪一步?
生1:退位点一定要写。
师:她觉得这个退位点很重要,为什么要退位呢?
生2:因为个位不够,向十位借1。
师:为什么个位不够?谁能把它说完整?
生4: 0减7不够减,向8借1。
师:向什么位借1?
生齐答:十位。
师:十位的8借了1,所以要……
生齐:退位。
以相似方法做71-19,并引导学生口述算理,提问学生做二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要注意什么地方,小结方法。
师出示题目100-13。
师:今天老师专门给了一道题要小朋友们思考。哇!这么难,三位数减两位数,怎么减啊?有什么好方法?
师:这道题有点难哦!好,现在认认真真地跟你小组里的小朋友说说最关键是哪里。
生讨论热烈,教师在巡视并聆听每个小组的谈话,大约2分钟。
师:这道题你如果能做出来又会倾听,你就是今天最棒的小明星了!我无论请到谁,你都要认真思考。
扫视全班,指定一生上台做题并说方法。
师:刚刚某某说得很清楚。(指题)这里不知道小朋友们清不清楚,这里要退位,这里又退位,打了两个退位点。个位变成了什么?
生齐:10减3等于7。
师:可是在十位这里不知道为什么变成8了,这是为什么?我不明白。(生小声讨论,似乎有些困惑。师再次说明问题)为什么这里又变成8了,谁能够解释清楚?
生5:(指着十位)因为这里只剩下9,9减1等于8。
师:为什么只剩下9?
生6:因为十位的10借了1个给个位,就变成了9,然后再减这个(指着减数十位的1)等于8。
师:噢!它借了后十位就应该是多少个?(生齐:十个)那还有一个跑哪里去啦?(借给了个位),所以最后是87。
教学实例二: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课《分数的意义》
课始,教师用分月饼引入分数,出示圆纸片、三角形、线段等,请学生说出相应的分数1/2,2/3,1/4,其中有几个图形都用1/4表示,教师要求学生规范陈述分数,问题简单平乏,学生反应不积极,少有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这4个图形形状上面、大小上面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
生1:因为它都是平均分成4份。
师:因为它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
生1:4份
师:每一份都是它的……
生1:1/4。
师(面向全班):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也就是说,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
生齐:1/4。(不整齐,语气不精神)
师:多少?
生齐:1/4(整齐,声音大了点,但是情绪不高)
师:噢,1/4。好,1/4,如果是3份的话呢?
生:3/4(语气很勉强,不精神,有几个学生调整了一下坐姿,动动脖子,有点懒,又坐直。)
师:看来我们对以前的知识还学习得不错,(此时课堂已经进行了10分钟,教学内容是以前三年级的知识),那么我们刚才呢是把一个圆、三角形、矩形平均分,圆、三角形、长方形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物体(板书),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生:分数(不整齐,语气勉强没精神,又有好些学生动了动身子)
师:我们生活中除了把一个物体去平均分之外,还可以把什么去平均分?
生有点疑惑,小声嘀咕,似乎不知道老师想问什么,不知道怎么回答,一生举手,师马上提问他。
生2:去分一些果子。
师:把果子……多少个果子?
生2:就比如4个果子。
师:4个果子。
生2:分给两个小朋友。
师:怎么分?
生2:平均分。
师:噢,我明白你的意思。他说的是把4个果子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去平均分,行不行?
全班:行。
师:谁还能举出例子。(生迟疑,没有举手)举手啊!
生3:把4个人……不,把一个蛋糕分给4个人……
师:把什么去平均分?
生3:蛋糕。
师:她说的是一个蛋糕,也就是一个物体。那么除了一个物体之外呢?
生4:把一杯珍珠奶茶平均分给4个人。
师:把一杯珍珠奶茶平均分,也是一个物体对不对?
案例分析如下。
第一,从问题的目的性和内容上分析。
案例一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挑战,同时也是学生通过思考和努力能够解决的,所以课堂的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从课堂的气氛以及学生的做题情况、回答情况能得出学生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掌握得很好,而且学习兴趣浓厚。
案例二中的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对教学的重点内容把握不够准确。提的问题多数问题简单,学生的课堂反应并不积极,很少学生举手发言。
第二,从问题的表述上分析。
案例一中的教师语言清晰,问题明确,在提出关键问题时能运用语气或一些肢体语言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问题比较开放,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大。教师也适当采取了一些语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语气活泼,适合一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而案例二中的教师语言不清晰,短促,整节课都用的是一种平乏随意的语调,易使人疲倦。
第三,从提问学生的情况上分析。
案例一中的教师提问学生的分布较广,一节课下来,全班有一半以上的人起来回答问题,而且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对于问题的反应。而案例二中的教师提问的学生却很有限,大部分学生处于旁观者的角色,没有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
综上,教师应精心建构高质量的问题,考虑问题的目的和课堂的教学重点,适当提出有挑战的问题,并考虑问题的表述、措辞以符合学生的特点,在提问过程中应注意提问语言,同时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课堂的有效优质提问。
教学实例一: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课《二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师出示题目:80-47= ? 71-19= ? 请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讨论第一题的解题方法(竖式),然后请一生分享做法。
师:你觉得最关键是哪一步?
生1:退位点一定要写。
师:她觉得这个退位点很重要,为什么要退位呢?
生2:因为个位不够,向十位借1。
师:为什么个位不够?谁能把它说完整?
生4: 0减7不够减,向8借1。
师:向什么位借1?
生齐答:十位。
师:十位的8借了1,所以要……
生齐:退位。
以相似方法做71-19,并引导学生口述算理,提问学生做二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要注意什么地方,小结方法。
师出示题目100-13。
师:今天老师专门给了一道题要小朋友们思考。哇!这么难,三位数减两位数,怎么减啊?有什么好方法?
师:这道题有点难哦!好,现在认认真真地跟你小组里的小朋友说说最关键是哪里。
生讨论热烈,教师在巡视并聆听每个小组的谈话,大约2分钟。
师:这道题你如果能做出来又会倾听,你就是今天最棒的小明星了!我无论请到谁,你都要认真思考。
扫视全班,指定一生上台做题并说方法。
师:刚刚某某说得很清楚。(指题)这里不知道小朋友们清不清楚,这里要退位,这里又退位,打了两个退位点。个位变成了什么?
生齐:10减3等于7。
师:可是在十位这里不知道为什么变成8了,这是为什么?我不明白。(生小声讨论,似乎有些困惑。师再次说明问题)为什么这里又变成8了,谁能够解释清楚?
生5:(指着十位)因为这里只剩下9,9减1等于8。
师:为什么只剩下9?
生6:因为十位的10借了1个给个位,就变成了9,然后再减这个(指着减数十位的1)等于8。
师:噢!它借了后十位就应该是多少个?(生齐:十个)那还有一个跑哪里去啦?(借给了个位),所以最后是87。
教学实例二: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课《分数的意义》
课始,教师用分月饼引入分数,出示圆纸片、三角形、线段等,请学生说出相应的分数1/2,2/3,1/4,其中有几个图形都用1/4表示,教师要求学生规范陈述分数,问题简单平乏,学生反应不积极,少有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这4个图形形状上面、大小上面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
生1:因为它都是平均分成4份。
师:因为它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
生1:4份
师:每一份都是它的……
生1:1/4。
师(面向全班):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也就是说,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
生齐:1/4。(不整齐,语气不精神)
师:多少?
生齐:1/4(整齐,声音大了点,但是情绪不高)
师:噢,1/4。好,1/4,如果是3份的话呢?
生:3/4(语气很勉强,不精神,有几个学生调整了一下坐姿,动动脖子,有点懒,又坐直。)
师:看来我们对以前的知识还学习得不错,(此时课堂已经进行了10分钟,教学内容是以前三年级的知识),那么我们刚才呢是把一个圆、三角形、矩形平均分,圆、三角形、长方形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物体(板书),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生:分数(不整齐,语气勉强没精神,又有好些学生动了动身子)
师:我们生活中除了把一个物体去平均分之外,还可以把什么去平均分?
生有点疑惑,小声嘀咕,似乎不知道老师想问什么,不知道怎么回答,一生举手,师马上提问他。
生2:去分一些果子。
师:把果子……多少个果子?
生2:就比如4个果子。
师:4个果子。
生2:分给两个小朋友。
师:怎么分?
生2:平均分。
师:噢,我明白你的意思。他说的是把4个果子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去平均分,行不行?
全班:行。
师:谁还能举出例子。(生迟疑,没有举手)举手啊!
生3:把4个人……不,把一个蛋糕分给4个人……
师:把什么去平均分?
生3:蛋糕。
师:她说的是一个蛋糕,也就是一个物体。那么除了一个物体之外呢?
生4:把一杯珍珠奶茶平均分给4个人。
师:把一杯珍珠奶茶平均分,也是一个物体对不对?
案例分析如下。
第一,从问题的目的性和内容上分析。
案例一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挑战,同时也是学生通过思考和努力能够解决的,所以课堂的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从课堂的气氛以及学生的做题情况、回答情况能得出学生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掌握得很好,而且学习兴趣浓厚。
案例二中的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对教学的重点内容把握不够准确。提的问题多数问题简单,学生的课堂反应并不积极,很少学生举手发言。
第二,从问题的表述上分析。
案例一中的教师语言清晰,问题明确,在提出关键问题时能运用语气或一些肢体语言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问题比较开放,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大。教师也适当采取了一些语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语气活泼,适合一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而案例二中的教师语言不清晰,短促,整节课都用的是一种平乏随意的语调,易使人疲倦。
第三,从提问学生的情况上分析。
案例一中的教师提问学生的分布较广,一节课下来,全班有一半以上的人起来回答问题,而且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对于问题的反应。而案例二中的教师提问的学生却很有限,大部分学生处于旁观者的角色,没有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
综上,教师应精心建构高质量的问题,考虑问题的目的和课堂的教学重点,适当提出有挑战的问题,并考虑问题的表述、措辞以符合学生的特点,在提问过程中应注意提问语言,同时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课堂的有效优质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