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作文者心灵的归属和心灵的漫步。写作是作文者自己的事,是一次自由的“旅行”。
作文是作文者自己的事,别人不能代替。然而,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生怕学生“闲”出病,往往是先讲范文,让学生成“文”在胸后再写。学生写作时教师仍不忘在一旁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结果既耽误学生时间,又扰乱学生思绪,学生本来想好要写的内容,被“勤”老师一扰,又飞走了。学生思绪被无端打乱,刚抓住的灵感飞走了,写出的作文自然不尽人意,还会养成很多坏习惯:提笔作文,生怕教师纠错,遇到担心处,不妨先奏后写,问明这儿怎么写、那儿如何表达,教师也欣然帮助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一种懒散习惯,写出的文章杂乱无章。
再则,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都由教师命题,框死文体、规定写法、限定字数等。这无疑是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从根本上背离了写作内在的“自由创造”规律,造成许多学生望文生畏,因而感到写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尺度。可是,农村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导致很多学生作文存在困难。笔者以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咬住“兴趣”不放松
激发写作热情、启发情感体验,其途径不一。作文训练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可以结合学校生活、班集体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展开,也可以结合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众人关注的热点,引导学生去思考、感受,从而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激发写作激情。老师因势利导、精心命题,让作文要求与学生生活经验、思想感受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在活动、事情的进行中作文,在思想、灵魂的撞击下作文。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热情,为学生作文提供鲜活的“生活源”,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又能与作文训练要求相结合,使作文教学各个环节“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学生的兴趣可从听、读、说训练着手。听、读是学习的两种最简单的方式,也最易让学生接受。听、读什么?可以是名家名篇,可以是同龄人的他山之石,可以是朗读磁带,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朗诵录音。怎么听、读?可以是专题的欣赏课,也可以是班团活动的文艺表演。总之,听、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原来文章还有那么美,让学生受到感染。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初始阶段,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一个基础性的训练。“说”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最可贵的手段,动动嘴皮子就可以了:说学习,说生活,说父母,说天下事……怎么“说”?利用口语交际课、语文课前的口头作文时间、班队活动、演讲辩论会……不过,从“说”开始,教师一定要及时对“说”的质量加上“说”评。原则是多表扬少批评,缺点不要指多了,还要注意这是作文活动中的“说”,可以要求学生列提纲、打草稿。
二、立根原在“生活”中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作文教学光从文本上指导学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在生活中学会思考、“捕捉事物的特征”。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小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其对生活的关注较少,认识容易片面肤浅,对生活中的“美”缺少体验,更缺少“发现”,作文时往往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思想,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积累素材、提炼主题,养成表情达意的习惯。这样,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思想感情可表达。
总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目前还是一个弱项,需要我们的不断探索。教师要求学生写出好作文,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练笔,写好下水作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平时要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带领学生进入自然,体味生活。
作文是作文者自己的事,别人不能代替。然而,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生怕学生“闲”出病,往往是先讲范文,让学生成“文”在胸后再写。学生写作时教师仍不忘在一旁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结果既耽误学生时间,又扰乱学生思绪,学生本来想好要写的内容,被“勤”老师一扰,又飞走了。学生思绪被无端打乱,刚抓住的灵感飞走了,写出的作文自然不尽人意,还会养成很多坏习惯:提笔作文,生怕教师纠错,遇到担心处,不妨先奏后写,问明这儿怎么写、那儿如何表达,教师也欣然帮助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一种懒散习惯,写出的文章杂乱无章。
再则,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都由教师命题,框死文体、规定写法、限定字数等。这无疑是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从根本上背离了写作内在的“自由创造”规律,造成许多学生望文生畏,因而感到写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尺度。可是,农村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导致很多学生作文存在困难。笔者以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咬住“兴趣”不放松
激发写作热情、启发情感体验,其途径不一。作文训练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可以结合学校生活、班集体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展开,也可以结合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众人关注的热点,引导学生去思考、感受,从而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激发写作激情。老师因势利导、精心命题,让作文要求与学生生活经验、思想感受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在活动、事情的进行中作文,在思想、灵魂的撞击下作文。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热情,为学生作文提供鲜活的“生活源”,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又能与作文训练要求相结合,使作文教学各个环节“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学生的兴趣可从听、读、说训练着手。听、读是学习的两种最简单的方式,也最易让学生接受。听、读什么?可以是名家名篇,可以是同龄人的他山之石,可以是朗读磁带,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朗诵录音。怎么听、读?可以是专题的欣赏课,也可以是班团活动的文艺表演。总之,听、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原来文章还有那么美,让学生受到感染。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初始阶段,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一个基础性的训练。“说”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最可贵的手段,动动嘴皮子就可以了:说学习,说生活,说父母,说天下事……怎么“说”?利用口语交际课、语文课前的口头作文时间、班队活动、演讲辩论会……不过,从“说”开始,教师一定要及时对“说”的质量加上“说”评。原则是多表扬少批评,缺点不要指多了,还要注意这是作文活动中的“说”,可以要求学生列提纲、打草稿。
二、立根原在“生活”中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作文教学光从文本上指导学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在生活中学会思考、“捕捉事物的特征”。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小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其对生活的关注较少,认识容易片面肤浅,对生活中的“美”缺少体验,更缺少“发现”,作文时往往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思想,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积累素材、提炼主题,养成表情达意的习惯。这样,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思想感情可表达。
总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目前还是一个弱项,需要我们的不断探索。教师要求学生写出好作文,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练笔,写好下水作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平时要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带领学生进入自然,体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