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类的生活与它有着很大的关系,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将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把信息技术引入到科学课堂无疑是符合时代的需求的。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将给科学学科的教学带来很大的便捷。那么信息技术在科学学科中担任着什么角色,怎样才能很好地整合在一起?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在科学课上,教师只有创设一些情境,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生动形象地创设情景?那就是运用信息技术。为什么要选择信息技术呢?因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直观记忆力远远胜过抽象记忆力。实验证明:单凭听觉获取知识,只能记忆百分之十五的内容;单凭视觉获取知识,只能记忆百分之二十五的内容;但如果同时调动视觉与听觉就能记忆百分之六十五的内容。所以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从视觉、听觉方面很好地刺激学生,使科学的教学更具体形象性,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材《生命之源——水》一课中有一节叫“生命离不开水”,教学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地区严重缺水的记录片来看看,接着启发:如果没有了水我们将会怎么样,地球将会怎么样。此时学生探究的欲望强烈,学习兴趣浓厚,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利用信息技术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我认为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做做课件上,而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自己去搜集资料。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就设了信息技术课,教学生基本的电脑操作方法。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有的内容并不一定是通过老师传授给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利用网络根据内容自己上网去寻找答案,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科学方面的网站网址。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找到很多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料,甚至是超出教材的内容的。然后再把搜集到的材料制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这样一来,学生不仅通过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还学会了课外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运用网络自己来解决问题。我们老师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增大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的网络资源,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网上寻找答案,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如,在教学《植物和我们》这一课时,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植物如何为我们人类做出哪些贡献很感兴趣,教材上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我们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贡献,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我们要很好地爱护植物,让学生说说如果没有了植物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再引申到学生应该为植物做些什么,利用网络罗列出其他地区以及国家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关爱植物。要关爱它们,就要了解它们,学生依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制作成一份小报,在教室里张贴后供全班同学观赏交流。通过成果的展示,表现学生自我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完全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了解懂得的科学知识越多,科学素养就提高得越快。
四、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呈现了一些知识点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有些知识点由于年代与地区的差异性,光凭老师说还有图片是不能把内容讲清楚的,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我们借助于信息技术,把科学教学内容中抽象的部分转化为学生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科学》四年级下册中有一单元是关于蚕的,我们这个地区根本就无人饲养,要观察如何饲养它,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有很大的难度。这一部分只能借助信息技术,老师到网上下载相关视频,让学生来看,来了解蚕的一生。再比如,讲到地球自转公转时,我们不可能乘上宇宙飞船到太空中去看地球,只有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弥补图片与语言的苍白。
五、利用计算机辅助科学教学,不能忽视实物
信息技术的引入,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但并不是处处可以运用它们。我们老师有时不能图省事,一些完全可以操作的实验,却不做,到网络上下载视频,拿给学生看,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都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尽管信息技术可以模拟任何实验,但学生没有亲自做,必心存疑惑。学生只有自己亲自参与了,才能激发它们的兴趣。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亲眼观察实验现象,而且做实验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问题。比如实验失败了,可以找出失败的原因。学生实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间互相合作探究的过程。而且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成功感、失败感、信任感等等。让学生体验这种感受就像体验一个小人生,人有时候可能失败,有时候可能成功,关键是不要气馁,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
总之,把信息技术引入到科学课堂中,可以更好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呈现知识,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我们也不能什么都依靠信息技术,当用则用。所以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在科学课上,教师只有创设一些情境,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生动形象地创设情景?那就是运用信息技术。为什么要选择信息技术呢?因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直观记忆力远远胜过抽象记忆力。实验证明:单凭听觉获取知识,只能记忆百分之十五的内容;单凭视觉获取知识,只能记忆百分之二十五的内容;但如果同时调动视觉与听觉就能记忆百分之六十五的内容。所以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从视觉、听觉方面很好地刺激学生,使科学的教学更具体形象性,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材《生命之源——水》一课中有一节叫“生命离不开水”,教学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地区严重缺水的记录片来看看,接着启发:如果没有了水我们将会怎么样,地球将会怎么样。此时学生探究的欲望强烈,学习兴趣浓厚,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利用信息技术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我认为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做做课件上,而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自己去搜集资料。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就设了信息技术课,教学生基本的电脑操作方法。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有的内容并不一定是通过老师传授给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利用网络根据内容自己上网去寻找答案,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科学方面的网站网址。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找到很多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料,甚至是超出教材的内容的。然后再把搜集到的材料制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这样一来,学生不仅通过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还学会了课外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运用网络自己来解决问题。我们老师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增大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的网络资源,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网上寻找答案,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如,在教学《植物和我们》这一课时,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植物如何为我们人类做出哪些贡献很感兴趣,教材上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我们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贡献,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我们要很好地爱护植物,让学生说说如果没有了植物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再引申到学生应该为植物做些什么,利用网络罗列出其他地区以及国家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关爱植物。要关爱它们,就要了解它们,学生依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制作成一份小报,在教室里张贴后供全班同学观赏交流。通过成果的展示,表现学生自我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完全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了解懂得的科学知识越多,科学素养就提高得越快。
四、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呈现了一些知识点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有些知识点由于年代与地区的差异性,光凭老师说还有图片是不能把内容讲清楚的,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我们借助于信息技术,把科学教学内容中抽象的部分转化为学生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科学》四年级下册中有一单元是关于蚕的,我们这个地区根本就无人饲养,要观察如何饲养它,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有很大的难度。这一部分只能借助信息技术,老师到网上下载相关视频,让学生来看,来了解蚕的一生。再比如,讲到地球自转公转时,我们不可能乘上宇宙飞船到太空中去看地球,只有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弥补图片与语言的苍白。
五、利用计算机辅助科学教学,不能忽视实物
信息技术的引入,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但并不是处处可以运用它们。我们老师有时不能图省事,一些完全可以操作的实验,却不做,到网络上下载视频,拿给学生看,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都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尽管信息技术可以模拟任何实验,但学生没有亲自做,必心存疑惑。学生只有自己亲自参与了,才能激发它们的兴趣。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亲眼观察实验现象,而且做实验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问题。比如实验失败了,可以找出失败的原因。学生实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间互相合作探究的过程。而且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成功感、失败感、信任感等等。让学生体验这种感受就像体验一个小人生,人有时候可能失败,有时候可能成功,关键是不要气馁,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
总之,把信息技术引入到科学课堂中,可以更好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呈现知识,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我们也不能什么都依靠信息技术,当用则用。所以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