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的应用进展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行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90例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并对两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作回顾性分析与比较。结果:加用风险管理的实验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只行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心血管护理管理中,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风险管理;心血管护理;应用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在医院救治时,对存在于整个护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危害因素,直接或间接致病人损害、伤残和死亡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进行管理与规避的一种措施。通过对护理风险的有效管理,达到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作用[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0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9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52:38,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61±7.64)岁;原发性高血压28例,严重心律失常16例,冠心病23例,风湿性心脏病12例,急性心肌梗死7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实验组男女比例49:41,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5±6.11)岁;原发性高血压25例,严重心律失常19例,冠心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
⑴成立风险护理管理小组。成立专门的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科室的护士长担任风险管理小组组长,组员由科室护理骨干组成。风险护理管理小组根据科室内工作计划及收治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内护理质量定期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组织科室医务人员集体讨论与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意见。此外,风险护理管理小组还应定期组织科室内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知识学习,使其均能了解风险管理的目的、作用,进而提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⑵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风险护理管理制度,是防范护理事件发生,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我院制定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如下几点:其一,制定护理不良事件登记制度。在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应要求科室护理负责人及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将不良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原因、经过、对患者造成的后果等详细填写,以便能及时通过研究讨论,提出弥补和整改措施。其二,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使每位护理人员均能熟练掌握各类应急预案,在发生各种护理风险时,必须保证每位护理人员均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冷静、独立、及时应对风险,以便能将风险降至最低。其三,制定危险因素评估制度。危险因素包括有心理因素、生活自理因素、健康教育因素、压疮因素、坠床因素、输液外渗因素等等,通过制度各类危险因素的评估制度,保证各类护理风险均能得到准确、客观的评估,以便及时采用措施进行优化解决。
⑶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新医疗器械、新药物的使用方法,不定期进行抽查与考核,严格的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术,从根本上消除护理风险问题。
⑷安全与药物护理管理。其一,在病床旁安装防护栏,走廊楼道安装防护栏,卫生间、洗手间保持地面干燥,并安装扶手、防滑设施,以方便患者。病房、床头、患者易经过地方张贴护理警示标识,达到提醒警示护理人员及患者的目的。针对病情严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必须要反复叮嘱其家属陪同,以免发生意外。其二,根据患者所使用的每一种药物特点,针对性的讲解用药注意事项、服药方法、剂量以及用药后常见不良反应,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后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措施。实时、动态的监测患者病情,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严格做好床头交接班制度,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详细记录[2]。
1.3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与对照。注:护理满意度调查以本院自制调查表进行,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组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来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心脑血管与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见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目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四高一多”的特点,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给治疗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虽然当前的治疗手段已逐渐完善,但仍有50%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导致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此外,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风险因素,这对于患者的恢复又会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很多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会因疾病突然加重,导致突发性呼吸心跳骤停,给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此外,患者疾病、年龄大等因素作用,导致自护能力差,容易发生坠床、摔伤意外;或是护理人员配置不当、用药不合理,均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意外,易引起医疗纠纷[3]。
基于如上因素,对心血管患者进行积极、有效、合理治疗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护理。本次研究中的实验组患者,便均给予风险护理管理措施,通过各项风险护理管理措施的落实,使医院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认真执行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严重做好交接班管理,通过规范护理流程,层层把关,有效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将各种不安全隐患消除在了萌芽当中。通过半年的观察,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期间,科室内无重大差错发生,因护理不当造成的投诉显著减少,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将实验组护理管理效果与未实施风险管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前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后者,由此也提示在心血管护理中加强风险管理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而提升护理质量,主动规避护风险,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院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绿亚.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6):2557-2559.
[2]张林.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心源性猝死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10(10):168-169.
[3]孙娜,等.风险管理在肾内科护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82-83.
关键词:风险管理;心血管护理;应用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在医院救治时,对存在于整个护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危害因素,直接或间接致病人损害、伤残和死亡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进行管理与规避的一种措施。通过对护理风险的有效管理,达到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作用[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0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9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52:38,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61±7.64)岁;原发性高血压28例,严重心律失常16例,冠心病23例,风湿性心脏病12例,急性心肌梗死7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实验组男女比例49:41,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5±6.11)岁;原发性高血压25例,严重心律失常19例,冠心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
⑴成立风险护理管理小组。成立专门的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科室的护士长担任风险管理小组组长,组员由科室护理骨干组成。风险护理管理小组根据科室内工作计划及收治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内护理质量定期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组织科室医务人员集体讨论与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意见。此外,风险护理管理小组还应定期组织科室内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知识学习,使其均能了解风险管理的目的、作用,进而提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⑵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风险护理管理制度,是防范护理事件发生,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我院制定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如下几点:其一,制定护理不良事件登记制度。在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应要求科室护理负责人及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将不良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原因、经过、对患者造成的后果等详细填写,以便能及时通过研究讨论,提出弥补和整改措施。其二,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使每位护理人员均能熟练掌握各类应急预案,在发生各种护理风险时,必须保证每位护理人员均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冷静、独立、及时应对风险,以便能将风险降至最低。其三,制定危险因素评估制度。危险因素包括有心理因素、生活自理因素、健康教育因素、压疮因素、坠床因素、输液外渗因素等等,通过制度各类危险因素的评估制度,保证各类护理风险均能得到准确、客观的评估,以便及时采用措施进行优化解决。
⑶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新医疗器械、新药物的使用方法,不定期进行抽查与考核,严格的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术,从根本上消除护理风险问题。
⑷安全与药物护理管理。其一,在病床旁安装防护栏,走廊楼道安装防护栏,卫生间、洗手间保持地面干燥,并安装扶手、防滑设施,以方便患者。病房、床头、患者易经过地方张贴护理警示标识,达到提醒警示护理人员及患者的目的。针对病情严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必须要反复叮嘱其家属陪同,以免发生意外。其二,根据患者所使用的每一种药物特点,针对性的讲解用药注意事项、服药方法、剂量以及用药后常见不良反应,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后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措施。实时、动态的监测患者病情,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严格做好床头交接班制度,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详细记录[2]。
1.3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与对照。注:护理满意度调查以本院自制调查表进行,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组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来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心脑血管与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见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目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四高一多”的特点,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给治疗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虽然当前的治疗手段已逐渐完善,但仍有50%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导致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此外,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风险因素,这对于患者的恢复又会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很多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会因疾病突然加重,导致突发性呼吸心跳骤停,给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此外,患者疾病、年龄大等因素作用,导致自护能力差,容易发生坠床、摔伤意外;或是护理人员配置不当、用药不合理,均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意外,易引起医疗纠纷[3]。
基于如上因素,对心血管患者进行积极、有效、合理治疗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护理。本次研究中的实验组患者,便均给予风险护理管理措施,通过各项风险护理管理措施的落实,使医院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认真执行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严重做好交接班管理,通过规范护理流程,层层把关,有效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将各种不安全隐患消除在了萌芽当中。通过半年的观察,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期间,科室内无重大差错发生,因护理不当造成的投诉显著减少,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将实验组护理管理效果与未实施风险管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前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后者,由此也提示在心血管护理中加强风险管理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而提升护理质量,主动规避护风险,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院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绿亚.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6):2557-2559.
[2]张林.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心源性猝死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10(10):168-169.
[3]孙娜,等.风险管理在肾内科护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