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广西区开设地理科学专业的高校入手,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分析了地理科学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广西区情并考虑学校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筑创新实验平台,将科研项目与校内实验教学相结合,野外实习与校内实验紧密结合等适合适合广西区情的地理科学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实践教学改革策略,为区内其他开设地理科学专业的高校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广西区 地理科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教学改革
随着新一轮教改的深入和各地中、高考政策的改革,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分量得到增加,这使高校地理科学(教育)专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发布开始,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1]:“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广西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中指出要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加强科技创新与服务。如何培养新型创新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已是全国及广西高等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与探讨的问题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各学校都开展了关于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与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2]。但是,就某一门具体课程的改革却不够全面与深入。作为地理科学(教育)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之一的《气象学与气候学》是自然地理系列课程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大气状态的形成、演变规律和时空分布与气候的分布规律、形成变化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综合学科[3]。同时,《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中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改和中、高考政策的改革,为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合格的地理教师,本文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以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推动高校《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实践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以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地理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1.《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改革现状
1.1取得的成果。
围绕《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改革,开展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章丽萍等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她指出调整基础实验内容、创新专业实验内容,并与科研课题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4]。皖西学院赵咏梅建议在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方法,并阐述了这种方法带来的教学效果[5]。韩山师范学院的胡巍巍认为在《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中,要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6]。华东师范大学束炯等人认为,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应与学科体系建设优化结合,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7]。延边大学的金爱芬提出了基于高中地理教材的高校地理“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改革方案,注重地理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8]。衡阳师范学院刘兰芳认为,为了体现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同时充分利用地理图表及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8]。湖北大学赵锦慧等人提出,利用角色转换教学法、实例教学法、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方法相混合的教学方法,强化《气象学与气候学》课堂教学效果。
1.2存在问题。
尽管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教学经验,对《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现有成果多是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探索,单纯就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气象学与气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及学科综合素质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因此,有必要围绕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改革实践教学以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1.3广西区各高校《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广西开设地理科学专业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钦州学院等高校。各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均开设了《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大多存在课程设置内容单一、实验室建设薄弱、实验队伍力量较弱等问题。以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目前我系《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实验教学中,以气温、湿度、风、降水的观测实验操作为主,而以锻炼学生操作技能的基础实验和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开放性实验较少,全面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几乎没有,因而不能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此外,实验仪器设备不足且较陈旧,缺乏适合的实验场所和实习场地,观测类的校内实验主要在校园内开展。气象学与气候学相关的数据资料不全,参加课题研究的同学往往得不到有用的数据资料,虽然我国气象信息共享中心资料丰富,但下载一些资料需要权限,一般的学生不能随便下载,学校还没有建设相关资料的数据库。而且,实验教学人员较少,实验教师的工作是保证实验教学和实验设备的简单维护,没有时间、精力和热情对实验教学的研究、改革和创新进行深入研究。
2.适合广西实际的《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1借助网络媒体,强化实验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多媒体手段的发展,课堂教学已经逐渐被课下教学取代,网络课堂、慕课等在线课程开发模式的涌现,传统的实验教学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实现。借助网络媒体,由学生查找与课程实验有关的内容,实习并了解实验内容,比如气温、降水、湿度等的观测一些验证性实验内容,具体的操作方法,网络上都能找到视频,学生事先熟悉实验内容,并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由教师指导。此外,有些实验是学校内无法完成的,比如大气环流的变化,台风的演化等,也可以借助网络资料,给学生补充。虽然学生不能够自己动手观测,但是网络上的内容足以满足学生中学地理教学的职业需求。 2.2构筑创新实验平台,将科研项目与校内实验教学相结合。
以强化实验教学为重点,整合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实验教学资源,建立校内实验教学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实践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应用环节得到更多训练的机会;在原有实验方案基础上,增设一系列创新性实验项目,项目与教师的具体科研项目相结合,学生可自由选择,但是要求每个学生在毕业之前至少参加两次创新性实验锻炼,激发学生参与创新、自主创新的兴趣,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2.3将《气象学与气候学》野外实习与校内实验紧密结合。
虽然广西师范大学已经建立了桂林市气象局、猫儿山、青狮潭水库等野外实习基地,但是如何将《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野外实习与校内实验紧密结合,使之成为扩展校内实验教学范围、强化实验教学效果的有利补充还有待探索。在借鉴与对比已有野外实习模式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发挥学生主动性、自主创新性,并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野外实习教学新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野外实习模式改革的主要思路如下:由教师引导学生自拟实习路线,确定实习内容,提出需解决的问题;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实习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实地观测寻找证据,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教师从旁补充典型大气现象的剖析与阐释;学生撰写实习报告。
从与科研项目结合的角度出发,将感兴趣的同学分成各科研小组,由小组查阅资料设置主题提出科学问题,教师从旁辅助,设计实验或观测方案,由学生自己开展实验或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形成报告。同时,创新性地运用反思教学的方法,不断发现每次野外实习出现的问题,之后逐步改正和完善,力求探索符合广西区和我校实际的地理科学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野外实习模式,并将学校、企业、科研院所有机结合,广泛建立具有代表性的野外实践教育基地,推动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2010-03-01.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4.htm.
[2]韩艳,房汴文.《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内容改革浅探[J].地理教育,2009(2):74.
[3]余锦华.对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气候教育与科技,2007(27):15,13.
[4]章丽萍,刘瑜,白艳萍,柯雷,郭远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讯,2010(4):198.
[5]赵咏梅,罗娟娟.多媒体计算机在气象学与气候教学中的应用[J].皖西学院学报,2007,23(2):107-109.
[6]胡巍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09(50):184,209.
[7]束炯,乐群,王远飞,廉丽姝.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体系修改与教学[J].地理教学,2008(2):18-19.
[8]金爱芬.基于中学地理教材的高校“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1):80-81.
[9]刘兰芳.高师地理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改革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3,24(6).
[10]赵锦慧,杨静,金艳,宋移涛.适用于《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65,66.
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B54)
关键词: 广西区 地理科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教学改革
随着新一轮教改的深入和各地中、高考政策的改革,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分量得到增加,这使高校地理科学(教育)专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发布开始,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1]:“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广西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中指出要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加强科技创新与服务。如何培养新型创新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已是全国及广西高等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与探讨的问题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各学校都开展了关于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与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2]。但是,就某一门具体课程的改革却不够全面与深入。作为地理科学(教育)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之一的《气象学与气候学》是自然地理系列课程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大气状态的形成、演变规律和时空分布与气候的分布规律、形成变化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综合学科[3]。同时,《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中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改和中、高考政策的改革,为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合格的地理教师,本文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以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推动高校《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实践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以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地理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1.《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改革现状
1.1取得的成果。
围绕《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改革,开展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章丽萍等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她指出调整基础实验内容、创新专业实验内容,并与科研课题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4]。皖西学院赵咏梅建议在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方法,并阐述了这种方法带来的教学效果[5]。韩山师范学院的胡巍巍认为在《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中,要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6]。华东师范大学束炯等人认为,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应与学科体系建设优化结合,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7]。延边大学的金爱芬提出了基于高中地理教材的高校地理“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改革方案,注重地理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8]。衡阳师范学院刘兰芳认为,为了体现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同时充分利用地理图表及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8]。湖北大学赵锦慧等人提出,利用角色转换教学法、实例教学法、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方法相混合的教学方法,强化《气象学与气候学》课堂教学效果。
1.2存在问题。
尽管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教学经验,对《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现有成果多是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探索,单纯就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气象学与气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及学科综合素质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因此,有必要围绕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改革实践教学以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1.3广西区各高校《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广西开设地理科学专业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钦州学院等高校。各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均开设了《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大多存在课程设置内容单一、实验室建设薄弱、实验队伍力量较弱等问题。以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目前我系《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实验教学中,以气温、湿度、风、降水的观测实验操作为主,而以锻炼学生操作技能的基础实验和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开放性实验较少,全面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几乎没有,因而不能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此外,实验仪器设备不足且较陈旧,缺乏适合的实验场所和实习场地,观测类的校内实验主要在校园内开展。气象学与气候学相关的数据资料不全,参加课题研究的同学往往得不到有用的数据资料,虽然我国气象信息共享中心资料丰富,但下载一些资料需要权限,一般的学生不能随便下载,学校还没有建设相关资料的数据库。而且,实验教学人员较少,实验教师的工作是保证实验教学和实验设备的简单维护,没有时间、精力和热情对实验教学的研究、改革和创新进行深入研究。
2.适合广西实际的《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1借助网络媒体,强化实验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多媒体手段的发展,课堂教学已经逐渐被课下教学取代,网络课堂、慕课等在线课程开发模式的涌现,传统的实验教学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实现。借助网络媒体,由学生查找与课程实验有关的内容,实习并了解实验内容,比如气温、降水、湿度等的观测一些验证性实验内容,具体的操作方法,网络上都能找到视频,学生事先熟悉实验内容,并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由教师指导。此外,有些实验是学校内无法完成的,比如大气环流的变化,台风的演化等,也可以借助网络资料,给学生补充。虽然学生不能够自己动手观测,但是网络上的内容足以满足学生中学地理教学的职业需求。 2.2构筑创新实验平台,将科研项目与校内实验教学相结合。
以强化实验教学为重点,整合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实验教学资源,建立校内实验教学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实践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应用环节得到更多训练的机会;在原有实验方案基础上,增设一系列创新性实验项目,项目与教师的具体科研项目相结合,学生可自由选择,但是要求每个学生在毕业之前至少参加两次创新性实验锻炼,激发学生参与创新、自主创新的兴趣,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2.3将《气象学与气候学》野外实习与校内实验紧密结合。
虽然广西师范大学已经建立了桂林市气象局、猫儿山、青狮潭水库等野外实习基地,但是如何将《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野外实习与校内实验紧密结合,使之成为扩展校内实验教学范围、强化实验教学效果的有利补充还有待探索。在借鉴与对比已有野外实习模式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发挥学生主动性、自主创新性,并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野外实习教学新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野外实习模式改革的主要思路如下:由教师引导学生自拟实习路线,确定实习内容,提出需解决的问题;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实习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实地观测寻找证据,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教师从旁补充典型大气现象的剖析与阐释;学生撰写实习报告。
从与科研项目结合的角度出发,将感兴趣的同学分成各科研小组,由小组查阅资料设置主题提出科学问题,教师从旁辅助,设计实验或观测方案,由学生自己开展实验或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形成报告。同时,创新性地运用反思教学的方法,不断发现每次野外实习出现的问题,之后逐步改正和完善,力求探索符合广西区和我校实际的地理科学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野外实习模式,并将学校、企业、科研院所有机结合,广泛建立具有代表性的野外实践教育基地,推动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2010-03-01.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4.htm.
[2]韩艳,房汴文.《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内容改革浅探[J].地理教育,2009(2):74.
[3]余锦华.对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气候教育与科技,2007(27):15,13.
[4]章丽萍,刘瑜,白艳萍,柯雷,郭远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讯,2010(4):198.
[5]赵咏梅,罗娟娟.多媒体计算机在气象学与气候教学中的应用[J].皖西学院学报,2007,23(2):107-109.
[6]胡巍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09(50):184,209.
[7]束炯,乐群,王远飞,廉丽姝.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体系修改与教学[J].地理教学,2008(2):18-19.
[8]金爱芬.基于中学地理教材的高校“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1):80-81.
[9]刘兰芳.高师地理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改革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3,24(6).
[10]赵锦慧,杨静,金艳,宋移涛.适用于《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65,66.
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B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