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老师仍然习惯于用传统的方式对孩子们实施教育,弱势的学生群体总是由着这样的老师们胡来,英语单词背不出,抄写100遍,朗读200遍,推迟吃晚饭2小时。暂时的成绩以牺牲学生的休息为代价,以牺牲学生的兴趣为代价,以牺牲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为代价,教学的效益演变为向24小时要效益。
义务教育仅仅是一个人生命前期的准备过程,真正生活是走上社会以后,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没有健康的心态,没有科学的方式,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未来社会不可想象。关于真正教育的思考一刻也没有停止,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采取哪种方式对孩子们实施科学的教育?
一、以素质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有人曾比较中日教育的差别在哪里?一种是功利当先的教育理念,一种是素养至上的教育理念,日本的教育理念缺少中国过于强烈的功利色彩,却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接近儒家的原本思想。当我们津津乐道中国的孩子在每一年国际奥林匹克所获金牌大奖的时候,同样会因为我国的创新能力在国际排名滞后而汗颜。以数学学科为例,十几年来,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的中国孩子很多,但很少人长大以后还从事数学的研究工作,更谈不上最终成为数学的研究专家,数学成绩如此优秀的同学却没有因此而喜欢数学、研究数学,我们的教育需要唤起人们的深思。
一个上学时期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大学毕业从事教学工作以后只是一个非常平庸的老师;一个勉强考取大学的孩子,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之后,为本单位编拟工资方法系统软件得到同行们交口称赞,他的项目业绩也遥遥领先于他人;更听说有名牌大学找不到工作的。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应该是他的综合素质,善于沟通、勤于动手、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人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成绩可以不是很优秀,但心态一定要阳光,一定要有进取意识,一定要善于与人打交道,一定要善于表现自己、推介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长处发展到极致。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心态,一种内在的修养。
二、顺乎自然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审视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能不让我们感到自卑,政府考核学校,学校考核教师,其标准似乎就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当达到统一的要求,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可现实是,我们的教师很难做到这一点,违背自然的教育让人们不堪重负。曾到德国参观教育的同行告诉我们:德国教师的考核由专门的教师委员会实施,他们考量的是教师的课堂,连续一段时间的课堂跟踪,对教师的思想、行为和工作态度进行全面衡量,从来不看学生的成绩,他们解释,学生的成绩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家庭、社会、伙伴、环境等都会对孩子成绩造成巨大的影响,老师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对比我们的教育,用学生成绩对教师进行考核绑定得太重、太过,结果是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得到自然的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不在乎量的多少、不在乎整齐划一的程度有多高。我们需要的是个性张扬、个性发展,顺乎自然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充分体验自信、成功和快乐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100米赛跑的竞技中,两名先天素质差不多的选手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但取得成绩的方式不一样。一名选手在教练甲的呵斥声中,在教鞭下痛苦地接受训练,身心备受煎熬,最终取得优秀成绩;而另一名选手在教练乙的引领下,把运动视为自己的爱好,自己制定目标,按照目标的要求不断强化训练,似乎运动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心理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最终取得优秀的成绩。同样是优秀成绩的取得,我们应该采取哪一种方式?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然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所有的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们的过程中总是拿成绩来说问题,全然不顾孩子的心理感受,更不管学习成绩取得的方式和过程,许多孩子在呵斥中、压抑的状态下学习和生活,根本谈不上学习的兴趣。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需要更新观念,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统一思想,从孩子们的思想出发,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从孩子们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和方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努力发现优点,充分肯定成绩,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们体会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并在成功的激励下不断迈向新的成功。
四、充满惊异、猎奇和创新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似乎非常的程式化,文科学习以机械记忆为主,理科学习以机械模仿为主,在新课改实行以后的今天依然如此,在盲目追求大容量、快节奏和高效益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非常急功近利,全然不顾教育应当是人的生命的一个历程,是感受、是体会、是悟出、是经历,没有惊异、没有猎奇、没有创新,哪来生命的发展?
我们需要唤醒智慧的教育,我们的课程学习和教学行为本身就充满着新奇和惊异,教师的劳动应当成为充满创造性的劳动,对于总是几年、十几年采用同样方式施教的老师,即使他的教学效果再好,也是不合格教师。“钱学森之问”已经唤起我们的警觉,中国的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国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年轻的一代,我们的教育太需要惊异、猎奇和创新了。当我们把课堂设计成坦途的时候,会因为太容易不吸引孩子们,当我们把教学设计得过于艰辛的时候,会因为困难吓倒孩子们,但当我们把教学设计得峰回路转、奇景诱人的时候,行走在路途中的孩子们会被惊异深深地吸引,学习的过程变成猎奇和不断获取成功,创新的火花不断显现,身心震撼,心灵激荡。致深致远的教育影响会流淌在孩子们的血液里,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新生代将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希望。■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楚水初级中学)
义务教育仅仅是一个人生命前期的准备过程,真正生活是走上社会以后,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没有健康的心态,没有科学的方式,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未来社会不可想象。关于真正教育的思考一刻也没有停止,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采取哪种方式对孩子们实施科学的教育?
一、以素质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有人曾比较中日教育的差别在哪里?一种是功利当先的教育理念,一种是素养至上的教育理念,日本的教育理念缺少中国过于强烈的功利色彩,却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接近儒家的原本思想。当我们津津乐道中国的孩子在每一年国际奥林匹克所获金牌大奖的时候,同样会因为我国的创新能力在国际排名滞后而汗颜。以数学学科为例,十几年来,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的中国孩子很多,但很少人长大以后还从事数学的研究工作,更谈不上最终成为数学的研究专家,数学成绩如此优秀的同学却没有因此而喜欢数学、研究数学,我们的教育需要唤起人们的深思。
一个上学时期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大学毕业从事教学工作以后只是一个非常平庸的老师;一个勉强考取大学的孩子,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之后,为本单位编拟工资方法系统软件得到同行们交口称赞,他的项目业绩也遥遥领先于他人;更听说有名牌大学找不到工作的。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应该是他的综合素质,善于沟通、勤于动手、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人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成绩可以不是很优秀,但心态一定要阳光,一定要有进取意识,一定要善于与人打交道,一定要善于表现自己、推介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长处发展到极致。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心态,一种内在的修养。
二、顺乎自然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审视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能不让我们感到自卑,政府考核学校,学校考核教师,其标准似乎就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当达到统一的要求,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可现实是,我们的教师很难做到这一点,违背自然的教育让人们不堪重负。曾到德国参观教育的同行告诉我们:德国教师的考核由专门的教师委员会实施,他们考量的是教师的课堂,连续一段时间的课堂跟踪,对教师的思想、行为和工作态度进行全面衡量,从来不看学生的成绩,他们解释,学生的成绩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家庭、社会、伙伴、环境等都会对孩子成绩造成巨大的影响,老师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对比我们的教育,用学生成绩对教师进行考核绑定得太重、太过,结果是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得到自然的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不在乎量的多少、不在乎整齐划一的程度有多高。我们需要的是个性张扬、个性发展,顺乎自然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充分体验自信、成功和快乐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100米赛跑的竞技中,两名先天素质差不多的选手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但取得成绩的方式不一样。一名选手在教练甲的呵斥声中,在教鞭下痛苦地接受训练,身心备受煎熬,最终取得优秀成绩;而另一名选手在教练乙的引领下,把运动视为自己的爱好,自己制定目标,按照目标的要求不断强化训练,似乎运动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心理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最终取得优秀的成绩。同样是优秀成绩的取得,我们应该采取哪一种方式?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然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所有的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们的过程中总是拿成绩来说问题,全然不顾孩子的心理感受,更不管学习成绩取得的方式和过程,许多孩子在呵斥中、压抑的状态下学习和生活,根本谈不上学习的兴趣。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需要更新观念,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统一思想,从孩子们的思想出发,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从孩子们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和方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努力发现优点,充分肯定成绩,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们体会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并在成功的激励下不断迈向新的成功。
四、充满惊异、猎奇和创新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似乎非常的程式化,文科学习以机械记忆为主,理科学习以机械模仿为主,在新课改实行以后的今天依然如此,在盲目追求大容量、快节奏和高效益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非常急功近利,全然不顾教育应当是人的生命的一个历程,是感受、是体会、是悟出、是经历,没有惊异、没有猎奇、没有创新,哪来生命的发展?
我们需要唤醒智慧的教育,我们的课程学习和教学行为本身就充满着新奇和惊异,教师的劳动应当成为充满创造性的劳动,对于总是几年、十几年采用同样方式施教的老师,即使他的教学效果再好,也是不合格教师。“钱学森之问”已经唤起我们的警觉,中国的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国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年轻的一代,我们的教育太需要惊异、猎奇和创新了。当我们把课堂设计成坦途的时候,会因为太容易不吸引孩子们,当我们把教学设计得过于艰辛的时候,会因为困难吓倒孩子们,但当我们把教学设计得峰回路转、奇景诱人的时候,行走在路途中的孩子们会被惊异深深地吸引,学习的过程变成猎奇和不断获取成功,创新的火花不断显现,身心震撼,心灵激荡。致深致远的教育影响会流淌在孩子们的血液里,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新生代将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希望。■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楚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