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屈辱与民族自省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0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关键词】演初中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课时教学主题,升华
  (2.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5-0029-04
  (3. 教学主题又称教学立意、教学灵魂、教学中心、教学核心目标、教学核心概念,它是课时教学目标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也是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还是选择教学资源和优化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因此,聚焦历史课堂教学就必须深入研究教学主题。
  (4. 从教学理念层面来看,历史学科教学主题的意识已经为大多数历史教师所熟知。但是,从具体历史课时教学实践来看,感性化、表象化和教条化等低层次的主题教学仍然普遍存在,尤以初中历史课时教学为甚。近日,笔者有幸参与石家庄市青年教师初中历史优质课展示活动的评委工作,聆听了数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下面就以此课为例,具体而深入地分析初中历史课时教学主题的升华问题。
  (5.
  (6.
  (7.
  (8.
  (9. 一般而言,初中历史教师提炼课时教学主题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10. 在实验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属于“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学习单元下的一课,其内容标准要求:“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①据此,课标课时教学主题意在揭示八国联军侵华的严重罪行和《辛丑条约》所造成的全面民族危机。在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课程内容要求:“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②与实验版课标相比,2011版课标的课时教学主题除了揭示八国联军侵华所带来的全面民族危机之外,还突出了义和团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这样,列强侵略与义和团反侵略的教学主题就显得更加均衡。
  (11. 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具体体现了课标确定的课时教学主题。该课包括两个子目:一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以大量直观图片和文字细节揭露列强的种种侵华罪行,同时褒扬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二是“《辛丑条约》”,以具体条文揭示其危害,同时批判清政府的求和卖国。③显然,与课标课时教学主题相比,人教版教科书课时教学主题不但强调列强侵略罪行、民族危机的全面加深和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而且又增加了清政府的求和、卖国。
  (12. 教学参考书是教师备课的主要参考用书。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建议,也是紧紧围绕上述教学主题展开的,其“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①
  (13. 在“教课本”的教学惯性思维下,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主题设计承袭了课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基本提法,以列强罪行、条约危害和民族苦难为主,兼及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和清政府的求和、卖国。其基本历史逻辑是:面对八国列强的侵略,义和团英勇抗击,而清政府求和、投降,最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显然,这一主题旨在突出列强侵略与民族屈辱,我们可以称之为“民族屈辱”主题。
  (14. 在中国综合国力已经强大的今天,民族屈辱主题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十分必要。但是,从历史本真、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论和中国近代化转型的时代潮流等综合角度来看,民族屈辱主题就显得比较直接、感性、表面、简单和浅显。第一,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本身来看,民族屈辱主题下的历史逻辑留下了许多待解之惑,它还不能准确地解答如下重大历史问题:对于八国联军的侵华,义和团进行了英勇抗击,清政府和清军的态度和行为又是怎样的呢?是观望、避战,是逃跑、投降,是求和、卖国,是宣战、抵抗,还是兼而有之?这取决于列强、清政府和义和团之间的动态复杂关系,而这种复杂关系又带有不同的历史阶段性。历史事实表明,战争正式爆发后,清政府不但公开向列强宣战,而且清军是许多重大战役的主力,义和团只是配合作战。当然,清政府的抵抗并没有那么坚决和一以贯之。因此,批判清政府自始至终的“求和、卖国”不但有以偏概全的简单化之嫌,而且不符合历史真实。第二,从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论来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据此,民族屈辱主题强调列强的侵略罪行和危害,但这毕竟只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外因,忽视了作为内因主要方面的清政府和义和团,这极大妨碍了我们对于自身历史问题的审视,即深刻反省清政府和义和团自身的历史局限性。而且,在清政府和义和团的内因中,清政府应当是主要的历史当事人,清政府的历史责任理应要大于义和团。因此,我们还要重点反思清政府的历史责任,同时也不能无视义和团自身存在的问题。第三,从中国近代化转型的时代潮流来看,列强集侵略者与近代化先行者于一身,中国集被侵略者与近代化落伍者于一体,被侵略者如果以道德正义来盲目排斥侵略者的近代化就会误入感性爱国主义的迷宫,被侵略者如果以近代化为由而放弃抵抗侵略就会陷入投降卖国的历史漩涡。因此,如何处理好反侵略与近代化的关系,既是清政府和义和团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也是今人反思这段历史的时代坐标,我们权且称之为“民族自省”主题。   (15.
  (16.
  (17.
  (18.
  (19.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一般都会在最后的“历史启示”或“教学拓展”部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屈辱源自落后”“少年当自强”等励志性结论。从形式上看,这些结论已经具有民族自省的成分。但是,由于它们是建立在列强侵略与民族屈辱的单一外因论基础上的,从而使这些结论显得牵强、空洞、模式化和标签化,缺乏具体、准确的历史分析,中国近代的历次侵略战争似乎都可以套用这一结论。因此,提炼此课的民族自省主题,我们还是要把目光从课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转向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本身。
  (20. 实际上,史学研究成果已经基本上理清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来龙去脉。综合林华国的《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陈旭麓的《近代中国八十年》、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等研究成果,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历史过程如下:
  (21.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列强的国际竞争加剧,后起的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广大乡村地区,外国教会与下层民众的冲突不断,各地反洋教的“教案”频发,清政府因惧怕列强军事威胁而一味庇教抑民,矛盾日益累积。
  (22. 1898年,较大规模的义和团群众反帝运动在山东和直隶等地并起,由于清政府的剿抚不定,义和团迅速向京津地区发展,其反帝斗争也从反洋教扩大到仇视和排斥一切外来事物,包括教堂、教会学校、医院、药店、铁路、电线,等等。
  (23. 1900年6月初,迫于列强压力的清政府准许八国派出洋兵450人进入北京来保护使馆。6月10日,增兵使馆的八国联军2000余人强行由天津开往北京,在廊坊遭到义和团和清军董福祥部的阻击,联军被迫撤回天津。6月17日凌晨,八国联军向大沽炮台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清军奋起抵抗,战争正式爆发。随后,慈禧太后连续召开御前会议,决定采纳顽固派的建议,利用义和团的“民气”和“神功”抗击侵略,同时发泄对列强偏袒维新派和光绪帝的私愤。6月21日,清廷发布上谕,号召全国军民与列强“一决雌雄”。在战争中,义和团配合清军英勇抵抗,而清政府一直暗中向列强求和。在北京,为了逼迫列强停止战争,清军对外国使馆时攻时停。义和团配合清军作战,他们手拿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以及其他法宝,施展刀枪不入法术,结果纷纷中洋枪倒下。7月14日,天津城失守。8月14日,北京城陷落。次日,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和一批王公大臣逃往西安,八国联军洗劫北京,罪行滔天。 8月24日,清政府命李鸿章与列强议和。9月7日,请政府宣布“痛剿”义和团。12月24日,慈禧太后接受列强的《议和大纲》,战争基本结束。1901年9月7日,清政府正式签订《辛丑条约》,联军撤出北京。1902年1月7日,清廷返回北京。
  (24. 从民族自省的课时教学主题来看,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朝统治者在某些时段和某些战役中确实抵抗了列强的侵略,而且,与分散、武器落后的义和团相比较,清军也是作战的主力,斥责清政府不抵抗或投降卖国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是,清政府战前对列强的妥协退让和对义和团的镇压,不自量力地同时向八国列强宣战、战中对列强的求和和对义和团的利用,战后对列强的一味乞和和对义和团的剿杀,无不折射出慈禧太后把个人权位置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的极端私权观,此前的戊戌政变也足以证明这一点。义和团的反帝爱国精神值得肯定,但也不能将义和团夸大为抵抗列强侵略的主力,似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是列强和义和团之间的历史事件,清政府好像只是一个无关者。而且,义和团的激烈、极端、迷信的仇洋排外思想和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违背世界近代化的历史潮流的。因此,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慈禧太后的以私害公和义和团的笼统、迷信排外是需要我们直面反思的历史教训。
  (25.
  (26.
  (27.
  (28.
  (29.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民族屈辱主题一家独大。在史学研究领域,基于近代化取向的民族自省主题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有些激进观点甚至走向了淡化列强侵略罪行、否定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错误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教师为了避免引起学生思维混乱而对史学研究新取向敬而远之,继续稳妥地固守课标和教科书的民族屈辱主题;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民族屈辱主题的不足,但限于时间和资料的限制,仍然无法升华民族屈辱主题。
  (30. 民族自省主题的提出,不是因民族屈辱主题过时而要取而代之,更不是因民族屈辱主题有误而要否定之,民族屈辱主题与民族自省主题之间的关系是显性与隐性、表面与内在、外因与内因、反侵略与近代化、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一体两面,是基础与升华的拓展关系。民族屈辱主题揭露了列强的侵略罪行、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屈辱,抓住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起因,奠定了历史认识的基础;民族自省主题审视清政府的主要历史行为和义和团的次要历史行为,在肯定它们联合反侵略的前提下,进一步反思其历史局限性,这不是苛责历史当事人,而是历史认识的升华,因为历史认识的最难处就在于直面自己的错误和失误。
  (31. 从民族屈辱主题向民族自省主题的升华思路出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教学主题可以表述为:面对八国联军的大规模侵华战争,清政府联合义和团予以抵抗,反侵略的“战”“和”波折与最终失败折射出了慈禧私权至上和义和团笼统排外的历史局限性;《辛丑条约》造成了巨大的民族屈辱,但也大大增强了改革与革命的民族自省力。
  (32. 教学主题的提炼与升华,既不能随意猎奇史学界的所谓“新异”观点,也不能局限于课标和教科书的观点,更不能因现实需要而贴标签,其根本出发点是回归历史本真,把基本历史事实搞清楚,史实既清,其义自现,主题自明。因此,从“教课本”回归到“教历史”应该成为中学历史教师的自觉意识。
  (33.
  (34. 【作者简介】范红军,男,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教学论研究。
  (35. 武善忠,男,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历史教学工作。
  (36.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关键词:新情境,文科班教学,戊戌变法,考试范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17-0008-05   每年高考结束之后,都会有一些学生反映“教的没考,考的没教”,特别是近年,情境题已成为历史高考试题的基本形态,浩瀚的史料为命题创设新情境提供了巨大空间,同时也预示了试题可能到达的深度与广度。学生的反映很真实,“教的没考”指围绕教材知识的复习,无微不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新青年》,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01-0028-07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人教版必修3的第16课,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思想”共同构筑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知识脉络,而思想解放运动发展至新文化运动阶段,其注重反思的特点尤为明显。就本课教学内容而言,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
关键词乔治三世,伯克,《法国革命论》,托利-保守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11-0012-05   辉格党的一党寡头统治,从1714年延续到18世纪60年代,因乔治三世即位而中断。这就再次表明,政党的命运和党派政治思想的强弱,与王位更替密切联系在一起。   乔治三世在位前期,即从1760年至1782年,英国工业革命逐步启动,政治上却出现倒
关键词 中央与地方,权力平衡,新高考,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7-0031-06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变化是永恒的,但也存在某一阶段相对稳定的社会状态。这种稳定是各种力量相互平衡的结果,平衡一旦被打破,各种力量就开始进行新的较量,直至找到更加合理的力量对比以实现新
围绕学、政、教分析晚清中国的知识转型,大致可以梳理出这样的基本线索:其一,“教”与“学”之结合构成来华西人“援西入中”的基调,区分“西教”与“西学”,相应成为晚清接纳近代知识的重要一环;其二,“政”与“艺”的变奏映射出中国本土对新知的接引,方向多所调整,内涵不断拓展;其三,“学”从“器”“技”“艺”“术”的定位中被拯救出来,并在“普遍性”与“现代性”的论述中奠定其地位。内中所展示的“变奏”,即是“
美丽的新娘  那个曾经的女孩,白白的,天生一种孤傲高贵的气质,眼睛大大的,在一群同学之间分外打眼。  她不是我的同班同学,而是我好友的同班同学,她们两个,家里条件都好,从小就学的钢琴,因此,她们考到艺术学院,是深造钢琴的。而我能来到这里上学,纯粹是偶然,命运使然,我结识了小兵。  她们两个是那批校友里比较能瞧得起我的,说实话,我跟她们都没有相同的背景。我习惯了蹭她们的饭,习惯了抢她们的衣服穿。  
关键词 核心素养,教学评价,系统建模,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23-0032-05   近年来,“核心素养”一词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持续关注。从国际上看,各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体涉及“人格构成及其发展”“学力模型”和“学校愿景”等三大领域,强调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与通讯能力、公民素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等。①而在国内,自党的十
关键词:史料教学,核心素养,目标达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17-07  2017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问世以来,广大历史教师最关心的是如何在教学实施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对此,不少学者、老师纷纷撰文阐述各自的看法。从已发表的论文来看,学者们的探讨大多未能超越传统学科教学论研究的范畴。这里笔者试从课程的视角,结合教学设计的要求,谈谈自
瓦连京确信父亲是不爱自己的,从他摇摇晃晃能在屋子里走路开始就感受到这点。  有几回他被长他3岁的哥哥推倒,躺在地上嚎哭起来。高大威猛像乌拉山般雄壮的父亲正坐在那里抽纸烟,只扭头看了一眼,轻声道:“瓦利亚,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  瓦连京还是觉得委屈,他需要有人拉他一把,搂在怀里安抚几句。正准备晚餐的母亲在围裙上擦着手走过来,蹲下身子,满脸笑意:“瓦利亚,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听爸爸的话。”他还是
大学教师:开展互动活动,增进两代父母的沟通  隔代教育是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剧烈的社会竞争让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年轻父母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而老一辈父母没有了工作和生活的拖累,身体素质也还算强壮,于是,四个老人照看一个孩子似乎就成为必然。  但是,隔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两代父母育儿观念不同。老一辈父母具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而年轻父母的育儿方法多来源于网络和书籍,在他们看来,老一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