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彝族毕摩又有“西波”、“溪婆”、“阿闭”、“布慕”、“拉摩”等多种异称异写,是彝族社会的祭司和民间知识分子。
普顺发是禄丰县高峰乡大花箐村人,生于1936年,出生毕摩世家。他幼年读私塾,习《大学》、《中庸》、《孟子》、《百家姓》等古汉文,同时又跟从堂伯父学习彝经和祭司知识,所以,他既懂汉文,又通彝族传统文化。
普顺发曾经担任过公社党委书记、农场总指挥等职务,1956年因主持火把节祭祀活动,受到批斗、撤职、开除党籍,遣回生产队当会计,1982年落实政策,重新安排工作,在高峰乡供销社任仓库管理员。1996年退休后,他潜心钻研彝族文化,自费去各地拜访同行,对祖传的毕摩经加以补充、校正和诠释含义。经过多年辛苦的工作,他用汉字记彝音的办法,记录了《火把节祭经》、《丧葬经》共三本草稿五千余行,为抢救、整理毕摩文化做了大量工作。现在他已经选定三个初中文化的弟子,准备正式地传授毕摩知识,为彝族毕摩后继有人做基础。
时不待人,普顺发现在已经70岁了。
作为毕摩,普顺发不仅仅要主持祭祀,还要制作傩面具、绘画,还要在祭祀活动中舞大刀和吹唢呐。
彝族祭祀活动以火把节祭祀和丧葬祭为要。
火把节祭祀
火把节祭祀内容包括招魂、祭山神、祭天、祭土主、扫堂和送火神等活动。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彝族火把节开始。是日傍晚,家家户户招魂祭祖,各户男主人一般自己行祀,也可请毕摩做。若有鸡献神,必到土主庙敬奠,然后从土主庙把全家人的魂招回家里灶堂边,多病的人要用锅烟子涂额头,以示魂已附身,病去灾除。家境贫困,无资向土主神献鸡的家庭,则煮只鸡蛋在院坝招魂也可。
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由毕摩着法衣法帽,带阴阳卦具,摆出威严神圣的样子,率领大刀队、令旗队祭山神点官。一般山神都是位于村左的山头上,一棵栗树为代表,无庙。山神树下铺撒青松毛,插松牌,上香,敬三碗酒及一碗米;三个傩面具供上:庚英颇居中,伧司颇在右,艾目灵置左;龙虎凤旗、小面具、大刀、火把插两边,助手用一个烧火的犁头浇醋绕傩面具“打醋汤”;然后参祭人员在毕摩率领下向山神和三傩面具跪拜。
接着是毕摩祷告,内容大致如下:“公元××年六月二十五日 ,黄道吉日,今有楚雄州禄丰县海联办事处高栗哨大小花箐,谨向庚英颇、伧司颇、艾目灵各路大神大将在天之灵祷告,保佑我普胡四姓人火把节顺顺利利,人人脚不碰钉,手不碰铆。保佑普胡四姓堂上有寿星,厨内使佣人,出外骑骡子,说话超常人。人在我之上,请赐金和银;人在我之下,为我服劳役。我们有七擒孟获之师,有猛虎孟良之将。谨请上界大神大将诸路神灵降临凡间领受我们普胡四姓合村人等虔诚敬意。”
祷告完毕,众人起立,鸣三炮。毕摩开始为傩面具点官。用一只大红公鸡(忌用白色鸡),用手掐破鸡冠,挤出鸡冠血为傩面具点官,先点眼,后点嘴、鼻、耳,边点边念:“一点眼睛看四方,二点耳朵听八方,三点眼睛吃猪羊,四点鼻子闻吉祥。”点完后公鸡放生不杀,敬献一只黑山羊。
全套祭祀仪式毕摩不用法铃,解释说,庚英颇、伧司颇、艾目灵三大傩神在场,其神力大,司掌毕摩和各路神灵,不必使用神铃,法事顺畅。仪式尾声,打卦卜吉凶,得阴阳卦象为大吉大利,预示火把节过得圆满成功。
大刀队在祭天山经过三个营盘的刀舞后,毕摩率众人冲向山顶的祭天坛,举行祭天仪式。插松牌,铺一层青松毛,置三碗酒,七个大小傩面具以及三副卦具放在神坛,鸣土炮三响,毕摩率众人向天神跪拜,念诵祭经祷告,祈求天神保佑全村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民安康。
三个傩面具中的艾目灵指的是天神,它与祖先神、土主并列,共同构成彝族的三大重要保护神。因此,祭天仪式很隆重,历史上行太牢(牛牲)之礼。祭完天神,已是黄昏时分,众人带着所有道具按原路返回土主庙,准备就餐。开饭前毕摩必先祭土主神,献酒敬肉,因土主是一村的最大的保护神,故开饭前必祭之。毕摩祷告,祈求土主保全村人畜平安,人丁兴旺,无灾无病。
大花箐村的土主庙位于村左(彝族以左为大),内供大黑天神土主(塑像为三头六臂,三眼)、关圣(即关羽、武神)、财神老爷。据介绍,关圣庙过去另立,祭祀活动休息,参祭人员回土主庙用餐的时候,傩面具和彩旗摆放在关圣像边,毕摩于此处上香献酒祷告。
二十七日上午,毕摩为各家各户“扫堂”。所谓扫堂,即驱除游荡在堂室里的专事害人的凶鬼邪魔。当地彝族认为,一切灾难尤其是患病,都是凶鬼邪魔作怪所致,所以,病灾多的家庭特别欢迎扫堂,唯死人未抬出者不扫,生小孩未满月人家不扫。仪式开始,一人举火炬(俗称火把)站立大门口,一人喷汽油于火苗,熊熊爆发,火炬绕门楣,以示驱邪。随后,大刀队鱼贯冲进门庭,协助毕摩逐鬼。毕摩早已在堂屋忙碌着布置神坛。神案里插香,置三碗酒、一碗米,案前母瓦里放着火炭。三个大傩神像倚供桌摆放,两侧插虎、龙、凤凰彩旗。毕摩唱诵《火把节祭经》捆鬼逐鬼,主人或生病者在毕摩身旁坐下。
仪式结束时,大家用汉语高呼:“大吉大利!”毕摩将炒豆撒出去,“嘟!嘟!”唤神兵神将的马来吃豆子,众人抢吃豆子。吃罢高呼“玛哩玛瑙—呜!(意病魔已除)”,众人出门,毕摩取净水口喷水,将剩余水泼向门外。主人则将鬼火盆端到村外十字路口,这家扫邪恶驱鬼便告结束。火把节的最后一场祭仪便是送火把,护送各路神灵回天。在火把山烧毁大小傩面具和彩旗,毕摩坐在熊熊火堆前念诵《火把节祭经·押送鬼》,把害人的所有邪魔鬼怪押送去。鸣炮三响,祭仪告毕。 丧葬祭祀
在丧葬祭仪式方面,普顺发擅长教路和制作祖灵牌。
彝俗重葬礼,老人去世,家人必延请毕摩主持葬礼,为亡灵指引赴祖先发祥地的路线,祖先曾迁徙居住过的地名必须交待清楚,否则亡灵会误入歧途,反害于家人。《教路经》相当于彝族的历史地理知识,普顺发通过研习,掌握了这些知识,因此请他做丧葬祭仪的丧主很多。
傩面具和彩旗是火把节祭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道具,这些道具普顺发也会制作,而且他制作的道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傩面具有大小之分:大面具有三个,分别是庚英颇、伧司颇和艾目灵,根据彩绘的颜色又叫大黑脸、大红脸和大白脸;小面具四个,分别称黑脸、红脸、白脸和花脸。大小面具都有石制模型,按模型制作,遗憾的是大面具的三个模型中,有两个毁于“文革”时期。大面具制作比较复杂,小面具简单,画出脸谱即可。
制作傩面具,首先用白色厚纸潮湿后在石模型上裱糊,成脸形,烤干后固定在竹制骨架上,绘制脸谱。庚英颇面具用黑墨水画出五官轮廓,再配其他颜色,使得形象丰满,栩栩如生。另两个面具分别用红、白颜色画出轮廓,配其他颜色。庚英颇面具有三只眼睛,额上一只直眼专看鬼事。耳朵是两个小人头,名称报耳神,能闻知千里外的消息。帽子上绘二龙抢宝。红脸伧司颇帽上绘一只老虎,表明彝族以虎为图腾。白脸艾目灵的帽上绘一太极图。从三个面具的颜色搭配来看,有主次之别,主色绘轮廓,区别神的身份,次色有若干种配料,以衬托神的形象。
彩旗呈三角形,分虎旗、龙旗、凤旗和凰旗。虎旗画一只昂首挺尾奔跑状的老虎,两侧有两只苍蝇,据说两只苍蝇追着老虎咬,致使老虎怒奔。这寓含着很深的哲学道理:老虎是兽中之王,凶猛无比,所有兽类都要屈服于它,却被两只小小的苍蝇追着怒奔,奈何不得。
龙旗上画着一条飞腾的龙;凤旗之凤呈起飞状,凰旗之凰呈降落状。这些图案细细品赏,韵味无穷。普顺发不仅会绘画,还会塑土主庙里的神像。祭祀用的唢呐、大号、小号、大鼓、大锣、小锣、钹等一整套乐器,普顺发都有收藏,而且能吹善舞。
大刀舞是火把节祭祀活动中独特的舞蹈,过去广泛流传,现在已濒于失传,据说其源于清代。禄丰乃古盐道,每天都有商贾经过,关羽庙自然也在古道上的彝村兴建起来,关羽受到推崇,人们把他当作武神和财神来敬奉,关刀就此传入。彝族以关刀取代棍棒,加以适当改造,形成了大刀舞。祭祀的时候,借助关刀神力,驱鬼逐魔,祈福纳吉,永保安康。
大刀舞现在成为娱乐性质的彝族民间舞蹈。传说,大刀舞曾有“七十二套路”,后来逐渐失传。许多人只知一、二,唯普顺发能舞十个套路:亮刀、前门棍、星光拳、链夹棒、双斧、四梅花、簸箕转、四梅灯顶、蔡阳刀等。动作要领是:手握刀柄,右手握前,左手握后,刀刃朝上,目视锋刃,先出右脚,迈脚三步,分别是慢、中、快,出完三步另起;时而拼刀,时而举刀,表演中千变万化,十分精彩
刀队由青壮年男子组成,必须是双数,38、40、42到52不等,有大刀的抬大刀,无大刀的抬棍棒也可以;旗队由不满16岁的男孩组成,抬红黄绿24面纸彩旗。行舞时,大刀队在场地
中间,旗队在大刀队的外侧围成两圈,随着刀舞,旗队绕两圈后须逆向运动……
做为彝族毕摩,普顺发的传统文化知识,赢得广大彝族群众的认可。有些人劝他,不要什么都告诉人家,自己要保留一些。他不以为然地说:“不介绍,外面的人怎么会知道我们楚雄彝族的民族传统文化”?
普顺发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彝族传统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尽力,为此,他荣获了“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艺人”的称号。
这是一位通晓大义的真正的彝族信使!
参考资料:
唐楚臣、普顺发《高峰乡火把节调查报告》载《彝族文化》1994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