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择业观进行探索与研究,从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分析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分析两方面,分析研究了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择业观的特点。探索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模式和效果,并结合创新创业的新时代特点,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书和一对一就业辅导及就业讲座四方面对如何树立高职高专学生正确的择业观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高专;择业观
中图分类号:F249.2;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7-0217-01
近年来,伴随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和层次发生了改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直接导致企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用人量直线上升,高职高专学生的择业面增加。如何结合新时代特点进行高职高专学生择业观教育成为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事情。
因此,深入分析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择业观现状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结合创新创业的特点,探索高职高专学生择业观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职高专学生的择业观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而高职高专学生的择业观直接影响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的择业观主要问题可以总结概括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自我定位不准确,另一方面则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因素。
(一)自我定位不准确
高职高专学生对现阶段就业市场了解较少,对自身能力等方面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而影响了择业观的形成。主要集中于这几个方面:
1.高职高专学生从事的工作专业性较强,在工作中,实操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与学习中的实操技术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高专学生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择业时容易误判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以及自身对企业期望值。
2.无论是自身专业的本行业还是其他行业,学生对行业的发展大方向和内部岗位的职位要求都没有深入的了解,缺乏自身的主观判断和权威性渠道的介绍。信息来源的不准确性往往导致学生对岗位和行业前景的认知不全或者错误,最终影响对自身的定位。
3.兴趣爱好在择业中体现的是学生常常仅凭兴趣爱好去选择就业方向。对工作内容感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在工作中做到更好,但是自身的兴趣是否有长久的可发展性和可延续性却是学生从未思考的问题。当兴趣发生转变或者无法很好的将兴趣和职业相结合,学生的择业观将会改变,这种改变导致的直接结果常常表现为频繁的更换工作,无法给自身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
4.在经济主导的社会中,高职高专学生往往在择业中选择薪资待遇高的工作,而不去考虑工作的后期发展。大部分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初期薪资较高的高薪工作,在数年后很少会有大幅度增长或者岗位提升的空间。因而,根据薪资高低来判断企业好坏是极为不准确的。
5.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一味追求社会地位高的工作,但高职高专学生的大部分工作只有通过一线的技术磨练和研究,才能为后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一线工作的社会地位较低,往往导致部分高职高专学生为了所谓的社会地位来定位自身的择业方向。
6.创新创业的大力宣传。高职高专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在总体规划和大方向的把握上有些许欠缺,而在创业中,这种战略性的眼光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同学以自身在校期间接触的事务来判断自身的创业能力,将会影响其判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7.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对自身进行分析了解。常常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跟风现象。认为别人去的企业一定好,也一定适合自己,而忽视了自身的特点和专长。
(二)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因素
1.高职高专学生一般对自身信心不足,遇事较容易产生挫败感。在择业中,面试结果不理想时,容易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不断自我否定。在竞争者较多时,专科学历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不敢尝试、不敢竞争,从而错过更为合适自己的企业和岗位。
2.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父母和老师有较强的依赖性。在面临择业等较大问题时,缺乏对自身的判断,没有勇气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决策,更加倾向于父母和老师的意见,一味依赖老师和家长的选择,缺乏自主意识。
3.在面对问题时,高职高专学生较容易选择放弃,缺乏坚持下去的毅力和耐心。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在反复尝试无效后,往往难以承受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认真努力后没有得到回报)。此外,多数高职高专学生对工作环境和内容有较大的期望,但正式工作中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与预期值差距较大。学生很难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对这种差距的承受能力较差,最终导致离职。
二.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择业观教育分析
(一)校企合作
近年来,“订单式”培养成为目前校企合作中最为广泛推行的一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在校对学生进行相关就业培養的同时,也会把自身的企业文化等信息传递给学生,附带的企业特点较为突出,让学生产生该行业所有企业都是同等情况的概念。这种概念的产生束缚了学生对相关专业企业的期望,并以此作为衡量对口专业企业的标准。
(二)就业指导课程
为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高职高专院校均设置了专项的就业指导课程。在课程中,行业总体形势的介绍会导致高职高专学生对自身的就业产生盲目的自信或者自卑,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定位和对企业的期望值;职业测评让学生一味的追求测评出来的结果,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和测试的主次性。
(三)创业指导课程
相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业指导课程。创业指导课程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有关内容和政策,为今后的择业增加新的方向。由于高职高专学生所处平台接触的前沿性信息较少,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创业的意义。课程中的性格测试、创业计划书的撰写等,学生仅仅作为课程在完成,甚少有学生认真思考自身创业的可能性并着手调查研究。在现阶段,创业的整体规划以及后期回报和意义需做进一步的说明,帮助学生把创业纳入择业中。 (四)就业相关竞赛
为加强学生对择业观培养的重视,各类就业相关比赛逐年增加。本意是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帮助学生更加系统的梳理自身适合的职业生涯。但高职高专学生往往只把前期的学习和整理作为参赛的一部分,偏离了最初设立相关就业比赛的意义。
三.高职高专学生择业观教育改进建议
(一)成立就创业指导中心
依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及学校发展的需求,建立一个相对科学的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相应的资金及办公场地和办公设备,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开展并执行科学的就业指导工作[2]。学生到固定场所进行一对一的回答指导,可以更加有效的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付诸行动,形成良好的择业观。高职高专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心态难以在短期内调整好。帮助每一位毕业的学生消除他们在就业前的迷茫感及恐惧和焦虑,排解相应的就业压力。[3]
(二)针对性提高
高职高专学生从事一线工作较多,专业性强。在进行就创业课程教育和就创业相关讲座安排时,应以专业为单位分专业开展择业观教育,让学生的择业观更加符合当下的社会需求。针对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邀请相应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
(三)后续择业观教育
高职高专院校的择业观教育除了择业前期的引导性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择业观以外,后期的择业观培养和调整同样是高职院校择业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进入企业正式工作后,学院应该定期邀请学生回校进行座谈会或者前往学生所在企业进行回访。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习现状后,根据汇总情况,安排相应的短期讲座或者网络课程,帮助进入工作状态的学生更好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职场能力,增加职场适应性。
四.结语
高职高专学生择业观教育是一件复杂且长期的事情,我们在进行学生择业观教育时,要注意行业动态和学生的后续可持续发展性,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结合;综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特点,注重理論与实际的结合。高职院校在学生择业观教育上,只有不断探索研究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培养出国家社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6]号文.
[2]阮长庆 王导利.解析新时期高职就业指导工作及建议[J].管理视窗,46.
[3]王龙.新时期高职就业指导工作探析及建议[J].广东教育(职教版).2009(11).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高专;择业观
中图分类号:F249.2;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7-0217-01
近年来,伴随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和层次发生了改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直接导致企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用人量直线上升,高职高专学生的择业面增加。如何结合新时代特点进行高职高专学生择业观教育成为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事情。
因此,深入分析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择业观现状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结合创新创业的特点,探索高职高专学生择业观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职高专学生的择业观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而高职高专学生的择业观直接影响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的择业观主要问题可以总结概括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自我定位不准确,另一方面则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因素。
(一)自我定位不准确
高职高专学生对现阶段就业市场了解较少,对自身能力等方面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而影响了择业观的形成。主要集中于这几个方面:
1.高职高专学生从事的工作专业性较强,在工作中,实操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与学习中的实操技术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高专学生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择业时容易误判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以及自身对企业期望值。
2.无论是自身专业的本行业还是其他行业,学生对行业的发展大方向和内部岗位的职位要求都没有深入的了解,缺乏自身的主观判断和权威性渠道的介绍。信息来源的不准确性往往导致学生对岗位和行业前景的认知不全或者错误,最终影响对自身的定位。
3.兴趣爱好在择业中体现的是学生常常仅凭兴趣爱好去选择就业方向。对工作内容感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在工作中做到更好,但是自身的兴趣是否有长久的可发展性和可延续性却是学生从未思考的问题。当兴趣发生转变或者无法很好的将兴趣和职业相结合,学生的择业观将会改变,这种改变导致的直接结果常常表现为频繁的更换工作,无法给自身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
4.在经济主导的社会中,高职高专学生往往在择业中选择薪资待遇高的工作,而不去考虑工作的后期发展。大部分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初期薪资较高的高薪工作,在数年后很少会有大幅度增长或者岗位提升的空间。因而,根据薪资高低来判断企业好坏是极为不准确的。
5.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一味追求社会地位高的工作,但高职高专学生的大部分工作只有通过一线的技术磨练和研究,才能为后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一线工作的社会地位较低,往往导致部分高职高专学生为了所谓的社会地位来定位自身的择业方向。
6.创新创业的大力宣传。高职高专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在总体规划和大方向的把握上有些许欠缺,而在创业中,这种战略性的眼光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同学以自身在校期间接触的事务来判断自身的创业能力,将会影响其判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7.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对自身进行分析了解。常常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跟风现象。认为别人去的企业一定好,也一定适合自己,而忽视了自身的特点和专长。
(二)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因素
1.高职高专学生一般对自身信心不足,遇事较容易产生挫败感。在择业中,面试结果不理想时,容易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不断自我否定。在竞争者较多时,专科学历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不敢尝试、不敢竞争,从而错过更为合适自己的企业和岗位。
2.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父母和老师有较强的依赖性。在面临择业等较大问题时,缺乏对自身的判断,没有勇气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决策,更加倾向于父母和老师的意见,一味依赖老师和家长的选择,缺乏自主意识。
3.在面对问题时,高职高专学生较容易选择放弃,缺乏坚持下去的毅力和耐心。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在反复尝试无效后,往往难以承受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认真努力后没有得到回报)。此外,多数高职高专学生对工作环境和内容有较大的期望,但正式工作中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与预期值差距较大。学生很难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对这种差距的承受能力较差,最终导致离职。
二.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择业观教育分析
(一)校企合作
近年来,“订单式”培养成为目前校企合作中最为广泛推行的一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在校对学生进行相关就业培養的同时,也会把自身的企业文化等信息传递给学生,附带的企业特点较为突出,让学生产生该行业所有企业都是同等情况的概念。这种概念的产生束缚了学生对相关专业企业的期望,并以此作为衡量对口专业企业的标准。
(二)就业指导课程
为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高职高专院校均设置了专项的就业指导课程。在课程中,行业总体形势的介绍会导致高职高专学生对自身的就业产生盲目的自信或者自卑,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定位和对企业的期望值;职业测评让学生一味的追求测评出来的结果,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和测试的主次性。
(三)创业指导课程
相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业指导课程。创业指导课程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有关内容和政策,为今后的择业增加新的方向。由于高职高专学生所处平台接触的前沿性信息较少,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创业的意义。课程中的性格测试、创业计划书的撰写等,学生仅仅作为课程在完成,甚少有学生认真思考自身创业的可能性并着手调查研究。在现阶段,创业的整体规划以及后期回报和意义需做进一步的说明,帮助学生把创业纳入择业中。 (四)就业相关竞赛
为加强学生对择业观培养的重视,各类就业相关比赛逐年增加。本意是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帮助学生更加系统的梳理自身适合的职业生涯。但高职高专学生往往只把前期的学习和整理作为参赛的一部分,偏离了最初设立相关就业比赛的意义。
三.高职高专学生择业观教育改进建议
(一)成立就创业指导中心
依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及学校发展的需求,建立一个相对科学的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相应的资金及办公场地和办公设备,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开展并执行科学的就业指导工作[2]。学生到固定场所进行一对一的回答指导,可以更加有效的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付诸行动,形成良好的择业观。高职高专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心态难以在短期内调整好。帮助每一位毕业的学生消除他们在就业前的迷茫感及恐惧和焦虑,排解相应的就业压力。[3]
(二)针对性提高
高职高专学生从事一线工作较多,专业性强。在进行就创业课程教育和就创业相关讲座安排时,应以专业为单位分专业开展择业观教育,让学生的择业观更加符合当下的社会需求。针对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邀请相应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
(三)后续择业观教育
高职高专院校的择业观教育除了择业前期的引导性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择业观以外,后期的择业观培养和调整同样是高职院校择业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进入企业正式工作后,学院应该定期邀请学生回校进行座谈会或者前往学生所在企业进行回访。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习现状后,根据汇总情况,安排相应的短期讲座或者网络课程,帮助进入工作状态的学生更好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职场能力,增加职场适应性。
四.结语
高职高专学生择业观教育是一件复杂且长期的事情,我们在进行学生择业观教育时,要注意行业动态和学生的后续可持续发展性,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结合;综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特点,注重理論与实际的结合。高职院校在学生择业观教育上,只有不断探索研究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培养出国家社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6]号文.
[2]阮长庆 王导利.解析新时期高职就业指导工作及建议[J].管理视窗,46.
[3]王龙.新时期高职就业指导工作探析及建议[J].广东教育(职教版).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