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更有兴趣。但是,现在很多数学课堂在创设情境时只考虑情境创设为教学带来的热闹,而忽视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这个宗旨,因而使情境创设变得牵强附会,起不到真正的效果。
一、情境创设目的不明,思路不清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教学中少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中的课堂。于是,每次上课都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导致了情境的创设成了一种形式。如教学“元、角、分”,教师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师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大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可是,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这样的情景创设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思考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需要达到什么目的。情境创设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我们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都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二、情境创设游离生活,脱离认知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而当下有些教师为了赶“时髦”,情境创设为了求新,往往会使情境的创设脱离学生的生活和认知。例如,某位低年级教师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提到了我国的嫦娥一号卫星的有关数据,如运行高度距地球的高度是远地点38万千米,近地点是35万千米,学生听了这些数据后也只是配合教师“哇,哇……”乱叫,因为低段学生头脑中对“一千米”这样的长度概念都没有,更不用说是几十万了。再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除多位数》时,教师创设了求各种车辆速度的情境。计算结果却发现飞机最快,公共汽车第二,特快列车第三,学生当场就提出问题在生活中特快列车的速度要比汽车快。虽然情境是虚拟的,但我们教师在创设时也应该考虑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误导了学生。
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有位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的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另一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情境创设缺少童趣,淡化数学味
数学课应该要体现数学味,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大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在情境创设时既要考虑到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突出童趣,同时又要省去一些无关的情境创设。有些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大大干扰了课堂的进程,降低了数学味,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尽量创设一些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游戏等情境。此外,教师要在有限的数学课堂时间内尽快地实现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过渡,才能使之成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
四、情境创设形式单一,内容乏味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往往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教师总是创设同一主题的情境。如课堂中总是利用学生在校园植树、到商场买东西等作为情境进行教学,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这样的教学情境对他们来说就失去了吸引力,自然也就无法再激起学习的兴趣了。所以,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童话情境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而有的教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头像+习题”。如有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单一:首先是孙悟空头像 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 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这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在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情境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是为数学本质服务的。教师应依据数学知识的线索,努力创设活而不乱,静而不僵的教学情景。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课堂充满活跃。充满精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情景,爱你还须有商量。
一、情境创设目的不明,思路不清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教学中少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中的课堂。于是,每次上课都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导致了情境的创设成了一种形式。如教学“元、角、分”,教师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师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大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可是,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这样的情景创设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思考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需要达到什么目的。情境创设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我们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都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二、情境创设游离生活,脱离认知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而当下有些教师为了赶“时髦”,情境创设为了求新,往往会使情境的创设脱离学生的生活和认知。例如,某位低年级教师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提到了我国的嫦娥一号卫星的有关数据,如运行高度距地球的高度是远地点38万千米,近地点是35万千米,学生听了这些数据后也只是配合教师“哇,哇……”乱叫,因为低段学生头脑中对“一千米”这样的长度概念都没有,更不用说是几十万了。再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除多位数》时,教师创设了求各种车辆速度的情境。计算结果却发现飞机最快,公共汽车第二,特快列车第三,学生当场就提出问题在生活中特快列车的速度要比汽车快。虽然情境是虚拟的,但我们教师在创设时也应该考虑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误导了学生。
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有位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的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另一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情境创设缺少童趣,淡化数学味
数学课应该要体现数学味,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大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在情境创设时既要考虑到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突出童趣,同时又要省去一些无关的情境创设。有些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大大干扰了课堂的进程,降低了数学味,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尽量创设一些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游戏等情境。此外,教师要在有限的数学课堂时间内尽快地实现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过渡,才能使之成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
四、情境创设形式单一,内容乏味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往往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教师总是创设同一主题的情境。如课堂中总是利用学生在校园植树、到商场买东西等作为情境进行教学,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这样的教学情境对他们来说就失去了吸引力,自然也就无法再激起学习的兴趣了。所以,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童话情境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而有的教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头像+习题”。如有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单一:首先是孙悟空头像 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 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这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在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情境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是为数学本质服务的。教师应依据数学知识的线索,努力创设活而不乱,静而不僵的教学情景。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课堂充满活跃。充满精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情景,爱你还须有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