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如何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笔者从“感悟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 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即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教学中,学生只会用数学知识解题,而不会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社会实践中实际问题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小學数学教学中,走与实际生活融合的数学教学之路,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去发现、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激情的“生活”中,去探索,去感悟。
在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我和全班学生约定,在某一天不许任何人使用数学中的数字、计算、方向和位置等知识,看能否度过一天。结果在第二天的交流体会中,所有人都失败了,因为他们在家打电话,看电视,出门买东西,到什么地方去,甚至吃饭……等等都要用到了数学中的数字、时间、人民币、方位、计算等。
教学中,让学生从购物、出行、玩、日常生活等方面“找”数学,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的意识。如学生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后,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今天,吃过早饭,我和妈妈一起去外婆家玩。从家里出发,先向西走800米,过了东大街,再向南走450米,就到了外婆家。
这样,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份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感悟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联系“生活画面”,揭示数学规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在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例如,教学“连减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我为学生创设一个“课堂购物”的情境:书包76元,钢笔14元,足球44元,球拍36元。如果给你100元只买两件东西,你准备买哪些?如果有余,还剩多少元?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敞开思路,寻求购物的方案。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交流。学生列出所有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你有哪些发现?100-44-14=42100-(44 14)=42100-76-14=10100-(76 44)=10100-44-36=20100-(44 36)=20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后全班交流。此时,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再写几道连减法题目,算一算,是不是符合这个规律?用什么样的形式,能把这个规律表达出来呢?这样,就使学生大脑高度兴奋的状态下,既紧张又轻松地揭示了a-b-c=a-(b c)的数学规律。
三、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通过丰富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课堂中系统地、完整地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要尽量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以学校大门口的公路上的各种动态车辆为素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过往车辆的情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5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背景。
2、恰当地选择生活化的数学素材。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利用学校的乒乓球台、篮球场、教室黑板、课桌面等,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通过四人一小组实地测量、记录计算、概括总结,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的理解,熟练地掌握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达到灵活运用。
3、适当地重组教材,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我区选择了适合当地的人教版教材,教材中大多数是经过提炼的典型数学问题,具有大众化,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有些不适应本地的数学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学情,适当的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创造性地做些改动,尽量从学生生活中选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
四、开放“生活时空”,发展思维
数学教学的时空范围,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小课堂”,应突破课时和教室的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大课堂”,体现大数学教育观,这也是数学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开放数学教学的时空,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开设生活数学课。开设生活数学系列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共同取向。如研究生活中的数字规律,组织丈量土地,估算油漆墙壁的面积,开办“数学超市”模拟计划等等活动,无一不体现着数学的实用性。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事物,还必须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自觉性。例如,学习了丈量土地后,可让学生先用步测再用米尺测量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比一比误差是多少?学习了平均数以后,记录某周周日至周六每天的气温。这些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还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各种可行的活动方案。
实践证明,走与实际生活融合的数学教学之路,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对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刘兼、孙晓天主编
[3]《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初探》吴继桥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 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即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教学中,学生只会用数学知识解题,而不会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社会实践中实际问题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小學数学教学中,走与实际生活融合的数学教学之路,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去发现、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激情的“生活”中,去探索,去感悟。
在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我和全班学生约定,在某一天不许任何人使用数学中的数字、计算、方向和位置等知识,看能否度过一天。结果在第二天的交流体会中,所有人都失败了,因为他们在家打电话,看电视,出门买东西,到什么地方去,甚至吃饭……等等都要用到了数学中的数字、时间、人民币、方位、计算等。
教学中,让学生从购物、出行、玩、日常生活等方面“找”数学,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的意识。如学生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后,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今天,吃过早饭,我和妈妈一起去外婆家玩。从家里出发,先向西走800米,过了东大街,再向南走450米,就到了外婆家。
这样,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份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感悟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联系“生活画面”,揭示数学规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在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例如,教学“连减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我为学生创设一个“课堂购物”的情境:书包76元,钢笔14元,足球44元,球拍36元。如果给你100元只买两件东西,你准备买哪些?如果有余,还剩多少元?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敞开思路,寻求购物的方案。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交流。学生列出所有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你有哪些发现?100-44-14=42100-(44 14)=42100-76-14=10100-(76 44)=10100-44-36=20100-(44 36)=20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后全班交流。此时,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再写几道连减法题目,算一算,是不是符合这个规律?用什么样的形式,能把这个规律表达出来呢?这样,就使学生大脑高度兴奋的状态下,既紧张又轻松地揭示了a-b-c=a-(b c)的数学规律。
三、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通过丰富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课堂中系统地、完整地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要尽量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以学校大门口的公路上的各种动态车辆为素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过往车辆的情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5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背景。
2、恰当地选择生活化的数学素材。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利用学校的乒乓球台、篮球场、教室黑板、课桌面等,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通过四人一小组实地测量、记录计算、概括总结,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的理解,熟练地掌握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达到灵活运用。
3、适当地重组教材,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我区选择了适合当地的人教版教材,教材中大多数是经过提炼的典型数学问题,具有大众化,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有些不适应本地的数学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学情,适当的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创造性地做些改动,尽量从学生生活中选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
四、开放“生活时空”,发展思维
数学教学的时空范围,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小课堂”,应突破课时和教室的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大课堂”,体现大数学教育观,这也是数学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开放数学教学的时空,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开设生活数学课。开设生活数学系列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共同取向。如研究生活中的数字规律,组织丈量土地,估算油漆墙壁的面积,开办“数学超市”模拟计划等等活动,无一不体现着数学的实用性。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事物,还必须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自觉性。例如,学习了丈量土地后,可让学生先用步测再用米尺测量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比一比误差是多少?学习了平均数以后,记录某周周日至周六每天的气温。这些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还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各种可行的活动方案。
实践证明,走与实际生活融合的数学教学之路,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对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刘兼、孙晓天主编
[3]《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初探》吴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