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文字素养是形成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基本要素,良好的语言文字素养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文从语言文字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出发,着重论述了语文教师语言文字素养的特点及提升语文教师语言文字素养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言文字素养;特点;途径
中图分类号:G4S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12-036-04 收稿日期:2011-11-23
语言是一种现象,是社会一个不可缺少的社会因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靠语言来维持的,有了语言,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能共同生产,共同生活。而教师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靠语言。因此,任何教师都应具有优秀的语言文字素养,尤其是语文教师。什么是语言文字素养呢?语言文字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强将手下无弱兵”,要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首先就要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吕叔湘先生在《语言和语言学》中指出“语言修养自然包括说话写文章,拿着两件事情来比较,说话尤其不容易,一则应时触发,没有从容润色的时间;二来呢,不但要照顾说话的内容,还要同时照顾说话的声音和姿态,把说话称为一种艺术,一点也不过分。”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修养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职业道德、业务知识、教学能力等诸方面在说话和写文章达到一定水平的综合体现,是语文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要使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素养达到吕叔湘先生所说的艺术境界,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一、语言文字素养对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语文是什么?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而且还用它独特的人文性、文学性、文化性担负着塑造民族灵魂、建设精神家园的巨任,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神圣使命。语文课程是什么?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母语课程,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一门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一门课程,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成长的一门课程,它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和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仅仅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了。语文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刻不容缓!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人手呢?我想,语言文字素养的提升也应该是形成习惯的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语文教师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重视智力的开发和情感意志、心理素质的培养,更重视能力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也有了不同于过去的标准。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语文教师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激起高尚的情感和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鼓起学习的信心。
二、语文教师语言文字素养的作用
(一)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把学生带入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
一位教师在讲授《西湖的绿》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的美是描不尽,画不完的。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当代作家宗璞是怎样用她的妙笔来描绘西湖的美。
这个导语注意了“意美”,遣词用语尽量准确;注意了“形美”,色彩斑斓,通过引用描绘了西湖的美景,注意了“音美”,句子骈散结合,长短交替,读来字句铿锵,节奏和谐,将学生们带入了一个美的画境。
(二)简洁明快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印象明晰而永远不忘
教授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时,教学目标设定为体会时光流逝飞快,感悟自己的虚度年华,立志干一番伟业的情怀。
导语:同学们,古语有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人。”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像浪费自己的生命。时间就像一位公正的匠人,对于珍惜它的人,它会在你生命的碑上刻下辉煌的业绩,而对于那些胸无大志的懦夫懒汉,时间就像一个可憎的魔鬼,难以打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位大文豪是怎样描绘时问的流逝的。
一首诗,一席话,找到与课文相关的诱因,或者“牵牛鼻”抓主要矛盾,或者“执钥匙”打开学生的心扉,或者占领“制高点”燃起学生感情的火焰等等。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各尽其妙。
(三)深沉犀利的语言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爱恨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教师激发出学生那潜在的、纯真的感情,感愤起来,震惊起来,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学知识,受教育,懂道理,明人生。
学习《卖炭翁》一文时,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面对官吏的抢劫,卖炭翁是什么态度”之后,明确:一个“惜”字尽在不言之中。一车炭千余斤,要多少柴才能烧成?这柴又要多少天的翻山越岭才能砍得?又要多少天的烟熏火烤才能烧成?这车炭是他辛勤劳动的果实,是他生活的来源,是他希望的所在,他怎能不“惜”?这个“惜”字表明了他的心情,他的满腔愿望化成泡影破灭了!这个“惜”蕴含着对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血泪控诉!寄托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学生的心是敏感的,语文教师的一席话激起了学生崇高的正义感,使他们的感情和着课文起伏跌宕。
(四)趣味幽默的语言,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水平。提高注意力
一位语文教师在初三上课时,一个学生不注意听讲,不知道在后面学生摆弄些什么,当时她借用范伟的一句台词,很幽默的边说边做挠墙的动作:“那位同学在后面干什么呢?如果我们挠墙就能挠出成绩来,那我们就都站到后边去集体咔咔挠墙吧!”一句看似简单幽默的话语,既提醒了那位同学要注意听讲,又缓解了课堂紧张的气氛,何乐而不为呢?
当前我们语文教师队伍的语言状况也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言文字素养。有些教师虽然学历很高,但仍然缺乏语言文字方面的严格训练,不仅自己语言不规范,书写不美观,而且对学生的语言文字也不能进行正确的指导。
三、语文教师语言文字素养的特点
(一)语文教师语言的纯洁性、文明性、健康性
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培养产生极大影响。所谓纯洁,就是语文教师要使用普通话。普通话用于讲课、交谈与演讲,传情达意、富有韵味、悦目娱心,效果显著,尤其在训练学生语感的敏锐度和触发思维的精确度方面成效显著。语言的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悦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而语言的健康,就是语文教师用语切忌低级、粗俗、不堪入 耳。像使用“你真笨”“讲了这么多遍,你怎么还不懂”这种语言奚落、讽刺、羞辱学生,影响教学效果,还有可能使学生郁郁寡欢,造成精神创伤。古语曰,“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就像魏巍《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爱用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温馨而亲切,使人心情舒畅,如沐春风。语文教师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促使学生形成纯洁的心灵世界。
(二)语文教师语言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就是要准确、鲜明、简练。准确就是观点明确、表意清新、遣词得当、用语专业。鲜明是指语言要情真意切、褒贬分明、泾渭分明、一目了然。比如说明一个复杂事物,要举纲带目,一语道破,先用概括性语句说出基本意思,再条条分析,逐一说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严谨周密,分析入木三分、层层相扣,见解独到透彻、新颖深刻。学生在课堂上是通过听觉来接受教师的语言信号的,因此教师的语句应当简短,句子中不能带上过多的定语、状语等。这样语言才会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会把崇高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融入教学中,才会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对雪地捕鸟的描述:“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支起一面竹筛来,下面撤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个句子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几个动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序地表现出来,每个句子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这样的描写,是语文教师语言学习的典范。
(三)语文教师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言的生动、形象,体现在含蓄、幽默、激励性上。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语言是应当有文采的。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含蓄、幽默、富于激励性。生动、活泼、形象的语言,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发起想象和创造性,而呆板、枯燥的讲授,则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收不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在讲授中,语文教师的分析能引起学生对语文的语言文字进行积极的思维,或深入理解,或细心体会,或展开联想和想象,并在复杂的思维中感到有意思、有兴趣、有收获,乐意花费时间和精力。
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第4自然段)月下荷塘:“田田的叶,出水的裙,不早不晚不偏不倚撞见自清惊鸿一瞥,那应是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喟叹。小家碧玉也好,大家闺秀也罢,诚如出浴的美人,着墨了我凝望的视线,却丝毫不逊伊人的风华,宛在水中央,却见在水一方,伊人于我笑靥如莲。百转千徊,那水该是怎样的水,映衬出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模样,流水脉脉,遮掩了她们人世的执着,出世的清逸,水气氤氲,朦胧了那惨绿少年的容颜,单纯执着如典跖里的尾生,站成荷塘里一幅安静的黑白映画,让女子人眼人心,连那回眸一笑,都定格成莲之天天,灼灼其华。”这一段只有教师忽而平缓,忽而深沉,忽而急促的范读,才能完全把学生引入饱含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去,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意义也就容易得多。
(四)语文教师语言的准确、精练性
所谓语言的准确,就是说要观点鲜明,表意清晰,发音准确,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判断符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精练,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严谨周密,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形象直观,如临其境,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对语文教师来说语言的准确,精练是一项最基本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程度,首先要做到言简意明,教师的语言简明扼要,语句清晰,对促进学生接受知识,培养性格有明显的作用,用准确而简明的语言表达复杂而丰富的思想,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关于这一点,我们要尽量做到“三避”:避免使用冗长,倒装的句子;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言;避免使用非大众化的成语和俗语。
教师只有通过长时间的训练,积累、才能掌握准确的语言,明白无误地传递知识,信息和感情。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是教育的专属,教师应该使自己的语言思想信念和教诲进入学生的心灵。”在教育工作实践中,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准确的思想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才能扫清教师教导与学生学习之间的障碍。
(五)语文教师语言的激励性、启发性
语言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催人奋进的言辞是热情的、诚恳的、富有激励性的。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好胜、自尊心强等心理特征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批评也要体现激励性,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NN-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望,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
语言的生动、形象,体现在语言的含蓄、幽默,启发性上。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语言是应当有文采的,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呆板、枯燥的讲授,则引不起学生的联想和深入理解,或细心体会,或展开联想和想象,并在复杂的思维中感到有意思,有兴趣,有收获,乐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有启发性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师应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库,有了它,就能使语文教师在讲课时,语言含蓄而不死板,幽默而不肤浅。
四、语文教师提升语言文字素养的途径
(一)提高语言的规范化程度
教育部曾经指出:“学会普通话和掌握汉语拼音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和地区性语言种类繁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语文教师更要做好推广普通话工作,这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掌握普通话呢。
首先,汉语教师要熟练而准确地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学习好有关语音的基本知识。对语音的性质,语音的组成,语音的符号,声母韵母的分类,音节拼合语流音变,以及发音,声调,音位等都有确切的了解。
其次,要掌握说普通话的技能,语文教师要学会标准语音,并在实践中达到准确和熟练。用词规范,杜绝使用方言,自觉地辨明每个词的意义,还要学习切合汉语实际的语法知识,掌握语法标准,注重语音的朗读练习。
语文教师是研究语言的工作者,学校课堂则是正确使用语言,并使民族语言能够健康发展的好基础,教师有责任在规范语言的推广,普通话方面发挥作用,更要在语言的规范化方面做出表率。
(二)学好现代汉语知识。
有时候,我们会认为学好汉语知识没有用处,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它并不能说明语言知识对语言实践没有指导作用,只能说明对语言知识还领会得不够深透。如果能融会贯通,自然就能应用,如学语法,只记住一切语法特点之类的条文,只会划分句子的主语谓语,那确实是没有用处的,如果能悟出一点道理,原 来的语法就是讲词的组合规律,词与词的组合虽然纷纭万状,但不外于主谓、动宾、偏正三种关系,那么,在词语的教学中就可以自觉运用这些规律,比如学“祖国”这个词,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组成“我爱祖国”,还可以组成“可爱的祖国”等等。又如从“山”和“水”两个单音词引出“山水”,再引出“千山万水”“青山绿水”,进而造成句子“我爱家乡的青山绿水”等等。由“山水”还可以引出“山河”“江山”,再引出“山河秀丽”“锦绣河山”,然后让学生选词造句,表示祖国的山河美丽。这一系列富有成效、自觉的课堂语言训练,就需要坚实的语言知识作指导。日
(三)在实践中加强语言文字素养,注重反思与创新
要加强语言文字素养,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可供学习语言文字的机会很多,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多留心多思考。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与教学能力是共为一体的,需要通过不断反思和创新才能提高。
首先,必须注重反思。无论现代教学手段多么先进,计算机教学多媒体成果多么斐然,它们仍无法替代教师语言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有很大的可变性,教师不能仅凭过去的老经验,必须牢记“经验+反思=成功”,必须不断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由反思生成新的理念、新的策略、新的认识并内化为新的教法,然后通过语言将其显性化,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效能。
其次,注重积累创新。语文教师的工作具有重复性,但是更具有创造性,因此注重平时的积累和创新是优化教师语言的有力保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加强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应有一个语言仓库,贮藏丰富的资料,使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够根据需要,信手拈来。总之,教师在语言运用中要考虑不同学生和不同情景对语言的要求,要秉持创新的理念,灵活使用语言,真正做到“言者诚心、听者舒心”,使学生乐于接受,使教育充满人性的魅力,从而使教师的语言超越时空,时时拨动学生心中的琴弦。
(四)扩展阅读,勤写随笔、札记。
阅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我们语言中的许多词语、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都是从阅读中学来的。马克思就很注重阅读。他差不多每天都要阅读歌德、莎士比亚、但丁等作家的作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语言教师。他对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许多精彩的对话都能熟练地背诵出来。我们语文教师阅读报刊书籍,除了从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外,还有个任务,那就是从中学习语言。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来写随笔和札记。他认为教师的随笔和札记是进行思考和创造的源泉,积累起来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每位善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教学素养。如果我们教师养成了写教学随笔和札记的习惯,我们教师的语言经常得到锤炼的机会。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是教师平日重视语言修养的结果。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广泛地去阅读,才能提升自身的素养和人格魅力。教师的语言文字素养流露于自己的言谈举止中,流露于对文本的解读中,流露于教书育人的理念里,从而对学生起到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的滋润与渗透作用。因此,阅读对于教师,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更是关系到学生的事情。阅读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去做的事情。所以语文教师既要专心教育科研、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书,更要熟知当代精品文化;既要熟知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和态势,更要了解当代文化思潮和当代人价值观念的变迁,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身的人文精神,做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既有“文学味”又是“学者型”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学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给我们舞台,也让我们有了更大的压力。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就要求我们要将语言修养达到艺术的境界。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影响重大,为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其语言的科学性、合理性,发挥其积极的育人功能,避免其消极作用,以切实有效的实践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而言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伟大的文学家常被人们誉为“语言的巨匠”。因此,语文教师应成为语言的“里手”,高度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合理性,发挥其积极的育人功能,避免消极的影响,这不仅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我国建设成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也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言文字素养;特点;途径
中图分类号:G4S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12-036-04 收稿日期:2011-11-23
语言是一种现象,是社会一个不可缺少的社会因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靠语言来维持的,有了语言,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能共同生产,共同生活。而教师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靠语言。因此,任何教师都应具有优秀的语言文字素养,尤其是语文教师。什么是语言文字素养呢?语言文字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强将手下无弱兵”,要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首先就要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吕叔湘先生在《语言和语言学》中指出“语言修养自然包括说话写文章,拿着两件事情来比较,说话尤其不容易,一则应时触发,没有从容润色的时间;二来呢,不但要照顾说话的内容,还要同时照顾说话的声音和姿态,把说话称为一种艺术,一点也不过分。”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修养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职业道德、业务知识、教学能力等诸方面在说话和写文章达到一定水平的综合体现,是语文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要使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素养达到吕叔湘先生所说的艺术境界,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一、语言文字素养对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语文是什么?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而且还用它独特的人文性、文学性、文化性担负着塑造民族灵魂、建设精神家园的巨任,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神圣使命。语文课程是什么?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母语课程,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一门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一门课程,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成长的一门课程,它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和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仅仅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了。语文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刻不容缓!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人手呢?我想,语言文字素养的提升也应该是形成习惯的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语文教师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重视智力的开发和情感意志、心理素质的培养,更重视能力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也有了不同于过去的标准。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语文教师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激起高尚的情感和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鼓起学习的信心。
二、语文教师语言文字素养的作用
(一)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把学生带入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
一位教师在讲授《西湖的绿》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的美是描不尽,画不完的。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当代作家宗璞是怎样用她的妙笔来描绘西湖的美。
这个导语注意了“意美”,遣词用语尽量准确;注意了“形美”,色彩斑斓,通过引用描绘了西湖的美景,注意了“音美”,句子骈散结合,长短交替,读来字句铿锵,节奏和谐,将学生们带入了一个美的画境。
(二)简洁明快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印象明晰而永远不忘
教授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时,教学目标设定为体会时光流逝飞快,感悟自己的虚度年华,立志干一番伟业的情怀。
导语:同学们,古语有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人。”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像浪费自己的生命。时间就像一位公正的匠人,对于珍惜它的人,它会在你生命的碑上刻下辉煌的业绩,而对于那些胸无大志的懦夫懒汉,时间就像一个可憎的魔鬼,难以打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位大文豪是怎样描绘时问的流逝的。
一首诗,一席话,找到与课文相关的诱因,或者“牵牛鼻”抓主要矛盾,或者“执钥匙”打开学生的心扉,或者占领“制高点”燃起学生感情的火焰等等。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各尽其妙。
(三)深沉犀利的语言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爱恨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教师激发出学生那潜在的、纯真的感情,感愤起来,震惊起来,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学知识,受教育,懂道理,明人生。
学习《卖炭翁》一文时,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面对官吏的抢劫,卖炭翁是什么态度”之后,明确:一个“惜”字尽在不言之中。一车炭千余斤,要多少柴才能烧成?这柴又要多少天的翻山越岭才能砍得?又要多少天的烟熏火烤才能烧成?这车炭是他辛勤劳动的果实,是他生活的来源,是他希望的所在,他怎能不“惜”?这个“惜”字表明了他的心情,他的满腔愿望化成泡影破灭了!这个“惜”蕴含着对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血泪控诉!寄托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学生的心是敏感的,语文教师的一席话激起了学生崇高的正义感,使他们的感情和着课文起伏跌宕。
(四)趣味幽默的语言,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水平。提高注意力
一位语文教师在初三上课时,一个学生不注意听讲,不知道在后面学生摆弄些什么,当时她借用范伟的一句台词,很幽默的边说边做挠墙的动作:“那位同学在后面干什么呢?如果我们挠墙就能挠出成绩来,那我们就都站到后边去集体咔咔挠墙吧!”一句看似简单幽默的话语,既提醒了那位同学要注意听讲,又缓解了课堂紧张的气氛,何乐而不为呢?
当前我们语文教师队伍的语言状况也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言文字素养。有些教师虽然学历很高,但仍然缺乏语言文字方面的严格训练,不仅自己语言不规范,书写不美观,而且对学生的语言文字也不能进行正确的指导。
三、语文教师语言文字素养的特点
(一)语文教师语言的纯洁性、文明性、健康性
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培养产生极大影响。所谓纯洁,就是语文教师要使用普通话。普通话用于讲课、交谈与演讲,传情达意、富有韵味、悦目娱心,效果显著,尤其在训练学生语感的敏锐度和触发思维的精确度方面成效显著。语言的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悦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而语言的健康,就是语文教师用语切忌低级、粗俗、不堪入 耳。像使用“你真笨”“讲了这么多遍,你怎么还不懂”这种语言奚落、讽刺、羞辱学生,影响教学效果,还有可能使学生郁郁寡欢,造成精神创伤。古语曰,“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就像魏巍《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爱用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温馨而亲切,使人心情舒畅,如沐春风。语文教师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促使学生形成纯洁的心灵世界。
(二)语文教师语言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就是要准确、鲜明、简练。准确就是观点明确、表意清新、遣词得当、用语专业。鲜明是指语言要情真意切、褒贬分明、泾渭分明、一目了然。比如说明一个复杂事物,要举纲带目,一语道破,先用概括性语句说出基本意思,再条条分析,逐一说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严谨周密,分析入木三分、层层相扣,见解独到透彻、新颖深刻。学生在课堂上是通过听觉来接受教师的语言信号的,因此教师的语句应当简短,句子中不能带上过多的定语、状语等。这样语言才会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会把崇高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融入教学中,才会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对雪地捕鸟的描述:“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支起一面竹筛来,下面撤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个句子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几个动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序地表现出来,每个句子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这样的描写,是语文教师语言学习的典范。
(三)语文教师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言的生动、形象,体现在含蓄、幽默、激励性上。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语言是应当有文采的。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含蓄、幽默、富于激励性。生动、活泼、形象的语言,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发起想象和创造性,而呆板、枯燥的讲授,则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收不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在讲授中,语文教师的分析能引起学生对语文的语言文字进行积极的思维,或深入理解,或细心体会,或展开联想和想象,并在复杂的思维中感到有意思、有兴趣、有收获,乐意花费时间和精力。
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第4自然段)月下荷塘:“田田的叶,出水的裙,不早不晚不偏不倚撞见自清惊鸿一瞥,那应是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喟叹。小家碧玉也好,大家闺秀也罢,诚如出浴的美人,着墨了我凝望的视线,却丝毫不逊伊人的风华,宛在水中央,却见在水一方,伊人于我笑靥如莲。百转千徊,那水该是怎样的水,映衬出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模样,流水脉脉,遮掩了她们人世的执着,出世的清逸,水气氤氲,朦胧了那惨绿少年的容颜,单纯执着如典跖里的尾生,站成荷塘里一幅安静的黑白映画,让女子人眼人心,连那回眸一笑,都定格成莲之天天,灼灼其华。”这一段只有教师忽而平缓,忽而深沉,忽而急促的范读,才能完全把学生引入饱含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去,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意义也就容易得多。
(四)语文教师语言的准确、精练性
所谓语言的准确,就是说要观点鲜明,表意清晰,发音准确,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判断符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精练,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严谨周密,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形象直观,如临其境,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对语文教师来说语言的准确,精练是一项最基本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程度,首先要做到言简意明,教师的语言简明扼要,语句清晰,对促进学生接受知识,培养性格有明显的作用,用准确而简明的语言表达复杂而丰富的思想,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关于这一点,我们要尽量做到“三避”:避免使用冗长,倒装的句子;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言;避免使用非大众化的成语和俗语。
教师只有通过长时间的训练,积累、才能掌握准确的语言,明白无误地传递知识,信息和感情。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是教育的专属,教师应该使自己的语言思想信念和教诲进入学生的心灵。”在教育工作实践中,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准确的思想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才能扫清教师教导与学生学习之间的障碍。
(五)语文教师语言的激励性、启发性
语言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催人奋进的言辞是热情的、诚恳的、富有激励性的。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好胜、自尊心强等心理特征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批评也要体现激励性,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NN-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望,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
语言的生动、形象,体现在语言的含蓄、幽默,启发性上。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语言是应当有文采的,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呆板、枯燥的讲授,则引不起学生的联想和深入理解,或细心体会,或展开联想和想象,并在复杂的思维中感到有意思,有兴趣,有收获,乐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有启发性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师应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库,有了它,就能使语文教师在讲课时,语言含蓄而不死板,幽默而不肤浅。
四、语文教师提升语言文字素养的途径
(一)提高语言的规范化程度
教育部曾经指出:“学会普通话和掌握汉语拼音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和地区性语言种类繁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语文教师更要做好推广普通话工作,这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掌握普通话呢。
首先,汉语教师要熟练而准确地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学习好有关语音的基本知识。对语音的性质,语音的组成,语音的符号,声母韵母的分类,音节拼合语流音变,以及发音,声调,音位等都有确切的了解。
其次,要掌握说普通话的技能,语文教师要学会标准语音,并在实践中达到准确和熟练。用词规范,杜绝使用方言,自觉地辨明每个词的意义,还要学习切合汉语实际的语法知识,掌握语法标准,注重语音的朗读练习。
语文教师是研究语言的工作者,学校课堂则是正确使用语言,并使民族语言能够健康发展的好基础,教师有责任在规范语言的推广,普通话方面发挥作用,更要在语言的规范化方面做出表率。
(二)学好现代汉语知识。
有时候,我们会认为学好汉语知识没有用处,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它并不能说明语言知识对语言实践没有指导作用,只能说明对语言知识还领会得不够深透。如果能融会贯通,自然就能应用,如学语法,只记住一切语法特点之类的条文,只会划分句子的主语谓语,那确实是没有用处的,如果能悟出一点道理,原 来的语法就是讲词的组合规律,词与词的组合虽然纷纭万状,但不外于主谓、动宾、偏正三种关系,那么,在词语的教学中就可以自觉运用这些规律,比如学“祖国”这个词,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组成“我爱祖国”,还可以组成“可爱的祖国”等等。又如从“山”和“水”两个单音词引出“山水”,再引出“千山万水”“青山绿水”,进而造成句子“我爱家乡的青山绿水”等等。由“山水”还可以引出“山河”“江山”,再引出“山河秀丽”“锦绣河山”,然后让学生选词造句,表示祖国的山河美丽。这一系列富有成效、自觉的课堂语言训练,就需要坚实的语言知识作指导。日
(三)在实践中加强语言文字素养,注重反思与创新
要加强语言文字素养,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可供学习语言文字的机会很多,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多留心多思考。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与教学能力是共为一体的,需要通过不断反思和创新才能提高。
首先,必须注重反思。无论现代教学手段多么先进,计算机教学多媒体成果多么斐然,它们仍无法替代教师语言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有很大的可变性,教师不能仅凭过去的老经验,必须牢记“经验+反思=成功”,必须不断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由反思生成新的理念、新的策略、新的认识并内化为新的教法,然后通过语言将其显性化,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效能。
其次,注重积累创新。语文教师的工作具有重复性,但是更具有创造性,因此注重平时的积累和创新是优化教师语言的有力保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加强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应有一个语言仓库,贮藏丰富的资料,使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够根据需要,信手拈来。总之,教师在语言运用中要考虑不同学生和不同情景对语言的要求,要秉持创新的理念,灵活使用语言,真正做到“言者诚心、听者舒心”,使学生乐于接受,使教育充满人性的魅力,从而使教师的语言超越时空,时时拨动学生心中的琴弦。
(四)扩展阅读,勤写随笔、札记。
阅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我们语言中的许多词语、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都是从阅读中学来的。马克思就很注重阅读。他差不多每天都要阅读歌德、莎士比亚、但丁等作家的作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语言教师。他对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许多精彩的对话都能熟练地背诵出来。我们语文教师阅读报刊书籍,除了从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外,还有个任务,那就是从中学习语言。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来写随笔和札记。他认为教师的随笔和札记是进行思考和创造的源泉,积累起来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每位善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教学素养。如果我们教师养成了写教学随笔和札记的习惯,我们教师的语言经常得到锤炼的机会。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是教师平日重视语言修养的结果。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广泛地去阅读,才能提升自身的素养和人格魅力。教师的语言文字素养流露于自己的言谈举止中,流露于对文本的解读中,流露于教书育人的理念里,从而对学生起到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的滋润与渗透作用。因此,阅读对于教师,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更是关系到学生的事情。阅读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去做的事情。所以语文教师既要专心教育科研、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书,更要熟知当代精品文化;既要熟知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和态势,更要了解当代文化思潮和当代人价值观念的变迁,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身的人文精神,做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既有“文学味”又是“学者型”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学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给我们舞台,也让我们有了更大的压力。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就要求我们要将语言修养达到艺术的境界。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影响重大,为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其语言的科学性、合理性,发挥其积极的育人功能,避免其消极作用,以切实有效的实践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而言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伟大的文学家常被人们誉为“语言的巨匠”。因此,语文教师应成为语言的“里手”,高度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合理性,发挥其积极的育人功能,避免消极的影响,这不仅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我国建设成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也将会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