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革开放30年,宁夏的市场体系建设经历了以商品市场建设为主到以要素市场建设为主再到市场体系全面发展和完善三个阶段,在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市场主体多元化、各种市场全面发展和市场中介组织快速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
[关键词] 宁夏 市场体系 历程 成效
改革开放30年,宁夏经济社会的最大变化,莫过于摆脱了物资匮乏、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单调和改善极慢的困境,代之以市场繁荣、物资丰富、各色各样产品像泉水般涌流出来,人民生活丰富多彩和迅速改善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局面。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引入市场机制,逐步放开价格,搞活了市场,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
一、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市场体系建设的历程
1.从1978年~1987年:以商品市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恢复发展阶段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这标志着集市贸易和个体经营首先被放开,消费品市场最先得到较快的发展。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确认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生产资料开始进入市场。1984、1985年,国家调整了生产资料购销政策,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开始实行双轨制,即一部分(计划调拨部分)实行政府定价,一部分(上市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生产资料市场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1986年,国家批准在上海、沈阳、天津、武汉、重庆、西安六城市建立钢材市场,带动了整个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宁夏市场体系建设以商品市场为主要内容,也开始进入恢复发展时期。具体举措有:一是改革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恢复农村集市贸易,放宽交易范围,允许多种交易方式存在。到1987年宁夏已建立工业品贸易中心13个,批发零售也不再受行政级别的限制。二是改革供销社体制。1984年以后供销社退出政府序列,并全部由全民所有制恢复成农民合作商业性质;1986年自治区发布《供销社深化改革意见》后,供销社逐渐成为供销、加工、仓储、运输为一体的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的组织。三是改革物资流通体制,从分配调拨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压缩计划管理物资的品种;改革物资供应办法;对重点建设工程开展物资配套承包供应服务。四是改革农副产品购销体制。从1985年起取消统购派购制度,改为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六是建立和发展多种类型的市场。1985年以后,宁夏相继建立了机电交易中心、粮油贸易中心、物资贸易中心、钢材市场、木材市场等城乡农贸市场和城市工业品贸易中心。在此阶段中,重点是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线,以搞活集贸市场、城市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为主要内容进行宁夏市场体系建设。
2.1987年~1997年:以要素市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发展阶段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概念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运行机制,各类市场包括生产要素市场进入“快车道”,金融、房地产、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市场迅速起步和发展,生产要素价格开始显露并开始了市场化的进程。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强调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随后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并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具体化,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以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宁夏加快了以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市场体系建设的步伐,市场体系建设开始由培育商品市场进入培育和发展包括各类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上来。1988年以后,宁夏相继建立了劳务市场、国库券转让市场、资金市场、融资公司等多家省区级和地市级的要素市场,还召开过多次全区性的技术信息市场交易会、完善建筑工程招投标机制、加强商品房的开发等。1991年成立了宁夏金融市场;1992年相继成立了四家地、市级金融市场和建行、工行系统内融资网络,拆借业务发展迅速。
3.1997年至今:市场体系全面发展和完善阶段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继续发展各类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再一次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根据党的这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宁夏形势发展的要求,宁夏先后修正和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和《关于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制度规范,全区市场体系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完善发阶段。具体举措有:一是大力规范商品市场交易,促进商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加大企业改革力度,造就合格的市场主体,促进要素市场和中介机构的发展。三是加速建设完整、规范、高效的资本市场,促进企业产权的流动。四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五是进一步完善市场中介机构的功能,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六是加快技术和信息市场建设,推进技术资本化和信息市场化。七是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办法,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资本化的步伐。
二、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基本建立
从宁夏市场体系的总体来看,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已经基本确立。在商品市场上,随着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合并为市场价格单轨制和进一步放开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目前宁夏95%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基本实现了由政府定价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的转轨。与此同时,政府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也不断深化,特别是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领域的价格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普遍采取价格听证制度,增加价格信息公开性,让群众参与监督。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在房地产市场上,商品房价格和二级市场的房价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土地一级市场也引入了市场化的招投标制度。市场价格作为市场信号系统和传导机制,通过引导和调节资源流动,使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增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有了较大改变,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宁夏流通主体格局已基本形成。197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是98.8%,到2007这一比例下降到12.5%;而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则由1.2%上升到87.5%。
3.各种市场全面发展,市场体系日趋完善
(1)商品市场发展迅速
一是市场流通规模显著扩大。改革开放30年,宁夏商品市场已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和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2007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978年的46.3倍;批发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978年的42.2倍;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978年的264.1倍;进出口贸易总额是1978年的52.7倍。
二是商品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改革开放30年,宁夏多层次的商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建成,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资料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据统计,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法人企业发展到281家,涉及到农产品、日用品、文化体育用品、矿产品、制造设备等多个行业。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的实施,有力地解决了农民消费不方便、不安全、不经济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减少了流通环节损耗,带动了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深入广大农村市场的现代流通网络,城市现代流通企业和流通方式正在加快向农村延伸。
三是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企业发展迅速。2007年,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企业共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9.69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是38.4%。以银川新华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中盐宁夏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商业大公司、大集团在流通领域十分活跃 上市公司银川新华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宁夏国有商业的领头羊,200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19亿元,实现营业利润1.23亿元,在全区百货业中遥遥领先。
四是商业业态日趋多样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包括连锁超市、仓储超市、拍卖市场、小区便民店、购物中心、旧货市场、电视购物、网上交易等新的商业业态迅速出现并进一步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完善了市场体系。
(2)要素市场规范发展
一是金融市场稳步发展。改革开放30年,宁夏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运行总体平稳。2007年宁夏拥有各类金融机构1146个,全部从业人员15070人,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88.19亿元。初步形成了以银川为中心,辐射各地市县的金融市场网络。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保险业也迅速发展,2007年,宁夏有12个证券营业部,5个证券服务部,2个期货营业部;证券、期货投资者13.27万户,全年累计股票、基金交易额1134.35亿元。2007年宁夏有10家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及220家分支机构,总资产规模近50亿元。保险中介机构从无到有,达到12家,364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下设网点近千家,宁夏保险从业人员达11745人,一个多种经营方式共存、互相竞争、共同发展、遍布城乡的保险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
二是劳动力市场快速发展,效果显著。第一,就业渠道日趋多元化,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就业形式日趋灵活多样,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钟点工、弹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迅速兴起。第二,就业结构逐步改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20.9%提高到2006年的31.1%,已经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第三,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宁夏各市县都建立了自己的劳动力市场,各类劳务咨询服务机构、人才测评机构、人力资源培训公司。2007年,宁夏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274所,其中劳动保障部门办196所,其他组织办6所,个人办72所。全年登记求职人数50.28万人次,介绍成功44.15万人次。初步形成了区市县三级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与社会职业介绍组织相联系的一条龙服务的职业介绍网络。第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转移,有较快的发展。2007年全区劳务输出人数77.18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36.44亿元。
三是技术市场迅速发展,交易额逐步增长。2007年全区共获得自治区科技成果154项,共授理专利申请838件,授权专利296件。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全年认定技术合同400项,成交金额6641万元,比2006年增长24.2%。
四是房地产市场化进程加快,房地产开发蓬勃、平稳发展。随着城镇住房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货币化购买这一历史性突破,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住房体制已初步形成。同时开放住房二级市场,健全市场体系。2007年,全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3.11亿元,比2006年增长21.0%。商品房施工面积1234.7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01.2万平方米。
4.市场中介机构发展迅速
目前,宁夏已初步建立了以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计量检测机构、质量检验机构、公证处等为主的市场中介组织。另外,广告经营单位、工程咨询机构、专利事务所、价格事务所、消费者协会、各种商会、拍卖行、经纪人等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有效的发挥了其服务、淘通、公证监督的作用。
[关键词] 宁夏 市场体系 历程 成效
改革开放30年,宁夏经济社会的最大变化,莫过于摆脱了物资匮乏、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单调和改善极慢的困境,代之以市场繁荣、物资丰富、各色各样产品像泉水般涌流出来,人民生活丰富多彩和迅速改善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局面。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引入市场机制,逐步放开价格,搞活了市场,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
一、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市场体系建设的历程
1.从1978年~1987年:以商品市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恢复发展阶段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这标志着集市贸易和个体经营首先被放开,消费品市场最先得到较快的发展。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确认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生产资料开始进入市场。1984、1985年,国家调整了生产资料购销政策,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开始实行双轨制,即一部分(计划调拨部分)实行政府定价,一部分(上市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生产资料市场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1986年,国家批准在上海、沈阳、天津、武汉、重庆、西安六城市建立钢材市场,带动了整个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宁夏市场体系建设以商品市场为主要内容,也开始进入恢复发展时期。具体举措有:一是改革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恢复农村集市贸易,放宽交易范围,允许多种交易方式存在。到1987年宁夏已建立工业品贸易中心13个,批发零售也不再受行政级别的限制。二是改革供销社体制。1984年以后供销社退出政府序列,并全部由全民所有制恢复成农民合作商业性质;1986年自治区发布《供销社深化改革意见》后,供销社逐渐成为供销、加工、仓储、运输为一体的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的组织。三是改革物资流通体制,从分配调拨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压缩计划管理物资的品种;改革物资供应办法;对重点建设工程开展物资配套承包供应服务。四是改革农副产品购销体制。从1985年起取消统购派购制度,改为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六是建立和发展多种类型的市场。1985年以后,宁夏相继建立了机电交易中心、粮油贸易中心、物资贸易中心、钢材市场、木材市场等城乡农贸市场和城市工业品贸易中心。在此阶段中,重点是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线,以搞活集贸市场、城市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为主要内容进行宁夏市场体系建设。
2.1987年~1997年:以要素市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发展阶段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概念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运行机制,各类市场包括生产要素市场进入“快车道”,金融、房地产、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市场迅速起步和发展,生产要素价格开始显露并开始了市场化的进程。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强调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随后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并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具体化,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以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宁夏加快了以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市场体系建设的步伐,市场体系建设开始由培育商品市场进入培育和发展包括各类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上来。1988年以后,宁夏相继建立了劳务市场、国库券转让市场、资金市场、融资公司等多家省区级和地市级的要素市场,还召开过多次全区性的技术信息市场交易会、完善建筑工程招投标机制、加强商品房的开发等。1991年成立了宁夏金融市场;1992年相继成立了四家地、市级金融市场和建行、工行系统内融资网络,拆借业务发展迅速。
3.1997年至今:市场体系全面发展和完善阶段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继续发展各类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再一次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根据党的这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宁夏形势发展的要求,宁夏先后修正和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和《关于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制度规范,全区市场体系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完善发阶段。具体举措有:一是大力规范商品市场交易,促进商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加大企业改革力度,造就合格的市场主体,促进要素市场和中介机构的发展。三是加速建设完整、规范、高效的资本市场,促进企业产权的流动。四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五是进一步完善市场中介机构的功能,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六是加快技术和信息市场建设,推进技术资本化和信息市场化。七是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办法,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资本化的步伐。
二、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基本建立
从宁夏市场体系的总体来看,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已经基本确立。在商品市场上,随着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合并为市场价格单轨制和进一步放开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目前宁夏95%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基本实现了由政府定价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的转轨。与此同时,政府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也不断深化,特别是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领域的价格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普遍采取价格听证制度,增加价格信息公开性,让群众参与监督。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在房地产市场上,商品房价格和二级市场的房价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土地一级市场也引入了市场化的招投标制度。市场价格作为市场信号系统和传导机制,通过引导和调节资源流动,使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增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有了较大改变,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宁夏流通主体格局已基本形成。197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是98.8%,到2007这一比例下降到12.5%;而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则由1.2%上升到87.5%。
3.各种市场全面发展,市场体系日趋完善
(1)商品市场发展迅速
一是市场流通规模显著扩大。改革开放30年,宁夏商品市场已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和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2007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978年的46.3倍;批发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978年的42.2倍;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978年的264.1倍;进出口贸易总额是1978年的52.7倍。
二是商品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改革开放30年,宁夏多层次的商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建成,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资料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据统计,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法人企业发展到281家,涉及到农产品、日用品、文化体育用品、矿产品、制造设备等多个行业。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的实施,有力地解决了农民消费不方便、不安全、不经济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减少了流通环节损耗,带动了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深入广大农村市场的现代流通网络,城市现代流通企业和流通方式正在加快向农村延伸。
三是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企业发展迅速。2007年,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企业共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9.69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是38.4%。以银川新华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中盐宁夏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商业大公司、大集团在流通领域十分活跃 上市公司银川新华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宁夏国有商业的领头羊,200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19亿元,实现营业利润1.23亿元,在全区百货业中遥遥领先。
四是商业业态日趋多样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包括连锁超市、仓储超市、拍卖市场、小区便民店、购物中心、旧货市场、电视购物、网上交易等新的商业业态迅速出现并进一步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完善了市场体系。
(2)要素市场规范发展
一是金融市场稳步发展。改革开放30年,宁夏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运行总体平稳。2007年宁夏拥有各类金融机构1146个,全部从业人员15070人,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88.19亿元。初步形成了以银川为中心,辐射各地市县的金融市场网络。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保险业也迅速发展,2007年,宁夏有12个证券营业部,5个证券服务部,2个期货营业部;证券、期货投资者13.27万户,全年累计股票、基金交易额1134.35亿元。2007年宁夏有10家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及220家分支机构,总资产规模近50亿元。保险中介机构从无到有,达到12家,364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下设网点近千家,宁夏保险从业人员达11745人,一个多种经营方式共存、互相竞争、共同发展、遍布城乡的保险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
二是劳动力市场快速发展,效果显著。第一,就业渠道日趋多元化,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就业形式日趋灵活多样,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钟点工、弹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迅速兴起。第二,就业结构逐步改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20.9%提高到2006年的31.1%,已经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第三,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宁夏各市县都建立了自己的劳动力市场,各类劳务咨询服务机构、人才测评机构、人力资源培训公司。2007年,宁夏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274所,其中劳动保障部门办196所,其他组织办6所,个人办72所。全年登记求职人数50.28万人次,介绍成功44.15万人次。初步形成了区市县三级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与社会职业介绍组织相联系的一条龙服务的职业介绍网络。第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转移,有较快的发展。2007年全区劳务输出人数77.18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36.44亿元。
三是技术市场迅速发展,交易额逐步增长。2007年全区共获得自治区科技成果154项,共授理专利申请838件,授权专利296件。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全年认定技术合同400项,成交金额6641万元,比2006年增长24.2%。
四是房地产市场化进程加快,房地产开发蓬勃、平稳发展。随着城镇住房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货币化购买这一历史性突破,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住房体制已初步形成。同时开放住房二级市场,健全市场体系。2007年,全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3.11亿元,比2006年增长21.0%。商品房施工面积1234.7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01.2万平方米。
4.市场中介机构发展迅速
目前,宁夏已初步建立了以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计量检测机构、质量检验机构、公证处等为主的市场中介组织。另外,广告经营单位、工程咨询机构、专利事务所、价格事务所、消费者协会、各种商会、拍卖行、经纪人等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有效的发挥了其服务、淘通、公证监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