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广西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城乡发展差距却有继续扩大之势,农村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首先深入剖析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和实施建设新农村策略。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存在问题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党就提出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务等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2006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中央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拥有490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70%,农村的发展情况对全区发展形势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几年来,广西区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调查显示:广西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最为突出的问题:
1.农民文化层次偏低,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比例较低。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广西农村劳动力共计2300万,其中文盲、半文盲占4.15%,小学文化程度占32.04%,初中文化程度占51.1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66%。农村劳动力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不高。广西区内农民与经济发达的邻省广东相比,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多6个百分点,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则少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据典型抽样调查,广西农村劳动力中目前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数只占13.7%,其中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也只占21.3%。缺少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大多只能从事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就业渠道十分狭窄,基本上是从事单一的、低层次的私营矿产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达90%以上。据个案调查,目前外出务工遇到的最大困难中,没有技术专长、文化水平低的占到53.3%,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在外出务工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调查结果表明,外出务工人员当中,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每人寄带回现金收入约4000元,而未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每人寄带回现金收入只有2800元左右,后者比前者低23.9%,体现了有技术与无技术的差别。
2.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作用弱小,降低了农民规模收益的水平。由于经济合作组织普遍存在法人地位不明确、注册登记不规范、普惠政策缺失、贷款困难、合作社独立性不够等问题,使不少地方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的组织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扶持和指导力度不够,因而导致我区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发育缓慢,总体来说规模不大、覆盖面不广,组织化程度不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目前,广西全区共有经营性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非经营性专业协会、农业行业协会、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共4019个。其中,经营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540多个,会员5l万多人,仅占全区农村劳动力的22%。在对全区600户农民的抽样调查中,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也只占调查户的22.6%,有77.4%的农民不知道或不愿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情况与全国4%的平均水平和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3.农资成本增加,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的收益。2006年,中央正式决定对农业实行免税,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但与此同时,农资价格却轮番上涨。据统计,2005年广西区农民仅化肥一项就使每亩地的支出增加了50元~70元,2006年农资价格继续呈上涨态势,化肥价格同比上涨8.1%,地膜上涨27.8%,柴油上涨15.3%,农资涨价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从而使农民从农业税减免、粮食生产直补等国家“惠农”政策中所获取的收益基本被农资涨价因素抵消,直接影响了收入。此外,由于目前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还很不完善,不法商家时常利用假农药、假化肥和假种子坑农、害农,加大了农民生产的成本,从而使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4.农村基础设施老化、落后,村集体经济名存实亡,“无钱办事、无力办事”的问题十分突出。财政投入量少而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难以全面覆盖。纵向比,增长挺高,但就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看,仍然差得很远。部分村集体经济名存实亡甚至债务累累,无力发展公共事业。近年来,尽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力推进,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人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人严重不足。虽然我区一再加大农业基建投资,但农业基建投资占我区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明显提高,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人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导致水资源浪费。同时村上不存在进行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5.少数村“两委”组织管理不民主,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由于一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所以很难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使本来就疏于管理的农民放任自流。这是导致农村思想领域歪风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调查的情况分析,一是存在无钱办事的问题。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硬件建设需大量投入,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因长期缺乏投入,管理不善,使阵地丢失,封建主义、宗教势力乘虚而入,一些旧的封建习俗在有些地方死灰复燃,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二是存在无人管事的问题。有些基层组织,长期处于“软、懒、散”的状态,有的村连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的人选都没有。三是无章理事的问题。一些村规章制度不健全,尤其是农村的一些难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由此使领导班子威信降低,集体凝聚力大大弱化,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空壳村”。
6.农业生产过程中“跟风”效应较为严重。所谓“跟风”效应就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跟着市场价格表象在转,也就是市场上什么东西价格高就一窝蜂地跟着生产什么,农民通常是看到市场价格高了再组织生产,当农民生产出后发现市场价格又疲软了,基本上是种什么赔什么,养什么赔什么,很让农民朋友苦恼这就是所谓的“跟风”效应。这里存在反应滞后的问题,在经济学通常说的J曲线效应。要解决农民的“跟风”效应问题,只有让农民充分了解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态才有办法,要让农民知道”跟风”的危险性,风险较大,可能给农民经济收入带来大的损失。让农民知道“跟风”的危害性,不要被市场价格的表面现象牵着鼻子走。还有通过农业合作化经营,解决小农民对大市场的问题,发展订单农业,就可以避免“跟风”效应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对于跟风效应所造成损失的案例数不胜数。就全省范围而言,每年因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跟风”而损失的就达数亿元。
7.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一些问题。(1)在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购销关系中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少购销合同是“君子协定”或“口头约定”,真正签订单的仅有43%,而且违约现象较为严重。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拒收或压级压价,使农民利益受损;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收购价格时,农民便违约把产品卖给市场,从而使企业得不到充足的货源,生产受阻。正是由于没有形成利益一体化,使得企业和农民之间只注重自己的短期经济利益,违约现象不断发生。(2)农业产业化外部环境不宽松。农业产业化受到多面手的限制。比如: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增加了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成本与风险;相关政策的不完善,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滞后,严重妨碍农业竞争力的提高;融资渠道不畅,影响产业化的推进等等。其中融资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许多地方,银行为了规避贷款风险,从严控制中长期贷款,导致不少企业挤占流动资金搞技改,严重影响了产品结构的升级,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是坚持和完善农业基本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组织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是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的重要内容。为此,要重点抓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抓好科技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然而,目前广西拥用有的优质龙头企业仍然较少。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6
[2]李广海 陈 通:和谐社会理念的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3]喻国华: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47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存在问题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党就提出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务等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2006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中央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拥有490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70%,农村的发展情况对全区发展形势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几年来,广西区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调查显示:广西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最为突出的问题:
1.农民文化层次偏低,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比例较低。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广西农村劳动力共计2300万,其中文盲、半文盲占4.15%,小学文化程度占32.04%,初中文化程度占51.1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66%。农村劳动力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不高。广西区内农民与经济发达的邻省广东相比,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多6个百分点,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则少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据典型抽样调查,广西农村劳动力中目前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数只占13.7%,其中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也只占21.3%。缺少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大多只能从事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就业渠道十分狭窄,基本上是从事单一的、低层次的私营矿产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达90%以上。据个案调查,目前外出务工遇到的最大困难中,没有技术专长、文化水平低的占到53.3%,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在外出务工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调查结果表明,外出务工人员当中,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每人寄带回现金收入约4000元,而未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每人寄带回现金收入只有2800元左右,后者比前者低23.9%,体现了有技术与无技术的差别。
2.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作用弱小,降低了农民规模收益的水平。由于经济合作组织普遍存在法人地位不明确、注册登记不规范、普惠政策缺失、贷款困难、合作社独立性不够等问题,使不少地方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的组织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扶持和指导力度不够,因而导致我区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发育缓慢,总体来说规模不大、覆盖面不广,组织化程度不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目前,广西全区共有经营性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非经营性专业协会、农业行业协会、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共4019个。其中,经营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540多个,会员5l万多人,仅占全区农村劳动力的22%。在对全区600户农民的抽样调查中,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也只占调查户的22.6%,有77.4%的农民不知道或不愿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情况与全国4%的平均水平和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3.农资成本增加,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的收益。2006年,中央正式决定对农业实行免税,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但与此同时,农资价格却轮番上涨。据统计,2005年广西区农民仅化肥一项就使每亩地的支出增加了50元~70元,2006年农资价格继续呈上涨态势,化肥价格同比上涨8.1%,地膜上涨27.8%,柴油上涨15.3%,农资涨价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从而使农民从农业税减免、粮食生产直补等国家“惠农”政策中所获取的收益基本被农资涨价因素抵消,直接影响了收入。此外,由于目前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还很不完善,不法商家时常利用假农药、假化肥和假种子坑农、害农,加大了农民生产的成本,从而使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4.农村基础设施老化、落后,村集体经济名存实亡,“无钱办事、无力办事”的问题十分突出。财政投入量少而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难以全面覆盖。纵向比,增长挺高,但就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看,仍然差得很远。部分村集体经济名存实亡甚至债务累累,无力发展公共事业。近年来,尽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力推进,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人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人严重不足。虽然我区一再加大农业基建投资,但农业基建投资占我区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明显提高,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人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导致水资源浪费。同时村上不存在进行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5.少数村“两委”组织管理不民主,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由于一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所以很难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使本来就疏于管理的农民放任自流。这是导致农村思想领域歪风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调查的情况分析,一是存在无钱办事的问题。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硬件建设需大量投入,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因长期缺乏投入,管理不善,使阵地丢失,封建主义、宗教势力乘虚而入,一些旧的封建习俗在有些地方死灰复燃,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二是存在无人管事的问题。有些基层组织,长期处于“软、懒、散”的状态,有的村连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的人选都没有。三是无章理事的问题。一些村规章制度不健全,尤其是农村的一些难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由此使领导班子威信降低,集体凝聚力大大弱化,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空壳村”。
6.农业生产过程中“跟风”效应较为严重。所谓“跟风”效应就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跟着市场价格表象在转,也就是市场上什么东西价格高就一窝蜂地跟着生产什么,农民通常是看到市场价格高了再组织生产,当农民生产出后发现市场价格又疲软了,基本上是种什么赔什么,养什么赔什么,很让农民朋友苦恼这就是所谓的“跟风”效应。这里存在反应滞后的问题,在经济学通常说的J曲线效应。要解决农民的“跟风”效应问题,只有让农民充分了解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态才有办法,要让农民知道”跟风”的危险性,风险较大,可能给农民经济收入带来大的损失。让农民知道“跟风”的危害性,不要被市场价格的表面现象牵着鼻子走。还有通过农业合作化经营,解决小农民对大市场的问题,发展订单农业,就可以避免“跟风”效应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对于跟风效应所造成损失的案例数不胜数。就全省范围而言,每年因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跟风”而损失的就达数亿元。
7.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一些问题。(1)在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购销关系中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少购销合同是“君子协定”或“口头约定”,真正签订单的仅有43%,而且违约现象较为严重。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拒收或压级压价,使农民利益受损;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收购价格时,农民便违约把产品卖给市场,从而使企业得不到充足的货源,生产受阻。正是由于没有形成利益一体化,使得企业和农民之间只注重自己的短期经济利益,违约现象不断发生。(2)农业产业化外部环境不宽松。农业产业化受到多面手的限制。比如: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增加了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成本与风险;相关政策的不完善,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滞后,严重妨碍农业竞争力的提高;融资渠道不畅,影响产业化的推进等等。其中融资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许多地方,银行为了规避贷款风险,从严控制中长期贷款,导致不少企业挤占流动资金搞技改,严重影响了产品结构的升级,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是坚持和完善农业基本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组织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是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的重要内容。为此,要重点抓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抓好科技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然而,目前广西拥用有的优质龙头企业仍然较少。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6
[2]李广海 陈 通:和谐社会理念的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3]喻国华: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