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论文,也称 “政论体”、“政论语体”。它口吻严肃,语气坚定,行文简洁,旨在解析思想,阐发观点,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 (王小萍109-112)。在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商国是或者对各部门及地方领导同志指导工作的谈话则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政论文形式。随着中国影响力在世界上的不断增强,汉语政论文的英译也受到了翻译界更多的关注。目前政论文翻译研究多是从功能目的论和功能对等角度出发,强调翻译与目的和语篇功能的挂钩。很少有学者研究聚焦于文本自身的语言美。其实,政论文翻译依旧离不开美学,政论文中的言语美同样值得关注。
关键词:政论文;翻译美学;基础性层次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1
1.政论文翻译与翻译美学
对政论文翻译进行研究可以采取翻译美学的视角,翻译美学对政论文翻译同样具有适用性。
1.1翻译美学对语言的全局性审视
当我们提及“文学美”,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散文亦或是诗篇,似乎只有天马行空的抒情才配得上说是“美好的”。然而,我们要明确的是,语言美并不等同于“文字美化”。语言美及翻译审美存在于任何文体之中,具有普遍性。这其中最有力的证据在于,一切翻译活动都离不开选词酌句,择善从优,而“选择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美”。在选择和思考的过程中,正是审美判断在左右着抉择(刘宓庆 13)。由此可见,言语的发之于外是没有不经过选词酌句、择善从优的审美“内功”磨练的。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善”和“优”就是语言美。只要符合规范性、社会性、保证交流效果这三个条件,就都可能具有语言美,就同样都在翻译美学的考察之列。一言以蔽之,翻译美学对于语言的审视是全揽式的,全局性的(刘宓庆 章艳 99)。政论文翻译同样是翻译美学的审美客体,具有美学上的考量。
1.2政论文在翻译审美表现中的基础性层级
当然,翻译审美表现,作为跨语言文化的艺术创造,虽无高低之分,但有层级之别。翻译原语艺术作品与原语非艺术作品处于不同的层级。这源自于它们不同的审美原则和审美理想。本文将详细探讨的政论文,即属于原语非艺术作品。该类作品处于基础层级,其审美原则一为“达意”,本着“修辞以立诚”的根本原则不求文藻之华美,但求传意之准确;二为“约定”,即译文行文及总体风格要与目标语言使用习惯相适应。因此,基础层级的审美目标,一为准确无误,二为行文得体(刘宓庆 204)。笔者以诸多政论文为例进行剖析,可喜地发现译文不仅将这上述审美原则和审美理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更在不少译文之处都超越了基础层级目标,达到了艺术性文本所处于的综合层级。我们从不少例句中可以看到译者择优而从的审美策略和臻于完美的传情效果。
2.汉语政论文及其英译中的语言异质美和文化审美投射
翻译,作为语际间以意义转换为轴心的语言运用,在艺术操作时往往具有依附性,并不能脱离原作的“情、志、意”的限制。然而,出于文化审美的考量,译者在很多情况下都不得不对审美客体的美加以改造。然而,英语译文由这些词句交织而成,散发着和原文汉语不同的语言异质美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审美。
2.1汉语感性美与英语理性美
首先,汉语是感性的,散发着“雾里看花”的模糊美。这种感性美与中国传统文化重意合离不开关系(张思杰 54)。中国艺术讲求以意统形,略于形式,追求错落留白的美。例如,中国戏曲讲求“实景清而空景观”,园林布局遮掩错落,往往不可一目了然(钱冠连 239-240)。这样的审美习惯迁移到语言之中,就是汉语重了悟,不重形式,意群、成分通过内在的联系贯串,不一定用关系词来明白交代关系,结构上也没有很多的限制,尤其在表示动作和事物的关系上,几乎全赖意会,不靠言传。政论文中行文句法的感性模糊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语句行为事态相关者的缺如,二是逻辑关联词的缺如;然而,英语却是理性的,闪烁着明晰的美。这种语言上的审美取向同样深受审美文化的影响:欧洲古典美学追求整齐性统一性的价值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这些唯有数理诸学优于为之作证。西方讲求形式和心理同构。因此,西方把理想的形式美全然归于数学和几何的关系。这种形式美观念移植到语言形式,就是形态上的丰满外露,句子成分的结合都用连接词和介词固定卡死,因而严谨,少弹性,表达精准、形式化,可以验证(钱冠连 241)。这样的理性美衍生了英语的体制化形式,这种严谨性从句法衍生到篇章。英语的明晰理性美在政论文的译文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文行为事态相关者的缺如的增补,二是对原文逻辑关联词缺如的增补。
3.结语
政论文从不缺乏美,缺少的只是译者对美的发现。政论文翻译处于翻译审美表现的基础层级。尊重原语文化,了解目的语审美,在翻译的过程中承认民族审美的异质性和语言间的平等地位,统筹原语言和目标语两种语言,不仅可以促进受众的移情与认同,也将大大提升原文本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克罗齐.美学原理: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M].朱光潜译.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3]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马建忠 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5]钱冠连.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宋志平.“英汉语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综观.”东北师大学报2(2003): 92-98.
[7]隋荣谊,李锋平.“翻译美学初探.” 外语与外语教学 11(2007): 54-57.
[8]张思洁.“意合与行合”.外语与外语教学7(1998): 54.
关键词:政论文;翻译美学;基础性层次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1
1.政论文翻译与翻译美学
对政论文翻译进行研究可以采取翻译美学的视角,翻译美学对政论文翻译同样具有适用性。
1.1翻译美学对语言的全局性审视
当我们提及“文学美”,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散文亦或是诗篇,似乎只有天马行空的抒情才配得上说是“美好的”。然而,我们要明确的是,语言美并不等同于“文字美化”。语言美及翻译审美存在于任何文体之中,具有普遍性。这其中最有力的证据在于,一切翻译活动都离不开选词酌句,择善从优,而“选择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美”。在选择和思考的过程中,正是审美判断在左右着抉择(刘宓庆 13)。由此可见,言语的发之于外是没有不经过选词酌句、择善从优的审美“内功”磨练的。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善”和“优”就是语言美。只要符合规范性、社会性、保证交流效果这三个条件,就都可能具有语言美,就同样都在翻译美学的考察之列。一言以蔽之,翻译美学对于语言的审视是全揽式的,全局性的(刘宓庆 章艳 99)。政论文翻译同样是翻译美学的审美客体,具有美学上的考量。
1.2政论文在翻译审美表现中的基础性层级
当然,翻译审美表现,作为跨语言文化的艺术创造,虽无高低之分,但有层级之别。翻译原语艺术作品与原语非艺术作品处于不同的层级。这源自于它们不同的审美原则和审美理想。本文将详细探讨的政论文,即属于原语非艺术作品。该类作品处于基础层级,其审美原则一为“达意”,本着“修辞以立诚”的根本原则不求文藻之华美,但求传意之准确;二为“约定”,即译文行文及总体风格要与目标语言使用习惯相适应。因此,基础层级的审美目标,一为准确无误,二为行文得体(刘宓庆 204)。笔者以诸多政论文为例进行剖析,可喜地发现译文不仅将这上述审美原则和审美理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更在不少译文之处都超越了基础层级目标,达到了艺术性文本所处于的综合层级。我们从不少例句中可以看到译者择优而从的审美策略和臻于完美的传情效果。
2.汉语政论文及其英译中的语言异质美和文化审美投射
翻译,作为语际间以意义转换为轴心的语言运用,在艺术操作时往往具有依附性,并不能脱离原作的“情、志、意”的限制。然而,出于文化审美的考量,译者在很多情况下都不得不对审美客体的美加以改造。然而,英语译文由这些词句交织而成,散发着和原文汉语不同的语言异质美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审美。
2.1汉语感性美与英语理性美
首先,汉语是感性的,散发着“雾里看花”的模糊美。这种感性美与中国传统文化重意合离不开关系(张思杰 54)。中国艺术讲求以意统形,略于形式,追求错落留白的美。例如,中国戏曲讲求“实景清而空景观”,园林布局遮掩错落,往往不可一目了然(钱冠连 239-240)。这样的审美习惯迁移到语言之中,就是汉语重了悟,不重形式,意群、成分通过内在的联系贯串,不一定用关系词来明白交代关系,结构上也没有很多的限制,尤其在表示动作和事物的关系上,几乎全赖意会,不靠言传。政论文中行文句法的感性模糊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语句行为事态相关者的缺如,二是逻辑关联词的缺如;然而,英语却是理性的,闪烁着明晰的美。这种语言上的审美取向同样深受审美文化的影响:欧洲古典美学追求整齐性统一性的价值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这些唯有数理诸学优于为之作证。西方讲求形式和心理同构。因此,西方把理想的形式美全然归于数学和几何的关系。这种形式美观念移植到语言形式,就是形态上的丰满外露,句子成分的结合都用连接词和介词固定卡死,因而严谨,少弹性,表达精准、形式化,可以验证(钱冠连 241)。这样的理性美衍生了英语的体制化形式,这种严谨性从句法衍生到篇章。英语的明晰理性美在政论文的译文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文行为事态相关者的缺如的增补,二是对原文逻辑关联词缺如的增补。
3.结语
政论文从不缺乏美,缺少的只是译者对美的发现。政论文翻译处于翻译审美表现的基础层级。尊重原语文化,了解目的语审美,在翻译的过程中承认民族审美的异质性和语言间的平等地位,统筹原语言和目标语两种语言,不仅可以促进受众的移情与认同,也将大大提升原文本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克罗齐.美学原理: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M].朱光潜译.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3]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马建忠 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5]钱冠连.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宋志平.“英汉语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综观.”东北师大学报2(2003): 92-98.
[7]隋荣谊,李锋平.“翻译美学初探.” 外语与外语教学 11(2007): 54-57.
[8]张思洁.“意合与行合”.外语与外语教学7(1998):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