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葡语泛读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uty85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泛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乃至语言综合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本文首先强调了泛读的必要性,并阐释了精读和泛读在教学方法上的差异,由此引出葡语教学者在泛读课堂上遇到的诸多常见问题,对其关键问题的成因给出了合理解释,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希望本研究能对葡语泛读课堂的有效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葡萄牙语;泛读;教学法;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任珊珊(1987-),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西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葡萄牙语语义、语用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H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2
  听和读,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途径。而泛读对于提升阅读能力,甚至提升语言的总体能力上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那么,在大学葡萄牙语的泛读课堂中,教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应该为学生选取怎样的泛读材料?又如何帮助学生既建立对泛读的兴趣和信心呢?作为葡语学习者,他们在泛读当中最大的困难在哪?这是本文将试图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一、泛读的必要性
  根据Scrivener(2011:268)[1]:“泛读(读篇幅稍长的文章,例如小说等)对语言学习产生的强有力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学生读的内容越多,就会越多地接触到目的语言中的惯用语法结构和高频单词,这对于扩充语言知识,增强阅读自信,乃至提高语言学习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Harmer(2003,283)[2]的观点,精读和泛读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特定的阅读技巧,无论是文章大意的把握,还是关键信息的提取,无论是对于细节领会还是根据字面意思推断作者的态度和言外之意。从学生角度来说,为了通过阅读取得理解能力的提高,他们必须要综合精读和泛读这两种阅读形式。然而从教师的层面来看,我们还是应当对精读和泛读进行区别,绝不能用同一种教学模式来开展这两种不同的课堂。
  二、精读与泛读的差异
  首先,在葡语精读课上,我们的教学重点是语言知识的习得。即更为侧重文章当中的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从细节的层面进行学习。而如果用精读的方法去开展泛读教学,那么对于语篇的整体理解、语言形式或者人物形象、场景描写等内容的理解则显得支离破碎,无法在脑海中连成完整的脉络。
  其次,泛读和精读的另一点差别就在于,泛读无需学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每一个词的意思,否则很容易在阅读地过程中失去耐心和兴趣,从而无法达到泛读的最终目标:培养阅读兴趣。
  此外,在现在中国内地开设葡语的本科院校中,在初中级阶段,每周的精读课程会安排在8-10小时之间,而泛读课程通常只安排2个小时。由此可见,精读是非常需要教师的参与的,它需要在教师的指引和评估下完成语言知识的积累的。而在泛读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带动的作用,用有限的泛读课堂时间,建立起学生对于泛读的兴趣,从而将阅读的习惯延伸至课堂以外。因此,泛读课堂的学习材料,课堂组织以及任务设定,都需要同精读课堂区别开来。
  三、对于泛读课堂上常见问题的思考
  在笔者对于64名大二的葡语学生的的调查后发现,学生在泛读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有:一,对泛读材料没兴趣,文学类的语料同自身的实际需求脱节;二,生词量大,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查词意;三,阅读速度慢,容易在阅读过程当中失去耐心;四,部分表达和语法现象难以理解,即便没有生词障碍也无法正确解读。在这四点主要问题当中,尤以前两点更为突出。那么,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又有哪些可行的应对策略呢?
  (一)合理选取泛读资料
  泛读材料的选择是比较难的。与精读课程不同的是,后者可以选取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或是经过教学检验的教材。而泛读,我们很难去编写一部课堂使用的教材。
  从篇幅上看,如果只从文学作品中节取几段内容,阅读是脱离了语境的,缺少上下文会让阅读理解变得愈发困难。然而,如果选取的语料过长(例如一本小说),操作性较差,很可能一个学期都讲不完一部作品。从语料难度上看,既不能太容易,以免让程度较好的学生丧失兴趣,也不能过难,以免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文章的选材上,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文学类的文章,认为其毫无用处,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首先,我们不能在“泛读”与“有用”之间画等号,阅读的目的绝不该如此功利。事实上,泛读的作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并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文学作品也能够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了解葡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审视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在阅读过程中完成美学体验。
  但是,对于初中级的葡语学习者来说,直接阅读葡语文学的原著的确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教师应当肩负起“转化者”的角色,从文学作品中撷取特定的章节,对其进行改写,完成文学语言的简化过程。这样一来,用适应不同级别学生语言水平的文字,让高高在上的文学著作不再显得那么遥不可及,即便是葡语的初学者,也可以接触到晦涩难懂的文学作品了。用Richard Day和Julian(1998,61)[3]的话说就是,我们应该创造出“外语学习者的文学”。
  另外,我们也可以选取现有的,已经过简化改编的文学作品,例如笔者就采用了葡萄牙Lidel出版社出版的,针对A2到B2(初、中级)这三个级别的泛读读物。这套泛读材料共9篇故事,每一篇的长度在20页左右,基本上3-4节课即可授完,可分两学期教授。它的优点是,长度适中,难度适宜,故事趣味性强。既能帮助学生吸收一些自然语境下产生的语言,又能通过文化层面的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又因为篇幅的加长,以及同一系列在编写上的内在练习,词汇复现率高,很容易帮助学生记忆巩固高频词汇。
  (二)协调泛读要求和学生阅读习惯之间的关系
  在笔者葡语泛读教学的过程中遇到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好泛读的要求和学生的精读习惯之间的关系。虽然教师一再建议学生不要去细抠每个单词,但学生们总是非常渴望搞清楚每个单词的意思。很多学生都在调查中表示,在读泛读材料时,自己会边读边查词典。学生们觉得,之所以对文章的理解不到位,是因为有太多生词障碍,同时他们也承认,查生词确实拖累了阅读速度,让泛读有效性大打折扣。   事实上,阅读能力包括理解准确度和阅读速度两个方面。准确的文意理解和较快的阅读速度是具备较强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没有速度就没有泛读,速度是泛读的保障。准确是泛读的目的,速度快却没有准确的理解,泛读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中和的方式,来协调泛读的要求和学生阅读习惯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就是协调撷取大意和着眼细节之间的矛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不查生词的前提下,通读一两遍文章,之后,允许学生对若干生词的意思进行提问。
  为了避免学生把太多的时间用在词义上,按照Harmer(2011:287)的建议,我们可以给学生时间限制或者词语数量控制。比如,只给学生留五分钟时间来问最影响文意理解的若干生词。
  其实,在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很多以葡语为母语的使用者也一样会遇到很多生词障碍,但由于上下文提供的信息,和不拘泥于细节的阅读方法,这些生词完全不影响他们的理解。由此可见,要求学生去查材料中的所有生词显然也是不合乎泛读要求的。
  (三)合理有效开展课堂
  由于葡语泛读周课时的有限性,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挥泛读课堂的有效性。
  每次泛读课,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作为热身,对故事的前情梗概和重点语句结构稍作复习,帮学生回顾泛读材料的前情内容,从而顺利地过渡到当节课的阅读中来。
  在回顾之后,教师请学生对于理解上有困难的语句进行提问。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建议在课堂进行泛读,因此,学生的预习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会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将理解困难的地方标记出来,以便进行课堂提问。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普遍遇到的困难在哪里,理解偏差的原因为何。
  在扫清了所有阅读障碍后,无需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讲解,而是简要地复述所讲章节将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体会某些表达的精妙之处,分析作者的语言特点和用词技巧,学习有关时间、场景和人物的描写方式,以及段落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章节和章节之间的衔接手法,归纳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的感情色彩等等。
  (四)学生反馈与教师评估
  在结束了全篇文章之后,我们的泛读课程依然没有结束。我们还需要学生,以口头或是书面的形式,将泛读教学的效果反馈给教师。例如,在一篇文学作品的阅读完成之后,让学生作口头复述。这不但能检验学生是否具备整体把握能力,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检验教学的效果。
  除了口头上的复述之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写阅读摘要,旨在复习语言和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的书面反馈可以让教师更直观、更清楚地看到学生在语言使用上的问题,从而加强相应方面的训练。
  此外,笔者还尝试过让学生对于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进行续写。学生们非常热衷于这项充满创造性的人物,表现出了极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让泛读课变得更加立体而生动。
  在学生反馈之后,教师的评估也是不可遗漏的一环。在不打击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前提下,适当地对学生的主动参与表示肯定,并对反馈当中的不足予以强调。例如,用一节课的时间,随即选取几位学生的书面反馈,进行公开讲评。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文章的修改和品评当中来,大家群策群力,取长补短。至此,一篇泛读材料才算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
  结语:
  针对葡语学生反映出的对泛读材料不感兴趣,以及单词量大等突出问题,本文分析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从如何选择泛读材料,开展泛读课堂,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泛读课的有效性进行了详细论证。希望本文能对葡语教学者有所借鉴意义,在开展泛读课堂教学时,能够根据其课程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任务,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实质地提升。
  参考文献:
  [1]Scrivener JIM, Learning Teaching, The Essential Guide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hird Edition, Macmillan Editor, 2011, p.264-269
  [2] Har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Pearson Longman, 2003, p.283-301
  [3]Day Richard and Bamford Julian, Extensive Read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其他文献
摘 要:2012年,宫廷剧《甄嬛传》在国内出现收视热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最终决定将76集的《甄嬛传》剪辑成6部电视电影,并重新配音、配乐输出海外。由于该剧所处的特定文化背景使得其台词翻译独具特色:文白夹杂,诗词歌赋、隐喻现象及民俗文化、方言的使用充斥其中,使得其翻译工作难度很大,这也引起中国网友的热切关注。“神翻译”现象由此产生。本文旨在发现研究美版《甄嬛传》中神翻译现象,以找出其形成
[目的]分析中晚期肝癌患者血清中微小RNA-202(miR-202)、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诊断中晚期肝癌的效能及其对预后评估的价值
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旅游城市,传统的纳西族的生活与文化都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显而易见的就是纳西族人的语言使用。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考察了丽江大研镇纳西族居民
摘 要:能与介词组合是汉泰语时间词的一个重要特征。文章对汉、泰语“在 时间词”组合的句法结构、句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汉语;泰语;在;时间词  作者简介:张伟君,女,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2014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泰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2  一、引言
本文对工商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基础进行了研究。文章通过对传统第三方物流合同和现代第三方物流合同各自特点的分析,对比得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并系统剖析了存在差异的根
摘 要:省略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最终目的是实现交际便捷的需要。对省略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以BBC执导的简奥斯汀三部小说的同名电影《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及《艾玛》为语料,探索口语中的名词性省略。  关键词:省略;中心词;对比  作者简介:刘琳(1992-),女,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外语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3
摘 要:越南语是东南亚地区的一种语言,现在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已经开设了越南语教程,但是,在教授和学习越南语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渐渐地接触到了越南语的方言,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为越南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关于越南南部方言的课程和专题讲座。  关键词:越南;南部方言;特点  作者简介:谭于慧(1986.3-),女,汉族,云南文山人,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语言学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JSJYLX-029);南阳师范学院stp项目“校园流行语的调查与研究”;南阳师范学院spcp项目“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考察”。  摘 要:“颜值”作为一种流行语越来越被大众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样貌,比如用来形容一个人长得俊俏,就会用“颜值爆表”来形容;或者用来形容物体的美观,比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它经历了五四运动前的早期传播和此后的广泛传播两个互相联系的不同阶段,而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海外,其积极传播者主要是海外同胞。本文所介绍的就是这方
作为新乡镇公共文化建设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文化软实力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乡镇的公共文化建设还正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本篇文章通过对目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