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化语文教学是指教学应是一个教学实践和操作层面的概念,具体指策略、途径、过程、方式和方法等的生活化。
生活化语文中的“生活”包括:作者生活(作者生活的背景以及他的理想、愿望、主张和写作意图等)、课文生活(课文的语境、情节、情境、意境以及主人公的心灵世界等)、读者生活(读者的身份、地位、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等)、教师生活(教师的身份、地位、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等)、学生生活(学生生活阅历、生命积淀、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等)、生活情理(哲人哲理、人生社会思考等)和现实生活素材(学生的读书、观察、听闻所接触到的素材)。
“生活化”,就是前文提及的多维“生活”、 课文内容与课外生活、语文知识与生活情理、教读课文与表达练笔、课内认知与课外历练、学生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等的相互化通,进而使语文教学步入一条多维“生活”深度对接、有机相融、合力共生,充满生机、活力、灵气、情理和情趣,良性循环、螺旋提升、健康发展的轨道。主要任务是教学生多维而深刻地体验、感受、思考、感悟作者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教学生用眼睛观察“语文”,用耳朵聆听“语文”,用嘴巴表达“语文”,用心灵感悟“语文”,用笔杆历练“语文”,习惯于把读写、听说、积累、思辨、探究等当日子过。
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总原则是:语文是怎么来的就怎么学怎么教。具体点讲就是,字词、知识、课文、作文、语言基本功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一要返本归源,二要以学生会学会用可发展为本。
“生活化语文教学”的三大系统是:课堂教学生活化、表达历练生活化、积累指导生活化。这三大系统又具体包括教学生把根据实际拟定的学习目标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课前预热“生活”当日子过、教学生把依据课文特质切入当日子过、教学生把依情据理品析文本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自觉积累整理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自主独立思辨当日子过、教学生把一篇多改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读文学写当日子过、教学生把作文练写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读世悟文当日子过、教学生把抄读评点当日子过、教学生把思悟练笔当日子过、教学生把积累“我的知识”当日子过、教学生把积累“我的语言”当日子过、教学生把积累“我的素材”当日子过等“十五教”。其根本宗旨就是牢固树立以生活为中心的知识观、教育观和价值观,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让学生自然无痕地把真语文学习当日子过,积极努力地学好文树好人。那么,又如何做到这些呢?笔者认为,我们至少要教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生把活学语文知识当日子过
语文知识的范畴比较广,包括字词、语法、写法、修辞、作家作品等。这些知识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字——死,即大量地死记硬背概念、内容、条框,结果搞得学生不得门径,毫无兴趣,又不能活用。其实,无论是字词、语法、写法、修辞等知识还是作家作品知识,它们都是有其生活和情理之源的,都是活生生的。
首先就汉字而言,之所以每个字有它固定的音和形,因字义而定,有其特定的“出身”。如,“折”这个字,读zhé,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我要折(zhé)断这个树枝”;读zhē,则表示做这件事的过程,“拿着树枝在那里反复地折(zhē)腾”;而读shé呢,则表示做这件事的结果,“最终把树枝弄折(shé)了”。“闲暇”的“暇”与时光有关,所以从“日”旁,写作“暇”;“闻名遐迩”的“遐”,与路途和距离有关,所以从“辶”旁,写作“遐”;“白玉微瑕”的“瑕”与玉上面的斑点儿有关,所以从“玉(王)”旁,写作“瑕”。此外,成语释义运用教学也要教学生弄清楚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吃透它的真意和适用范围。比如,“指鹿为马”“炙手可热”“弹冠相庆”“目不窥园”“举案齐眉”等成语,都是有其特定的典故、喻意和适用范围的,不可望文生义,胡乱使用。为此,教师一定要教学生深入典故和生活情理去品嚼、辨析和积累这类成语。
其次,就语法知识而言,主语就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宾语就是谓语的支配对象,谓语就是表述主语是什么和怎么样的成分。只要处于该成分的位置,无论它多短还是多长,就都只能做这个成分,这叫“在其位须谋其政”。如,“这些黄瓜,王老师买了10斤,剩下的全都给李老师买走了”“我看见王老师背着个包进办公室了,李老师提着个球拍去操场了,赵老师在班级教室前来回走动”这两个句子,前者谓语即“王老师买了10斤,剩下的全都给李老师买走了”,后者的宾语即“王老师背着个包进办公室了,李老师提着个球拍去操场了,赵老师在班级教室前来回走动”。如果只是死记概念,不回归生活情理用心体悟,学生就往往找不到这两个句子的谓语和宾语,还以为只有动词、形容词才能做谓语,名词和代词才能做宾语呢。再有,语法成分后置或前移的现象,也都是有其特定语境下的特殊表意功能的。如,“我买馒头,两个,黑面儿的哦”这句话,之所以要两个定语后置,很可能是因为环境太吵,买馒头的人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述得更清晰一些。
此外,还有高考常考到的判断和解析病句。一个句子有毛病,说白了就是讲话不守汉语规矩,要么丢胳膊落腿儿(缺少必要成分),要么语无伦次(词语或成分次序不正确),要么浪费词语(成分赘余),要么语意不明(有歧义),要么不合逻辑(不合乎常理)。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适量的“讲考练”是必要的,但一味地靠“讲考练”则绝不是根本出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不规范、不健康的语言的。从在校学习的角度来看,口头答题、做简述题、写随笔、做作文等环节都是经常会遇到病句的(就是课文里也常会出现病句),教师该教学生学会在学习实践中自觉矫正。从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与人对话、看电视,读课本、报刊、文学文艺作品等活动中也是常会遇到病句的,教师还该教学生学会在活动中自觉去发现并矫正。比如,教学生留心所听到和读到的病句,自觉搜集、整理,汇总到专门的笔记本上。长期这样做,学生会养成一种主动自觉地与不规范、不健康的语言做斗争的好习惯,直至能够达到用耳朵都可以听出病句的程度。 最后,写法、修辞等知识和作家作品知识的教学,也都是需归于生活情理的。如,“娶媳妇放鞭炮”是烘托,“下雨前铺云刮风”就如铺垫,“大海里一排接一排的怒涛”就像排比等。
总之,这些语文知识就是这么来的,学生就必须得这样去学,教师也就必须得这样去教。只有教师回归生活,活教教活,学生才能够回归生活和情理之源活学学活,真正学到骨髓和灵魂里去,学出聪明和智慧来,进而去自主独立地学习,逐渐树起自主独立的精神来。
二、教学生把活学阅读赏析当日子过
我始终认为,作品的内容和主旨都是作者对生活的体验、感受、思辨、理解、认识和感悟等;它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等都在为表现或表达好内容而用力,也都是源于生活情理的。所以,要想真正读懂作品的内容和主旨,赏析和领悟作品的表现或表达艺术,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即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作品生活、读者生活、生活情理等,充分调动学生生活,链接教师生活,并与之做生命和心灵的深度对接,实现多维生活的互通和交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真深读、真受益和真提升。如,朱自清为什么要在《荷塘月色》里发出“只不见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样的呼号?这“脉脉流水”到底隐喻着什么?教师不引领学生深入作者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脉脉流水”正隐喻着作者对恬淡宁静、自由独立、不参与党派之争、做好自己的人生理想;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打工时,为什么还是“月牙背心乌裙”这身打扮?又为什么不改称“贺六嫂”?教师不引导学生深入作品生活,走进主人公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深入体验、感受和理解封建礼教的贞操观对祥林嫂以及她周围人们的毒害之深,就很可能还以为“祥林嫂生活拮据,没有什么像样的衣服穿”呢。
当下课堂阅读教学的最大症结就是:学生还没有真正搞明白课文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没有用生命和心灵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生活情理做多维、深度、到位的对接,却要强牵着学生去架空赏析什么修辞、结构、技法等的妙处,或者干脆直接由教师讲析给学生。把阅读欣赏教学搞得不深不透、不明不白,乏味低效,令学生讨厌透顶,致使教与学都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必须要深刻反思的。
三、教学生把活学表达艺术当日子过
学生学写作文,不管学写什么文体的作文,无外乎就是把自己心里的话表达出来,且尽量表达得好一些。这心里的话,要么是一种情感,要么是一种心愿,要么是一种感悟,要么是一种理想,等等。学生须根据自己的个性修养、喜好、擅长和能力等选择文体(即表达形式),或明晰或含婉地表达出要表达的意思。当然,学生要想表达得有一定高度,要想有创意地表达,不断充实、厚积、修养和提升自己,那就得多读多看多思多辨多悟多借鉴多练笔。中学生写作就是这么回事,学生就该这么学,教师也就该这么教。这是笔者对中学生学习写作的一贯看法。那么,具体究竟该怎么做呢?主要应该通过课堂以教读促学表达、一篇习作多修改、做青春文摘和点评、写成长随笔、课前五分钟口头作文等形式来落实,教学生长期坚持把活学表达艺术当日子过。
四、教学生把大胆想象联想当日子过
生活化语文教学向来十分重视为学生创设足够的联想、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引导他们深入文本来体验、感受,大胆地想象、联想、思辨、品析和评判,过崇尚创造的真语文学习生活。如,教《雨霖铃》这首词时,不妨预设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想象,“竟无语凝噎”中的“无语”,若真说出来可能会是些什么话,并启发学生去联想自己曾经的“离别无语”,以加深体验和感受,以培养学生想象力、感受力等。再如,教《铃兰花》时,不妨这样提问:去教堂要带上铃兰花,这会不会是父母设的局?引发学生展开想象和深入思辨,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思辨力。说实话,散文、小说、诗歌等教学往往会为我们创造很多这样的机会和空间,这是绝不可浪费掉的。教师一定要适时抓住这样的机会和空间,预设小说情节的扩写、结尾的续写,古诗词情境的拓写之类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想象、联想和思辨的机会和空间。这样做很有利于引发学生把大胆想象联想当日子过,进而逐渐发育他们的思辨力、感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品质的好途径。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大多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一切都只为了分数!在这样的高中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机会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也就更谈不上把大胆想象联想当日子过了!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品质等根本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培养。对此,我们每一位中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高度关注,深刻反思并付诸切实的改革行动。
五、教学生把自觉独立思辨当日子过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要切实培养学生的思辨力。笔者就长期坚持在课内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辨能力,教他们这样的好习惯,并由课内到课外把自主思辨当日子过。如,“什么样的‘义’都必须要我们去‘舍生’吗?(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屈原到底该不该选择投江自杀呢?(出自屈原《渔父》)”“哥斯拉兄弟的出路在哪里?(出自高尔斯华绥《品质》)”等问题。先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生活,发现这些可思辩点,进而调动学生自主地去用心地思辨和探究。不仅如此,还由课内到课外地进行拓展性思辨,做到课内外良性对接、互动促进。如,对“留守儿童和老人”“被幸福”“被就业”等问题的思辨。长期坚持这样教与学,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素养的不断提升,更有利于他们自主、独立、健全的精神和人格以及创新品质的逐渐发育。
六、教学生把活练语言基本功当日子过
课文教读和写作教学对练好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固然很重要,但还远远不够。其实,课堂上的正音释词、口头答题、师生对话、概括整理、课堂练笔等环节也十分重要,必须要抓实抓好,以切实培养学生规范、健康地运用语言文字的好习惯。再进一步讲,也只有在课堂上这样扎实锻炼,学生才会获得更为充分而实在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充分认识到规范、健康运用语言的重要性,并自觉地由课内到课外去训练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逐渐养成规范、健康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和好习惯。笔者一向这么认为,也一向高度自觉地这样严格地教学生做。课外,更是长期通过“青春文摘”和“成长随笔”等形式陪着学生搞语言和素材积累的“马拉松”训练,把活练语言基本功当日子过,自然就会慢慢地夯实语言基本功的,同时也会一天天树立起不浮不躁、自觉本分、踏实做事、境界高远、品格高尚的灵魂。
今天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有多少学生是不依赖老师强制和硬塞而主动、自觉地学习和探究的?有多少孩子没有成为考试的机器和分数的奴隶?有多少孩子具有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有多少孩子想的不是考好大学、将来做人上人?再请看我们的校园、教师和课堂,又到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怎样的条件、氛围、空间和环境?又有多少孩子能够在老师的导引下真过上自主学习的生活?可以说几乎没有,而且越是高年级越问题严重。
其实,陶行知先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反复告诫我们:既不要教学生做人上人,也不要教学生做人下人,要做自己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做服务工农大众的真人。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终极理想就是树立起这样的真人。
20年来,笔者之所以始终痴心无悔、宠辱偕忘地坚守“生活化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目的就是要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与生活相融,就是要真正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想,让学生把真语文学习当日子过,并在这种生活中有机且无痕地发育自主精神、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博爱情怀和创造品质,最终达到学好文立好人的教育境界。理想远大,前路更是曲折而漫长,但笔者决意彻底摒弃二元对立的“死生活”和“死教育”,把全部的身心都交给了生活化的真教学和真教育,用良知和信念挺起学生和民族的美好未来。
生活化语文中的“生活”包括:作者生活(作者生活的背景以及他的理想、愿望、主张和写作意图等)、课文生活(课文的语境、情节、情境、意境以及主人公的心灵世界等)、读者生活(读者的身份、地位、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等)、教师生活(教师的身份、地位、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等)、学生生活(学生生活阅历、生命积淀、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等)、生活情理(哲人哲理、人生社会思考等)和现实生活素材(学生的读书、观察、听闻所接触到的素材)。
“生活化”,就是前文提及的多维“生活”、 课文内容与课外生活、语文知识与生活情理、教读课文与表达练笔、课内认知与课外历练、学生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等的相互化通,进而使语文教学步入一条多维“生活”深度对接、有机相融、合力共生,充满生机、活力、灵气、情理和情趣,良性循环、螺旋提升、健康发展的轨道。主要任务是教学生多维而深刻地体验、感受、思考、感悟作者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教学生用眼睛观察“语文”,用耳朵聆听“语文”,用嘴巴表达“语文”,用心灵感悟“语文”,用笔杆历练“语文”,习惯于把读写、听说、积累、思辨、探究等当日子过。
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总原则是:语文是怎么来的就怎么学怎么教。具体点讲就是,字词、知识、课文、作文、语言基本功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一要返本归源,二要以学生会学会用可发展为本。
“生活化语文教学”的三大系统是:课堂教学生活化、表达历练生活化、积累指导生活化。这三大系统又具体包括教学生把根据实际拟定的学习目标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课前预热“生活”当日子过、教学生把依据课文特质切入当日子过、教学生把依情据理品析文本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自觉积累整理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自主独立思辨当日子过、教学生把一篇多改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读文学写当日子过、教学生把作文练写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读世悟文当日子过、教学生把抄读评点当日子过、教学生把思悟练笔当日子过、教学生把积累“我的知识”当日子过、教学生把积累“我的语言”当日子过、教学生把积累“我的素材”当日子过等“十五教”。其根本宗旨就是牢固树立以生活为中心的知识观、教育观和价值观,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让学生自然无痕地把真语文学习当日子过,积极努力地学好文树好人。那么,又如何做到这些呢?笔者认为,我们至少要教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生把活学语文知识当日子过
语文知识的范畴比较广,包括字词、语法、写法、修辞、作家作品等。这些知识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字——死,即大量地死记硬背概念、内容、条框,结果搞得学生不得门径,毫无兴趣,又不能活用。其实,无论是字词、语法、写法、修辞等知识还是作家作品知识,它们都是有其生活和情理之源的,都是活生生的。
首先就汉字而言,之所以每个字有它固定的音和形,因字义而定,有其特定的“出身”。如,“折”这个字,读zhé,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我要折(zhé)断这个树枝”;读zhē,则表示做这件事的过程,“拿着树枝在那里反复地折(zhē)腾”;而读shé呢,则表示做这件事的结果,“最终把树枝弄折(shé)了”。“闲暇”的“暇”与时光有关,所以从“日”旁,写作“暇”;“闻名遐迩”的“遐”,与路途和距离有关,所以从“辶”旁,写作“遐”;“白玉微瑕”的“瑕”与玉上面的斑点儿有关,所以从“玉(王)”旁,写作“瑕”。此外,成语释义运用教学也要教学生弄清楚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吃透它的真意和适用范围。比如,“指鹿为马”“炙手可热”“弹冠相庆”“目不窥园”“举案齐眉”等成语,都是有其特定的典故、喻意和适用范围的,不可望文生义,胡乱使用。为此,教师一定要教学生深入典故和生活情理去品嚼、辨析和积累这类成语。
其次,就语法知识而言,主语就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宾语就是谓语的支配对象,谓语就是表述主语是什么和怎么样的成分。只要处于该成分的位置,无论它多短还是多长,就都只能做这个成分,这叫“在其位须谋其政”。如,“这些黄瓜,王老师买了10斤,剩下的全都给李老师买走了”“我看见王老师背着个包进办公室了,李老师提着个球拍去操场了,赵老师在班级教室前来回走动”这两个句子,前者谓语即“王老师买了10斤,剩下的全都给李老师买走了”,后者的宾语即“王老师背着个包进办公室了,李老师提着个球拍去操场了,赵老师在班级教室前来回走动”。如果只是死记概念,不回归生活情理用心体悟,学生就往往找不到这两个句子的谓语和宾语,还以为只有动词、形容词才能做谓语,名词和代词才能做宾语呢。再有,语法成分后置或前移的现象,也都是有其特定语境下的特殊表意功能的。如,“我买馒头,两个,黑面儿的哦”这句话,之所以要两个定语后置,很可能是因为环境太吵,买馒头的人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述得更清晰一些。
此外,还有高考常考到的判断和解析病句。一个句子有毛病,说白了就是讲话不守汉语规矩,要么丢胳膊落腿儿(缺少必要成分),要么语无伦次(词语或成分次序不正确),要么浪费词语(成分赘余),要么语意不明(有歧义),要么不合逻辑(不合乎常理)。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适量的“讲考练”是必要的,但一味地靠“讲考练”则绝不是根本出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不规范、不健康的语言的。从在校学习的角度来看,口头答题、做简述题、写随笔、做作文等环节都是经常会遇到病句的(就是课文里也常会出现病句),教师该教学生学会在学习实践中自觉矫正。从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与人对话、看电视,读课本、报刊、文学文艺作品等活动中也是常会遇到病句的,教师还该教学生学会在活动中自觉去发现并矫正。比如,教学生留心所听到和读到的病句,自觉搜集、整理,汇总到专门的笔记本上。长期这样做,学生会养成一种主动自觉地与不规范、不健康的语言做斗争的好习惯,直至能够达到用耳朵都可以听出病句的程度。 最后,写法、修辞等知识和作家作品知识的教学,也都是需归于生活情理的。如,“娶媳妇放鞭炮”是烘托,“下雨前铺云刮风”就如铺垫,“大海里一排接一排的怒涛”就像排比等。
总之,这些语文知识就是这么来的,学生就必须得这样去学,教师也就必须得这样去教。只有教师回归生活,活教教活,学生才能够回归生活和情理之源活学学活,真正学到骨髓和灵魂里去,学出聪明和智慧来,进而去自主独立地学习,逐渐树起自主独立的精神来。
二、教学生把活学阅读赏析当日子过
我始终认为,作品的内容和主旨都是作者对生活的体验、感受、思辨、理解、认识和感悟等;它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等都在为表现或表达好内容而用力,也都是源于生活情理的。所以,要想真正读懂作品的内容和主旨,赏析和领悟作品的表现或表达艺术,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即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作品生活、读者生活、生活情理等,充分调动学生生活,链接教师生活,并与之做生命和心灵的深度对接,实现多维生活的互通和交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真深读、真受益和真提升。如,朱自清为什么要在《荷塘月色》里发出“只不见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样的呼号?这“脉脉流水”到底隐喻着什么?教师不引领学生深入作者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脉脉流水”正隐喻着作者对恬淡宁静、自由独立、不参与党派之争、做好自己的人生理想;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打工时,为什么还是“月牙背心乌裙”这身打扮?又为什么不改称“贺六嫂”?教师不引导学生深入作品生活,走进主人公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深入体验、感受和理解封建礼教的贞操观对祥林嫂以及她周围人们的毒害之深,就很可能还以为“祥林嫂生活拮据,没有什么像样的衣服穿”呢。
当下课堂阅读教学的最大症结就是:学生还没有真正搞明白课文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没有用生命和心灵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生活情理做多维、深度、到位的对接,却要强牵着学生去架空赏析什么修辞、结构、技法等的妙处,或者干脆直接由教师讲析给学生。把阅读欣赏教学搞得不深不透、不明不白,乏味低效,令学生讨厌透顶,致使教与学都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必须要深刻反思的。
三、教学生把活学表达艺术当日子过
学生学写作文,不管学写什么文体的作文,无外乎就是把自己心里的话表达出来,且尽量表达得好一些。这心里的话,要么是一种情感,要么是一种心愿,要么是一种感悟,要么是一种理想,等等。学生须根据自己的个性修养、喜好、擅长和能力等选择文体(即表达形式),或明晰或含婉地表达出要表达的意思。当然,学生要想表达得有一定高度,要想有创意地表达,不断充实、厚积、修养和提升自己,那就得多读多看多思多辨多悟多借鉴多练笔。中学生写作就是这么回事,学生就该这么学,教师也就该这么教。这是笔者对中学生学习写作的一贯看法。那么,具体究竟该怎么做呢?主要应该通过课堂以教读促学表达、一篇习作多修改、做青春文摘和点评、写成长随笔、课前五分钟口头作文等形式来落实,教学生长期坚持把活学表达艺术当日子过。
四、教学生把大胆想象联想当日子过
生活化语文教学向来十分重视为学生创设足够的联想、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引导他们深入文本来体验、感受,大胆地想象、联想、思辨、品析和评判,过崇尚创造的真语文学习生活。如,教《雨霖铃》这首词时,不妨预设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想象,“竟无语凝噎”中的“无语”,若真说出来可能会是些什么话,并启发学生去联想自己曾经的“离别无语”,以加深体验和感受,以培养学生想象力、感受力等。再如,教《铃兰花》时,不妨这样提问:去教堂要带上铃兰花,这会不会是父母设的局?引发学生展开想象和深入思辨,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思辨力。说实话,散文、小说、诗歌等教学往往会为我们创造很多这样的机会和空间,这是绝不可浪费掉的。教师一定要适时抓住这样的机会和空间,预设小说情节的扩写、结尾的续写,古诗词情境的拓写之类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想象、联想和思辨的机会和空间。这样做很有利于引发学生把大胆想象联想当日子过,进而逐渐发育他们的思辨力、感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品质的好途径。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大多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一切都只为了分数!在这样的高中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机会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也就更谈不上把大胆想象联想当日子过了!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品质等根本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培养。对此,我们每一位中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高度关注,深刻反思并付诸切实的改革行动。
五、教学生把自觉独立思辨当日子过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要切实培养学生的思辨力。笔者就长期坚持在课内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辨能力,教他们这样的好习惯,并由课内到课外把自主思辨当日子过。如,“什么样的‘义’都必须要我们去‘舍生’吗?(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屈原到底该不该选择投江自杀呢?(出自屈原《渔父》)”“哥斯拉兄弟的出路在哪里?(出自高尔斯华绥《品质》)”等问题。先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生活,发现这些可思辩点,进而调动学生自主地去用心地思辨和探究。不仅如此,还由课内到课外地进行拓展性思辨,做到课内外良性对接、互动促进。如,对“留守儿童和老人”“被幸福”“被就业”等问题的思辨。长期坚持这样教与学,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素养的不断提升,更有利于他们自主、独立、健全的精神和人格以及创新品质的逐渐发育。
六、教学生把活练语言基本功当日子过
课文教读和写作教学对练好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固然很重要,但还远远不够。其实,课堂上的正音释词、口头答题、师生对话、概括整理、课堂练笔等环节也十分重要,必须要抓实抓好,以切实培养学生规范、健康地运用语言文字的好习惯。再进一步讲,也只有在课堂上这样扎实锻炼,学生才会获得更为充分而实在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充分认识到规范、健康运用语言的重要性,并自觉地由课内到课外去训练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逐渐养成规范、健康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和好习惯。笔者一向这么认为,也一向高度自觉地这样严格地教学生做。课外,更是长期通过“青春文摘”和“成长随笔”等形式陪着学生搞语言和素材积累的“马拉松”训练,把活练语言基本功当日子过,自然就会慢慢地夯实语言基本功的,同时也会一天天树立起不浮不躁、自觉本分、踏实做事、境界高远、品格高尚的灵魂。
今天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有多少学生是不依赖老师强制和硬塞而主动、自觉地学习和探究的?有多少孩子没有成为考试的机器和分数的奴隶?有多少孩子具有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有多少孩子想的不是考好大学、将来做人上人?再请看我们的校园、教师和课堂,又到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怎样的条件、氛围、空间和环境?又有多少孩子能够在老师的导引下真过上自主学习的生活?可以说几乎没有,而且越是高年级越问题严重。
其实,陶行知先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反复告诫我们:既不要教学生做人上人,也不要教学生做人下人,要做自己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做服务工农大众的真人。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终极理想就是树立起这样的真人。
20年来,笔者之所以始终痴心无悔、宠辱偕忘地坚守“生活化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目的就是要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与生活相融,就是要真正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想,让学生把真语文学习当日子过,并在这种生活中有机且无痕地发育自主精神、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博爱情怀和创造品质,最终达到学好文立好人的教育境界。理想远大,前路更是曲折而漫长,但笔者决意彻底摒弃二元对立的“死生活”和“死教育”,把全部的身心都交给了生活化的真教学和真教育,用良知和信念挺起学生和民族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