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0多年前的扬州,一群前明的失意文人在扬州虹桥聚会,他们饮酒赋诗,追忆前朝,由此诞生了一场足以与东晋兰亭修禊相媲美的活动——虹桥修禊。此后,虹桥修禊成为扬州的文化盛事,自创办之日起参与过的诗人已不下万人,著名的瘦西湖也在这场盛事中得以命名。如今,兰亭修禊早已默然,而虹桥修禊却在沉沦百年之后由今人发起,在当下时节焕发出新的生机,诗意满扬州……
2014年4月2日,家住扬州的李淑仪起了个大早,然后洗漱、挑选衣服、打理头发,将自己收拾得妥妥帖帖,才抱着一个本子出门,临出门还不忘又照了照镜子,整理一下仪容。如此郑重其事的小李,并非去参加时下流行的相亲,而是去瘦西湖参加一场关于诗歌的盛会——瘦西湖虹桥修禊。
文静的李淑仪是个诗歌爱好者,在她的怀里抱着的那个本子,正是她自己闲暇无事时写的诗集,这次带过去,是想获得自己心仪诗人的签名和点评。李淑仪到了瘦西湖后,现场早已是人的海洋,每个人都戴着诗人脸谱艺术面具,看起来神秘而富有艺术气息,于是她也戴上一张面具,加入到人群中。
这次的虹桥修禊活动将持续五天,会有来自国内外的著名诗人参加,扬州市民将和诗人们共同参与“虹桥春祀”、“天降诗雨”、“四桥烟雨诗会”等活动,作为一位扬州市民,李淑仪无疑正是其中之一。
其实,这并非扬州头一次举办这样的诗歌活动,实际上早在300多年前的康熙年间,虹桥修禊就已经创办,并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影响了扬州的历史,“瘦西湖”与“二十四景”之名,也正是由此而来……
祭祀变诗会
前明文人开创的盛举
修禊,是中国古代春、秋两季时在水边进行的一种祭礼,汉代的《风俗通义》里说“时于水上洗濯,防病疗病”。不过,真正让这种消灾祈福仪式声名大噪的,却是魏晋时期发生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当时的书法名家王羲之,邀请好友谢安、孙绰等42人,在兰亭举行修禊活动,引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诞生了著名的《兰亭集》和那更著名的《兰亭集序》,修禊也由此演变成为一种艺术活动。
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修禊除了兰亭修禊之外,就当属扬州的虹桥修禊。扬州自古就是一座不乏诗意的城市,既有李白的“烟花三月”,又有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还有欧阳修的“一饮千钟”,姜夔的“青楼梦好”……因此,虹桥修禊在扬州的诞生,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康熙元年(1662年)的春天,担任扬州推官的王士祯走出自己的官衙,准备快步回家去和自己的朋友谈论诗词歌赋,这已经是他保持多年的习惯——“昼了公事,夜接词人”。这时,他发现道路旁边的鲜花正艳,柳条抽青,夕阳的余晖照在水面上,有种别样的美,于是他不禁突发奇想,为何不学习东晋王羲之开兰亭修禊,也召集大家在扬州开一个呢?
关于召开修禊的地点,王士祯煞费思量,但最终敲定了红桥——这是一座明朝崇祯年间修建的木板桥,有四层桥桩,六层桥板,两侧装有木雕护栏,漆成红色,正在保扬湖(今瘦西湖)和护城河的交接处,是一处要道。红桥的修建时间对于王士祯和他的朋友们还有着特别的意义:他们大多是明朝遗民,“扬州十日”的大屠城在他们心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因此选择红桥,或多或少有些追忆前朝的意思。
随后,王士祯召集了杜浚、陈维崧、张养重、丘象随、陈允衡等朋友讨论此事,这些人都是当时扬州有名的文人雅士,他们对于王士祯计划的这个活动欣然应允。就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王士祯和朋友们来到红桥,一边追忆往昔,针砭时弊,抒发对清王朝统治的不满,一边饮酒赋诗,赞美春光日好与扬州风物,“红桥修禊”自此诞生。
与东晋兰亭修禊不同的是,红桥修禊少了几分高不可攀的风雅,多了几分贴近生活的世俗,集会上大家除了吟诗作赋外,还大开宴席,在喝酒的同时还玩着一种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在酒桌上放一枝桃花,当铜钹被敲响时,文人们就开始传递桃花,铜钹停下时,桃花在谁的手中,谁就得站出来赋诗一首。尽管这个游戏很有逼曹植七步吟诗的意思,但是在场的文人雅士大多饱读诗书,这点问题根本难不住他们。而这次修禊中诞生的不少作品,也在扬州城中广为流传,王士祯的《浣溪沙》即是其中之一。
就在第一次红桥修禊后两年,王士祯再次召开红桥修禊,这次参加的人员相比第一次更多,林古度、张纲孙、孙枝蔚、程邃、孙默、许承宣等名士也加入进来,王士祯连做《冶春绝句》20首,众人纷纷和诗,一时形成了“江楼齐唱《冶春》词”的情景,成为当时文化界的空前盛景。在修禊后,这些诗歌被编成《红桥唱和集》,在扬州广为传唱。
重修之桥长虹卧波
“虹桥修禊”成就瘦西湖
王士祯创办红桥修禊26年后,著名戏曲作家孔尚任再次在扬州发起“红桥修禊”,这次的集会范围更广,共有8个省的24位名士参加,所以这次的聚会也被叫做“八省之会”。自此之后,约定成俗,红桥修禊成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
1738年的秋天,久慕扬州的浙西词派领袖人物厉鹗,与扬州诗人闵华、江昱、陈章等在秋日畅游瘦西湖后,留下了一组流传极广的《湘月》词作,这就是后来红桥“秋禊”的开端。随后,杭州诗人汪沆来到扬州看望老师厉鹗时,写下《红桥秋禊词》,里面写到:“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自此,“瘦西湖”之名不胫而走,一经叫开立即取代了原来的“保扬湖”之名。
因为修禊,除了瘦西湖得以命名,红桥也有了新的名字——虹桥,有趣的是,这次更名事件,还和著名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自从红桥修禊成为扬州约定成俗的活动后,瘦西湖的红桥也不再只是一座桥,而成为了集宴饮、娱乐、商贸、游憩于一身的度假胜地,红桥修禊本身贴近世俗生活的特质,也让这里成为普通游人和商人们欢庆的乐园。不过这种欢乐却带来一阵尴尬——由于每年参与红桥修禊的百姓太多,到乾隆时,这座年老的木板桥已经不堪重负,在多年的踩踏之下有摇摇欲坠的势头。与此同时,乾隆皇帝要下江南的消息也传到了扬州,要是让皇帝看见这样的红桥,扬州官员多半会被治罪。 于是,在扬州两淮巡盐御史衙门的牵头下,有扬州“四大元宝”之称的黄氏盐商黄履昴慷慨解囊,掷出万金重建红桥。新的桥用石材修建,加盖了凉亭的桥身高大坚固,造型优美,如同长虹卧波,所以原来的“红桥”便更名为“虹桥”。1751年,乾隆皇帝终于到了扬州,住在扬州的天宁寺内,而他从寺前的御码头乘坐画舫游览瘦西湖,穿过的第一座桥便是虹桥。传说,乾隆皇帝过虹桥时,还曾遇见一个乞丐在虹桥上吟诗,结果这个乞丐的才华令乾隆感叹:“扬州城真是了不得呀,连乞丐都是诗人”。
乾隆皇帝的驾临,令“虹桥修禊”的声势达到顶峰,各地的诗人都知道扬州有“虹桥修禊”,于是纷纷前往。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三月三日,扬州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亦称卢雅雨)再次发起了“虹桥修禊”,这次修禊吸引了各地的文人雅士共7000人前来参加,最后编辑刊印诗集达三百余卷,并绘《虹桥览胜图》以作纪念。
此次聚会上,卢见曾还独创了“牙牌二十四景”的游戏——将瘦西湖二十四景刻在象牙骨牌上,由大家依次摸牌,得到那一景的诗人,就要作跟这个景相关的诗。后来,这种游戏在全国流行,扬州二十四景也随着文人们的诗句声名远扬。
沉寂多年之后
诗意重绕瘦西湖
从王士祯首次发起“红桥修禊”的时间开始算起,参加过虹桥修禊的诗人不下万人,从康熙到清朝末年的两百多年间,上至君王宰相,下至名士优伶,都在虹桥留下了他们的诗作,成为扬州文化的见证,但这个文化盛世,最终也不免衰落。
从道光年间开始,由于漕运改道和盐政改制,原本兴盛的运河逐渐沉寂,河道淤塞之下,再也没人泛舟游湖,虹桥修禊也因此受到冲击。原本的虹桥亭,竟然由于无人修缮而坍塌,至于乾隆皇帝走过的大虹桥,也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遭到极大的损坏,虹桥胜景再也不复以前的风光。
光绪末年,扬州曾有一些志同道合的耆宿名流,如名士臧谷、梁公约、吉亮工、孔小山、陈含光等,试图学习王士祯再开“虹桥修禊”。他们以王士祯的“冶春”为社名,自发地组织聚会。但可叹的是,此时的集会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风雅与欢乐,有的只是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悲愤,虹桥修禊成为文人们忧愁风雨家国的集会与发泄场所。
民国建立后,扬州人曾一度想重建虹桥,不过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诗社被迫解散,虹桥修禊也就此消失在硝烟和炮火中,然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这一沉寂就是几十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扬州市政建设部门为了建设城市,对虹桥进行了改造。他们拓宽桥面,延长桥身,拉平坡度,将单孔的虹桥再次改建为三孔拱券结构桥,昔日的虹桥才得以再现人间。
不过,与以前不同的是,虹桥比以前更适用了,桥面上可以通行汽车。尽管它的桥面不再是半圆的虹,缺乏优雅的美感,但在扬州人心里,一些关于虹桥修禊的记忆正在隐隐苏醒。2011年3月,已经定居伦敦的著名诗人杨炼来扬州观光,席间说出想在扬州搞诗歌活动的愿望,扬州的文化人士趁机祭出了“虹桥修禊”,双方一拍即合,商议决定举办“虹桥修禊·国际诗会”。
2011年12月,瘦西湖内碧水环流,秋林如染,修禊厅前陈放着早已准备好的祀品,诗人们学习古人,进行“执兰入场”、“禊词祝诵”、“香汤净手”、“佩戴香囊“、“酾酒祀春”等一系列仪式,这如同开启了记忆的大门,刹那之间,关于虹桥修禊在历史上的画面蜂拥而来,再次投射在三百多年后的扬州,虹桥又出现了诗人们吟诗作赋,朗诵唱和的奇妙情景。
2013年,虹桥修禊继续举办,在这次的活动中,有不少应邀前来参加的外国诗人,扬州的虹桥修禊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国诗人波莉·克拉克在孩子们的热情邀约下,走上船头朗诵;德国诗人叶亚希姆·萨尔托里乌斯则以一首《月神狄安娜》回应童声吟诵的《春江花月夜》;扬州籍著名诗人唐晓渡则难掩浓浓乡情,情不自禁地与孩童们一同吟诵。
如今,虹桥修禊再次成为扬州城的盛会,那些纷扬的古意不但在虹桥上重生,而且因此有了新的意义和内涵。首届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发起人唐晓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天我们重新发明‘修禊’,就是要借助这一形式,重建诗与自然万物、与人类心灵、与社会秩序、与语言自身的神性关联。它当然也包括精神上大洁身心、防疾祛病,从而为未来消灾祈福的意味。从中我们甚至能发现中国的‘诗教’传统何以源远流长的秘密。”
在2014年的民间诗歌爱好者的列队中,笔者看到了李淑仪,尽管她吟咏的不是千古绝句,只是自己写的一些句子,但她脸上洋溢的自信与幸福,与瘦西湖烟花般盛开的花一样精致、美丽……
2014年4月2日,家住扬州的李淑仪起了个大早,然后洗漱、挑选衣服、打理头发,将自己收拾得妥妥帖帖,才抱着一个本子出门,临出门还不忘又照了照镜子,整理一下仪容。如此郑重其事的小李,并非去参加时下流行的相亲,而是去瘦西湖参加一场关于诗歌的盛会——瘦西湖虹桥修禊。
文静的李淑仪是个诗歌爱好者,在她的怀里抱着的那个本子,正是她自己闲暇无事时写的诗集,这次带过去,是想获得自己心仪诗人的签名和点评。李淑仪到了瘦西湖后,现场早已是人的海洋,每个人都戴着诗人脸谱艺术面具,看起来神秘而富有艺术气息,于是她也戴上一张面具,加入到人群中。
这次的虹桥修禊活动将持续五天,会有来自国内外的著名诗人参加,扬州市民将和诗人们共同参与“虹桥春祀”、“天降诗雨”、“四桥烟雨诗会”等活动,作为一位扬州市民,李淑仪无疑正是其中之一。
其实,这并非扬州头一次举办这样的诗歌活动,实际上早在300多年前的康熙年间,虹桥修禊就已经创办,并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影响了扬州的历史,“瘦西湖”与“二十四景”之名,也正是由此而来……
祭祀变诗会
前明文人开创的盛举
修禊,是中国古代春、秋两季时在水边进行的一种祭礼,汉代的《风俗通义》里说“时于水上洗濯,防病疗病”。不过,真正让这种消灾祈福仪式声名大噪的,却是魏晋时期发生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当时的书法名家王羲之,邀请好友谢安、孙绰等42人,在兰亭举行修禊活动,引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诞生了著名的《兰亭集》和那更著名的《兰亭集序》,修禊也由此演变成为一种艺术活动。
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修禊除了兰亭修禊之外,就当属扬州的虹桥修禊。扬州自古就是一座不乏诗意的城市,既有李白的“烟花三月”,又有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还有欧阳修的“一饮千钟”,姜夔的“青楼梦好”……因此,虹桥修禊在扬州的诞生,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康熙元年(1662年)的春天,担任扬州推官的王士祯走出自己的官衙,准备快步回家去和自己的朋友谈论诗词歌赋,这已经是他保持多年的习惯——“昼了公事,夜接词人”。这时,他发现道路旁边的鲜花正艳,柳条抽青,夕阳的余晖照在水面上,有种别样的美,于是他不禁突发奇想,为何不学习东晋王羲之开兰亭修禊,也召集大家在扬州开一个呢?
关于召开修禊的地点,王士祯煞费思量,但最终敲定了红桥——这是一座明朝崇祯年间修建的木板桥,有四层桥桩,六层桥板,两侧装有木雕护栏,漆成红色,正在保扬湖(今瘦西湖)和护城河的交接处,是一处要道。红桥的修建时间对于王士祯和他的朋友们还有着特别的意义:他们大多是明朝遗民,“扬州十日”的大屠城在他们心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因此选择红桥,或多或少有些追忆前朝的意思。
随后,王士祯召集了杜浚、陈维崧、张养重、丘象随、陈允衡等朋友讨论此事,这些人都是当时扬州有名的文人雅士,他们对于王士祯计划的这个活动欣然应允。就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王士祯和朋友们来到红桥,一边追忆往昔,针砭时弊,抒发对清王朝统治的不满,一边饮酒赋诗,赞美春光日好与扬州风物,“红桥修禊”自此诞生。
与东晋兰亭修禊不同的是,红桥修禊少了几分高不可攀的风雅,多了几分贴近生活的世俗,集会上大家除了吟诗作赋外,还大开宴席,在喝酒的同时还玩着一种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在酒桌上放一枝桃花,当铜钹被敲响时,文人们就开始传递桃花,铜钹停下时,桃花在谁的手中,谁就得站出来赋诗一首。尽管这个游戏很有逼曹植七步吟诗的意思,但是在场的文人雅士大多饱读诗书,这点问题根本难不住他们。而这次修禊中诞生的不少作品,也在扬州城中广为流传,王士祯的《浣溪沙》即是其中之一。
就在第一次红桥修禊后两年,王士祯再次召开红桥修禊,这次参加的人员相比第一次更多,林古度、张纲孙、孙枝蔚、程邃、孙默、许承宣等名士也加入进来,王士祯连做《冶春绝句》20首,众人纷纷和诗,一时形成了“江楼齐唱《冶春》词”的情景,成为当时文化界的空前盛景。在修禊后,这些诗歌被编成《红桥唱和集》,在扬州广为传唱。
重修之桥长虹卧波
“虹桥修禊”成就瘦西湖
王士祯创办红桥修禊26年后,著名戏曲作家孔尚任再次在扬州发起“红桥修禊”,这次的集会范围更广,共有8个省的24位名士参加,所以这次的聚会也被叫做“八省之会”。自此之后,约定成俗,红桥修禊成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
1738年的秋天,久慕扬州的浙西词派领袖人物厉鹗,与扬州诗人闵华、江昱、陈章等在秋日畅游瘦西湖后,留下了一组流传极广的《湘月》词作,这就是后来红桥“秋禊”的开端。随后,杭州诗人汪沆来到扬州看望老师厉鹗时,写下《红桥秋禊词》,里面写到:“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自此,“瘦西湖”之名不胫而走,一经叫开立即取代了原来的“保扬湖”之名。
因为修禊,除了瘦西湖得以命名,红桥也有了新的名字——虹桥,有趣的是,这次更名事件,还和著名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自从红桥修禊成为扬州约定成俗的活动后,瘦西湖的红桥也不再只是一座桥,而成为了集宴饮、娱乐、商贸、游憩于一身的度假胜地,红桥修禊本身贴近世俗生活的特质,也让这里成为普通游人和商人们欢庆的乐园。不过这种欢乐却带来一阵尴尬——由于每年参与红桥修禊的百姓太多,到乾隆时,这座年老的木板桥已经不堪重负,在多年的踩踏之下有摇摇欲坠的势头。与此同时,乾隆皇帝要下江南的消息也传到了扬州,要是让皇帝看见这样的红桥,扬州官员多半会被治罪。 于是,在扬州两淮巡盐御史衙门的牵头下,有扬州“四大元宝”之称的黄氏盐商黄履昴慷慨解囊,掷出万金重建红桥。新的桥用石材修建,加盖了凉亭的桥身高大坚固,造型优美,如同长虹卧波,所以原来的“红桥”便更名为“虹桥”。1751年,乾隆皇帝终于到了扬州,住在扬州的天宁寺内,而他从寺前的御码头乘坐画舫游览瘦西湖,穿过的第一座桥便是虹桥。传说,乾隆皇帝过虹桥时,还曾遇见一个乞丐在虹桥上吟诗,结果这个乞丐的才华令乾隆感叹:“扬州城真是了不得呀,连乞丐都是诗人”。
乾隆皇帝的驾临,令“虹桥修禊”的声势达到顶峰,各地的诗人都知道扬州有“虹桥修禊”,于是纷纷前往。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三月三日,扬州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亦称卢雅雨)再次发起了“虹桥修禊”,这次修禊吸引了各地的文人雅士共7000人前来参加,最后编辑刊印诗集达三百余卷,并绘《虹桥览胜图》以作纪念。
此次聚会上,卢见曾还独创了“牙牌二十四景”的游戏——将瘦西湖二十四景刻在象牙骨牌上,由大家依次摸牌,得到那一景的诗人,就要作跟这个景相关的诗。后来,这种游戏在全国流行,扬州二十四景也随着文人们的诗句声名远扬。
沉寂多年之后
诗意重绕瘦西湖
从王士祯首次发起“红桥修禊”的时间开始算起,参加过虹桥修禊的诗人不下万人,从康熙到清朝末年的两百多年间,上至君王宰相,下至名士优伶,都在虹桥留下了他们的诗作,成为扬州文化的见证,但这个文化盛世,最终也不免衰落。
从道光年间开始,由于漕运改道和盐政改制,原本兴盛的运河逐渐沉寂,河道淤塞之下,再也没人泛舟游湖,虹桥修禊也因此受到冲击。原本的虹桥亭,竟然由于无人修缮而坍塌,至于乾隆皇帝走过的大虹桥,也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遭到极大的损坏,虹桥胜景再也不复以前的风光。
光绪末年,扬州曾有一些志同道合的耆宿名流,如名士臧谷、梁公约、吉亮工、孔小山、陈含光等,试图学习王士祯再开“虹桥修禊”。他们以王士祯的“冶春”为社名,自发地组织聚会。但可叹的是,此时的集会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风雅与欢乐,有的只是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悲愤,虹桥修禊成为文人们忧愁风雨家国的集会与发泄场所。
民国建立后,扬州人曾一度想重建虹桥,不过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诗社被迫解散,虹桥修禊也就此消失在硝烟和炮火中,然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这一沉寂就是几十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扬州市政建设部门为了建设城市,对虹桥进行了改造。他们拓宽桥面,延长桥身,拉平坡度,将单孔的虹桥再次改建为三孔拱券结构桥,昔日的虹桥才得以再现人间。
不过,与以前不同的是,虹桥比以前更适用了,桥面上可以通行汽车。尽管它的桥面不再是半圆的虹,缺乏优雅的美感,但在扬州人心里,一些关于虹桥修禊的记忆正在隐隐苏醒。2011年3月,已经定居伦敦的著名诗人杨炼来扬州观光,席间说出想在扬州搞诗歌活动的愿望,扬州的文化人士趁机祭出了“虹桥修禊”,双方一拍即合,商议决定举办“虹桥修禊·国际诗会”。
2011年12月,瘦西湖内碧水环流,秋林如染,修禊厅前陈放着早已准备好的祀品,诗人们学习古人,进行“执兰入场”、“禊词祝诵”、“香汤净手”、“佩戴香囊“、“酾酒祀春”等一系列仪式,这如同开启了记忆的大门,刹那之间,关于虹桥修禊在历史上的画面蜂拥而来,再次投射在三百多年后的扬州,虹桥又出现了诗人们吟诗作赋,朗诵唱和的奇妙情景。
2013年,虹桥修禊继续举办,在这次的活动中,有不少应邀前来参加的外国诗人,扬州的虹桥修禊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国诗人波莉·克拉克在孩子们的热情邀约下,走上船头朗诵;德国诗人叶亚希姆·萨尔托里乌斯则以一首《月神狄安娜》回应童声吟诵的《春江花月夜》;扬州籍著名诗人唐晓渡则难掩浓浓乡情,情不自禁地与孩童们一同吟诵。
如今,虹桥修禊再次成为扬州城的盛会,那些纷扬的古意不但在虹桥上重生,而且因此有了新的意义和内涵。首届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发起人唐晓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天我们重新发明‘修禊’,就是要借助这一形式,重建诗与自然万物、与人类心灵、与社会秩序、与语言自身的神性关联。它当然也包括精神上大洁身心、防疾祛病,从而为未来消灾祈福的意味。从中我们甚至能发现中国的‘诗教’传统何以源远流长的秘密。”
在2014年的民间诗歌爱好者的列队中,笔者看到了李淑仪,尽管她吟咏的不是千古绝句,只是自己写的一些句子,但她脸上洋溢的自信与幸福,与瘦西湖烟花般盛开的花一样精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