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时代的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教育面临“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这个新的课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笔者对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承载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上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产生的兴趣. 的确,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乐此不疲,废寝忘食,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去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初中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包含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頻等媒体信息. 通过这些载体,课堂信息容量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也得到充分的提高,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得到有效的改善,学生的理解进程也因此而加快了,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增强. 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上学期“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课中,设计了两个动画场景:(1)牛顿在树下看书,有一个苹果落下来,牛顿因此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2)一位王子在树下看书,有一个苹果落下来,王子负伤. 在学生的笑声中,“王子抬头,树高耸入云……”这里,由两个变化的量所引起的喜剧性的反差在夸张的动画下得到了强化,学生们在笑过之余一下子就捕捉到了研究的主题. 他们对量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偏重于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可以再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景,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學习数学. 如笔者在“生活中的轴对称”的课件制作中,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通过网络展示了出来,又利用蝴蝶飞舞的视頻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将一只蝴蝶框定放大成为平面图形;再如笔者在讲授“多面体的展开图”时,师生一起利用实物图,在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但实物不透明这个局限性使得学生观察起来很不方便. 鉴于此,笔者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个正方体,给六个面着上不同的颜色,并标上字母,且可透视,这时再结合实物进行教学,此过程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抽象于实践. 数学教学的良好情境的创设,建构了比较理想的学习环境,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更佳,学生接受数学概念也很容易,视野也因此而开阔起来,更有助于他们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具有视听合一功能,计算机有交互功能,两者相结合能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它的优点是可以及时反馈. 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学习的内容,选择与自己水平相符的练习. 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参与,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合,最终把新知同化后纳入原认知结构中,使学生构建合理、清晰的认知结构. 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信息创设了协作和自主性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去自主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每名学生都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的认识很感性.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加深了,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很好地完成了自我建构的过程.
四、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资源相当丰富,它能为数学教学充分提供并展示所需的资料,其中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頻等,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的创设与模拟,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信息技术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如初三代数“頻率分布”这个知识点,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引导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将最大值、最小值找出来,再进行分组,逐个数出现在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頻率,绘頻率分布表,画頻率分布直方图,如此一来,给学生带来的感受是既繁琐又浪费时间. 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完全可以做到简洁明了,可以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进行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頻数都一清二楚了,同时用Excel还能很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頻率分布直方图,通过笔者的重点讲解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省时高效地交给了计算机来处理,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作为认知工具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无疑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 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承载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上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产生的兴趣. 的确,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乐此不疲,废寝忘食,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去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初中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包含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頻等媒体信息. 通过这些载体,课堂信息容量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也得到充分的提高,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得到有效的改善,学生的理解进程也因此而加快了,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增强. 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上学期“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课中,设计了两个动画场景:(1)牛顿在树下看书,有一个苹果落下来,牛顿因此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2)一位王子在树下看书,有一个苹果落下来,王子负伤. 在学生的笑声中,“王子抬头,树高耸入云……”这里,由两个变化的量所引起的喜剧性的反差在夸张的动画下得到了强化,学生们在笑过之余一下子就捕捉到了研究的主题. 他们对量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偏重于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可以再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景,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學习数学. 如笔者在“生活中的轴对称”的课件制作中,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通过网络展示了出来,又利用蝴蝶飞舞的视頻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将一只蝴蝶框定放大成为平面图形;再如笔者在讲授“多面体的展开图”时,师生一起利用实物图,在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但实物不透明这个局限性使得学生观察起来很不方便. 鉴于此,笔者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个正方体,给六个面着上不同的颜色,并标上字母,且可透视,这时再结合实物进行教学,此过程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抽象于实践. 数学教学的良好情境的创设,建构了比较理想的学习环境,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更佳,学生接受数学概念也很容易,视野也因此而开阔起来,更有助于他们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具有视听合一功能,计算机有交互功能,两者相结合能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它的优点是可以及时反馈. 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学习的内容,选择与自己水平相符的练习. 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参与,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合,最终把新知同化后纳入原认知结构中,使学生构建合理、清晰的认知结构. 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信息创设了协作和自主性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去自主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每名学生都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的认识很感性.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加深了,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很好地完成了自我建构的过程.
四、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资源相当丰富,它能为数学教学充分提供并展示所需的资料,其中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頻等,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的创设与模拟,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信息技术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如初三代数“頻率分布”这个知识点,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引导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将最大值、最小值找出来,再进行分组,逐个数出现在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頻率,绘頻率分布表,画頻率分布直方图,如此一来,给学生带来的感受是既繁琐又浪费时间. 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完全可以做到简洁明了,可以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进行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頻数都一清二楚了,同时用Excel还能很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頻率分布直方图,通过笔者的重点讲解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省时高效地交给了计算机来处理,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作为认知工具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无疑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 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