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面临的挑战分析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ngcj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多元文化的社会正在形成,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行为方式也向着多元的方向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积极活跃的知识分子群体也正在经历此变化,新形势下如何对其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成为一个时代的显要的命题。本文主要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对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多元文化 高校道德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多元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其本质是“人化”的过程,故不同的文化有其自身独特之处。多元文化,即非一元性的文化综合态。通俗地讲,指在承认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的前提下,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允许多种文化交织、兼容、发展的态势。①对于多元文化,在其定义方面,至今尚未完全达成共识,但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是指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社会;二是指多元文化社会里不同文化的相互尊重;三是政府对多元文化所采取的措施”。②多元文化的实质意义在于多种不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共存、兼容并蓄、碰撞渗透,在相互借鉴中互生互长、相融相生又保持各自相对独立的特色。
  2 多元文化视角下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实效性指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实施的可行性是方案的创意、设计、理念以及其操作的的可行性,而实施效果则是目的的到达程度或结果。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道德教育是把道德教育置于多元文化的视角之下,即把多元文化的理念引入道德教育的领域,透过文化的视角审视和剖析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包括实践中的可行性,实施效果的可靠性以及方法的可操作性。
  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贯穿于全过程,必须具体到道德教育的实践中讨论其实效性问题。就目标而言,道德教育在于培养人的社会性以及对多元价值的选择能力,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人成为改造社会、建设社会之人;就内容而言,必须合真理性、合价值性、合时代性,同时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使人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就实施方法而言,要有效地引导受教育对象完成既定的道德教育目标,提供给受教育者多元且行之有效的选择方式,如何有效是其根本价值诉求;就环境而言,要教给受教育者如何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3 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面临的挑战
  文化的多元必然带来思想观念、文化价值、行为方式的多元,在如此多元的条件下如何在高校中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成为当下一大课题,实效性是道德教育的生命所在。
  3.1 多元文化影响下高校师生面临的冲突
  3.1.1 文化冲突
  在多元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多元文化已浸润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孔子学院、汉语热、基督教、麦当劳文化的全球化、圣诞节的全球化等等,无不体现文化的多元。然而,多元文化在丰富人们生活,开阔视野的同时,其在高校的渗透也给师生带来了文化冲突。
  首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越来越追求实用性,唯利主义观念占据主流,如“竭泽而渔”的发展观就背离了古代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传统文化中道德至上的观念相去甚远。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人们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便是道德的建立过程”,显然这是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观念。其次,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鸦片战争前,出于“唯我独大”的自我中心文化心理,中国人视自己的文化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盲目排外。战争失败,开始逐渐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及至五四运动达到高潮,发生完全的转向,把落后的根源归结于传统文化,力图通过引入西方现代文化换掉旧的血液,增强生命力。近些年来,意识到文化的缺失,开始复兴传统文化,理性对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3.1.2 价值观冲突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冲突必然影响意识形态领域而带来多元价值观的冲突,非一元的价值观代替了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便给个体选择带来了困难。“价值观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个人价值主体地位明显增强;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上从单一型转向多元化发展,层次凸显。”③
  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导致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的缺失,因此在面对价值观念选择时个体往往会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困境中。“把一向固定的观念弄得动摇起来。不说诳、不欺骗、不抢劫在素朴的观念中是被认为公正的——这在素朴的观念看来是固定的;但把这个固定的道理与另一个同样坚定地被认为真理的道理比较一下,就显出它们是互相矛盾的了——那个固定的东西就动摇了,就不再被认为固定了”。④因此有必要在价值选择多变、缺乏普遍的价值规范和道德衡量标准的情况下,注重对学生价值规范的澄清以及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
  3.2 多元文化影响下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冲击
  3.2.1 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
  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强调“社会本位”,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个人对社会、对集体的服从和贡献,个人的发展要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个人发展的需要。“道德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形象,是任何道德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因为道德教育目标支配、调节、指导、控制着整个道德教育过程,道德教育目标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⑤道德教育目标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性规定,决定着其过程的实施及效果的实现。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目标也非恒定的,学生不仅重视自己的社会价值,也关注自我个性的发展。因此一元化的道德教育目标不再能满足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多元化文化冲击下略显陈旧和不足。
  3.2.2 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德育目标为出发点,设置满足受教育者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政治伦理等,其安排是否合理是影响受教育者的重要因素。然而,当下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多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层面,不关注道德实践,与学生的切身利益脱节。如:大学德育课程内容仍然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理论贯穿始终,而大学生关注的就业、社会诚信、腐败、婚姻观等较少涉及,即使涉及也仅为理论建构。道德教育的重理论化与学生需要的实际化之间的矛盾制约了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发展。内容的多元化是个体需要多元化的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需要及关注的热点问题出发,合理设置德育内容,适应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3.2.3 高校道德教育的方法
  目前,高校道德教育的方法以说理教育法、思想品德评价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等,主要立足于教育者的角度,重灌输和训育。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德育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实现。在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今天,学生已不再是单纯的灌输的对象,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那种忽视学生主题性地位、缺少人文关怀的道德教育的说教式的方法必然制约其实效性问题,必须据其实际加以改革。
  3.2.4 道德教育的环境
  “孟母三迁”体现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德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良好的德育环境。狭义的德育环境指“教育者为实现德育目标和任务而设置和使用的具有教育因素的环境”,⑥广义的定义为“影响人形成一定品德的各种事物的总和”。⑦
  传统的德育理论把德育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三个层面。多元文化背景下,以上三个层面的环境均出现不同于以往的变化。社会环境方面,不良道德现象频发,社会公德滑坡、社会信任危机等,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也考验着道德教育。家庭环境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留守儿童增多,虐童案频发,父母与子女沟通减少,感情淡漠,使得道德教育缺失了家庭的支撑。学校环境方面,多元文化的渗透使得学生价值选择多元化,“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已成为部分高校女生的追求,勤工俭学被很多人所不齿。必须正视多元文化给道德教育带来的冲击,寻求合适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
  多元文化的渗透给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带来严峻考验,如何整合不同的价值观,引导良好的社会风尚是新时期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立足于时代的要求,把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用多元一体的思想统筹道德教育工作。
  注释
  ① 张勇.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模式的困境与建设[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3.
  ② 陈黔珍,普建中.文化的先进与多元.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97.
  ③ 封希德.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44.
  ④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75.
  ⑤ 刘丙元.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批判性反思.当代教育科学,2006(2).
  ⑥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二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5.
  ⑦ 罗国安.教育环境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28.
  参考文献
  [1] 马勤学.学校道德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2] 唐汉卫.现代美国道德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 鲁杰.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4] 檀传宝.德育的力量——“北京市德育专家大讲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进入高校的新一代大学生的学业问题越来越显著。本文以上海大学为例,分析了高校学生学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业问题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Causes and Solu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Problems  ——Take Shanghai Uni
期刊
摘 要 本文结合对几十家用人单位的毕业生质量调查数据,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为例,重点分析了单位对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力素质要素和技术要素需求,并就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测绘工程 能力素质要素 技术要素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mand of Geodesy and Geoma
期刊
摘 要 目前,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状况,端正其入党动机,加强建设迫在眉睫。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所获得的结果,作者结合所在院系实际出发,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对大学生入党动机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构建出相适应的活动模式。  关键词 社会学习理论 入党积极分子 动机 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Students' Motives Situa
期刊
摘 要 本文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在全校范围内随机进行了科学素养测试。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较高,但科学方法水平偏低,迷信思想严重,49.4%的学生相信星座、占卜、算命等的预言。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这一通识选修课的教学特点,笔者提出在该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大学生科学素养能力培养的想法,以及为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 科学素养 通识选修课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目前国内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内涵;提出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和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表达在整个社会营造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精神的环境的愿望。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批判性思维 教学实践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ocratic Dialogue and
期刊
摘 要 没有先进的教研理念,就没有先进的教研行为。随着教研理论的发展,近年出现“下水教研”的教研形式。下水教研方式是对传统教研活动方式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通过下水教研,教研工作重心下移,教研员亲临教育教学一线,能够更多地接触学生、接触教师、接触常态课堂,能够切实了解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从勤奋型教研向科研型教研转变,以有效实现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能。  关键词 下水教研 深度
期刊
摘 要 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在进行专业素养培养的同时,道德教育也同样不容忽视。本文则以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实际为基础,谈谈如何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德才兼备的会计专业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道德教育 专业素养 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偏低,导致会计责任缺失现象日趋严重。这种趋势危
期刊
摘 要 数学广角是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中渗透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植树问题”为例,阐述如何在数学广角教学中渗透对应、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重要数学思想,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广角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转变的重要途径。但它们都是隐性的,
期刊
摘 要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应努力提升实践性教学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教学,实现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由内向外的转化,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性教学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中央政治局常委于2005年经过认真讨论,通过
期刊
摘 要 畜牧学是为我校草业科学专业设置的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程之一。本文通过阐述该课程的开课背景,教学内容及教学思路,分析总结当前本课程在教学资源和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提高畜牧学教学质量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为该课程的进一步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 畜牧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畜牧学是研究与畜牧业生产有关的知识理论和技术的科学。主要包括各种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