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边墙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anjun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头的古长城遗迹很多,百姓们管它们叫“边墙”,并据此为落、乐观生活。有战国时的赵(北)长城,如青山区的东边墙、西边墙,昆都仑区的边墙壕;固阳县境内还有一段保存较为完好的秦长城。
  妻子姥姥的坟头,就在她二舅家的东边墙村。姥姥属牛,九十二岁上走的,是“喜丧”。按照本地人的说法,老人走后的第三个年头要“大办”一下。这亦是古礼,守孝三年,“春秋”时期即已有之,人们缅怀先人,更要节哀、向生。
  三年前,春节刚过,年味儿正浓,二舅、三舅都打来电话,说姥姥走了,全家人心里一下子沉甸甸的。虽说姥姥身体大不如前,但大家的心愿是她能和我们这些晚辈待的时间长些、再长些!
  姥姥伺候过妻子月子,女儿的小名,也是她叫“乖猫虎”开的头。姥姥爱穿红,看见红衣、红袄、红鞋袜真是爱不释手,上身试一试,高兴的脸上泛出少女般的笑靥。那时她还能抽烟,隔三差五,我下班路过小卖店,总不忘给她买盒“白沙”、“红云”或是“金版纳”。吃完了饭,她得空就搬个板凳坐在阳台抽上一两根。不开灯,月光便走了下来,缕缕煙气从她略显干瘪的唇里飘出来,那烟色是悠悠的蓝,若不用力吸吐,烟气先是直上,后来就像波浪翻滚到天花板上了。伴着烟气,她手托着腮、满是皱纹的脸颊如同一幅油画,一直挂在我心房的墙壁上。姥姥边抽烟边唠叨着什么,似乎是村里或是家里边的事儿,有嘱咐、有嗔怨,像是开一个不为人知的会,又像是在安慰着谁……细细碎碎、叮叮咛咛好一阵子,抽完烟就回屋歇着,再无一句多余的话。
  那段时间,我曾多次试图唤起姥姥识字的兴趣,全都无功而返,但她说的一句话我记得清楚,就是“凡事要走在人前头”。从她讲述由山西河曲辗转来到包头的只言片语中,姥姥近百年的人生一定埋藏着不少坎坷、屈辱和疼痛,还能甩出这样硬韧的话,这不就是她性格的写照吗?!姥姥就像一枚银针,从口里穿梭到了口外,把全家人生计的口袋縻紧;更似一叶小舟,从河曲那头划到边墙这头,孤帆薄桨承载着、维系着生命里的悲欢离合。
  正月里的大青山南坡,天,蓝得幽远;风,刮得彻骨。当我们全家又一次来到东边墙村,依然是青瓦、白墙、红灯笼,条条街道井然、家家对联红艳,俨然一派阴山脚下的“小江南”。二舅、二妗早早张罗好吃食,就等着这一大家子的团聚。妻的表弟来得更早,他在院子里已支起大锅,专门来给大伙调凉菜、炖羊肉。又看见大舅、大妗、二姨、外甥们了,大伙儿互相问候着、寒暄着,抱起孩子亲昵着,满满的亲情陡然间从这偌大的院子溢了出来!
  十点钟过后,天气暖和了些,孝子贤孙们要去祭奠了。祭品有纸钱、水果、祈香……还有几只姥姥平时爱吃的素饺,二舅、三舅唯恐烧纸燃起山火,特意准备了一只大铁桶。二姨身上不舒服,还执意上山再看看老娘,被三舅劝住,怕她伤心过度。想起三年前,二姨哭得抢天抢地,女人啊!柔弱中自带着几分悲怆。当年葬礼的“代东人”是位风水先生,按照大师的“指导”,我拟好了姥姥的悼文,算是为姥姥尽的一点孝心吧。印象更深的是一位比姥姥小一辈儿的邻里女人来给她烧纸,大伙儿都说,二女女,给老人哭一哭哇!她应道,唉,哭哭哇!只见她慢慢坐在地上,开始边哭边唱、如泣如诉,恰到好处的沙哑嗓时而低吟、时而高亢,唱词糅杂着沧桑、悲沥、凄婉、痛彻,一股脑儿地倾泻下来,这女人仿佛一直在跟姥姥回忆着、劝着、争着、辩着,一定要把她从奈何桥上拉回来……更令人惊奇的是,当她从地上坐起,抽完一根烟后,刚刚发生的一切似乎与她已毫无关系,又和乡里人嬉笑怒骂开来。那晚,鼓匠班子敲打了一夜;那晚,东边墙村无人入眠。
  开饭啦,开饭啦!二舅一声声洪亮的吆喝,把我从伤逝的记忆中扽了回来。啊,热腾腾烩酸菜、黄锃锃的油炸糕、香喷喷的炖羊肉……伴着浓浓的酒香,这一大家子久藏的情愫再一次迸发出来!这菜,调合了苦辣酸甜;这酒,交融了天地水火;这边墙,凭靠在阴山下;这阴山,与边墙共绞缠……
  用罢中饭,二舅的孩子跟我说:“姐夫,再去边墙走走吧!”我应声道:“好啊,再去走走。”这里的“边墙”(赵北长城)是迄今遗存最古老的长城,其特点是就地取材,以土打垒、夯筑,有的书上说,夯起的土墙用米汤浇筑坚、固、耐、牢,但是那个年代,粮食是多么珍贵啊,可能吗?两千多年的风雨没有湮灭她的身骨,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莽莽的脊梁?
  头一次来到这里,料峭初春里、衰草掩荒塚,还附着着一派肃杀之气,只见一道微微隆起的土坡逶迤在阴山脚下,绵绵西去,它见证过多少日出日落、血雨腥风和美丽的荒芜:这里曾是中原与外族的边界线,“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分水岭,赵武灵王叱咤风云的演兵场,成吉思汗东征西讨、挥戈南北的出发地……当我再次来此循迹,看到一段重新夯起的边墙,还立了碑,原来是文物部门进行了修缮加固,其它几段边墙也用网围栏围了起来。让我犹感欣慰的是,重新夯筑并没有破坏原貌,还保留了原来逃荒到此的流民依傍边墙而建的土窑。姥姥也曾是他们之中的一员。向生、向生!不去理会命运的阻挠,是生命的渴望让她和他们向着太阳出发的地方走去!
  这里真好啊!附近的山冈、山洼,已栽植了不少油松、山桃。姥姥干不动活儿了,伴着绿水和青山就在这歇脚吧,姥姥啊,你是不是已化作阴山下边墙的一抔泥土,守望着她曾经渡过的黄河,护佑着今天良善的后辈……
  远望阴山,还有残雪,但我晓得,春天已经出发,春风知道答案!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一、历史与现状的思考    国家恢复“思想道德”课教学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经历了“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背景下,为了在教育这个“重灾区”整顿教学秩序,育人以“道”,各校自下而上开设了本课。不可否认这门课程是在先天不足、后天亏损的情况下开设的。尽管不同于数千年的“修身”或民国时的“训导”,但近三十年里确为国家复兴及教育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严格的计划经济
期刊
离开嘉峪关已两个月了,但我的耳边,却依旧不时地回响着盘旋在嘉峪关城楼上空燕子的鸣叫声。是的,虽然我人已经离开了嘉峪关,但我的心,却永远地留在了嘉峪关的城楼上。  去“天下第一雄关”走一回,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冥冥之中,总觉得那里有什么东西在召唤我。到达嘉峪关市的那天,天蓝得晃眼。看惯了一路上荒凉、凄迷的景象,对嘉峪关市内的繁华竟没有适应过来。这座城市简直就是茫茫戈壁滩上的世外桃源。该市跟一般中小型
期刊
每次听到有学生遭遇不测,我的内心都无比沉痛。美好的青春,为何要飘逝在空中?而每一个飘逝的游魂背后,都有一对伤心欲绝的父母,一个永远无法复原的家庭。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强大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希望。每每想起我的父母,我总是想起他们对我的千般疼惜万般珍爱。  我一生下来,就毫不客气地直着喉咙,张开没有牙齿红得像洋火的嘴巴,闭着眼,将红嫩的脸,挤得像一块凝结着的血似的号哭着。他始终哭着,不时在手
期刊
一、记忆中的铁匠铺  张打铁李打铁  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  我要回家学打铁  今天,小孙子用稚嫩的声音背诵这首童谣时,我就想到小时候本村的那火红的铁匠铺。  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盛行于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我们村的老铁匠姓刘,人们都称他为刘铁匠。他家大儿子与我是小学、初中同学。那时他家的铁匠铺可谓生意兴隆。一个很特别的自制的火炉,火红的炭火将炉子映得通红,紧挨火炉的是风箱,
期刊
此时已是夏日,今年夏日的夜晚算得上凉爽,还不是一般的凉爽,是冷的感觉,早晚不穿外套的话,能让你打起冷颤来。  今晚,我却怎么也睡不着,还盖着很厚的被子,我半倚在软软的皮床头上,闭了眼。空气中传来槐花的香气。因我现在的住宿是在大山的跟前,这槐花的香味从山上若有若无的飘来,让我心中的烦躁慢慢退去,却无端生出一股乡愁来。记得老家里的脑畔上种了很多棵各种各样的果树,那都是我勤劳的爷爷种的,有些树我到现在都
期刊
出村记  踩过泥水的鞋被甩在田埂上,他把裤脚卷得松松垮垮,赤脚踩进田里。插完秧,饥饿和疲惫催促他回家,他眯起眼看着家的方向,大团乌云在上空聚集,逼得他发闷。  家里没有一点柴火味,母亲坐在由一块木板搭成的桌边,借着油灯昏黄的亮光缝补。弟弟趴在桌上睡着了,脸被木板边缘压出一道红痕。他从斜撑的竹竿上拽下发黑的毛巾,擦净脚换了鞋便钻进厨房里淘米。母亲回头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他别过脸去看院子里啄米的母鸡。 
期刊
酒香散尽,客已离别。獨看日落西山,老牛已悠然暮归。白日的喧嚣,抑或嘈杂,在这一刻趋于宁静,只有偶尔的蛙声从远处“呱呱”地高一声低一声地传来,惊扰了夜晚的寂寥,似乎是为夏日的狂热而鼓噪。  ——题记  如果你漫步在中国最美的草原公路“达达线上”,就会有一种美油然而生。那碧绿而无垠的草原,那草原上弯曲的河流,那河流边徜徉的牛羊,还有那欢愉的牧羊姑娘……这种美,足以让你的情绪盎然。原先的压抑,烦恼,愁伤
期刊
匆匆那年,早已尘封在岁月深处,然而,那段青葱少年时光,在我的记忆里,永远是那样的葳蕤繁盛,永远是那样的青涩苦酸。  八十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春风,陕北从贫穷中逐渐苏醒:土地苏醒,土地上勤劳的人们致富的欲望苏醒,我们的学习意识苏醒。勤学,苦学;苦学,勤学。时间在不紧不慢中来了,又在不紧不慢中去了。若不是学校组织照毕业照,大家甚至还没有毕业的概念和心理准备。然而,自打照完毕业照以后,班里原有的平静
期刊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学始终与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密切相连。高中语文课本中,对学生思想有启迪作用的名篇比比皆是,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它们,并使之融会贯通,更会对学生形成正确乃至高尚的人格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册中的《〈名人传〉序言》就是这样一篇具有核心作用的、贯穿若干篇目中人物与思想的闪光篇章。  在《〈名人传〉序言》中,罗曼·罗兰满怀激情地呼唤英雄、歌颂英雄。文章以严谨的结
期刊
小城好天气!白云是蓝天的标配。  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与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的白云相伴,在青山绿水间自由翱翔。  站在坝河南岸,月湖之畔可遥望五峰山峦。晴空之下,山色青翠,蜿蜒起伏,巍峨雄伟。远远的望向北坡,似乎儿时钻树朳惊飞林鸟的欢笑声隐约可闻,骑在供水钢管上过山沟时那手心的汗还没有干,小伙伴埋在城墙洞子里的半包烟是否还在,还有偷偷摘来啃两口就扔掉没熟透的毛桃……  时光飞逝,往事随风。重拾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