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问题的中考阅读题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te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了吴明老师的《中考阅读题“命题出错”现象批评》(下文简称《批评》),文章对2012年某省的《青春》一文的中考命题提出了批评。读后很有同感,但仍感觉《批评》一文分析不够透彻,于是查找试题出处,对整份试卷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做了思考。
  现将试题呈现如下: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7—21题(13分)
  青 春
  塞缪尔·厄尔曼
  ①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态;青春不是粉面、红唇、柔膝,而是坚强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深泉的自在奔流。
  ②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20岁的后生有之,六旬的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③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④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好奇之冲动,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你我心中都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会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⑤一旦天线落下,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20,实则垂垂老矣;然而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即使80高龄,行将告别尘寰,你也会觉得年轻依旧,希望永存。
  17.本文第①段中“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态”属于下列复句的( )项。(2分)
  A.并列复句 B.假设复句 C.条件复句 D.因果复句
  18.本文中“花甲”是指人六十岁。那么,文化常识中“ 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2分)
  19.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20.下列语言特色符合本文的一项是( ) 。(2分)
  A.朴实无华,不加雕饰
  B.委婉含蓄,小巧静谧
  C.凝练诗化,旋律高亢激越 D.诙谐幽默,口语化
  21.文末是作者对我们的希望,更是对我们的告诫,请写出你的理解。(4分)
  《批评》一文认为这份试题“题型杂乱,不讲题序,不分主次,语文概念运用不准确,基本上淡漠了对阅读能力的检测”。主要依据为:第17题“不仅对日常课堂阅读教学进行误导,也对语法教学的内容与考查的标高进行误导”;第20题“就是一个错题”;第21题“是典型的浮在文章表面的试题”。
  对以上分析,我认为分析有理,但分析还不透彻,容我逐题道来:
  第17题,命题者用心良苦,是对新课改以来初中语文课堂忽略语文知识教学这个通病的拨乱反正,但有些矫枉过正。还有,同份试卷的第3题:要求从四个单句中选出主语是“贝聿铭”的一项。一题考查的是复句知识,一题考查的是单句知识,它们必定对矫正忽视语法知识教学的现象起到积极作用,这正显示了命题人对语法知识的重视,对这一导向我举双手赞成,但是我觉得考查的方式有待商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在第四学段对语文知识的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语法知识教学的方式是“随文学习”,学习的目的是“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可见《批评》一文认为此题“对语法教学的内容与考查的标高进行误导”的判断是极为准确的。语法知识怎么考?我认为,遵循课标要求,应该结合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来考。比如,要学生根据句意,填合适的关联词,或者根据上下文填写空缺的一个或半个句子,等等。在理解、运用语言中考,既显示出命题的灵动,也符合《课程标准》“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的要求。
  第18题考查学生的文化积累,当属“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考查的范围。本题的教学导向也很鲜明,但还是“好心没办好事”。本题答案为“豆蔻年华”,虽然没有见到对本题答题得分率的统计,但我估计能答对的考生凤毛麟角。若出现这种情况,本题考查就没有了区分度,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况且,“豆蔻年华”的知识积累,对理解《青春》一文毫无意义,命题显然在“生拉硬扯”。再看题目本身的表述,“那么”一词从何而来?题干根本不存在假设关系。本题怎么命?拙见是:文中“花甲”是指人六十岁,“二八芳龄”指人多大年纪?尽管也有点生拉硬扯,但多少还能考查到考生对文义的理解。
  第19题,这一题考查的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命题符合课标精神。但我们试想一下学生答题情况,这一题得分率是不是极高?因为这样的题目在学生考前训练的阅读题中几乎是每篇都有的,如何作答学生早就烂熟于心了。也该换一个新面孔了,否则必定带来“审美疲倦”,必定导致试题缺乏区分度和选拔性。
  分析到这里,你不难发现,以上三题命题都属语文知识范畴,考查点单调得要命。第19题尚需结合文意作答(但答案也是可以用“套子”套答的),第17题、18题哪里需要读文本?这还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吗?命题人根据三个知识点在文本中“出镜”的次序,依次排列,难怪《批评》一文质疑其“题型杂乱,不讲题序,不分主次”了。
  第20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批评》一文分析很到位,参考答案C中的“旋律高亢激越”“不能准确地概括与点示选文的‘语言特色’,可以说第20题没有准确的答案”。作为省级考试的命题,这实在是不该有的遗憾!
  第21题,意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因其浮在文章表面,浮在阅读浅层,既难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难以给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和精神感召。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几道试题命制的立意是很明确的,竭力体现出对当下教学的正确导向,但总是失之偏颇,缺乏科学性。
  在遗憾之余,我们还会进一步思考,试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问题?笔者认为,除了命题人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有偏差、对文本的解读有失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命题选料存在问题。
  《青春》,是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的作品,因麦克阿瑟将军的喜爱而出名,由王佐良翻译成中文(命题时个别文字做了改动)。从本试题的引语中可以得知,命题者是把她作为散文文体来选料的,但从拟制的题目中,几乎看不到散文文体阅读能力的考查。再来审视文本,我们会发现,这篇散文的命题点确实不多,真难为了命题人。显而易见,选择“这一篇”是一个错误。
  再深而思之,作为散文阅读能力考查,选择外国作品,也多少有些不妥。首先,从散文本体发展看,“自晚清以来,参照西方的三分法(西方通行的小说、诗歌和戏剧三大文类——本文作者注),结合自身的传统,我国形成了独特的四分法: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将散文视作文学的主要文类,这具有中国特色。”(代顺丽,文学理论——解读文学文本的钥匙[J].语文学习,2012,(3))可见,更能体现散文文体风格的,还是中国本土文本。其次,从外国散文“变身”汉语散文过程来看,翻译的过程必定是译者再度创作的过程,从语言风格到情趣理趣,都会染上译者的色彩。这一点,从《青春》一文的翻译情况就能得到印证,我们仅从《百度百科》中就能查到四个不同版本的译作。甚至,因译者的疏忽等原因,还会存在一些瑕疵,王佐良的译文就有诸如“青春不是……柔膝”的病句。我们品读到的已不再是原汁原味的《青春》了,作为文学欣赏,领略不同国度、多元风格的作品是有必要的,她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多样性和不同的艺术魅力。但,作为中考命题,不管外国散文文本在她自己的国度曾受到多少名人的喜爱,我们选择她,终究比不上自家的“特产”更对考生的“口味”,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因此,选择外国散文的“这一类”作为中考试题也有不妥。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命制科学的阅读试题,首先要选择一篇适宜的文本,还要吃透文本精髓,吃准课标精神,熟识教学现状,这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姜涛,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赣榆。责任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所有语文老师在教学时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带有复杂时代背景的课文如何以一种鲜活生动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常规的做法是:介绍时代背景,解读文本主题。可这样的教学总让学生感觉隔了一层,不能发现文本的现实价值及实用意义,因而也难以激发学习热情和出现课堂热点高潮。笔者喜欢“百家讲坛”,发现这些优秀师者有一种共同的授课秘诀,让历史回到现实,让古人与今人对话。用2012年最时髦的一个词说,就是他们都有“穿越”时
彭玉平,江苏溧阳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中国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华诗教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曾于《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有《诗文评的体性》(北京大学出版社)、《人间词话疏证》(中华书局)、《中国各体文学学史·词学卷》等著作多部,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乐语研究》和《王国维词学与
宜昌市一中语文教研组是一个教师素质优秀、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特色鲜明、同事关系和谐的团队,在教学中我们本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塑造诚信、善良、坚毅、睿智人格”的宗旨,既传授学科知识,又坚持以育人为最终目标,多年来全组教师精诚团结,密切协作,体现了极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探索道路上坚定前行,踏出了一条宽阔光明的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一.教师团队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学校取得教育教
当我接到电话的时候,我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个在军训的时候和哥哥迈着矫健的步伐,喊着嘹亮口号的孩子,怎么会在课堂上大喊大叫:一个课堂发言积极,在第一周的时候就自荐当班长的孩子会推翻老师的讲桌,将粉笔撒满一地:一个用了我近一个半月时间调控的学生居然变本加厉的回到原点。  记得第一学期我们班开了一次家长会,我特地要求他们一家留下来,时间快到12点的时候。我与他们一家在教室里开始了沟通,两个孩子也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沟通课堂内外”,“拓展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这些都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突破单纯的本本主义,进行延伸和拓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拓展呢?  (一)知识维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作为语文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是语文教材和语文学习拓展与开放的重要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和中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是英语世界的文学批评界与汉语的文学批评界所认可的小说作家”。因此,邹建军教授选择她作为自己攻读博士学位的选题,就美国的华裔作家而言,可以说是慧眼独具。关于谭恩美的研究,我国已经有学者作了这方面的先期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这不仅是对他的考验,也是对他的期望。他果然不负众望。
文章是表现生活、交流思想的载体,别人读了你写的文章,总希望从中感知一些新的东西,领悟一些新的见解。没有新意,老炒“现饭”,别人当然不爱看。因此,作文必须翻创新意。从创新涉及的对象来看,主要是指立意、选材、构思、语言四大方面。创新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作文具有个性。为了表现这种个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突破选材的框子,追寻选材的个性。选材要创新,一是要认识生活的“多元”。生活是广阔的、多元
孙绍振,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初中实验教材主编。著作有《文学创作论》《美的结构》《论变异》《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怎样写小说》《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幽默学全书》《幽默逻辑探秘》《你会幽默吗?》等。散文集有《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美女危险论》《
在美丽的巢湖之畔,在庐州的包河一隅,六年前的6月28日,一所备受瞩目的学校开始启动,在省、市、区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9月1日这所学校正式开学,省教育厅程艺厅长等领导为学校成立揭牌,合肥市教育局正式命名其为“合肥市阳光中学”。  阳光中学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学校,可是这个年轻的生命却以蓬勃的干劲,饱满的热情在短短六年的时间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成绩位列合肥市前列。2009年学校被评为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重要法则。老子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也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若稍加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即便在作文中也广泛地存在着这种对立统一的法则。因此,指导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认识问题,学会从问题的对立中找到统一,把握双方的变化,由此及彼,相辅相成,这不仅有助于作文时顺利地打开思路,而且有助于把文章写得充实饱满深刻透彻。笔者以为作文中有以下四组重要对立关系的意义及作用,值得认真把握